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产品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示范录像、教学案例设计说明。52个语法点经过精心选择、研究和设计,可视化的课件设计可使汉语语法的教学与学习更加生动、直观、有趣、高效。
《汉语语法点教学案例研究——多媒体课件设计运用》包括52个汉语语法点教学多媒体课件、6个教学示范录像和一本纸质本教学案例研究说明。多媒体课件精选了使用频率高、有类型典型性、偏误率高、有教学难度和有可操作性的语法点52个,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根据语法点本身的难度和教学处理的难易度分为初中高不同水平层次,包括初级26个、中级20个、高级6个。课件的设计既保证了与课堂教学步骤、习得顺序过程的一致性,汉语语法知识系统的科学严谨性,又尤其体现了教学的智慧与策略,设计的艺术与时尚,具有引人入胜的趣味性和鲜明显著的实效性。教学录像选取了其中六个教学课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了课堂教学实录,给使用者以形象具体地参考与借鉴。纸质版汉语语法点教学案例研究说明包括:相关语法知识、学习者的主要偏误类型、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主要教学环节步骤的设计、练习等内容。可以与PPT 课件紧密配合使用。本产品既可应用于课堂的教学与学习,也可应用于网络的教学与学习。
卢福波,博士。现任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对外汉语教学系主任,研究生导师。研究兴趣: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汉语语法、语义、语用研究。研究成果获得过多种奖项,2002年曾获国家汉办颁发的“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优秀教师奖”。曾赴韩国、日本、德国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汉语语法、语义、语用研究。著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实用汉语教学语法>练习参考答案及答案要解》、《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HSK精解活页题选》等多部。
我花了几个小时仔细翻阅了全书的目录和引言部分,这本书的学术野心是显而易见的,它试图在传统语言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概念的界定时常有跳跃性,从宏观的教育理念一下子跳到微观的软件操作层面,中间的逻辑链条有时候显得有些单薄。例如,在讨论“互动性”设计时,作者提出了几种模型,但对于这些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或者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群体的接受度差异,讨论得不够深入。这让我不禁思考,如果读者群是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他们可能很难从这些抽象的描述中提炼出可操作的改进方案。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更聚焦于“为什么选择这个多媒体元素而不是另一个”,背后的教学法依据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出“使用动画”、“嵌入视频”这样的做法。
评分读完初稿的感受是,这本书像是一份详尽的学术提案,论证了“多媒体在汉语语法教学中很重要”这一命题,但对于“如何有效地、可持续地设计”这一核心实践环节,着墨不够。特别是关于教师培训和技术支持体系的构建部分,几乎是空白的。一个优秀的课件,不仅需要精良的设计,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去驾驭它,以及学校有配套的技术维护。这本书似乎将一切成功寄托在了课件本身的设计美学和理论先进性上,忽略了实施过程中人员和环境的制约因素。我认为,如果能在最后一部分增加对这些“软性”因素的讨论,比如如何评估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实际教学效果,并建立反馈循环机制,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从理论探索升华为可操作的教学管理参考。
评分从技术实现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略显过时。虽然它强调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但在当前AI生成内容和沉浸式学习环境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书中对传统PPT或基础视频编辑的依赖感太强了。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利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来具象化那些抽象的汉语词序或量词用法,这些前沿技术的应用在书中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这本书在时效性上打了个折扣,更像是对上一个十年教学技术应用的总结,而非面向未来教学改革的蓝图。如果作者能引入更多关于用户体验(UX)设计在教学课件中的应用视角,比如如何优化学生的认知负荷,那会更有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充满了规范的学术术语和引文标注,这无疑是其学术性的体现。对于需要引用大量文献进行论文撰写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框架。但是,对于那些更偏向于实践操作、希望快速找到解决当前教学困境的教师而言,这种过于“学术化”的表达方式反而构成了阅读障碍。大量的理论推导和引文注释,稀释了核心教学观点的冲击力。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解析一些长难句,希望从中找到能立刻搬到我课堂上的“金点子”,但最终感觉更多的是在消化学术语汇,而不是学习具体的教学技巧。如果能增加一些图表或流程图来梳理复杂的理论关系,或许能改善这种略显沉闷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效果,乍一看还以为是本诗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挺有分量。内页的纸张质感也不错,阅读起来比较舒适,不反光。不过,我本来是冲着“案例研究”这几个字来的,希望能看到一些扎实的、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比如某个复杂的语法点是如何通过多媒体手段被拆解和呈现的。很遗憾,书中这方面的深度挖掘似乎稍显不足,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工具介绍上,对于具体到某一堂课上,教师是如何应对学生的即时反馈、如何调整课件流程,这些“活生生”的细节描写比较少。如果能有更多第一线的教师访谈或者课堂实录的文字记录,那这份研究的价值就会大大提升,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理论是如何落地的。整体感觉,它更像是一份扎实的调研报告,而非一本“手把手”的教学指导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