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合成毒品滥用实证调查与治理对策》以云南省新型合成毒品滥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个案深度访谈为辅,兼以参与式观察及座谈等多种方法,结合基层实战经验,对云南省新型合成毒品滥用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滥用人群特点及发现方法等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治理对策。
阮惠风,1972年出生,湖南邵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2013年10月破格晋升为教授,云南警官学院社会学专业带头人。曾任云南警官学院禁毒学院副院长,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现任云南警官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长期从事社会调查方法与禁毒、艾滋病领域的教学研究,先后为泰国、缅甸、老挝等40余个国家禁毒警察培训班授课,并赴江苏、山西等省区市开展禁毒学术讲座,受众主要为各省市区禁毒局领导、禁毒支(大)队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IDU(注射吸毒者)同伴教育群体,2011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云南省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禁毒先进个人”称号。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出版著作5部,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1·2相关概念的界定
1·3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4研究理论与方法
1·5主要创新点
第2章国际国内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
2·1国际毒情形势
2·2欧洲、美洲、亚洲等区域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
2·3国内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
第3章云南毒情形势与新型合成毒品
3·1传统毒品问题的现状和特点
3·2云南的新型合成毒品犯罪
3·3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的危害
3·4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与艾滋病传播
第4章云南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的实证分析
4·1对滥用危害的评估
4·2对滥用群体的分析
4·3对滥用行为相关指标的分析
4·4对滥用原因的分析
第5章新型合成毒品违法犯罪问题对策研究
5·1治理新型合成毒品的成效
5·2治理新型合成毒品滥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3治理云南新型合成毒品违法犯罪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与控制的实证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附录3戒毒条例
附录4娱乐场所管理条例
附录5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附录62015年中国禁毒报告
附录72014年度十大禁毒案件
后记
2009年《中国禁毒报告》指出: 尽管我国吸食海洛因等传统毒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复吸率依然较高,新发现的隐性吸食海洛因人员有所增多。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133��5万名,其中海洛因成瘾人员97��8万名,占73��2%。2009年新发现滥用海洛因人员9��7万名。同时,滥用新型合成毒品问题更加突出,累计查获登记36万余人,新查获9��7万人,多数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全国有22个省份新型合成毒品缴获量超过海洛因。截至2015年,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234��5万名(不含戒断3年未发现复吸人数、死亡人数和离境人数),其中,滥用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人员98万名,占41��8%;滥用合成毒品人员134万名,占57��1%,滥用其他毒品人员2��5万名,占1��1%。可见,全国滥用新型合成毒品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云南是现阶段我国首屈一指的毒品重灾区和禁毒斗争的前沿阵地,近年来由于受境外新型合成毒品渗透不断加剧的冲击,滥用新型合成毒品的人数逐年增加,在给禁毒斗争增加难度的同时,也使禁毒工作面临着新的课题。
本书以云南新型合成毒品滥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个案深度访谈为辅,兼以参与式观察(本书中主要是指暗访)及座谈等多种方法,尝试以社会控制论为理论视角,对云南新型合成毒品滥用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形成的内在机制与治理方法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
本书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导论,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本书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问题的界定、研究方法等进行简要的阐述。
第二章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对国内外毒品滥用的整体情况加以概括性的描述,并重点介绍了广东、福建等省市的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现状。ABSTRACT〖〗
第三章整理挖掘相关数据,探索云南新型合成毒品犯罪的新动向(与传统毒品犯罪等相比较),并在宏观上对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的危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第四章在问卷调查(整个问卷调查自2005年底开始,历时6个多月,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169份,调查地点主要为昆明、临沧、保山、德宏、大理等地)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录入与整理,采用了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及量表分析等方法,对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的危害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对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人群的人口学指标、经济学指标、社会学指标及滥用行为指标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科学的总结与分类;同时还对影响三类群体滥用新型合成毒品的家庭、朋辈群体、偏常行为、社会信念等因素,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从中得出了一系列颇有创新性的结论。
第五章总结我国治理新型合成毒品的成效,认真分析了当前治理新型合成毒品滥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打击与预防的关系处理及两个方面针对性不足、成效不明显的问题。继而提出治理云南新型合成毒品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六个方面的建议: 在打击毒品犯罪方面,要树立毒品短时间内禁不绝,只能有效遏制的理念;确定重点,严厉打击新型合成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加强国内协作与国际禁毒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合成毒品预防教育;大力加强戒毒、帮教等工作,积极促进新型合成毒品滥用者回归社会;适应毒品新形势,不断强化新型合成毒品综合治理工作。
本书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特色:
首先,采用定量为主、质性研究为辅的实证方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目前新型合成毒品犯罪在云南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对新型合成毒品的滥用危害进行了综合评估,认为云南新型合成毒品犯罪呈现出大宗案件持续增长、过境贩毒特征明显、边境渗透与内地流入并存的态势。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身体生产能力的损害与心理能力的损害,因此对这一群体的矫治尤其应该强调从身体恢复能力、生产创业能力、心理矫治能力三个方面着手。
其次,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群体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即第一类为陪客人服食新型合成毒品的“high”妹;第二类为公司职员、个体户、长途运输司机、出租车司机、赌博者、边境农民、大学生(25岁左右)、初高中辍学学生、演艺圈人员等;第三类为无业者,各类群体的边界特征十分明显。
再次,探讨新型合成毒品滥用在成因、特点、扩散途径等方面与传统毒品的诸多差异,其形成的内在机制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的治理与控制要有针对性、创新性。
最后,探讨家庭、社会、朋辈群体、个人信念与新型合成毒品滥用行为的各种相关关系,在赫希社会控制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各类社会控制手段在对象、控制方法、控制内容等方面应依据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群体的分类而确定,提出了较为详尽而又有针对性的建议。
……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严肃的、带有强烈使命感的学术探索,它似乎在试图为一项紧迫的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一个坚实的认知基础。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治理对策”的创新性与前瞻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快的时代,传统的、反应性的禁毒策略显然已经力不从心。如果这本书的对策部分仅仅是重复“加强宣传教育”或“增加巡查密度”,那它就失去了作为“新型”研究的价值。我更希望它探讨的是如何构建一个动态的、能够自我学习和适应的社会防御体系。例如,它是否触及了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高风险区域和人群,从而实现“精准干预”的可能性?又或者,在药物替代疗法和心理康复方面,是否引入了国际上最前沿的、以降低伤害(Harm Reduction)为核心的理念?一个成熟的治理体系,必然是多维度的、柔性的。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实证调研结果转化为可操作的、面向未来的治理框架,而不只是停留在对问题严重性的控诉上,那它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这种对未来治理模式的探索,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评分这部书的书名其实就让人心头一紧,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个极其敏感和棘手的问题。我一直关注着社会治理和公共卫生的动态,而“新型合成毒品”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冰冷的、现代化的威胁感。市面上关于毒品问题的著作不少,大多停留在法律制裁或简单的危害宣传层面,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打算深入到一个更深、更复杂的层面去剖析——“实证调查”暗示着严谨的数据支撑和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构建他们的研究框架,尤其是他们如何界定和追踪那些不断演变、难以捉摸的“新型”物质。我们都知道,传统毒品的打击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这些化学实验室里层出不穷的新变种。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基于事实的数据图景,清晰地描绘出这些新型毒品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渗透率、滥用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连锁反应,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尤其好奇,在“治理对策”部分,作者是否会提出一些超越传统“堵截”思维的创新性方案,例如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早期预警,或者在社区层面建立更具弹性和针对性的干预机制。总而言之,我对它能否揭示出这个复杂问题背后的系统性症结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能提供一把解开治理困局的钥匙。
评分从一个对社会治理充满敬畏的普通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承诺了一次深刻的反思之旅。它强调了“新型”和“实证”,这指向了对快速变化的现实的敏锐捕捉和对科学方法的坚守。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治理”这个宏大概念的。它是否仅仅是政府层面的政策调整,还是涵盖了学校、家庭、企业乃至整个社区的共同责任?我希望看到它在提出对策时,能够跳出传统的“一刀切”思维,构建一个多层级、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模型。例如,如何激活社区志愿者网络,如何设计出能够有效触达“隐性”吸毒群体的教育模块,以及如何建立一套快速评估现有治理策略有效性的反馈机制。这种动态反馈机制至关重要,因为新型毒品本身就是一种快速进化的威胁。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动态适应性治理模型”的蓝图,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那么它对我们理解和应对未来挑战的帮助将是不可估量的。我期待它是一部既能让政策制定者感到压力,又能让普通公民理解和参与治理的桥梁之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目录和导言(假设我真的读了),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临床般的冷静和透彻所吸引。它避开了媒体报道中常见的煽情和戏剧化处理,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细致入微。我特别欣赏它在“实证调查”部分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执着。比如,它会不会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那些滥用者首次接触毒品时的心理阈值变化?或者,它是否探究了不同社会经济阶层对新型毒品的接受度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文化动因?在我看来,任何有效的治理都必须建立在对“人”的深度理解之上,而不仅仅是对“物”的禁止。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将冰冷的数据与鲜活的个体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读者在理解统计数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个体的挣扎与边缘化,那它的社会意义就非同一般了。我希望看到它如何处理“治理对策”与现实操作之间的巨大鸿沟。理论上的完美方案在资源有限、官僚体系僵化的现实面前往往寸步难行。这本书如果能提供的是一套“可行性”极高的、分阶段实施的策略,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蓝图,那它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才算得上是一份真正的厚礼。我对那种能够穿透表象,直击权力结构与市场机制耦合点的分析尤为期待。
评分抛开专业的术语不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韧性”的拷问。新型毒品的问题之所以棘手,往往是因为它与社会结构性的脆弱性、贫富差距、心理健康危机等深层矛盾紧密交织在一起。我期望这本书的“实证调查”部分能够出色地揭示出这些交织的线索。它是否深入到那些最容易被社会遗忘的角落——例如,长期失业的群体、精神疾病患者、或者特定的流动人口聚居地——去收集一手资料?如果作者仅仅停留在对主流社会报告数据的整理,那么他们所看到的“新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洞察力,往往存在于那些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和边缘化的生活经验之中。这种深度的挖掘,才能为后续的“治理对策”提供真正有针对性的靶点。我尤其关注作者在提出对策时,如何平衡“严厉打击”与“人道关怀”之间的张力。一个完全侧重惩罚的体系只会将滥用者进一步推向地下,使得治理难度更大;而一个过于宽容的立场,又可能在公众舆论面前难以站稳脚跟。这本书能否在这两者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可持续的平衡点,将是衡量其成败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