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閤成毒品濫用實證調查與治理對策》以雲南省新型閤成毒品濫用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社會學的調查方法,以問捲調查為主,個案深度訪談為輔,兼以參與式觀察及座談等多種方法,結閤基層實戰經驗,對雲南省新型閤成毒品濫用問題産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濫用人群特點及發現方法等進行研究,並提齣有效治理對策。
阮惠風,1972年齣生,湖南邵陽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2013年10月破格晉升為教授,雲南警官學院社會學專業帶頭人。曾任雲南警官學院禁毒學院副院長,保山市公安局副局長。現任雲南警官學院教務處副處長(主持工作)。
長期從事社會調查方法與禁毒、艾滋病領域的教學研究,先後為泰國、緬甸、老撾等40餘個國傢禁毒警察培訓班授課,並赴江蘇、山西等省區市開展禁毒學術講座,受眾主要為各省市區禁毒局領導、禁毒支(大)隊長、社會工作專業學生、IDU(注射吸毒者)同伴教育群體,2011年被雲南省委、省政府授予“雲南省新一輪禁毒人民戰爭禁毒先進個人”稱號。先後主持省部級課題8項,齣版著作5部,教材2部,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
第1章導論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1·2相關概念的界定
1·3已有研究成果綜述
1·4研究理論與方法
1·5主要創新點
第2章國際國內毒情形勢與新型閤成毒品
2·1國際毒情形勢
2·2歐洲、美洲、亞洲等區域毒情形勢與新型閤成毒品
2·3國內毒情形勢與新型閤成毒品
第3章雲南毒情形勢與新型閤成毒品
3·1傳統毒品問題的現狀和特點
3·2雲南的新型閤成毒品犯罪
3·3新型閤成毒品濫用的危害
3·4新型閤成毒品濫用與艾滋病傳播
第4章雲南新型閤成毒品濫用的實證分析
4·1對濫用危害的評估
4·2對濫用群體的分析
4·3對濫用行為相關指標的分析
4·4對濫用原因的分析
第5章新型閤成毒品違法犯罪問題對策研究
5·1治理新型閤成毒品的成效
5·2治理新型閤成毒品濫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5·3治理雲南新型閤成毒品違法犯罪對策建議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1“新型閤成毒品濫用與控製的實證研究”調查問捲
附錄2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
附錄3戒毒條例
附錄4娛樂場所管理條例
附錄5易製毒化學品管理條例
附錄62015年中國禁毒報告
附錄72014年度十大禁毒案件
後記
2009年《中國禁毒報告》指齣: 盡管我國吸食海洛因等傳統毒品問題得到有效遏製,但復吸率依然較高,新發現的隱性吸食海洛因人員有所增多。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纍計登記吸毒人員133��5萬名,其中海洛因成癮人員97��8萬名,占73��2%。2009年新發現濫用海洛因人員9��7萬名。同時,濫用新型閤成毒品問題更加突齣,纍計查獲登記36萬餘人,新查獲9��7萬人,多數是25歲以下的青少年。全國有22個省份新型閤成毒品繳獲量超過海洛因。截至2015年,全國登記在冊的吸毒人員234��5萬名(不含戒斷3年未發現復吸人數、死亡人數和離境人數),其中,濫用海洛因等阿片類毒品人員98萬名,占41��8%;濫用閤成毒品人員134萬名,占57��1%,濫用其他毒品人員2��5萬名,占1��1%。可見,全國濫用新型閤成毒品人數呈直綫上升趨勢。雲南是現階段我國首屈一指的毒品重災區和禁毒鬥爭的前沿陣地,近年來由於受境外新型閤成毒品滲透不斷加劇的衝擊,濫用新型閤成毒品的人數逐年增加,在給禁毒鬥爭增加難度的同時,也使禁毒工作麵臨著新的課題。
本書以雲南新型閤成毒品濫用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社會學的調查方法,以問捲調查為主,個案深度訪談為輔,兼以參與式觀察(本書中主要是指暗訪)及座談等多種方法,嘗試以社會控製論為理論視角,對雲南新型閤成毒品濫用問題産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形成的內在機製與治理方法進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
本書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為導論,在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本書的選題背景、選題意義、研究問題的界定、研究方法等進行簡要的闡述。
第二章通過查閱各種文獻資料,對國內外毒品濫用的整體情況加以概括性的描述,並重點介紹瞭廣東、福建等省市的新型閤成毒品濫用現狀。ABSTRACT〖〗
第三章整理挖掘相關數據,探索雲南新型閤成毒品犯罪的新動嚮(與傳統毒品犯罪等相比較),並在宏觀上對新型閤成毒品濫用的危害進行瞭簡要的分析。
第四章在問捲調查(整個問捲調查自2005年底開始,曆時6個多月,共發放問捲210份,收迴有效問捲169份,調查地點主要為昆明、臨滄、保山、德宏、大理等地)的基礎上,通過數據錄入與整理,采用瞭主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相關分析及量錶分析等方法,對新型閤成毒品濫用的危害進行全麵的評估並建立瞭數學模型;對新型閤成毒品濫用人群的人口學指標、經濟學指標、社會學指標及濫用行為指標等,進行瞭詳盡的描述和科學的總結與分類;同時還對影響三類群體濫用新型閤成毒品的傢庭、朋輩群體、偏常行為、社會信念等因素,做瞭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從中得齣瞭一係列頗有創新性的結論。
第五章總結我國治理新型閤成毒品的成效,認真分析瞭當前治理新型閤成毒品濫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錶現為打擊與預防的關係處理及兩個方麵針對性不足、成效不明顯的問題。繼而提齣治理雲南新型閤成毒品違法犯罪的對策建議,主要是六個方麵的建議: 在打擊毒品犯罪方麵,要樹立毒品短時間內禁不絕,隻能有效遏製的理念;確定重點,嚴厲打擊新型閤成毒品違法犯罪活動;繼續加強國內協作與國際禁毒閤作;有針對性地開展新型閤成毒品預防教育;大力加強戒毒、幫教等工作,積極促進新型閤成毒品濫用者迴歸社會;適應毒品新形勢,不斷強化新型閤成毒品綜閤治理工作。
本書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特色:
首先,采用定量為主、質性研究為輔的實證方法,在問捲調查的基礎上,對目前新型閤成毒品犯罪在雲南的現狀進行瞭全麵係統的分析,對新型閤成毒品的濫用危害進行瞭綜閤評估,認為雲南新型閤成毒品犯罪呈現齣大宗案件持續增長、過境販毒特徵明顯、邊境滲透與內地流入並存的態勢。新型閤成毒品濫用的危害主要錶現為對身體生産能力的損害與心理能力的損害,因此對這一群體的矯治尤其應該強調從身體恢復能力、生産創業能力、心理矯治能力三個方麵著手。
其次,運用聚類分析方法,對新型閤成毒品濫用群體進行瞭科學的分類,即第一類為陪客人服食新型閤成毒品的“high”妹;第二類為公司職員、個體戶、長途運輸司機、齣租車司機、賭博者、邊境農民、大學生(25歲左右)、初高中輟學學生、演藝圈人員等;第三類為無業者,各類群體的邊界特徵十分明顯。
再次,探討新型閤成毒品濫用在成因、特點、擴散途徑等方麵與傳統毒品的諸多差異,其形成的內在機製也不盡相同,因此對新型閤成毒品濫用的治理與控製要有針對性、創新性。
最後,探討傢庭、社會、朋輩群體、個人信念與新型閤成毒品濫用行為的各種相關關係,在赫希社會控製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齣各類社會控製手段在對象、控製方法、控製內容等方麵應依據新型閤成毒品濫用群體的分類而確定,提齣瞭較為詳盡而又有針對性的建議。
……
這部書的書名其實就讓人心頭一緊,它直截瞭當地觸及瞭當下社會中一個極其敏感和棘手的問題。我一直關注著社會治理和公共衛生的動態,而“新型閤成毒品”這幾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冰冷的、現代化的威脅感。市麵上關於毒品問題的著作不少,大多停留在法律製裁或簡單的危害宣傳層麵,但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打算深入到一個更深、更復雜的層麵去剖析——“實證調查”暗示著嚴謹的數據支撐和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道德說教。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構建他們的研究框架,尤其是他們如何界定和追蹤那些不斷演變、難以捉摸的“新型”物質。我們都知道,傳統毒品的打擊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應對這些化學實驗室裏層齣不窮的新變種。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基於事實的數據圖景,清晰地描繪齣這些新型毒品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滲透率、濫用模式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連鎖反應,那將是極具價值的。我尤其好奇,在“治理對策”部分,作者是否會提齣一些超越傳統“堵截”思維的創新性方案,例如如何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早期預警,或者在社區層麵建立更具彈性和針對性的乾預機製。總而言之,我對它能否揭示齣這個復雜問題背後的係統性癥結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不僅僅是描述現象,更能提供一把解開治理睏局的鑰匙。
評分從一個對社會治理充滿敬畏的普通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承諾瞭一次深刻的反思之旅。它強調瞭“新型”和“實證”,這指嚮瞭對快速變化的現實的敏銳捕捉和對科學方法的堅守。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治理”這個宏大概念的。它是否僅僅是政府層麵的政策調整,還是涵蓋瞭學校、傢庭、企業乃至整個社區的共同責任?我希望看到它在提齣對策時,能夠跳齣傳統的“一刀切”思維,構建一個多層級、多主體的協同治理模型。例如,如何激活社區誌願者網絡,如何設計齣能夠有效觸達“隱性”吸毒群體的教育模塊,以及如何建立一套快速評估現有治理策略有效性的反饋機製。這種動態反饋機製至關重要,因為新型毒品本身就是一種快速進化的威脅。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動態適應性治理模型”的藍圖,而非一成不變的教條,那麼它對我們理解和應對未來挑戰的幫助將是不可估量的。我期待它是一部既能讓政策製定者感到壓力,又能讓普通公民理解和參與治理的橋梁之作。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一種嚴肅的、帶有強烈使命感的學術探索,它似乎在試圖為一項緊迫的公共衛生危機提供一個堅實的認知基礎。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其“治理對策”的創新性與前瞻性。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技術迭代飛快的時代,傳統的、反應性的禁毒策略顯然已經力不從心。如果這本書的對策部分僅僅是重復“加強宣傳教育”或“增加巡查密度”,那它就失去瞭作為“新型”研究的價值。我更希望它探討的是如何構建一個動態的、能夠自我學習和適應的社會防禦體係。例如,它是否觸及瞭利用大數據分析預測高風險區域和人群,從而實現“精準乾預”的可能性?又或者,在藥物替代療法和心理康復方麵,是否引入瞭國際上最前沿的、以降低傷害(Harm Reduction)為核心的理念?一個成熟的治理體係,必然是多維度的、柔性的。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實證調研結果轉化為可操作的、麵嚮未來的治理框架,而不隻是停留在對問題嚴重性的控訴上,那它無疑是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這種對未來治理模式的探索,纔是其核心價值所在。
評分拋開專業的術語不談,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對“社會韌性”的拷問。新型毒品的問題之所以棘手,往往是因為它與社會結構性的脆弱性、貧富差距、心理健康危機等深層矛盾緊密交織在一起。我期望這本書的“實證調查”部分能夠齣色地揭示齣這些交織的綫索。它是否深入到那些最容易被社會遺忘的角落——例如,長期失業的群體、精神疾病患者、或者特定的流動人口聚居地——去收集一手資料?如果作者僅僅停留在對主流社會報告數據的整理,那麼他們所看到的“新型”可能隻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洞察力,往往存在於那些非正式的社會網絡和邊緣化的生活經驗之中。這種深度的挖掘,纔能為後續的“治理對策”提供真正有針對性的靶點。我尤其關注作者在提齣對策時,如何平衡“嚴厲打擊”與“人道關懷”之間的張力。一個完全側重懲罰的體係隻會將濫用者進一步推嚮地下,使得治理難度更大;而一個過於寬容的立場,又可能在公眾輿論麵前難以站穩腳跟。這本書能否在這兩者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可持續的平衡點,將是衡量其成敗的關鍵。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目錄和導言(假設我真的讀瞭),我立刻被它那種近乎臨床般的冷靜和透徹所吸引。它避開瞭媒體報道中常見的煽情和戲劇化處理,轉而采用瞭一種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細緻入微。我特彆欣賞它在“實證調查”部分所展現齣的那種對細節的執著。比如,它會不會花瞭大量篇幅去描述那些濫用者首次接觸毒品時的心理閾值變化?或者,它是否探究瞭不同社會經濟階層對新型毒品的接受度差異,以及這種差異背後的文化動因?在我看來,任何有效的治理都必須建立在對“人”的深度理解之上,而不僅僅是對“物”的禁止。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做到將冰冷的數據與鮮活的個體經驗有機結閤起來,讓讀者在理解統計數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個體的掙紮與邊緣化,那它的社會意義就非同一般瞭。我希望看到它如何處理“治理對策”與現實操作之間的巨大鴻溝。理論上的完美方案在資源有限、官僚體係僵化的現實麵前往往寸步難行。這本書如果能提供的是一套“可行性”極高的、分階段實施的策略,而不是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藍圖,那它對政策製定者來說,纔算得上是一份真正的厚禮。我對那種能夠穿透錶象,直擊權力結構與市場機製耦閤點的分析尤為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