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士庭与魏乐德、傅士德、毕德生并称为当代北美基督教界*重要的灵修神学作家。《心灵渴望》立基于基督教灵修神学传统,不但博引群书,而且俯拾生活小事,处处显示作者就人生很多重要问题的深刻思考。本书读起来趣味横生,引人深思。凡追求深入了解基督教灵修神学或心灵哲学的读者,必能从中获益良多。作为本书的译者和受益者,我愿向大家热忱推荐。
人心的渴望决定了人经验的范围、见解的深度、判断的标准,以及选择价值观的责任。渴望对于人生的影响极大,扭曲的渴望会使人陷入绝望、耽于感官。
《心灵渴望:满足人心的饥渴》辨析了什么是扭曲的渴望,帮助我们认识到,偶像崇拜、各种成瘾、浪漫之爱和理性主义都是虚空的,不能真正满足人心的需要。人心真正渴望的是永恒,唯有与那位永活至圣者建立关系,心灵才能获得真满足。
侯士庭,当代著名灵修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加拿大维真学院创办人,任该学院的校长和灵修神学教授多年,对福音派灵修神学及平信徒神学教育贡献卓著。著有《幸福真谛》、《心灵渴望》、《转化生命的友谊》、《喜乐放逐者》等,编有“信仰与灵修经典”系列。
序言
第一部 捕风捉影
第1章 我们存在的奥秘
第2章 我心渴想上帝
第3章 谁是瘾君子
第4章 对爱的究问
第5章 现代欲望病
第6章 绝望:渴望之心的命运
第二部 破解魔咒
第7章 耶稣基督:心灵的复活
第8章 被更新的渴望
第9章 心灵的旷野之旅
第10章 爱的花园
第11章 基督徒是朝圣者
第12章 上帝的儿女:为今日而设的象征
注释
《心灵渴望:满足人心的饥渴》:
作为真正自我的心灵
我们不但把自己保护起来,免得去面对太多现实,而且会建议别人也不要太多暴露自己的心灵。我在牛津大学求学时,曾与一位俄罗斯男士住在一起,他总是追问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人们听到这件事后,常会说:“噢,如果你受得了他的刨根问底的话,那你的心一定很愚钝。”意思是说,我不要暴露太多东西。
我们常会说出这类话:“但是,我们无意告诉他(或她)这类事。”换句话说,这里谈到的除了人的灵魂以外,还有人的心灵(heart)。与灵魂一样,心灵同样也被用来表达我们人格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灵胜于灵魂之处,是心灵常会用来表达人真正的自我,即人的爱与情感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诚实对待自身的亲密关系和各种渴求。直觉推理来自人的心灵,正如帕斯卡尔的名言所表达的:“人的心灵有理性无法认识的理由。”换言之,除了逻辑和理性推演之外,我们还须考虑到直觉的“第六感官”。帕斯卡尔曾抨击自己同时代的笛卡尔冷冰冰的逻辑,斥之为仅适合于“几何人”,因为灵性实在无法用数学原则来描述。正如我们今天或许会说,它完全是“头脑中的知识”,而没有丝毫心灵的经历。
纵观整个哲学史,人类以心灵为核心的情感领域,已经或多或少不被信任了。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他认为人的心智比心灵更重要。从此以后,我们就倾向于将情感看成一种“污秽”或“混乱”的东西,不应受到那些有理智者的严肃对待。正是这种将情感与思想分割开来的做法,削弱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人心灵的重视。因为将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用一种整全的生活方式统一起来,使我们能作为一个整全的人来思想、渴求并感受事物的,乃是人的心灵。假若没有这种统一性,我们就会试图去寻求没有情感的知识,或强调没有经过反思的情感。这两种态度带给人的都是对现实的误解。正如《心灵渴望:满足人心的饥渴》要表明的那样,我们的情感需要由思想来补充。无情感的理性主义和未经反思的感伤主义都是对真理的扭曲。
在我整个生涯中,这种观点一直是我个人切身体会到的。我将自己的全部工作生涯都花在了倾听其他人上面。最初,我作为一名教师,置身于世俗教育领域中有二十三年之久;随后,作为一名教师兼辅导员(counsefor),投身神学领域也有二十二年之久。倾听人们心灵中诸多的渴求,是一种比仅仅办讲座更深挚的教育形式,《心灵渴望:满足人心的饥渴》就是在我对这些心灵经历予以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透过这种经历,我日渐确信人若过于理性或过于情绪化都是在自欺。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无法在真正友谊中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或生发出一种对上帝的真正信仰。
社会期望我们成为自足自立的人,管好自己的事情,若不能出色地解决问题,就最好悄无声息地把自己的难题除掉。我们处在压力之下,要确保自己有能力也有才干来供应自己的物质需要,满足我们的生活方式,以便对周围人施加影响。谈论人心灵的痛苦以及我们如何处理这些事会有失体面,更不用说谈论现代生活所带来的绝望了。
……
人们曾说,人活着与其说是靠建功立业,莫如说是靠心有所求。人建立的功业不能长存,但内心渴望永恒之事。可悲的是,为了生计之故,绝大部分人不得不汲汲于营生,因而不能对心灵渴求之事有所思考。西方物质上的奢华以及社会风气的娇纵似乎是这一现象的原因所在。然而,当今之西方的确已经有人在驻足思考了,许多人开始质疑我们是否做出了正确选择。突然间,许多人开始对“灵性,,萌生兴趣;他们希望经历到某些真实的事物,而并非仅仅是谈论“真实性”而已。再者,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变化发生得比以往更快,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为长远的观点。我们行动得愈发迅捷,也就愈发需要行在正确的道路上。
心灵的渴望是人类生命的悸动。我们所追求的事物决定了我们人生阅历的广度,洞见的深度,我们借以判断事物的标准,还有我们借以选择自己价值观的责任。我们的心灵是否渴求那些超越于物质之上的事物,就是那些超越的事物,这一点事关重大。
在苏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为人类精神打开了通向诸多新机会与自由的大门。我们身在西方的人需要抓住同样的机会。或许,我们若努力找出自己心灵真正渴求的事物是什么,就会逐步去追求那些更能满足我们心灵渴望的事物。这本书就是一份要诸位来反思心灵中那些最深刻也是最根本渴望的邀请书。
我相信,人类绝非像萨特看待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无益的激情,在我们挣扎着从自身的隔绝状态中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将自己焚为灰烬。实际上,二十世纪历史进程中那些追求政治自由与性自由的斗争已经带来了令人沮丧的结果。愈来愈多的人感到,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时代的终点,同时也站在了另一个时代的起点。这种改变正像从中世纪到现代世界的变化一样,是一场巨变。我们虽然不知道前面的道路上到底会有什么,但前景却是令人沮丧的。
在过去四十年中,我一直有幸分享许多年轻人的亲密友情。我的学生们一直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了解到了诚实的基本特质,对真理的渴求,以及人生脱胎换骨的可能。他们的爱与友情,使我能够对未来充满极美的盼望。
“榛子团契”的朋友们同样也给了我切实的与灵里的帮助。我欠了玛丽·曼森(Mary Manson)很多的情分,她一直是我的研究助理,并将我的手稿打印成册。雄狮出版社(Lion Publishing)的几位朋友一直在鼓励我,从而使本书的终稿能够更加圆满地呈现给读者们。最后,我要最深挚地感谢爱妻丽塔(Rita),她使这个家成为一个充满爱和儿孙满堂的家,并且她还容忍我花好几个月之久的时间作研究,来写作本书。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极强的哲学底蕴与高度的实践可操作性之间的完美平衡。很多号称能帮助人深入内心的书籍,往往在理论上大谈特谈,一旦涉及实际操作,就变得模糊不清,或者提供一些过于理想化的步骤。而《心灵渴望》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作者似乎对人类心智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明白“顿悟”往往是短暂的,真正的改变需要持续的、有意识的练习。书中提供的那些反思练习和日志提示,不是敷衍了事的那种“写下你感恩的三件事”,而是要求你深入到“此刻,这个渴望在你身体的哪个部分产生了张力?”这种非常具身化的提问。我发现自己开始学会在日常对话中,不再只是听对方说了什么,而是去感受对方言语背后的“驱动力”。这种由内而外的观察转变,极大地改善了我的人际关系质量,因为我不再带着预设的评判去与人交往,而是带着一份探究的兴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能够系统性地去处理那些长期困扰我的内在矛盾,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撞击。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和情感能量。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随便翻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小型的内心挖掘工程,你需要搬开一些长期堆积的心理碎石。作者对“意义的建构”这一主题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到震撼。我们都在追寻“活着的意义”,但这本书指出,意义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持续地、勇敢地“创造”出来的。它强调了我们在选择性关注和叙事构建中所扮演的主动角色。书中提到,当外部世界似乎毫无意义时,正是我们向内心深处投射价值的时候。这种观点极大地解放了我面对生活不确定性的焦虑感。它告诉我们,即使外部环境风云变幻,我们依然拥有一个可以完全掌控的领域——那就是我们如何诠释和回应这一切的内在剧场。这本书最终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沉甸甸的收获,它不是轻飘飘的安慰剂,而是一份需要你去汗流浃背去耕耘,但回报丰厚的心灵地图。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生活有点“不对劲”,却又说不清是哪里不对劲的人。
评分坦白说,我很少会因为一本书而改变我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但《心灵渴望》做到了。它并非一本关于如何高效社交或者如何管理时间的手册,它更像是一张关于内在地图的导航图。我之前总是试图通过外部的成就——比如工作上的晋升、物质上的积累——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那不过是在重复一个无效的循环。作者非常精妙地阐释了“渴望”的二元性:它既是推动我们进步的引擎,也可能成为禁锢我们自由的枷锁。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价值锚定”,它挑战了我们社会普遍推崇的“成功”定义,并提出了一个更具个人化和内在满足感的评估体系。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一直视为理所当然的目标,并意识到它们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社会强加给我的“应许之地”,而不是我真正想要驻足的港湾。这本书的语言力量在于其克制和精确,它不试图把你拖入情绪的漩涡,而是提供了一个冷静的、高处的视角,让你能够审视自己的情感风暴。读完后,我没有感到狂热的激动,而是一种深沉的平静,一种对自己内在世界的清晰掌握感。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怀疑的心态。市面上关于“心灵成长”的书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流于表面,无非是一些空泛的口号或者重复的励志故事。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却显得格外新鲜和深入。它没有急于告诉你“如何快乐”,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带着你耐心地去解剖“渴望”本身。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未被满足的渴望”与“行为模式”之间联系的剖析。很多时候,我们被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或选择所困扰,却不知道根源在于内心深处那个未被正视的空洞。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缺失感”的来源,从早期的依恋模式到社会环境的塑造,逻辑链条非常严密,读起来不像是心灵鸡汤,更像是一部深入浅出的行为科学导论。特别是关于“影子工作”的那一章,我感觉像是被电击了一下,作者提出的观点——那些我们拒绝承认的、潜藏的欲望,往往在以一种更扭曲的方式操控着我们的生活——让我对自己的日常决策产生了强烈的反思。它没有提供一个一蹴而就的解药,但它给了我一把精密的工具,让我能够自己去打磨和重塑那些磨损的内在结构。对于那些真正愿意深入挖掘自我、而非仅仅寻求快速安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哲学腔调,也避开了刻意煽情的笔触,读起来非常舒服,仿佛一位老友在深夜里与你促膝长谈,既有深刻的洞察力,又不失人间的烟火气。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情感瞬间。我记得有一段描写“对归属感的错位追逐”,作者将之比喻为在错误的容器里装满了水,容器越满,溢出的遗憾和空虚就越多。这个比喻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过去几年里,为了迎合某些圈子而做出的不必要牺牲。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把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成了读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它没有指责你“做错了什么”,而是温柔地引导你“为什么会那样做”。我发现自己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迅速地匹配着过往的经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慢下来”的讨论,它不是简单地提倡减速,而是解释了“慢”如何允许心智有时间去消化和整合那些快速流经的信息和情绪,从而真正滋养到灵魂的深层需求。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为巧妙,它层层递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自我认知的升级。
评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随时充电,强大自身。知识改变命运,素质修养身心。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京东双十一活动特别特别棒,没时间写评论了。只能说实在太优惠了。感谢京东。特别好。
评分很早之前买了婚姻的意义,这次买了一系列的其他三本,希望对自己在信仰和生活方面有帮助,昨天晚上下单今天早上就收到货了,包装也很用心,给京东点赞。
评分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活动力度不大,买的有点贵了,书是好书。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看了之后感受颇多,强烈推荐准备做父母的或者已经做父母的弟兄姐妹买本学习下
评分有意义吗,不知道,反正我是不想结婚!
评分书很不错,618买的,优惠力度很大!
评分京东优惠的力度实在不错,包装好,还是正版。每次都会买上千元的书,谢谢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