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工厂的M2M通信 架构、技术、标准与应用

基于智能工厂的M2M通信 架构、技术、标准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拿大] 沃伊斯拉夫·米西奇,[加拿大] 叶莲娜·米西奇 著,段瑞飞,赵永梅 译
图书标签:
  • 智能工厂
  • M2M通信
  • 工业互联网
  • 物联网
  • 工业自动化
  • 通信技术
  • 架构设计
  • 标准协议
  • 应用案例
  • 边缘计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28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801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Jelena Miic',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瑞尔森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在无线网络领域,尤其是无线体域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性能评估和安全等方面发表了100余篇索引论文和14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Network、 Computer Networks、 Ad Hoc Networks、 Wiley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Ad Hoc & Sensor Wireless Networks等期刊的编委。IEEE高级会员、ACM会员。   Vojislav B.Miic',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瑞尔森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1993年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无线网络的性能评估以及系统和软件工程。曾撰写、与人合著图书6本,参与编写图书18本,在期刊和著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超过220篇。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 Ad Hoc Networks、 Peer�瞭o�睵eer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rallel、 Emergent and Distributed Systems的编委。IEEE高级会员、ACM和AIS会员。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主编简介
贡献者
第1章网络—物理世界的M2M通信——案例分析和研究挑战
1.1简介
1.2几个相关术语:IoT、WSNs、M2M和CPS
1.2.1IoT、WSNs、M2M和CPS简介
1.2.2IoT、WSNs、M2M和CPS之间的相关性
1.3M2M通信:案例研究
1.3.1M2M应用块
1.3.2M2M用于历史文物保存
1.3.3M2M用于制造系统
1.3.4M2M用于家庭网络
1.3.4.1家庭网络
1.3.4.2健康监测系统
1.3.4.3智能电网
1.4M2M通信的问题和挑战
1.4.1节能MAC协议
1.4.2具有多射频接口终端的MAC协议
1.4.3跨层设计
1.4.4M2M网络的安全机制
1.5M2M通信演化:从M2M到CPS
1.5.1M2M和CPS的比较
1.5.2使用WSN定位的多个无人驾驶车辆
1.5.3CTS辅助车辆左转
1.5.4CPS设计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第2章M2M通信的架构和标准
2.13GPP MTC架构
2.2ETSI的M2M架构
2.2.1系统架构和域
2.2.2ETSI SC框架和参考点
2.2.3资源
2.2.43GPP和ETSI
2.3EXALTED系统架构
2.3.1ND中的组件
2.3.2DD中的组件
参考文献
第3章M2M流量和模型
3.1简介
3.2M2M流量建模
3.2.13GPP、ETSI和IEEE的M2M流量建模活动
3.2.1.1IEEE 802.16p的M2M活动
3.2.1.2ETSI的M2M活动
3.2.1.33GPP提出的M2M流量模型
3.2.2M2M业务建模框架
3.3M2M流量对当代网络(HSDPA)的影响
3.4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大规模M2M网络的实际分布编码
4.1简介
4.2相关工作
4.2.1基于单用户的协同编码
4.2.2基于多用户的协同编码
4.2.3建议的编码方案
4.3信号模型
4.4灵活的GMSJC
4.4.1GMSJC的过程
4.4.2GMSJC码字的结构
4.4.3DN上GMSJC的解码
4.5性能分析
4.5.1基于距离频谱的误码概率性能分析
4.5.2基于PEP的空间分集性能分析
4.5.3能效性能分析
4.6性能评估
4.6.1模拟系统和参考方案
4.6.2模拟结果
4.6.3能效分析
4.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5章M2M通信中IEEE 802.15.4网络的效率评估
5.1简介
5.2信道接入方案
5.3模型假设
5.3.1场景1
5.3.2场景2
5.4系统模型
5.4.1帧丢失概率
5.4.2帧碰撞概率
5.5数值结果与性能分析
5.6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无线M2M通信网络的可靠性
6.1简介
6.2智能电网中通信对DR的影响
6.2.1DR控制策略
6.2.2通信错误的影响
6.3无线通信网络的模型和分析
6.3.1系统模型
6.3.1.1可靠性指标
6.3.1.2网络拓扑结构和路由
6.3.1.3MAC协议
6.3.1.4无线信道模型
6.3.2链路可靠性分析
6.3.2.1中断概率
6.3.2.2链路可靠性
6.3.2.3链路中断概率的近似
6.3.3网络级可靠性分析
6.3.3.1单跳网络中的可靠性
6.3.3.2多跳网络中的可靠性
6.4模型验证与应用
6.4.1模型验证
6.4.2模型应用:最大覆盖范围
6.5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高能效M2M网络
7.1简介
7.2高能效的大规模访问控制和资源分配
7.2.1高能效大规模访问控制
7.2.2大规模访问管理中的最优功率和资源配置
7.3M2M网络中的节能中继
7.4M2M网络中的节能报告
7.4.1高能效集中报告
7.4.2高能效分布报告
7.5M2M网络中的节能路由
7.5.1节能路由
7.5.2节能和QoS保证路由
7.5.3节能路由和信道调度
7.5.4节能和重发感知路由
7.6M2M网络中的高效率休眠调度
7.7M2M设备域中的能量收集
7.7.1能量收集类型
7.7.2能量收集的挑战和当前解决方案
7.7.3基于射频的能量收集应用
7.8M2M网络中的能源效率和安全
7.9绿色通信语境下的M2M网络能源效率
7.10小结和讨论
7.11词汇表
参考文献
第8章智能电网中的M2M通信
8.1简介
8.2智能电网基础
8.2.1发电
8.2.2输电和配电
8.2.3消费
8.3智能电网中M2M通信的挑战
8.3.1可扩展性
8.3.2能源效率
8.3.3安全性
8.3.4可靠性
8.3.5标准化
8.3.6服务差异化
8.3.7频谱使用
8.3.8移动性
8.3.9数据处理和计算
8.4用于M2M通信的无线通信技术
8.4.1蜂窝M2M通信
8.4.2IEEE 802.16/WIMAX
8.4.3IEEE 802.11/Wi�睩i
8.4.4IEEE 802.15.4/ZigBee
8.4.5无线HART
8.4.6ISA��100.11a
8.4.7Z�瞱ave
8.4.8Wavenis
8.4.9IEEE 802.15.4a/超宽带(UWB)
8.4.10IEEE 802.22/CR
8.5智能电网中M2M通信的使用案例
8.5.1智能电网中的认知M2M
8.5.2智能电网中的Web服务
8.5.3智能电网中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统
8.6总结和悬而未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9章智能电网中M2M通信的入侵探测系统
9.1简介
9.2智能电网NAN中的 M2M通信
9.2.1NAN技术
9.2.2NAN组件
9.2.3可扩展性
9.2.4路由
9.2.5NAN 中M2M通信的安全和隐私
9.2.6虫洞攻击
9.2.7入侵探测系统
9.3NAN�睮DS
9.3.1网络架构和IDS设计
9.3.2探测机制
9.3.3最短路径长度估计
9.3.4模拟场景
9.4模拟实验的结果
9.5结论和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10章通过志愿者计算和移动群智感知的M2M交互范例
10.1简介
10.2针对云上MCS的M2M通信
10.2.1M2M参考架构
10.2.2M2M通信及针对MCS应用的志愿者贡献模型
10.3案例分析:MCS社交应用
10.4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数据通信网络可能是现代社会中技术的最普遍形式。最初开发用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现在数据通信正越来越多地用于连接不需要人类监督或互动的智能电子设备。这种数据通信,恰当地命名为“机器端对端(M2M)”或“机器型通信”,已在许多领域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电力和智能电网、电子医疗、交通管理、安全和安保以及城市自动化。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设备被互联成为庞大的网络,这个庞大的网络通常就是指“物联网”。物联网使得我们可以对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办公室和家庭)进行智能监控、报告和控制。因此,M2M通信技术将影响和改变目前的能源生产、传输和配送系统、交通系统以及人类每天使用的其他的系统和物品。   M2M通信的规模巨大,预计通过M2M驱动的设备数量到2020年将达到200~500亿台,几乎超过迄今为止在通信技术领域完成的任何项目。因此,需要研究这一令人激动的新领域发展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加强对M2M通信系统的理解。   本书内容可分为3个部分,每部分侧重于M2M技术的不同方面。   本书第1~3章综述了M2M通信、架构和流量建模的通用观点。第1章由Jiafu Wan、Min Chen和Victor C.M.Leung编写,探讨M2M通信的共性方面,勾勒出这种新技术给予设计者和应用开发者的问题和挑战,并提供了一些案例研究,以突出传统数据通信和M2M通信技术之间的差异。第2章由Dejan Drajic'、Nemanja Ognjanovic'和Srdjan Krcˇo编写,概述了M2M通信不同架构的解决方案,并对当前对各个方面的标准化给出建议,还介绍了欧盟发起的框架计划7中设备扩展LTE项目(EXALTED)的概况。该项目的目标是将M2M通信与正迅速在全球获得认可的4G蜂窝通信标准——LTE集成。第3章由Markus Laner、Navid Nikaein、Dejan Drajic'、Philipp Svoboda、Milica Popovic'和Srdjan Krcˇo编写,介绍了M2M流量表征和建模最新结果的深入研究,这是本领域先进架构、标准和系统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4~7章重点关注一些通信技术,旨在实现或促进M2M通信。第4章由Yuexing Peng、Yonghui Li、Mohammed Atiquzzaman和Lei Shu编写,描述了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编码设计的实际方案,它允许聚类、多端协同和分布式turbo编码以及解码。第5章由Chao Ma、Jianhua He、Hsiao�瞙wa Chen和Zuoyin Tang编写,研究在多个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中相当流行的IEEE 802.15.4低数据速率无线体域网(Low Data Rate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LR�瞁PAN)标准在M2M通信中使用的有效性,特别关注隐藏终端的影响、帧碰撞以及由于噪声的帧损坏。第6章由Lei Zheng和Lin Cai编写,论述了M2M网络中使用802.15.4兼容设备的作用和问题,重点关注通信的可靠性和多重随机效应的影响,包括影子、衰减和网络拓扑。第7章由Burak Kantarci和Hussein T.Mouftah编写,重点关注能源效率及其多面性,详细讨论了涉及海量接入控制、资源分配、中继、路由和休眠调度的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大量M2M设备中可能的供电方式(能量收集)及其在绿色通信M2M网络中的作用。   第8~10章介绍有关M2M通信的应用。第8章由Melike Erol�睰antarci和Hussein T.Mouftah编写,讨论了在智能电网以及某些应用情况下,使用M2M通信所带来的挑战,并从其是否适合智能电网应用的观点出发,概述了众多无线通信技术。第9章由Nasim Beigi Mohammadi、Jelena Mi�宨c'、Vojislav B.Mi�宨c'和Hamzeh Khazaei编写,从安全方面论述了智能电网中的M2M通信,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入侵探测系统以应付多种可能的攻击。第10章由Symeon Papavassiliou、Chrysa Papagianni、Salvatore Distefano、Giovanni Merlino和Antonio Puliafito编写,提出了通过使用志愿者计算模型的框架,利用M2M通信的能力来实现另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云计算中手机群智感知的应用。   总体来说,这些章节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本领域已有的工作,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M2M通信技术的各个方面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其架构和架构方案、现有系统的升级路径、性能相关问题以及安全性。读者将因此能够更好地解决有关M2M通信网络和系统中相关的设计、部署和运行问题。
构建智慧未来:智能工厂中的M2M通信深度解析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其中,机器对机器(M2M)通信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键桥梁,在推动智能工厂建设、实现生产流程的极致优化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将引领读者深入探索M2M通信在智能工厂中的核心地位,全面解析其架构、关键技术、行业标准以及广泛的应用场景,旨在为行业从业者、技术研究人员以及对工业智能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且富有洞察力的参考。 第一章:智能工厂的M2M通信——概念与演进 本章将首先界定智能工厂的概念,深入剖析其核心特征,如高度自动化、柔性生产、数据驱动决策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入M2M通信的概念,阐述其在工业自动化中的作用,即设备之间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进行数据交换与协同工作的能力。我们将追溯M2M通信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串行通信、现场总线,到如今基于IP网络的通用通信协议,揭示其技术演进的脉络,并重点探讨M2M通信如何从单一设备互联升级为复杂系统集成,进而成为智能工厂神经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第二章:智能工厂M2M通信架构剖析 智能工厂中的M2M通信并非单一的技术栈,而是由多层次、多维度的组件协同构成的复杂体系。本章将详细解析典型的M2M通信架构,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层面: 感知层(设备层): 深入探讨各类传感器、执行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CS(分布式控制系统)等智能设备,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各种接口(如GPIO、RS-485、Modbus等)实现数据的采集与初步处理。我们将讨论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性、数据采集的精度与频率要求,以及设备本身的智能化升级方向。 网络层(通信层): 这是M2M通信的核心。本章将全面介绍支撑智能工厂M2M通信的各类网络技术,包括: 有线通信: 工业以太网(Ethernet/IP、PROFINET、Modbus TCP等)的优势与应用场景,以及现场总线技术(如PROFIBUS、DeviceNet)在特定自动化场景下的延续价值。 无线通信: Wi-Fi在工业环境下的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以及LoRa、NB-IoT、5G等低功耗广域网(LPWAN)和蜂窝网络技术在海量设备连接、远程监控方面的独特优势。我们将分析不同无线技术的吞吐量、延迟、功耗、覆盖范围等关键参数,以及其在智能工厂中的适配性。 近距离无线通信: 蓝牙、NFC等技术在设备配对、本地数据交换方面的辅助作用。 平台层(网关与中间件): 探讨M2M通信网关的核心功能,包括协议转换、数据汇聚、边缘计算、安全接入等。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网关产品,以及中间件在实现异构系统互联互通、数据标准化、服务集成方面的重要作用。 应用层(平台与服务): 介绍M2M通信最终服务的提供者,如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以及新兴的IIoT(工业物联网)平台。我们将讨论这些平台如何利用M2M通信获取的数据,进行生产过程的可视化、监控、分析、优化和决策支持。 第三章:智能工厂M2M通信关键技术深度聚焦 本章将深入剖析支撑M2M通信实现高效、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传感器技术: 智能传感器、MEMS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在工业场景下的应用。 边缘计算: 在设备端或网关端进行数据预处理、分析和决策,降低网络带宽压力,提高响应速度。我们将探讨边缘计算的典型应用场景,如实时故障检测、预测性维护等。 数据融合与预处理: 如何处理来自不同设备、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去噪、滤波、标准化,以保证数据质量。 通信协议与标准: 工业通信协议: 深入解析Modbus、OPC UA、MQTT、CoAP等主流工业通信协议的原理、特点、适用场景,以及它们如何解决异构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 物联网(IoT)协议: 介绍MQTT、CoAP等在工业物联网场景下的应用,以及其轻量级、发布/订阅模式的优势。 时间敏感网络(TSN): 探讨TSN如何解决工业以太网的确定性通信难题,满足实时性要求极高的自动化控制需求。 安全与隐私技术: 设备认证与授权: 确保只有合法的设备能够接入网络并进行通信。 数据加密: 对传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 访问控制: 实施精细化的访问权限管理,限制用户和设备对数据的访问。 威胁检测与防护: 引入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等技术,构建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 网络管理与优化技术: 网络监控与诊断: 实时监控网络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通信故障。 带宽管理与流量调度: 优化网络资源分配,确保关键任务的网络质量。 自愈网络: 探讨利用AI技术实现网络的自诊断、自修复能力。 第四章:智能工厂M2M通信的行业标准与生态 为了推动M2M通信的广泛应用和互操作性,一系列行业标准应运而生。本章将重点介绍: 国际标准组织与倡议: 如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TU(国际电信联盟)等在M2M通信领域制定的相关标准。 关键行业标准解读: OPC UA: 详细解析OPC UA作为工业互联标准的重要性,其统一信息模型、安全特性以及跨平台能力。 ISA-95/ISA-88: 探讨这些标准如何规范企业与控制系统之间的集成,为M2M通信的应用提供模型和框架。 通信协议标准: 对MQTT、CoAP等在工业物联网领域的标准应用进行梳理。 行业联盟与生态系统: 介绍一些重要的工业物联网联盟和标准组织,以及它们在推动技术成熟、构建开放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不同厂商、不同技术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以及开放标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第五章:智能工厂M2M通信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 M2M通信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在智能工厂各环节的实际应用中。本章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M2M通信的强大赋能能力: 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 实时数据采集与可视化: 通过M2M通信,将设备运行状态、生产参数、环境信息实时采集到监控中心,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可视化。 故障预测与预防性维护: 利用传感器数据和M2M通信,实现对设备运行异常的早期预警,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 能源管理与优化: 实时监控各设备能耗,通过M2M通信实现能源数据的分析与优化调度,降低生产成本。 质量控制与追溯: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M2M通信贯穿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实现产品质量信息的实时记录与追溯。 自动化质量检测: 结合机器视觉、传感器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质量检测,并及时通过M2M通信反馈给生产线。 物流与仓储自动化: AGV(自动导引车)与机器人协同: M2M通信是AGV和机器人之间协同工作的基础,实现物料的自动搬运和配送。 智能仓储管理: 通过M2M通信连接仓储设备,实现库存的实时更新、货物的自动盘点和精准定位。 供应链协同: 信息共享与透明化: M2M通信打破企业内部信息孤岛,促进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数据共享,提升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环境监测与安全生产: 车间环境监控: 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环境参数,并通过M2M通信触发预警或调控措施。 人员与设备安全: 通过M2M通信实现对危险区域的监控,以及对人员穿戴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保障生产安全。 第六章:挑战、趋势与未来展望 在智能工厂M2M通信蓬勃发展的背后,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技术趋势。本章将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面临的挑战: 互操作性问题: 不同厂商、不同协议之间的兼容性挑战。 网络安全风险: 工业控制系统面临的网络攻击威胁。 数据隐私与管理: 海量工业数据的存储、处理与安全问题。 技术更新与人才培养: 快速的技术迭代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本与投资回报: 智能工厂建设的初期投入与长期效益的权衡。 发展趋势: 5G在工业M2M通信中的应用: 5G的高带宽、低延迟、海量连接特性将为智能工厂带来革命性变化。 人工智能(AI)与M2M通信的深度融合: AI将赋能M2M通信实现更高级的自主决策、预测分析和故障诊断。 边缘智能(Edge AI): 将AI能力推向边缘,实现更快速、更智能的本地化处理。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M2M通信为构建高保真的数字孪生提供实时数据支撑,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联动。 工业物联网(IIoT)平台的成熟: 更加强大、开放、易用的IIoT平台将加速M2M通信的应用落地。 区块链技术在工业数据安全与信任中的探索: 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特性,增强工业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结论: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智能工厂M2M通信的全面认知框架,从宏观的架构设计到微观的技术细节,从基础的标准规范到前沿的应用实践,力求为理解和推动工业智能化进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发展,M2M通信必将在构建更加高效、灵活、智能的未来工厂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应用”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亲身体验了一把未来工厂的生活。书中列举了大量M2M通信在智能工厂中的实际案例,涵盖了制造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比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等。这些案例不再是空洞的描述,而是结合了具体的生产流程、遇到的挑战以及M2M通信如何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关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的案例,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M2M通信实时监控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并通过智能分析优化生产参数,最终实现节约能源和提高产量的双重目标。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切实感受到M2M通信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已经深入到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并且正在改变着整个制造业的面貌。

评分

作为一名对行业发展趋势比较关注的人,我一直想了解M2M通信在智能工厂领域有哪些具体的“规矩”。这本书的“标准”部分,简直就是一本宝典!作者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与智能工厂M2M通信相关的各类标准,从国际标准组织(如ITU、IEEE、3GPP)的制定,到行业联盟(如OPC Foundation)的推动,再到国家层面的规范,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标准名称,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个标准的目的、核心内容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互联互通,以及未来智能工厂的互操作性将如何得到保障。尤其是在探讨一些新兴标准时,书中还预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想要提前布局相关领域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价值连城的信息。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M2M通信的书,更是一次关于智能工厂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度探索。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条理和逻辑性,能够让读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愿景。从架构的宏观设计,到核心技术的微观解析,再到行业标准的规范引领,最后落脚于丰富的应用场景,层层递进,脉络清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智能化”和“互联互通”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反复强调,并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它们的重要性。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智能工厂的完整知识体系,让我对这个正在快速发展的领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觉得M2M通信是个很酷的概念,但总觉得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直到我读了这本书的“技术”篇章。作者在这里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支撑M2M通信的核心技术,从底层的网络协议,到上层的应用层协议,再到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的连接方式,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通信技术(比如Wi-Fi、蓝牙、NB-IoT、LoRa等)在智能工厂场景下的优劣势分析,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会选择不同的技术组合。而且,书中还详细讲解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安全等关键环节所涉及的技术细节,比如如何保证海量数据的实时传输,如何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和保护等等。这些技术细节的阐述,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让我对M2M通信的实现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理解,感觉整个技术世界都向我打开了一扇门。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对未来制造业充满好奇,又对技术细节感到一丝畏惧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抱着“也许能大概了解一下”的心态翻开了它,结果完全被书中描绘的智能工厂图景所吸引。它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展示了M2M通信在智能工厂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从概念的引入,到各个子系统的交互逻辑,再到数据如何流动、分析,作者都给出了清晰的脉络。尤其是关于“架构”的部分,书中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和流程图,让我这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不同模块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整个通信网络的“骨架”是如何搭建的。感觉就像是有人在亲自带着我参观一座正在运转的现代化工厂,只不过这个参观是虚拟的,而且看得更深入。读完这部分,我对智能工厂的宏观运作有了一个非常扎实的认知,不再是停留在“机器人很厉害”的模糊概念上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