国内首部引进的性别视觉心理学大作。继乐嘉《跟乐嘉学性格色彩》后,又一部视觉心理学大作。本书的观点都来源当今世界前沿心理学、艺术、教育、设计和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成果。男人想理解女人,女人想理解男人,这都是一本必读书。个人、企业和社会要想与时俱进,就当侧耳!
本书作者为英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格洛丽亚.莫斯教授。格洛丽亚.莫斯教授为市场营销专家和性别差异研究领域的专家,并长期为世界500强企业就领导力、设计以及市场营销方面提供咨询服务,这些企业包括玛莎百货、福特、佳能相机、拜耳集团等。格洛丽亚教授在洞察性别差异领域拥有着多年的实际经验,并为其服务的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格洛丽亚.莫斯教授为你揭开并重新发现艺术、建筑、营销、设计、数字媒体和工作场所的背后秘密,让你的世界从此与众不同。
《为什么男人喜欢直线女人喜欢波点 性别视觉心理学》的观点都来源于心理学、艺术、教育、设计和市场营销领域的研究成果。阅读本书前请特别留意如下事关身心健康的风险警告:读了这本书,也许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从此改变。如果你愿意接受这个挑战,那么请打开本书读下去。
在视觉创作和视觉偏好方面,大量证据都证明了两性之间的确是存在差异的,而且这种男女之间潜在的视觉空间能力上的差异还是仅次于身高差异,是被认知的男女差别中明显的差异,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本书以科学研究与实验为依据,深刻探讨了性别视觉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轶事及其对市场营销、建筑、艺术以及人际关系的启示。这本书揭示了:男女之间作为狩猎者、采集者的视觉差异;狩猎者眼中的世界;采集者眼中的世界;如何激发男人与女人的视觉兴奋点;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在有关视觉的问题上存在差异。
希望这些新奇的发现,让你踏上一趟愉快的发现之旅。
格洛丽亚.莫斯(Gloria Moss)英国新白金汉大学商业与管理系教授;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SG)客座教授;英国特许人事与发展协会会员
格洛丽亚.莫斯教授长期为世界500 强企业就领导力、设计以及市场营销方面提供咨询服务,这些企业包括玛莎百货、福特、佳能相机、拜耳集团等。格洛丽亚教授在洞察性别差异领域有着
多年的实践经验,并为其服务的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
作者已出版的优秀著作还包括《性别、设计与营销》《从差异中获利》《从差异中获利案例实践》等。
关于译者
陈静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硕士,曾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人文学院交流学习。现从事教学与翻译工作。
这是一本会颠覆你观看周边世界方式的书,是一本改变思想的书。你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在我们使用视觉器官做什么、选择喜欢什么时,无论从事艺术创作、建筑设计、网页设计或是其他设计,我们的选择都是我们性别的产物。这一结论既关乎我们的消费又关乎我们的工作,因此你需要忘记旧知识,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本书反复灌输给我们的新理念,即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在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个人、企业和社会要想与时俱进,就当侧耳!——托马斯.乔丹 芝加哥霍夫曼.约克广告公司前首席创意总监、演讲家、创意作家、《重论性别》作者
男人想理解女人,女人想理解男人,这都是一本必读书。格洛丽亚.莫斯带你探秘并重新发现艺术、建筑、营销、设计、数字媒体和工作场所的背后,让你的世界从此与众不同。——杰瑞米.雅克布斯 节目主持人、演讲家
第一部分 男人vs.女人:观看世界的不同方式
第一章 视觉世界中的男人与女人
威廉王子的直边图形和凯特王妃的波点裙 3
本书揭示了什么? 6
第二章 男人创作了什么vs.女人创作了什么
写在前面的问题 9
偏好与偏见 28
设计与绘画是姐妹艺术吗? 29
关于形式、颜色和主题的研究 32
惊人一致的结论 37
关于设计的实验 38
人们喜欢什么? 41
第三章 男人喜欢什么vs.女人喜欢什么
多元观点 43
视觉偏好是普遍的还是因人而异的? 50
颜色 52
细节 53
直线 57
实用vs.美观 57
客观评估还是主观评估 60
实验:休谟vs.康德 61
圣诞节启示 62
两性日常用品偏好测试 64
性别视觉在网站设计领域也适用吗? 66
启示 69
平行轨道 70
第四章 男女看世界的方式为何不同?
哈佛激辩 73
差异解释 75
社会因素 76
认知因素 77
视觉空间能力:起源与现代发展 78
语言能力 79
颜色 80
第四种色素 82
蓝色和红色 83
黄色和橙色 85
色彩的组合 86
感知能力 87
场独立性 88
潜在影响因素 90
个性 91
监狱囚犯的绘画分析 93
性别与个性 94
潜在因素 95
天性和大脑 95
存在争议的领域 98
进化 101
狩猎者技能 102
采集者技能 104
狩猎者和采集者的观看方式 106
第二部分 性别视觉心理学的启示
第五章 设计
挑选庭院家具 111
了解客户 115
汽车业 119
日杂用品 124
远程通信 126
零售业 128
小家电产品 130
DIY市场 133
咨询案例 135
第六章 广告
广告公司 137
顾客的重要性 139
广告业 141
关于性别与广告的研究 142
广告世界 145
广告业的真相 148
未来之路 150
第七章 城市设计
市民游泳池 153
深入地下 155
纽约地铁测试报告 156
伦敦地铁测试考察 158
街道指示牌 159
建筑 160
对照试验 161
过往百年 162
现代主义运动 163
男人和女人喜欢同样的建筑吗? 165
女性建筑设计 166
中亚游牧部落 168
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 169
奥马哈人 170
塞里人的村庄和彩绘建筑 170
办公室环境 172
与众不同的办公室 173
现代主义的诱惑 174
办公室和工作效率 175
第八章 虚拟场景
日益激烈的竞争 179
镜像观念 180
网络的受众 181
男性和女性创作的网站:它们不同吗? 182
网站——它们有多适用? 184
网站设计师是谁?? 189
第九章 艺术世界
洞穴壁画 193
洞穴艺术到现代艺术 196
17世纪的花卉绘画 197
印象派画家 199
20世纪的装饰艺术家 204
20世纪末期 205
第十章 两性关系的世界
关注小细节 215
家庭内外的决定 217
步入花园 219
著名的花园 220
园艺专家的坦言 223
回到室内 225
消除差异 227
章节注释 229
参考文献 238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并非来自于它提出了多么惊世骇俗的新理论,而是它对于那些“常识性”偏见的温柔解构。全书充斥着一种克制的幽默感,作者在引述一些早期、略显粗糙的性别研究数据时,会用一种非常巧妙的自嘲式口吻来处理,避免了将科学探索变成一种僵硬的说教。特别是关于“路径规划”和“安全区域感知”的章节,它通过一个关于迷宫实验的详细复盘,展现了两种处理信息流动的截然不同的策略。我记得实验的细节描述得非常生动,几乎让我能闻到实验室里老旧纸张的味道。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一种策略判定为优越或低劣,而是强调了它们在不同生存压力下的适应性优势。这种对中立性的坚持,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厚重而可靠。我感觉自己读完后,对很多社会现象的理解都多了一层辩证的滤镜,不再轻易地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去简单归类他人的选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认知结构的复杂性,而不是贴给别人的一张标签。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论证过程极其严谨,但其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具有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韵律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使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尤其是在描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秩序”与“变化”的偏好时,那种语言的重复与细微的含义递进,带给我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我正在亲身经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工具制造的历史演变,将早期石器打磨的精确度与现代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关联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满足于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微观的神经通路分析,用极其精确的术语解释了大脑皮层处理不同视觉输入时的能量消耗差异。读到此处,我甚至开始对照着自己家里的陈设进行审视,思考自己无意识中选择的家具形状,是否真的反映了某种深层的、不易察觉的生理倾向。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去“教化”读者,而是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解码器”,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视为“天性”的偏好。它拓展了我对“认知偏差”这一概念的理解,将其从单纯的逻辑错误,提升到了生物本能与环境塑造的复杂交汇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一个谜团,色彩的搭配大胆而又充满暗示性,初看之下,还以为是什么前卫艺术家的作品集,而不是一本探讨人类认知差异的严肃读物。它用一种近乎挑衅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性别符号并置在一起,比如坚硬的几何图形与流动的曲线,这种强烈的对比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记得在翻阅的最初阶段,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揣摩作者到底想通过这种视觉语言传达什么样的核心论点。书里似乎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像一个高明的策展人,将各种看似不相干的线索散落在不同的章节里,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论的框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探讨空间感知时,引用了大量古代建筑和现代室内设计的案例,那些关于对称性、功能性与装饰性的辩论,让原本枯燥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美”和“实用”的界限划分是否过于武断。全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总是在你快要感到疲倦时,抛出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实验结果,让你瞬间精神一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背后的生物学基础究竟是什么。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成功地将一本理论性书籍,塑造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脉络极其清晰,它没有被纷繁的实验数据所淹没,而是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假设——即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和偏好,是高度嵌合于我们的生理结构和数万年来适应性选择之中的。我特别喜欢它在结尾部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它并没有把话说死,而是留下了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鼓励读者继续探索。比如,它提到了现代电子设备对我们视觉皮层的影响,这是一个极具时代前瞻性的探讨。整本书的语气是一种非常温和而坚定的引导,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你穿过一片充满岔路的森林,虽然路途曲折,但最终总能让你看到更广阔的风景。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为什么我倾向于把工具放在一个固定的、几何化的架子上,而我的伴侣却更喜欢把装饰品随意地堆放在一个圆形的篮子里。这本书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提供了一套理解这种差异的复杂工具箱。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章节布局非常有层次感,它采用了“提出问题—回顾历史文献—呈现新数据—进行跨文化对比”的循环结构,确保了读者始终处于一种被知识流推动的状态。每一次深入探讨到一个新的主题,比如对色彩饱和度偏好的研究,它都会追溯到远古狩猎采集时代对于特定光谱的视觉敏感度差异,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令我深感意外的是,书中对艺术史中“透视法”的演变也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对三维空间的精确再现,本身就是一种特定认知模式的体现。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精妙,它巧妙地将“看”和“理解”这两个动作联系起来,挑战了我们对“客观现实”的固有认知。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偏向于学术报告的严谨性,但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它避免了使用过多的行话,即使是复杂的统计学概念,也能通过生动的比喻被阐释清楚,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评分很好的图书,读了很有启发。
评分书很好,快递包装安全
评分便宜,好货。好看,囤着慢慢看。
评分书不错。但屯书太过。
评分书很好,值得买一本,锻炼心智,改变人生,一本好书。
评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评分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支持京东,
评分物有所值!儿子很喜欢!五星!
评分了解一下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视觉与性格之间的差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