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精装)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吉尔伯特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战争史
  • 历史
  • 军事
  • 精装本
  • 历史书籍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战争
  • 历史研究
  • 冷战起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830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951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世纪英国著名战争纪实作品之一,英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出版至今再版9次;
  ★身为丘吉尔助手及密友,掌握有关二战的第一手资料,包括私密档案、日记、回忆录和文献资料,用近十年严谨考证写就的一部二战史;
  ★闪击波兰、巴黎的解放、“市场花园”行动、可怕的坦克大战……作者将各重大历史事件娓娓道来,使之跃然纸上;
  ★英国六届首相推荐阅读。

内容简介

  马丁·吉尔伯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被誉为20世纪英国伟大的战争纪实作品,出版至今已再版9次。吉尔伯特作为丘吉尔的助手及密友,凭借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包括私密档案、日记、回忆录和文献资料,集十余年之功才完成这部巨著。
  吉尔伯特以时间为主线,完美地掌控了这场战争的庞大规模和军事战略,对历时六年的二战中的大小战役均有详实的记述。吉尔伯特凭借其卓越的洞察力,将指挥决策、竞争与罪恶三个不同的要素,与陆海空军的作战经历充分结合,展现了这场人性、勇气与野蛮纠缠的大战。关于人的故事,更是他这本书里非读不可的内容。他们的经历撕开了冰冷统计数字背后人类的痛苦,构成了二战中英勇绝伦、不畏牺牲的宏伟画卷。
  同时,吉尔伯特对此段历史作冷静、客观的分析与思考,这场可怕的战争是否有其价值所在?什么造就了苏美冷战、蒋介石败走的历史格局?在美国投下原子弹后,日本高层的心态如何?原子弹是否是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马丁·吉尔伯特在本书中对1939—1945年间席卷世界的这场大战进行了扣人心弦而一针见血的描述,并从独特的角度得出了关乎历史和未来的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新结论。

作者简介

  马丁·吉尔伯特,英国著名二战研究专家,温斯顿?丘吉尔的助手及密友,丘吉尔官方传记的作者,历任六届英国首相的智囊团成员。著有81部作品,代表作品有《丘吉尔传》《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二十世纪史》《大屠杀:犹太人的悲剧》《英国历史地图》《美国历史地图》《俄国历史地图》等。他是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研究员、密歇根希尔斯代尔学院荣誉研究员。1995年,由于对英国历史和国际关系所做出的贡献,吉尔伯特被授予爵士爵位。

目录

第一章 德国入侵波兰(1939年9月)
第二章 波兰战败(1939年10月)
第三章 芬兰的抗争(1939年11月)
第四章 斯堪的纳维亚战场(1939年冬—1940年)
第五章 德国的西线攻势(1940年5月)
第六章 敦刻尔克(1940年5月)
第七章 法国战役(1940年6月)
第八章 英国的决心(1940年6—7月)
第九章 大不列颠战役(1940年8—9月)
第十章 “战争已经赢了”——希特勒(1940年10月)
第十一章 罗斯福新政(1940年冬—1941年)
第十二章 扩大战争(1941年1—3月)
第十三章 德国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腊(1941年4月)
第十四章 克里特岛的陷落与非洲战场(1941年4—5月)
第十五章 德国入侵苏联(1941年6月)
第十六章 东方的恐惧(1941年7—8月)
第十七章 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挺进(1941年9月)
第十八章 陷入困境的苏联(1941年9—10月)
第十九章 德国征服的极限(1941年11—12月)
第二十章 日本突袭(1941年12月)
第二十一章 “我们不再是孤军奋战”——丘吉尔(1942年元旦)
第二十二章 打响全面战争(1942年春)
第二十三章 抵抗运动与恐怖行动的扩散(1942年夏)
第二十四章 轴心国的胜利(1942年7月
第二十五章 瓜达尔卡纳尔岛—迪耶普—阿拉曼之战(1942年8—9月)
第二十六章 斯大林格勒与“火炬”行动(1942年9—10月
第二十七章 同盟国扭转战局(1942年冬)
第二十八章 卡萨布兰卡——胜利的蓝图(1943年1月)
第二十九章 德军陷入危难(1943年2月)
第三十章 “把敌人赶到海里去”——蒙哥马利(1943年春)
第三十一章 “轴心国的第一道裂缝”——罗斯福(1943年夏)
第三十二章 溃退中的德国和日本(1943年秋)
第三十三章 “在东线战场流血而死”——戈培尔(1943年冬)
第三十四章 安齐奥—卡西诺—夸贾林(1944年1—2月)
第三十五章 轰炸—驱逐—大屠杀(1944年2—3月)
第三十六章 抵抗—破坏—欺骗战(1944年春)
第三十七章 诺曼底登陆日(1944年6月)
第三十八章 德国被围(1944年7月)
第三十九章 解放波兰与法国之战(1944年夏)
第四十章 解放之路(1944年8月)
第四十一章 挺进德国,剑指菲律宾(1944年9月)
第四十二章 寸土必争(1944年冬)
第四十三章 飞弹—自杀式飞行员—死亡之行(1945年1月)
第四十四章 柏林—马尼拉—德累斯顿—东京(1945年2—3月)
第四十五章 混乱不堪的轴心国与冲突不断的同盟国(1945年3—4月)
第四十六章 罗斯福、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之死(1945年4月)
第四十七章 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5月)
第四十八章 德国战败,日本拒不投降(1945年5—7月)
第四十九章 阿拉莫戈多—波茨坦—广岛(1945年7—8月)
第五十章 日本战败(1945年8月)
第五十一章 惩罚与纪念(1945—1952年)
第五十二章 “未竟的事业”(1953—1989年)

精彩书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精装)》:
  那么,二战造成的4600多万名遇难者当中,谁是第一位死难者?他是阿道夫·希特勒的集中营中一位不知名的囚徒,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罪犯。为了制造德国遭到波兰入侵的假象,1939年8月31日晚,这个人被套上波兰军服,押解到德国边境城镇格莱维茨。盖世太保将他枪决后,还匪夷所思地在当地电台散布“波兰发动进攻”的假新闻。第二天早晨,德军开始突入波兰境内。希特勒在解释入侵行动的缘由时声称:“格莱维茨的电台站遭到波兰正规部队的攻击。”
  为了纪念帮助制造格莱维茨骗局的党卫军头目希姆莱,此次行动被命名为“希姆莱”行动。就在8月31日晚,刚刚成为德国盟友不到一星期的苏联,在苏蒙边境地区的对日作战中取得了胜利。苏军部队在朱可夫上将的率领下,在诺门坎挫败了日本第6集团军最后的抵抗。这场战役刚刚结束,另一场战争随即打响,即历史上所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行动,并不是1914—1918年一战战术的翻版。一战时期,步兵相互推进,直至在堑壕沿线受阻,然后向据壕驻守的敌军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攻击。希特勒的战术被称为“闪电战”。第一步,德军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动空中打击,将防御方的大部分空中力量摧毁在地面上。第二步,德军出动轰炸机,对防御方的公路铁路网、部队集结点和弹药库以及民事中心实施打击,制造混乱和恐慌。第三步,德军俯冲轰炸机对行进的人群实施搜索,并且不间断地进行轰炸。与此同时,在当地难民躲避迫近的德军士兵时,德军战机用机枪对难民进行扫射,造成公路上一片混乱,从而对防卫部队向前方行进构成阻碍。
  闪电战不仅在空中实施,同时也在地面进行。首先是摩托化步兵、轻型坦克和汽车牵引式火炮实施一波又一波的攻击,尽可能将战线向前推进。随后,重型坦克向乡村、侧翼城市和据点等纵深挺进。在造成大量破坏和穿越广袤地区之后,德军步兵在炮兵的大力支援下,对渗透的地区实施占领,解决当地仍在进行的抵抗,并且与实施第一波攻击的机械化部队会合。
  在德国向波兰发动攻击24小时后,波兰政府发布公告称,有包括12名士兵在内的130名波兰人在华沙、格丁尼亚及其他几座城镇的空袭行动中丧生。公报还宣称:“有两架德军轰炸机被击落,4名占领军士兵在奇迹般地脱逃之后又被俘获。”星期五下午,41架德军战机编队出现在华沙东部地区上空。人们目睹了在市中心上空进行的惊心动魄的空战。
  希特勒入侵波兰,不仅是为了重新夺回1918年失去的土地,还企图将德国的统治强加于波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希特勒下令党卫军3个骷髅团跟随在德军地面挺进部队之后,在德军战线控制范围内实施所谓的“警务安全”措施。在战争的第一天,负责指挥这3个团的提奥多尔·艾克向聚集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军官们解释执行这些措施的意义。艾克解释道,为了保卫希特勒的德意志帝国,党卫军必须“囚禁或消灭”纳粹主义的所有敌人。即使是骷髅团在集中营练就的“绝对、执着的严酷”,也不能完全达到这项任务的要求。
  这些话语充满了不祥之兆,并且很快就付诸行动。就在德国入侵波兰后一个星期内,骷髅团的2.4万名官兵准备着手执行任务。在将德军士兵运往东线的一节火车车厢上,有人用白漆写道:“赶赴波兰痛击犹太人。”战争的受害者中不仅有犹太人,还有波兰人。就在艾克向骷髅团发布指令两天后,海因里希·希姆莱向党卫军上将乌多·冯·沃伊尔施通告,他准备“在新近占领的上西里西亚部分地区对波兰人新兴的起义行动坚决实施镇压”。“坚决”的措辞可解读为“残酷无情”。
  ……
史诗的洪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锻造与回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场席卷全球的浩劫,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二十世纪的版图,更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它是一场技术、意识形态、国家意志以及无数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宏大史诗,其波澜壮阔的进程、错综复杂的起因、惨烈的战火以及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乃至普通民众反复探究与反思的焦点。本书旨在深入挖掘这场战争的本质,剥离迷雾,呈现一个立体而饱满的战争全景。 一、 阴影的滋生:战争的根源与酝酿 任何一场宏大的冲突,其种子早已在和平的土壤中悄然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绝非一日之寒,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的沉重包袱、凡尔赛和约的苛刻条款、以及战后各国政治经济格局动荡的必然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幽灵: 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的严苛惩罚,特别是对德国的巨额赔款、领土的割让以及军事的限制,埋下了深刻的民族仇恨与复仇的种子。被剥夺的尊严和经济的困顿,为极端民族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经济大萧条的冲击: 1929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使得各国经济遭受重创,社会矛盾激化。在绝望与混乱中,一些国家诉诸于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试图通过对外扩张来转嫁国内危机,寻找出路。 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的希特勒,以其煽动性的言辞和极端的民族主义口号,迅速攫取了权力。他们鼓吹种族优越论,宣扬扩张主义,视战争为实现国家伟大目标的不二法门,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了定时炸弹。 国际秩序的真空与绥靖政策: 国际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其权威性受到各国挑战。英法等国奉行的绥靖政策,姑息了德国的扩张野心,使得轴心国误判了国际社会的反应,进一步 emboldened 了他们的侵略行为。日本在亚洲的扩张,意大利在非洲的侵略,德国对莱茵兰、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都未得到应有的制裁,反而纵容了侵略者的步伐。 二、 战火燃起:战争的爆发与早期阶段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这一事件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迅速将世界卷入战争的漩涡。 闪电战的威力: 德国的“闪电战”(Blitzkrieg)战术,以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和空军的协同作战,摧枯拉朽般地席卷了欧洲。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几乎在短时间内相继沦陷。英国孤军奋战,经历了艰难的“不列颠空战”,但最终顶住了德国的入侵。 苏德战争的转折: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进攻苏联。这场被称为“巴巴罗萨行动”的战役,成为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苏军在初期遭受重创,但最终在严酷的冬季和顽强的抵抗下,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东线战场的格局。 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的参战,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全球性。在初期,日军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和陆军,迅速占领了东南亚广大地区,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 全球战火:战争的全面升级与战略相持 随着战争的扩大,各个战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盟国与轴心国展开了激烈的战略对抗。 北非战场的较量: 北非战场成为轴心国与盟国争夺战略要地的关键区域。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一度让盟军陷入困境,但最终在蒙哥马利领导下的英军和随后抵达的美国军队的夹击下,轴心国在北非的势力被清除。 太平洋战场的拉锯: 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场成为盟军与日军争夺的关键。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国海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颓势。随后,盟军开始了艰难的“跳岛战术”,一步步收复失地,向日本本土逼近。 战略轰炸的阴影: 盟军对德国和日本本土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摧毁了其工业设施和城市,给平民造成了巨大伤亡。这种战术在战争后期越来越普遍,也引发了关于战争伦理的讨论。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次行动是二战中最具决定性的军事行动之一,它迫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加速了其最终的失败。 四、 黎明前的黑暗:战争的最后阶段与终结 在盟军的强大攻势下,轴心国已显疲态,战争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 冲绳岛战役的惨烈: 在太平洋战场,冲绳岛战役成为美军攻打日本本土前最后一场大型战役。日军在此投入了大量“神风特攻队”,战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惨重。 柏林战役与德国投降: 苏联军队从东方对德国展开强大攻势,最终攻克了柏林。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宣告结束。 原子弹的威力与日本投降: 在欧洲战争结束后,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五、 战争的回响:历史的遗产与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场战争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难以估量的遗产。 联合国与国际秩序的重塑: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战胜国建立了联合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 冷战的阴影: 尽管战争结束,但战时盟友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显现,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世界进入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核武器时代的到来: 原子弹的出现,使人类拥有了毁灭自身的能力,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 大屠杀的罪恶与警示: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即“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它深刻地警示着我们,要警惕极端主义和仇恨的滋生。 对人性的考验: 战争不仅是对国家力量的考验,更是对人性的拷问。在极端环境下,人们既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勇气和人性的光辉,也暴露出残酷与野蛮的一面。 本书将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以宏大的叙事框架,细致地描绘战争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因素,并通过对参战各方决策者、普通士兵乃至受难者的刻画,展现战争的残酷性、复杂性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我们不仅要了解战争的发生、发展与结束,更要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反思战争的教训,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这场史诗般的全球冲突,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回响将持续激励我们思考、警醒与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带来的那种“全局感”。作者在叙述宏大战争进程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掉战争的各个层面。他巧妙地将军事战略、政治决策、经济运行、社会文化、乃至科技发展等多个维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全景式的二战图景。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例如科技的进步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走向,经济的制约如何限制了战略的选择,以及社会思潮如何影响了普通民众对战争的态度。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对二战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战场上的枪炮声”,而是看到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书中对不同国家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描写,也做得非常到位。我能感受到不同力量之间的博弈,以及这种博弈如何最终导致了历史的走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大历史”的视野,让我能够将零散的历史事件,整合成一个连贯而深刻的整体。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作者对二战的起源和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用严谨的学术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他不仅仅停留在事件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导致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包括民族主义的兴起、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等等。在分析过程中,作者大量引用了一手史料,并且对不同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辨析和评价,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具说服力。我特别赞赏他对意识形态在战争中的作用的分析,以及对法西斯主义如何得以滋生的土壤的剖析。这些内容,对于理解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听一位博学多才的教授在讲课,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启发思考。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关于二战的知识,更是一种看待历史的宏观视野和批判性思维。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点犹豫的。毕竟,关于二战的书籍已经非常多了,再写一本,能够有什么新的角度或者更深入的见解吗?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之后,这种疑虑就烟消云散了。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非常注重那些“幕后”的故事,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个人命运和微观视角。比如,他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写普通士兵在战场上的挣扎与坚韧,描写战争对平民生活造成的巨大创伤,以及一些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微小但重要的作用。这种叙述方式,让冰冷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记得其中有几段描写,关于在轰炸中幸存下来的孩子,关于为了养活家人而冒着生命危险运送物资的妇女,这些片段让我数度红了眼眶。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史、反思史。它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战争的代价,远远不止于数字。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厚重了,我拿到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翻开第一页,立刻就被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的叙述非常详实,从战争的起因,到各个战场的细节,再到各国的政治博弈,无一不描摹得细致入微。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关键战役的分析,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他不仅仅是罗列了参战双方的兵力部署和伤亡数字,更深入地剖析了这场战役为何会成为二战的转折点,其中涉及到的战略战术、后勤保障、甚至是士兵的心理状态,都做了深入的探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地图,想象着战场的景象,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照片和地图,更是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沉浸感。即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书中的语言风格我也非常欣赏,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感染力,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军事历史不太感冒的人,通常在阅读这类书籍时,很容易被枯燥的战役名称和兵力部署劝退。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有趣,他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紧张的战争场面呈现在我眼前。他更注重挖掘战争背后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例如,他会花费不少笔墨去描写那些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如何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麻木,再到最后的希望。这些细节让我觉得战争不再是遥远的历史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是无数个体生命交织而成的故事。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某次小规模的战斗中,一个士兵的英勇行为,或者一个平民家庭在战火中的挣扎,都让我印象深刻,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悲怆。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历史是可以如此引人入胜的。

评分

全是文字,读起来毕竟累。希望写得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关于二战史没找到一部比较满意的,这本书的部分内容也不是很详细,几本内容差不多的结合着一起看还是可以的

评分

好书籍价格美丽,你值得拥有。儿子喜欢。

评分

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结合起来写,不错的角度,但各部分得比较简短,特别是依然忽视中国战场。

评分

内容超级赞,就是孩子嫌太大了,不方便携带

评分

评分

送货上门,速度快,非常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