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慈铭是晚清时期知名的学者,他在藏书、读书、著述、学术等方面的成就颇受时人以及后人的关注。本书试图通过李慈铭个案研究,展示一位学者的生活与治学状况,从而探研晚清时期的社会与学术。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李慈铭生平简述”按照“悠游乡里”、“困顿京师”、“名起越中”、“京城名士”四个阶段,简要叙述了李慈铭的人生经历。第二章“李慈铭交游研究”选择在生活、学术等方面与李慈铭交往较深、影响较大的二十九人,分为师长、友朋、弟子三类,分别叙述与李慈铭交往的经历。第三章“李慈铭藏书研究”从藏书数、藏书范围、藏书地、藏书目、藏书印五方面阐述了李慈铭越缦堂藏书的概况,认为其藏书来源有四:购买、馈赠、交换、润笔,并总结了李慈铭藏书的特点是版本较晚、多批校题跋、多题签,最后探讨了藏书的流散过程。第四章“李慈铭著述研究”先从诸家书目以及相关文献入手,概述李慈铭著述的著录情况;之后对现存著述一一略加叙述,或考订版本,或简述内容,以见李氏现存著述之概貌;最后简述见于记载、未见传本的佚书。第五章“李慈铭学术研究”概述了李慈铭的为学经历,并总结了李慈铭在谥法、方志两方面的研究成就。
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冲着作者的名字去的,对李慈铭这个人物本身就抱有复杂的情感。读完后,我得承认,作者在梳理史料和考证细节上的功力确实深厚。开篇部分对李慈铭早年经历的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挣扎与抱负。尤其是对《越缦堂读书记》的引用和解读,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然而,书中的某些论断,比如对李慈铭政治立场转变的解读,总觉得少了点切身的体悟,更像是一种基于文本的推演,虽然逻辑严密,但总觉得少了一丝“人味儿”。我个人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他与同时代士人交往的生动细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书信和日记的梳理上。总体而言,这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对于研究晚清文人群像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库。但对于普通读者,可能需要一定的清史基础才能完全领略其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一场漫长的、需要不断查阅脚注的旅程。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基本是按时间顺序展开,辅以专题式的论述,逻辑推进是无可挑剔的。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李慈铭“乡土情结”的挖掘,通过对家乡文教事业的贡献这一侧面,展现了其强烈的士人责任感。然而,书中对李慈铭的“风流韵事”或私人情感世界的探讨却显得相对保守和克制,这或许是受限于史料的公开程度,但也使得人物的“温度”稍显不足。总体而言,这是一部极其扎实的基础研究,适合那些希望深入挖掘某一历史人物思想内核的进阶读者。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很高,读完后感觉脑子里塞满了信息,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
评分初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原以为会是一本侧重于文学批评的作品,毕竟李慈铭的文学声名远播,但没想到作者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社会关系网络和幕僚生涯的剖析上。书中关于李慈铭在地方官场上的运作、与张之洞等实权人物的互动描绘得尤为精彩,展现了一个晚清士绅如何在体制内寻求自我实现的复杂路径。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扁平化。不过,我总觉得作者在处理李慈铭的晚年隐退问题时,笔墨略显仓促,仿佛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只是一个简单的收束,而没有深入挖掘其内心深处的失落与释然。希望未来能有续作,能更深入地探讨这种“退隐”状态对一个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重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沉甸甸”,拿在手里就有分量,读起来更是如此。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翻阅、博君一笑的休闲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你带着放大镜去审视历史细节的工具书。作者似乎对所有相关档案都了如指掌,行文风格趋于冷静客观,几乎不带任何主观色彩。这种写法的优点是保证了材料的可靠性,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读起来有些枯燥。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李慈铭在军机处任职期间的政治风波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书和私房记录,力求还原真相,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有些地方的叙事节奏拖沓,似乎为了论证一个微小的观点,反复引用了相似的材料,使得阅读体验有些打折扣。总的来说,它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严肃研究,但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不适合心浮气躁的时候捧读。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就透着一股“学术气”,让人不敢轻易翻动。内容上,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特别是对一些地方志和冷门回忆录的挖掘,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立体而非脸谱化的李慈铭。我个人比较欣赏作者在讨论李慈铭的诗歌创作时,没有急于做价值判断,而是着力分析其诗歌风格如何随着他人生境遇的变化而演变。这种将人生经历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的分析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但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叙述,感觉引用了一些二手资料,而非直接面对原始档案,这在如此严谨的著作中显得有些美中不足。尽管如此,对于想要全面了解李慈铭生平脉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依然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