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4
第二章 思人文学
蒋孔阳对文学的思考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在海光图书馆时期奠定基础,在50年代有了系统的展开,延续至新时期。从40年代到50年代,他主要从事文艺和文艺理论研究,曾到北京大学学习文艺理论,还广泛涉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他从40年代开始了文学之思,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都从未止息。40年代的文学之思还尚显稚嫩,属于译介,难成体系,到了50年代中后期,蒋孔阳出版了《文学的基本知识》(1957年)、《论文学艺术的特征》(1957年),奠定了其文艺理论家的地位。改革开放后,他的文学之思进一步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出版了《形象与典型》(1980年)等著作;晚年对当代文学也不时发出批评之声,体现其反思性文艺学的风格。
一、民族化的尝试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正值新中国文艺理论教材创建初期,涌现了一批文艺理论教材,其中就包括蒋孔阳的《文学的基本知识》。《文学的基本知识》是蒋孔阳的第一部著作。蒋孔阳明确说,这部书主要参考的是前苏联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但并不意味着是季莫菲耶夫的翻版。蒋孔阳一方面看到季莫菲耶夫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文艺理论应当尽可能民族化”。
这是一部非常专业的文学理论教材,同时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典型理论、阶级性、人民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等都是当时文艺理论界突出的时代主题。所以,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学理论教材。在《文学的基本知识》中,蒋孔阳坚持反映论、认识论、阶级论立场,对文学的基本状况做了说明。总体而言,这部书有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教材,而是类似于对知识点介绍的普及读物。全书共分二十八章,若干章相对集中,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第一章界定什么是文学,第二至四章探讨形象与典型问题,第五至八章讨论思想性问题,第九、十章讨论艺术性和美,第十一、十二章讨论文学的教育意义,第十三至十八章讨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第十九至二十三章讨论创作风格和方法,第二十四至二十八章讨论文学的种类和样式。论述全面,深入浅出,语言朴素,因而适合大中学生阅读,印数也较多。
其二,它将文学纳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结构之中加以讨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划分,蒋孔阳提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思想部分”。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是共识,也没有人否认文学属于上层建筑,更具体说就是意识形态。然而,意识形态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响彻文学理论界的词,在蒋孔阳的著作里却是“社会意识形式”。在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中,文学正式被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蒋孔阳认为,文学不属于经济基础,其原因在于文学“不是在经济上替社会服务”。这一看法似乎也并不绝对,如今文学产业化、商品化趋势加大,也可以说在经济上替社会服务了。实际上,任何上层建筑都与经济基础有密切的联系,包括看似和经济更远的宗教。当然,这一点在当时还没引起重视。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蒋孔阳评传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蒋孔阳评传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蒋孔阳评传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