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嘉莹 著,北岛 编
图书标签:
  • 古诗词
  • 儿童诗歌
  • 经典诵读
  • 启蒙教育
  • 中华文化
  • 诗词鉴赏
  • 亲子共读
  • 少儿文学
  • 传统文化
  • 语文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67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2796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给孩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给孩子生生不已的诗教传承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给孩子系列”第三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进阶版。古典诗词大家、九十三岁的叶嘉莹先生,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领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生生不已的感动和召唤,花费近一年时间,亲自为孩子选编、讲解、吟诵218首经典古诗词,让孩子们在吟诵里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从讲解中收获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

  ★ 全面解读诗词内涵丰富知识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中,叶嘉莹先生为218首古诗词所作的讲解,包括作者生平的介绍、具体诗句的解释、单字的发音,以及诗词内涵的解读。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文字浅白易懂、亲切自然,蕴含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真诚热爱,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古典诗词中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

  ★ 纯正古音吟诵体悟韵律美感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中,叶嘉莹先生亲自朗读、吟诵并讲解古诗词的音频尤为珍贵,聆听叶嘉莹先生纯正的古音吟诵,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美感特质,掌握古典诗词的情意,伴随着声音,结合书本的阅读,领悟古典诗词中的那一份感动。

  ★ 诗意插图细节呈现古典意境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中所选52幅中国古典绘画作品,与诗词意境相配,每一幅皆使用局部画面,呈现画面中意趣盎然的细节,给读者欣赏中国古典绘画的另一种独特视角,与诗词、讲解、吟诵一起,*读者真正走进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 重返中国文化源头经典之作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叶嘉莹先生为孩子们准备的一份心灵厚礼,文字、声音、画面融为一体,在诗教的传承中,带领读者们重返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源头。叶嘉莹是当今传播中华古典诗词具影响力的人,凭借其古典文学的修养及在古典诗词界的公信力,本书必将成为流传的经典读本。


内容简介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给孩子系列”第三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进阶版。古典诗词大家、九十三岁的叶嘉莹先生,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领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动和召唤,花费近一年时间,亲自为孩子选编、讲解、吟诵218首经典古诗词,推出《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书中根据诗词内容精心选配52幅中国古典绘画作品,并附有二维码,扫描即可聆听叶嘉莹先生逐首吟诵及讲解全书所有古诗词。

  叶嘉莹先生为218首古诗词所作的讲解,包括作者生平的介绍、具体诗句的解释、单字的发音,以及诗词内涵的解读。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文字浅白易懂、亲切自然,蕴含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真诚热爱,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古典诗词中生生不已、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

  叶嘉莹先生亲自朗读、吟诵并讲解古诗词的音频尤为珍贵,聆听叶嘉莹先生纯正的古音吟诵,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美感特质,掌握古典诗词的情意,伴随着声音,结合书本的阅读,领悟古典诗词中的那一份感动。

  书中所选52幅中国古典绘画作品,与诗词意境相配,每一幅皆使用局部画面,呈现画面中意趣盎然的细节,给读者欣赏中国古典绘画的另一种独特视角,与诗词、讲解、吟诵一起,*读者真正走进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叶嘉莹先生为孩子们准备的一份心灵厚礼,文字、声音、画面融为一体,在诗教的传承中,带领读者们重返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源头。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蒙古裔满族人,出身叶赫那拉氏。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七十余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她教的学生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大学博士,从青年到老年,有教无类。她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诗经·秦风·蒹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陶渊明

饮酒二十首【其四】

饮酒二十首【其五】

敕勒歌

陆凯

赠范晔

王勃

山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宋之问

渡汉江

贺知章

回乡偶书【其一】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张旭

山中留客

张九龄

感遇

望月怀远

王之涣

凉州词

登鹳雀楼

孟浩然

春晓

宿建德江

过故人庄

王翰

凉州词【其一】

王昌龄

出塞【其一】

从军行【其四】

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

山中送别

杂诗三首【其二】

鸟鸣涧

竹里馆

送元二使安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使至塞上

裴迪

华子冈

李白

静夜思

独坐敬亭山

夜宿山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望庐山瀑布

春夜洛城闻笛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早发白帝城

望天门山

峨眉山月歌

黄鹤楼闻笛

山中问答

送友人

关山月

月下独酌

长干行二首【其一】

崔颢

长干行【其一】

黄鹤楼

高适

别董大【其一】

杜甫

绝句二首【其一】

绝句二首【其二】

绝句四首【其一】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江南逢李龟年

赠花卿

望岳

房兵曹胡马

春日忆李白

除架

春夜喜雨

春望

月夜

旅夜书怀

月夜忆舍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缚鸡行

缪氏子

赋新月

岑参

逢入京使

韩翃

寒食

张继

枫桥夜泊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弹琴

司空曙

江村即事

刘方平

夜月

戎昱

移家别湖上亭

张籍

秋思

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戴叔伦

过三闾大夫庙

韦应物

秋夜寄邱员外

滁州西涧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

卢纶

塞下曲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孟郊

游子吟

杨巨源

城东早春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晚春

春雪

崔护

题都城南庄

刘禹锡

秋词

乌衣巷

李绅

悯农二首【其二】

白居易

问刘十九

观游鱼

暮江吟

大林寺桃花

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

柳宗元

零陵早春

江雪

渔翁

贾岛

寻隐者不遇

刘皂

渡桑干

杜牧

秋夕

山行

清明

江南春

登乐游原

泊秦淮

陈陶

陇西行四首【其二】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嫦娥

霜月

登乐游原

无题

高骈

山亭夏日

韦庄

台城

王驾

雨晴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无名氏

杂诗

钱珝

江行无题

范仲淹

江上渔者

欧阳修

画眉鸟

王安石

题何氏宅园亭

南荡

封舒国公三首【其二】

北陂杏花

北山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赠外孙

江上

游钟山

松江

泊船瓜洲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题西林壁

望湖楼晚景

李清照

夏日绝句

陆游

秋思三首【其一】

示儿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杨万里

春日六绝句

二月十一日夜梦作东都早春绝句

道旁竹

宿新市徐公店【其一】

雨后田间杂纪【其二】

舟过安仁【其三】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池

小雨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入常山界二首【其二】

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三】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其一】

万安道中书事【其二】

桂源铺

朱熹

春日

观书有感【其一】

林升

题临安邸

叶绍翁

游园不值

翁卷

乡村四月

戴复古

江村晚眺

赵师秀

约客

文天祥

过零丁洋

王冕

墨梅

张羽

咏兰花

袁枚

十二月十五夜

郑燮

竹石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

雨后田间杂纪【其二】

高鼎

村居

导言

白居易

忆江南

张志和 渔歌子

温庭筠 望江南

李煜

相见欢

相见欢

浪淘沙令

虞美人

晏殊

浣溪沙

浣溪沙

欧阳修

玉楼春

浪淘沙

采桑子 十首【其二】

采桑子 十首【其四】

采桑子 十首【其五】

采桑子 十首【其六】

采桑子 十首【其七】

苏轼

定风波

水调歌头

秦观 浣溪沙

周邦彦 浣溪沙

李清照

如梦令

如梦令

南歌子

岳飞

满江红

陆游

卜算子·咏梅

诉衷情

辛弃疾

鹧鸪天

西江月

鹧鸪天·博山寺

清平乐·村居

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丑奴儿

生查子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蒋捷 霜天晓角

杨慎 临江仙

纳兰性德 长相思


精彩书摘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讲解: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

  这首诗在唐诗里是很重要的一首诗,作者陈子昂也是在唐朝诗歌发展上地位很重要的一个人。

  唐朝的诗歌本是延续着南北朝、宋、齐、梁、陈、隋而来的。中国诗歌在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宫廷里的创作,只注重外表文采的美丽。初唐时的诗歌就承继了这个风气。不过,那时初唐律诗的体裁也开始正式形成了。本来,中国古诗没有平仄的格律。南北朝时有不少帝王,像梁武帝,舍身同泰寺,信奉佛教,翻译了很多佛经。佛经里都有唱诵,还有一些佛经念诵的偈语,当时都没有按照它的意思去翻译,而是直接照它的声音去念。所以,最早翻译的佛经,重视音译。这就有了四声音调的讲求。初唐时期,包括沈佺期、宋之问,以及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内的诗人,都开始创作五言律诗,对仗平仄很工整,虽然内容仍较空泛。

  到了陈子昂,按一般说法,他开启了一种复古的风气。他曾给当时的一个叫东方虬的人写过一篇《修竹篇序》,他说,自从六朝以来,“兴寄都绝”,是说古诗讲究比兴,讲究有寄托、有内容,可是南北朝以来,却是“彩丽竞繁”,文字华彩美丽,而内容就很空洞了。

  其实陈子昂最有名的是写了一系列的《感遇诗》,其中有“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样的诗句。他讲究诗中有含义、有寄托。《感遇诗》是五言的古体诗,很整齐。

  而《登幽州台歌》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中则是很特殊的一首诗,因为它完全不属于任何固定的体式,是作者登临吊古,看到当前的景物,脱口而出,非常直接的一种兴发感动。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情,也就有不同的兴发感动。陈子昂在政治上是有理想的,可是他所生的时代是武则天的时代。武则天作为女皇,在中国传统里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在牧野宣誓,他的军队要出发革命了。其中有“牝鸡司晨,惟家之索”的句子。牝鸡是母鸡,按理说公鸡管报晓打鸣,母鸡只管生蛋,如果母鸡去报晓了就是不正常的现象。所以,传统看来,女性做了皇帝当然也是不正常的现象。然而,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武则天作为皇帝,事实上并不比其他男性皇帝更坏,所以像陈子昂这样希望为国家、朝廷做事的人,在武则天的时代也出来工作了。但是,武则天任用了许多武氏的人,有一次,陈子昂带兵出去,结果和武氏家族不合,后来就被贬谪,受了很多苦难。

  幽州台就是李商隐在诗中说的“燕台”。古代的燕国在河北幽州这个地方,燕昭王要访求天下的贤士,筑了一个高台,说以黄金来聘请招邀天下的才士,因而也叫黄金台。陈子昂登到幽州台上,就想到,要遇到真正欣赏、任用人才的人,才能真的实现理想和抱负,所以就有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我也向往古人,我也希望能有古人的品性和事业,可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啊!一切有理想、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常常都有这种寂寞的感慨。杜甫说到宋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辛稼轩说:“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说要将作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将来会有人读。一个人若真有跟一般人不同的理想和志意,他便一定希望能找到一个理解他、跟他有共鸣的人,可当他站在幽州台上,他却不知去哪里找——我向往那些古圣先贤,但“前不见古人”;我希望我的理想志意,将来有人理解,但“后不见来者”。

  一个真正有理想、有志意的人会以一生的时间去持守,且不说理想会否实现,因为理想的实现有外在的因缘,但个人的持守是能够自己把握的。然而,当他用最艰苦卓绝的精神力量去持守住自己的志意和理想时,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茫茫的宇宙,悠悠的万古,你在这个宇宙中,如此短暂的生命,到底能够留下些什么?有没有一个可以跟你相知共鸣的人呢?

  一个有理想、有志意的人,这样孤独,不知道千古之下有没有人真的能够理解他,真的跟他有共鸣。可是对读者而言,在读杜甫的诗、读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时,千古之下不是产生了共鸣吗?杜甫不在了,司马迁也不在了,但是他们留下了诗歌、文学。文学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其中的生命、感情、理想、志意,千古而下,只要你是一个也有感觉的人,你就能感受到。中国古人说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一个人的生命在他的作品中留了下来,并不是没人知道。之所以现在读古人的诗文仍会感动,便在于它有自己感发的生命。而当时的人并不知道,千载之下有人读了他的作品会感动,所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的体裁不一般,它的读音也要注意,音调尤其奇怪。“后不见来者”的“者”,念zhǎ,“独怆然而涕下”的“下”念xiǎ,在诗韵里都押上声马韵。这样念有一种更为沉重的感觉。

  ……


前言/序言

  我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从小就喜欢读诗、背诗,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也已经七十年了。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

  其实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自然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多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决意回国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共收录作品218首,其中包括177首诗和41首词,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对于只以刻画工巧取胜者不予选录,超出孩子认知水平者亦不选录,所选诸诗对时代、作家、体裁等数量之比例也没有限制。我因为年老事忙往往精力不济,感谢张静,她为此书倾注了大量的心力。

  曾有人问我: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迦陵

  2015年8月31日凌晨于温哥华家中


《中华古韵:给孩子的诗意启蒙》 一、 穿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想象一下,一个温馨的夜晚,暖黄的灯光洒落在柔软的地毯上,你轻轻翻开一本书。书页间,是穿越千年的回响,是先贤们的心灵低语。这,就是《中华古韵:给孩子的诗意启蒙》想要为你呈现的奇妙旅程。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扇通往中国古典诗词瑰宝的窗口,一架连接古今心灵的桥梁。 本书的主旨在于,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那些流传千年的优美诗篇相遇,感受文字的力量,理解古人的情感,并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我们深知,对于年幼的心灵,抽象的概念和晦涩的语言常常是学习的障碍。因此,我们精心挑选了那些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相对易懂的古诗词,以一种“讲诵”的方式,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力。 “讲诵”,顾名思义,不仅仅是朗读,更是带有理解和情感的讲述。它意味着我们会将诗句背后的故事、作者的人生经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情感,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我们会模拟那个时代的情景,让孩子仿佛置身于古人的生活之中,去感受“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去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去领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喜。 我们相信,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音乐性和画面感。通过“讲诵”,我们将引导孩子关注诗歌的韵律美,感受抑扬顿挫的节奏,体会词语的叠音和押韵带来的悦耳之感。同时,我们也会聚焦诗歌中描绘的生动景象,例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夏日荷塘,“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秋景,以及“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童年乐趣。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述,将这些静止的文字转化为孩子们脑海中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让诗歌的意境在心中生根发芽。 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渴望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希望提升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孩子们,以及所有愿意陪伴孩子一同探索诗意世界的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孩子们能够: 认识并喜爱中国古典诗词: 从陌生的文字变成熟悉的朋友,发现诗歌的趣味和价值。 培养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反复的讲诵和理解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语言的驾驭能力,学会更精准、更有感染力地表达。 拓展思维和想象力: 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能够激发孩子丰富的联想,培养他们跳出固有思维模式的能力。 理解和体会丰富的情感: 学习古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学会共情,理解人生的悲欢离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以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中华古韵:给孩子的诗意启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文化的洗礼。我们邀请您,与孩子一同踏上这段充满诗意和智慧的旅程,让古老的诗篇,在孩子的眼中闪烁出新的光芒。 二、 精选篇章:穿越千年的人文画卷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海洋中,我们如同经验丰富的船长,为孩子们精心挑选了一批最璀璨的明珠。这些诗篇,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因其隽永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相对易懂的语言,成为启蒙孩子诗歌的绝佳选择。 我们的选篇原则,是兼顾“广度”与“深度”,做到“易懂”与“耐读”的统一。 从四季的流转看自然之美: 春天的生机勃勃,我们会选择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绘生命力的顽强,以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捕捉春天清晨的宁静。夏日的荷风送爽,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动写意;秋天的落叶知秋,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与苍凉;冬日的银装素裹,则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与静谧,也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部咽咽咽”的雄浑。我们希望通过四季的变化,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界的规律,体会生命的轮回,以及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腻观察和深情寄托。 从孩童的视角看生活之趣: 孩子们最能体会到童趣的快乐。《咏鹅》的稚嫩与可爱,《悯农》的质朴与感恩,将带领孩子走进纯真的童年世界。我们还会选取一些描绘孩子玩耍场景的诗篇,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让孩子们在古人的诗句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童年共鸣。 从游子的思念看亲情与友情: 离别与思念是人类永恒的情感。《静夜思》的孤寂,《望庐山瀑布》的壮丽,《赠汪伦》的真挚,《送元二使安西》的依依不舍,这些篇章将帮助孩子理解思念之情,懂得珍惜与亲友相处的时光,体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 从士人的抱负看家国情怀: 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在浅显易懂的诗句中,窥见古人的胸怀。《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春望》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传递着历经战乱的感慨;《出塞》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了保家卫国的决心。这些诗篇,以最简洁的语言,传递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为孩子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从哲人的智慧看人生感悟: 一些富有哲理的诗篇,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出自论语,但其精神内核亦可融入诗歌的学习之中。又如“塞下曲”中所蕴含的豪情与悲壮,都非仅限于字面意思,更包含着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 三、 讲诵之道:让诗歌“活”起来 “讲诵”是我们这本书的核心方法论,它是一种超越单纯阅读的体验,旨在让古诗词在孩子心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是如何实践“讲诵”的呢? 1. 情景再现,身临其境: 故事铺垫: 在正式解读诗歌之前,我们会为孩子讲述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历史和社会风貌。例如,讲《静夜思》时,我们会讲述李白客居异乡,孤寂难眠的情景,让他能感同身受;讲《七步诗》时,我们会还原曹植面对兄长猜忌时的处境,让孩子体会“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无奈。 画面联想: 我们会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为孩子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比如,描述“孤帆远影碧空尽”时,我们会引导孩子想象那艘船渐渐消失在蔚蓝天际线的模样,感受那种辽阔与失落;描绘“梨花一枝春带雨”时,我们会想象那初春盛开的梨花,在细雨中晶莹剔透的样子,感受那种凄美。 角色扮演: 在某些诗篇中,我们甚至会鼓励孩子尝试代入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如扮演思念亲人的游子,或是眺望边塞的士兵。通过模拟,孩子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核。 2. 韵律引导,声情并茂: 节奏感训练: 我们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在讲诵时,我们会放慢语速,突出诗句的停顿和节奏,让孩子感受其中的音乐感。我们会引导孩子跟着模仿,体会“平仄”带来的起伏变化,即使他们不理解“平仄”的学术概念,也能通过耳朵和身体去感受诗歌的旋律。 情感投入: 不同的诗句,需要不同的情感表达。喜悦的诗句,我们会用欢快的语调;悲伤的诗句,我们会用低沉的声音;壮阔的诗句,我们会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我们希望通过讲诵者的情感投入,将诗歌的情感真实地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学会用声音去“唱”出诗歌的灵魂。 反复吟诵: 讲诵不止一次,而是鼓励孩子多次重复吟诵。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一次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会引导孩子在不同的情绪下、不同的语境下反复吟诵,发现诗歌在不同解读下呈现出的不同韵味。 3. 浅析深意,激发思考: 词语解读: 对于一些孩子可能不理解的古词,我们会用现代的、形象的语言进行解释。例如,“羁旅”意味着远离家乡的旅途,“羁”就如同被束缚的马,“旅”就是旅人。 意象解读: 诗歌中常常使用象征性的意象。我们会解释“鸿雁”常常代表远方的信息或思念,“明月”常常寄托着思乡之情。通过对意象的解读,孩子能够理解诗歌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价值观引导: 在解读诗歌时,我们会适时地引导孩子思考诗歌所蕴含的积极价值观,如勤劳、勇敢、孝道、友谊、爱国等,让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品德的塑造。 开放式提问: 我们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比如,“你觉得诗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这首诗让你想起了什么?”通过提问,激发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联想能力,让诗歌的学习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 四、 陪伴阅读,诗意成长 《中华古韵:给孩子的诗意启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孩子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家庭教育的温馨载体。我们深信,亲子共读的时光,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情感连接的最佳途径。 家长是最好的讲诵者: 我们鼓励家长成为孩子最棒的“讲诵”伙伴。本书提供的详实解读和讲诵建议,能够帮助家长们轻松掌握讲诵的技巧,用充满爱和耐心的声音,将诗歌的魅力传递给孩子。您不必是语言学家或文学家,只需拥有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和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意愿。 互动与启发: 在讲诵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讲诵的节奏和深度。孩子可能会对某个词语、某个画面产生疑问,这正是绝佳的互动和启发的时机。您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让诗歌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情感的浸润: 诗歌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当家长带着情感去讲诵,孩子也更容易被诗歌所打动。这种情感的共鸣,能够加深孩子对诗歌的理解,也能在亲子之间建立起更深厚的情感纽带。想象一下,在月光下,父亲低沉的声音吟诵着“举头望明月”,母亲轻柔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共同体会那份思乡之情,这样的画面将成为孩子心中最宝贵的记忆。 激发创造力: 听过、讲过、读过之后,孩子们的想象力会被诗歌所点燃。他们可能会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诗歌,画出诗中的景象,甚至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家长可以积极鼓励孩子的这些尝试,肯定他们的创意,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长期坚持亲子共读古诗词,能够潜移默化地在孩子心中播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华古韵:给孩子的诗意启蒙》,期待与您和您的孩子一同,开启这段美妙的诗意之旅,让古老的诗篇,在现代的家园中,绽放出永恒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5. 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温柔且富有智慧的启蒙。它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或者复杂的理论,而是用最朴实、最贴近孩子生活的方式,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娓娓道来。书里对每一首诗的讲解,都充满了温度和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在解释诗歌的字面意思,更是在引导孩子去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比如,当读到描写思念的诗句时,它会引导孩子去想想,当自己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能够让孩子更容易走进诗歌的世界。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字迹大小适中,排版清晰,插图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风格,既有古典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活力,能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我经常看到孩子在翻阅这本书时,会自己用手指着图画,然后跟着我一起念出诗中的句子,虽然还不是那么熟练,但那种认真的样子,让我觉得非常欣慰。它没有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而是让学习过程本身变得有趣,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爱上了古诗词,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3. 作为一个对古诗词有情怀的家长,我一直希望能把这份美好传递给我的孩子。市面上很多古诗词读物,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浅薄。《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的“讲诵”二字,精准地概括了其核心优势。所谓“讲”,它不仅仅是解释字词,更重要的是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当下的心境。这些讲解不是枯燥的论述,而是娓娓道来的故事,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比如,在读到描写边塞的诗时,它会简单介绍当时的边塞生活,让孩子对诗歌的场景有一个更立体的认知。所谓“诵”,则是它强调的朗读体验。书中的拼音标注清晰,辅助孩子准确发音,而配合有声解读(虽然我这里没有提到具体有声内容,但可以想象其对诵读的提升),则能让孩子在模仿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我发现,当孩子听我带着感情朗读,并结合书本上的图文,他更能体会到诗歌的起伏和节奏,甚至能跟着我一起摇头晃脑地“念”起来。这种体验远比单纯的文字阅读更加有感染力。它不追求让孩子立刻背诵多少首诗,而是希望孩子通过这本书,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学素养。

评分

4. 说实话,最初买这套《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讲诵”这个概念听起来比较有意思,想试一试。没想到,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把原本有些高冷的古诗词,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给了孩子。比如,它不会直接告诉你这是什么意思,而是会先讲一个和诗句相关的小故事,或者用孩子熟悉的场景来类比,让孩子先产生共鸣,然后再慢慢引入诗歌本身。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避免了孩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而且,书中的插画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韵,又不失童趣,每一幅图都像是在诉说着一首诗的故事,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想象空间。我发现,孩子在看书的时候,会主动指着图画问我“这个是什么呀?”,然后我再结合书上的讲解,把诗句读给他听,他就能很自然地接受。这种主动提问和探索,比我强行灌输知识要有效得多。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强调“背诵”,而是更侧重于“理解”和“感受”,让孩子在玩乐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美感。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学兴趣,真的是非常有帮助。

评分

2. 我一直想让孩子接触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但又怕他觉得枯燥,毕竟现在小孩子接触的电子产品太多了,注意力很难集中。偶然间看到了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简直是惊喜。我一开始担心“讲诵版”会不会太学术,结果发现完全是我多虑了。它把每一首诗都拆解得非常细致,先是读音,然后是解释,再到拓展,每一步都设计得很用心。特别是它的讲解部分,不是简单地翻译,而是非常贴合孩子的心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古人的情感和意境描绘出来。比如解释“床前明月光”,它会讲到诗人看到月亮,想家了,孩子就能理解那种思念的感觉。而且,书里还有一些引导孩子去想象、去感受的环节,比如读到“风吹草低见牛羊”,会让孩子想象一下,风吹过草原是什么样子,有没有小动物在里面。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接受。我注意到,孩子听我读诗的时候,眼睛里会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有时候还会抢着跟着我把某些句子重复一遍。这种主动学习的动力,才是教育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精美,纸张质量好,插图更是我一直追求的古典而不失童趣的风格,拿在手里就觉得很有分量,很值得收藏。

评分

1.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家那小捣蛋鬼量身定做的!以前读古诗,他要么一会儿就跑神,要么就觉得枯燥,一首也背不下来。但自从有了这套《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情况大变样。我只是随便翻开一页,试着跟着书上的拼音和讲解读给他听,他竟然就安静地听进去了!书里的配图色彩鲜艳,而且很有想象力,把那些抽象的诗句变成了生动的故事,他特别喜欢盯着图画,然后我再读诗,他就能跟着我断断续续地念几句。最关键的是,这本书的讲解部分,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词语解释,而是用小朋友能听懂的大白话,讲出诗人的心情,讲出诗里描绘的场景,甚至还会联系到孩子生活里发生过的事情,这一点真的太棒了!感觉就像有一个非常耐心的老师,把古诗词的魅力一点一点地渗透进孩子的脑海里,而不是硬塞知识。每次读完一首,他都好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还经常会跑过来问我“妈妈,那个小鸟是不是在唱歌呀?”或者“哇,这个画面好漂亮!”。这种由衷的兴趣,是任何死记硬背都比不上的。真的,给孩子选择启蒙读物,光有内容还不够,还得有方法,有温度,这套书恰恰做到了。

评分

适合小学生,有的解析少一点。

评分

没办法,高考改革,从小就是要学习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积累啊

评分

挺好的,纸质挺好!叶嘉莹先生的讲解有文字有声音。闺女还扫了书里的给孩子的相关内容的二维码,好些有用的内容,物超所值!完美!

评分

促销时买的,非常满意,性价比高,相信京东。

评分

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没办法,高考改革,从小就是要学习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积累啊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京东就是好啊 经常搞活动 性价比高高的 每次都忍不住买买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