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智能工廠的M2M通信 架構、技術、標準與應用

基於智能工廠的M2M通信 架構、技術、標準與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拿大] 沃伊斯拉夫·米西奇,[加拿大] 葉蓮娜·米西奇 著,段瑞飛,趙永梅 譯
圖書標籤:
  • 智能工廠
  • M2M通信
  • 工業互聯網
  • 物聯網
  • 工業自動化
  • 通信技術
  • 架構設計
  • 標準協議
  • 應用案例
  • 邊緣計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4285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8018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8

具體描述

作者簡介

  Jelena Miic',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瑞爾森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在無綫網絡領域,尤其是無綫體域網和無綫傳感器網絡協議、性能評估和安全等方麵發錶瞭100餘篇索引論文和140餘篇國際會議論文。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Network、 Computer Networks、 Ad Hoc Networks、 Wiley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Ad Hoc & Sensor Wireless Networks等期刊的編委。IEEE高級會員、ACM會員。   Vojislav B.Miic',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瑞爾森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1993年於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無綫網絡的性能評估以及係統和軟件工程。曾撰寫、與人閤著圖書6本,參與編寫圖書18本,在期刊和著名國際會議上發錶論文超過220篇。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 Ad Hoc Networks、 Peer�瞭o�睵eer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rallel、 Emergent and Distributed Systems的編委。IEEE高級會員、ACM和AIS會員。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主編簡介
貢獻者
第1章網絡—物理世界的M2M通信——案例分析和研究挑戰
1.1簡介
1.2幾個相關術語:IoT、WSNs、M2M和CPS
1.2.1IoT、WSNs、M2M和CPS簡介
1.2.2IoT、WSNs、M2M和CPS之間的相關性
1.3M2M通信:案例研究
1.3.1M2M應用塊
1.3.2M2M用於曆史文物保存
1.3.3M2M用於製造係統
1.3.4M2M用於傢庭網絡
1.3.4.1傢庭網絡
1.3.4.2健康監測係統
1.3.4.3智能電網
1.4M2M通信的問題和挑戰
1.4.1節能MAC協議
1.4.2具有多射頻接口終端的MAC協議
1.4.3跨層設計
1.4.4M2M網絡的安全機製
1.5M2M通信演化:從M2M到CPS
1.5.1M2M和CPS的比較
1.5.2使用WSN定位的多個無人駕駛車輛
1.5.3CTS輔助車輛左轉
1.5.4CPS設計的問題和挑戰
參考文獻
第2章M2M通信的架構和標準
2.13GPP MTC架構
2.2ETSI的M2M架構
2.2.1係統架構和域
2.2.2ETSI SC框架和參考點
2.2.3資源
2.2.43GPP和ETSI
2.3EXALTED係統架構
2.3.1ND中的組件
2.3.2DD中的組件
參考文獻
第3章M2M流量和模型
3.1簡介
3.2M2M流量建模
3.2.13GPP、ETSI和IEEE的M2M流量建模活動
3.2.1.1IEEE 802.16p的M2M活動
3.2.1.2ETSI的M2M活動
3.2.1.33GPP提齣的M2M流量模型
3.2.2M2M業務建模框架
3.3M2M流量對當代網絡(HSDPA)的影響
3.4總結
參考文獻
第4章大規模M2M網絡的實際分布編碼
4.1簡介
4.2相關工作
4.2.1基於單用戶的協同編碼
4.2.2基於多用戶的協同編碼
4.2.3建議的編碼方案
4.3信號模型
4.4靈活的GMSJC
4.4.1GMSJC的過程
4.4.2GMSJC碼字的結構
4.4.3DN上GMSJC的解碼
4.5性能分析
4.5.1基於距離頻譜的誤碼概率性能分析
4.5.2基於PEP的空間分集性能分析
4.5.3能效性能分析
4.6性能評估
4.6.1模擬係統和參考方案
4.6.2模擬結果
4.6.3能效分析
4.7結論
緻謝
參考文獻
第5章M2M通信中IEEE 802.15.4網絡的效率評估
5.1簡介
5.2信道接入方案
5.3模型假設
5.3.1場景1
5.3.2場景2
5.4係統模型
5.4.1幀丟失概率
5.4.2幀碰撞概率
5.5數值結果與性能分析
5.6結論
參考文獻
第6章無綫M2M通信網絡的可靠性
6.1簡介
6.2智能電網中通信對DR的影響
6.2.1DR控製策略
6.2.2通信錯誤的影響
6.3無綫通信網絡的模型和分析
6.3.1係統模型
6.3.1.1可靠性指標
6.3.1.2網絡拓撲結構和路由
6.3.1.3MAC協議
6.3.1.4無綫信道模型
6.3.2鏈路可靠性分析
6.3.2.1中斷概率
6.3.2.2鏈路可靠性
6.3.2.3鏈路中斷概率的近似
6.3.3網絡級可靠性分析
6.3.3.1單跳網絡中的可靠性
6.3.3.2多跳網絡中的可靠性
6.4模型驗證與應用
6.4.1模型驗證
6.4.2模型應用:最大覆蓋範圍
6.5總結
參考文獻
第7章高能效M2M網絡
7.1簡介
7.2高能效的大規模訪問控製和資源分配
7.2.1高能效大規模訪問控製
7.2.2大規模訪問管理中的最優功率和資源配置
7.3M2M網絡中的節能中繼
7.4M2M網絡中的節能報告
7.4.1高能效集中報告
7.4.2高能效分布報告
7.5M2M網絡中的節能路由
7.5.1節能路由
7.5.2節能和QoS保證路由
7.5.3節能路由和信道調度
7.5.4節能和重發感知路由
7.6M2M網絡中的高效率休眠調度
7.7M2M設備域中的能量收集
7.7.1能量收集類型
7.7.2能量收集的挑戰和當前解決方案
7.7.3基於射頻的能量收集應用
7.8M2M網絡中的能源效率和安全
7.9綠色通信語境下的M2M網絡能源效率
7.10小結和討論
7.11詞匯錶
參考文獻
第8章智能電網中的M2M通信
8.1簡介
8.2智能電網基礎
8.2.1發電
8.2.2輸電和配電
8.2.3消費
8.3智能電網中M2M通信的挑戰
8.3.1可擴展性
8.3.2能源效率
8.3.3安全性
8.3.4可靠性
8.3.5標準化
8.3.6服務差異化
8.3.7頻譜使用
8.3.8移動性
8.3.9數據處理和計算
8.4用於M2M通信的無綫通信技術
8.4.1蜂窩M2M通信
8.4.2IEEE 802.16/WIMAX
8.4.3IEEE 802.11/Wi�睩i
8.4.4IEEE 802.15.4/ZigBee
8.4.5無綫HART
8.4.6ISA��100.11a
8.4.7Z�瞱ave
8.4.8Wavenis
8.4.9IEEE 802.15.4a/超寬帶(UWB)
8.4.10IEEE 802.22/CR
8.5智能電網中M2M通信的使用案例
8.5.1智能電網中的認知M2M
8.5.2智能電網中的Web服務
8.5.3智能電網中的傢庭能源管理係統
8.6總結和懸而未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第9章智能電網中M2M通信的入侵探測係統
9.1簡介
9.2智能電網NAN中的 M2M通信
9.2.1NAN技術
9.2.2NAN組件
9.2.3可擴展性
9.2.4路由
9.2.5NAN 中M2M通信的安全和隱私
9.2.6蟲洞攻擊
9.2.7入侵探測係統
9.3NAN�睮DS
9.3.1網絡架構和IDS設計
9.3.2探測機製
9.3.3最短路徑長度估計
9.3.4模擬場景
9.4模擬實驗的結果
9.5結論和未來的工作
參考文獻
第10章通過誌願者計算和移動群智感知的M2M交互範例
10.1簡介
10.2針對雲上MCS的M2M通信
10.2.1M2M參考架構
10.2.2M2M通信及針對MCS應用的誌願者貢獻模型
10.3案例分析:MCS社交應用
10.4結論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數據通信網絡可能是現代社會中技術的最普遍形式。最初開發用於人與人之間的通信,現在數據通信正越來越多地用於連接不需要人類監督或互動的智能電子設備。這種數據通信,恰當地命名為“機器端對端(M2M)”或“機器型通信”,已在許多領域應用,包括但不限於智能電力和智能電網、電子醫療、交通管理、安全和安保以及城市自動化。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設備被互聯成為龐大的網絡,這個龐大的網絡通常就是指“物聯網”。物聯網使得我們可以對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麵(包括辦公室和傢庭)進行智能監控、報告和控製。因此,M2M通信技術將影響和改變目前的能源生産、傳輸和配送係統、交通係統以及人類每天使用的其他的係統和物品。   M2M通信的規模巨大,預計通過M2M驅動的設備數量到2020年將達到200~500億颱,幾乎超過迄今為止在通信技術領域完成的任何項目。因此,需要研究這一令人激動的新領域發展的各個方麵,並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上加強對M2M通信係統的理解。   本書內容可分為3個部分,每部分側重於M2M技術的不同方麵。   本書第1~3章綜述瞭M2M通信、架構和流量建模的通用觀點。第1章由Jiafu Wan、Min Chen和Victor C.M.Leung編寫,探討M2M通信的共性方麵,勾勒齣這種新技術給予設計者和應用開發者的問題和挑戰,並提供瞭一些案例研究,以突齣傳統數據通信和M2M通信技術之間的差異。第2章由Dejan Drajic'、Nemanja Ognjanovic'和Srdjan Krcˇo編寫,概述瞭M2M通信不同架構的解決方案,並對當前對各個方麵的標準化給齣建議,還介紹瞭歐盟發起的框架計劃7中設備擴展LTE項目(EXALTED)的概況。該項目的目標是將M2M通信與正迅速在全球獲得認可的4G蜂窩通信標準——LTE集成。第3章由Markus Laner、Navid Nikaein、Dejan Drajic'、Philipp Svoboda、Milica Popovic'和Srdjan Krcˇo編寫,介紹瞭M2M流量錶徵和建模最新結果的深入研究,這是本領域先進架構、標準和係統發展的前提條件。   第4~7章重點關注一些通信技術,旨在實現或促進M2M通信。第4章由Yuexing Peng、Yonghui Li、Mohammed Atiquzzaman和Lei Shu編寫,描述瞭前嚮糾錯(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編碼設計的實際方案,它允許聚類、多端協同和分布式turbo編碼以及解碼。第5章由Chao Ma、Jianhua He、Hsiao�瞙wa Chen和Zuoyin Tang編寫,研究在多個無綫傳感器網絡實現中相當流行的IEEE 802.15.4低數據速率無綫體域網(Low Data Rate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LR�瞁PAN)標準在M2M通信中使用的有效性,特彆關注隱藏終端的影響、幀碰撞以及由於噪聲的幀損壞。第6章由Lei Zheng和Lin Cai編寫,論述瞭M2M網絡中使用802.15.4兼容設備的作用和問題,重點關注通信的可靠性和多重隨機效應的影響,包括影子、衰減和網絡拓撲。第7章由Burak Kantarci和Hussein T.Mouftah編寫,重點關注能源效率及其多麵性,詳細討論瞭涉及海量接入控製、資源分配、中繼、路由和休眠調度的問題。同時,還介紹瞭大量M2M設備中可能的供電方式(能量收集)及其在綠色通信M2M網絡中的作用。   第8~10章介紹有關M2M通信的應用。第8章由Melike Erol�睰antarci和Hussein T.Mouftah編寫,討論瞭在智能電網以及某些應用情況下,使用M2M通信所帶來的挑戰,並從其是否適閤智能電網應用的觀點齣發,概述瞭眾多無綫通信技術。第9章由Nasim Beigi Mohammadi、Jelena Mi�宨c'、Vojislav B.Mi�宨c'和Hamzeh Khazaei編寫,從安全方麵論述瞭智能電網中的M2M通信,提齣瞭一種有效的入侵探測係統以應付多種可能的攻擊。第10章由Symeon Papavassiliou、Chrysa Papagianni、Salvatore Distefano、Giovanni Merlino和Antonio Puliafito編寫,提齣瞭通過使用誌願者計算模型的框架,利用M2M通信的能力來實現另一種新興的計算模式——雲計算中手機群智感知的應用。   總體來說,這些章節不僅可以讓讀者瞭解本領域已有的工作,同時也為進一步研究M2M通信技術的各個方麵奠定瞭基礎,特彆是其架構和架構方案、現有係統的升級路徑、性能相關問題以及安全性。讀者將因此能夠更好地解決有關M2M通信網絡和係統中相關的設計、部署和運行問題。
構建智慧未來:智能工廠中的M2M通信深度解析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浪潮中,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化已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其中,機器對機器(M2M)通信作為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關鍵橋梁,在推動智能工廠建設、實現生産流程的極緻優化方麵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書將引領讀者深入探索M2M通信在智能工廠中的核心地位,全麵解析其架構、關鍵技術、行業標準以及廣泛的應用場景,旨在為行業從業者、技術研究人員以及對工業智能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詳實且富有洞察力的參考。 第一章:智能工廠的M2M通信——概念與演進 本章將首先界定智能工廠的概念,深入剖析其核心特徵,如高度自動化、柔性生産、數據驅動決策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引入M2M通信的概念,闡述其在工業自動化中的作用,即設備之間無需人工乾預即可進行數據交換與協同工作的能力。我們將追溯M2M通信的發展曆程,從早期的串行通信、現場總綫,到如今基於IP網絡的通用通信協議,揭示其技術演進的脈絡,並重點探討M2M通信如何從單一設備互聯升級為復雜係統集成,進而成為智能工廠神經係統的關鍵組成部分。 第二章:智能工廠M2M通信架構剖析 智能工廠中的M2M通信並非單一的技術棧,而是由多層次、多維度的組件協同構成的復雜體係。本章將詳細解析典型的M2M通信架構,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層麵: 感知層(設備層): 深入探討各類傳感器、執行器、PLC(可編程邏輯控製器)、DCS(分布式控製係統)等智能設備,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各種接口(如GPIO、RS-485、Modbus等)實現數據的采集與初步處理。我們將討論不同類型傳感器的特性、數據采集的精度與頻率要求,以及設備本身的智能化升級方嚮。 網絡層(通信層): 這是M2M通信的核心。本章將全麵介紹支撐智能工廠M2M通信的各類網絡技術,包括: 有綫通信: 工業以太網(Ethernet/IP、PROFINET、Modbus TCP等)的優勢與應用場景,以及現場總綫技術(如PROFIBUS、DeviceNet)在特定自動化場景下的延續價值。 無綫通信: Wi-Fi在工業環境下的應用挑戰與解決方案,以及LoRa、NB-IoT、5G等低功耗廣域網(LPWAN)和蜂窩網絡技術在海量設備連接、遠程監控方麵的獨特優勢。我們將分析不同無綫技術的吞吐量、延遲、功耗、覆蓋範圍等關鍵參數,以及其在智能工廠中的適配性。 近距離無綫通信: 藍牙、NFC等技術在設備配對、本地數據交換方麵的輔助作用。 平颱層(網關與中間件): 探討M2M通信網關的核心功能,包括協議轉換、數據匯聚、邊緣計算、安全接入等。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的網關産品,以及中間件在實現異構係統互聯互通、數據標準化、服務集成方麵的重要作用。 應用層(平颱與服務): 介紹M2M通信最終服務的提供者,如SCADA(數據采集與監控係統)、MES(製造執行係統)、ERP(企業資源規劃)係統,以及新興的IIoT(工業物聯網)平颱。我們將討論這些平颱如何利用M2M通信獲取的數據,進行生産過程的可視化、監控、分析、優化和決策支持。 第三章:智能工廠M2M通信關鍵技術深度聚焦 本章將深入剖析支撐M2M通信實現高效、安全、可靠運行的關鍵技術: 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 傳感器技術: 智能傳感器、MEMS傳感器、視覺傳感器等在工業場景下的應用。 邊緣計算: 在設備端或網關端進行數據預處理、分析和決策,降低網絡帶寬壓力,提高響應速度。我們將探討邊緣計算的典型應用場景,如實時故障檢測、預測性維護等。 數據融閤與預處理: 如何處理來自不同設備、不同格式的數據,進行去噪、濾波、標準化,以保證數據質量。 通信協議與標準: 工業通信協議: 深入解析Modbus、OPC UA、MQTT、CoAP等主流工業通信協議的原理、特點、適用場景,以及它們如何解決異構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 物聯網(IoT)協議: 介紹MQTT、CoAP等在工業物聯網場景下的應用,以及其輕量級、發布/訂閱模式的優勢。 時間敏感網絡(TSN): 探討TSN如何解決工業以太網的確定性通信難題,滿足實時性要求極高的自動化控製需求。 安全與隱私技術: 設備認證與授權: 確保隻有閤法的設備能夠接入網絡並進行通信。 數據加密: 對傳輸中的數據進行加密,防止數據泄露。 訪問控製: 實施精細化的訪問權限管理,限製用戶和設備對數據的訪問。 威脅檢測與防護: 引入入侵檢測係統、防火牆等技術,構建多層次安全防護體係。 網絡管理與優化技術: 網絡監控與診斷: 實時監控網絡狀態,及時發現並解決通信故障。 帶寬管理與流量調度: 優化網絡資源分配,確保關鍵任務的網絡質量。 自愈網絡: 探討利用AI技術實現網絡的自診斷、自修復能力。 第四章:智能工廠M2M通信的行業標準與生態 為瞭推動M2M通信的廣泛應用和互操作性,一係列行業標準應運而生。本章將重點介紹: 國際標準組織與倡議: 如IEC(國際電工委員會)、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TF(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TU(國際電信聯盟)等在M2M通信領域製定的相關標準。 關鍵行業標準解讀: OPC UA: 詳細解析OPC UA作為工業互聯標準的重要性,其統一信息模型、安全特性以及跨平颱能力。 ISA-95/ISA-88: 探討這些標準如何規範企業與控製係統之間的集成,為M2M通信的應用提供模型和框架。 通信協議標準: 對MQTT、CoAP等在工業物聯網領域的標準應用進行梳理。 行業聯盟與生態係統: 介紹一些重要的工業物聯網聯盟和標準組織,以及它們在推動技術成熟、構建開放生態係統中的作用。我們將探討不同廠商、不同技術之間的互操作性問題,以及開放標準生態係統的重要性。 第五章:智能工廠M2M通信的應用場景與案例分析 M2M通信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其在智能工廠各環節的實際應用中。本章將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展示M2M通信的強大賦能能力: 生産過程監控與優化: 實時數據采集與可視化: 通過M2M通信,將設備運行狀態、生産參數、環境信息實時采集到監控中心,實現生産過程的全麵可視化。 故障預測與預防性維護: 利用傳感器數據和M2M通信,實現對設備運行異常的早期預警,減少非計劃停機時間。 能源管理與優化: 實時監控各設備能耗,通過M2M通信實現能源數據的分析與優化調度,降低生産成本。 質量控製與追溯: 産品生命周期管理: M2M通信貫穿産品從生産到使用全過程,實現産品質量信息的實時記錄與追溯。 自動化質量檢測: 結閤機器視覺、傳感器等技術,實現生産過程中的自動化質量檢測,並及時通過M2M通信反饋給生産綫。 物流與倉儲自動化: AGV(自動導引車)與機器人協同: M2M通信是AGV和機器人之間協同工作的基礎,實現物料的自動搬運和配送。 智能倉儲管理: 通過M2M通信連接倉儲設備,實現庫存的實時更新、貨物的自動盤點和精準定位。 供應鏈協同: 信息共享與透明化: M2M通信打破企業內部信息孤島,促進與供應商、客戶之間的數據共享,提升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和效率。 環境監測與安全生産: 車間環境監控: 實時監測溫度、濕度、氣體濃度等環境參數,並通過M2M通信觸發預警或調控措施。 人員與設備安全: 通過M2M通信實現對危險區域的監控,以及對人員穿戴設備狀態的實時監測,保障生産安全。 第六章:挑戰、趨勢與未來展望 在智能工廠M2M通信蓬勃發展的背後,依然存在諸多挑戰,同時也孕育著新的技術趨勢。本章將對這些方麵進行深入探討: 麵臨的挑戰: 互操作性問題: 不同廠商、不同協議之間的兼容性挑戰。 網絡安全風險: 工業控製係統麵臨的網絡攻擊威脅。 數據隱私與管理: 海量工業數據的存儲、處理與安全問題。 技術更新與人纔培養: 快速的技術迭代對從業人員提齣瞭更高的要求。 成本與投資迴報: 智能工廠建設的初期投入與長期效益的權衡。 發展趨勢: 5G在工業M2M通信中的應用: 5G的高帶寬、低延遲、海量連接特性將為智能工廠帶來革命性變化。 人工智能(AI)與M2M通信的深度融閤: AI將賦能M2M通信實現更高級的自主決策、預測分析和故障診斷。 邊緣智能(Edge AI): 將AI能力推嚮邊緣,實現更快速、更智能的本地化處理。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 M2M通信為構建高保真的數字孿生提供實時數據支撐,實現虛擬與現實的深度聯動。 工業物聯網(IIoT)平颱的成熟: 更加強大、開放、易用的IIoT平颱將加速M2M通信的應用落地。 區塊鏈技術在工業數據安全與信任中的探索: 利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特性,增強工業數據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結論: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關於智能工廠M2M通信的全麵認知框架,從宏觀的架構設計到微觀的技術細節,從基礎的標準規範到前沿的應用實踐,力求為理解和推動工業智能化進程提供有價值的參考。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産業的持續發展,M2M通信必將在構建更加高效、靈活、智能的未來工廠中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覺得M2M通信是個很酷的概念,但總覺得它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點遠,直到我讀瞭這本書的“技術”篇章。作者在這裏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支撐M2M通信的核心技術,從底層的網絡協議,到上層的應用層協議,再到各種傳感器和執行器的連接方式,都做瞭非常詳盡的介紹。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不同通信技術(比如Wi-Fi、藍牙、NB-IoT、LoRa等)在智能工廠場景下的優劣勢分析,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會選擇不同的技術組閤。而且,書中還詳細講解瞭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處理以及數據安全等關鍵環節所涉及的技術細節,比如如何保證海量數據的實時傳輸,如何對敏感數據進行加密和保護等等。這些技術細節的闡述,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實踐指導意義,讓我對M2M通信的實現有瞭更具體、更深入的理解,感覺整個技術世界都嚮我打開瞭一扇門。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那些對未來製造業充滿好奇,又對技術細節感到一絲畏懼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抱著“也許能大概瞭解一下”的心態翻開瞭它,結果完全被書中描繪的智能工廠圖景所吸引。它沒有上來就拋齣一堆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的方式,層層遞進地展示瞭M2M通信在智能工廠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從概念的引入,到各個子係統的交互邏輯,再到數據如何流動、分析,作者都給齣瞭清晰的脈絡。尤其是關於“架構”的部分,書中用瞭很多形象的比喻和流程圖,讓我這個非技術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不同模塊是如何協同工作的,以及整個通信網絡的“骨架”是如何搭建的。感覺就像是有人在親自帶著我參觀一座正在運轉的現代化工廠,隻不過這個參觀是虛擬的,而且看得更深入。讀完這部分,我對智能工廠的宏觀運作有瞭一個非常紮實的認知,不再是停留在“機器人很厲害”的模糊概念上瞭。

評分

讀完這本書的“應用”章節,我感覺自己像是親身體驗瞭一把未來工廠的生活。書中列舉瞭大量M2M通信在智能工廠中的實際案例,涵蓋瞭製造業的各個細分領域,比如汽車製造、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等等。這些案例不再是空洞的描述,而是結閤瞭具體的生産流程、遇到的挑戰以及M2M通信如何幫助企業解決這些問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關於提高生産效率和降低能耗的案例,書中詳細描述瞭如何通過M2M通信實時監控生産設備的運行狀態,並通過智能分析優化生産參數,最終實現節約能源和提高産量的雙重目標。這些鮮活的例子,讓我切實感受到M2M通信並非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已經深入到工業生産的方方麵麵,並且正在改變著整個製造業的麵貌。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M2M通信的書,更是一次關於智能工廠未來發展趨勢的深度探索。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嚴謹,但又不失條理和邏輯性,能夠讓讀者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一種宏大的願景。從架構的宏觀設計,到核心技術的微觀解析,再到行業標準的規範引領,最後落腳於豐富的應用場景,層層遞進,脈絡清晰。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智能化”和“互聯互通”這兩個核心概念的反復強調,並從不同的角度去闡釋它們的重要性。這本書為我構建瞭一個關於智能工廠的完整知識體係,讓我對這個正在快速發展的領域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並且激發瞭我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評分

作為一名對行業發展趨勢比較關注的人,我一直想瞭解M2M通信在智能工廠領域有哪些具體的“規矩”。這本書的“標準”部分,簡直就是一本寶典!作者係統地梳理瞭國內外與智能工廠M2M通信相關的各類標準,從國際標準組織(如ITU、IEEE、3GPP)的製定,到行業聯盟(如OPC Foundation)的推動,再到國傢層麵的規範,都做瞭詳細的介紹。更難得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標準名稱,而是深入分析瞭每個標準的目的、核心內容以及它在實際應用中的地位。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不同廠商的設備能夠互聯互通,以及未來智能工廠的互操作性將如何得到保障。尤其是在探討一些新興標準時,書中還預測瞭未來的發展方嚮,這對於想要提前布局相關領域的讀者來說,絕對是價值連城的信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