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选目:别具慧眼,另辟蹊径;评注:广征博引,深入浅出;语言:平易清隽,言简意丰。
☆自一九八六年初版以来一再重印,被列入清华大学人文杜科学院本科生推荐阅读书目。
☆满是文人气度,故多高明独断之语,兼具史家眼界,并重沉潜考索之功
☆阐释串讲胸有沟壑,挥洒自如,一册而管窥宋诗发展脉络与宋人精神世界
☆其中寄寓时局、自况身世处幽深玄远,留待后世君子知之
内容简介
《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以选目为基础,共包括前言、选目、作者小传、注释四部分。根据金性尧先生对宋代诸诗人的创作特色、地位的理解,以及对宋诗发展历程的把握,从浩如烟海的宋诗中撷取三百二十七首。强调苏轼和陆游,二人选目为全书之冠,并以此为支点,构成北、南宋作者队伍的基本格局。
本书去取公允、注解精当、考证严谨、个性鲜明、理趣皆备。读解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目,更挖掘为人忽视的冷僻佳作。对诗人和诗作的评价注重其对“社会与人生的态度”,同时也尽量反映宋人“驱使文字的本领”,探索诗歌的内在意涵和艺术形式。是领略宋诗风貌、气象,了解宋诗发展脉络的人文读本。
作者简介
金性尧(1916—2007),笔名文载道,别号星屋,浙江定海(今属舟山市)人。作家、著名古典文史学者、资深出版人。青年时代曾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等杂志。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任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生笔耕不辍。文学作品有《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钞》等。散文成就颇高,风格受鲁迅影响甚深。周作人将其与时人纪果庵并列,即是后来文坛盛传的“北纪南金”。文史著作有《伸脚录》《土中录》《饮河录》《不殇录》等。晚年倾力编注《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即后浪出版之《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与《明诗三百首》
精彩书评
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宋人为诗,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
——缪钺
目录
前言
王禹偁
寇准
杨亿
郭震
林逋
范仲淹
晏殊
潘阆
石延年
宋祁
包拯
梅尧臣
文彦博
韩琦
赵抃
欧阳修
苏舜钦
李觏
邵雍
韩维
文同
司马光
刘敞
曾巩
吕南公
王安石
郑獬
刘攽
郭祥正
杨杰
张舜民
沈括
王令
陈洎
苏轼
苏辙
黄庭坚
徐积
秦观
贺铸
陈师道
张耒
惠洪
孔平仲
田昼
宗泽
唐庚
徐俯
晁冲之
李光
左纬
汪藻
王庭珪
江端友
韩驹
孙觌
周紫芝
李纲
李清照
吕本中
曾幾
陈与义
朱淑真
饶节
刘子翚
胡铨
岳飞
陆游
周必大
叶绍翁
范成大
杨万里
尤袤
萧德藻
王质
朱熹
陈造
楼钥
陈傅良
刘过
姜夔
葛天民
高翥
徐照
徐玑
翁卷
赵师秀
刘宰
戴复古
严羽
赵汝燧
杜耒
利登
乐雷发
刘克庄
许棐
武衍
叶茵
方岳
罗与之
谢枋得
周密
文天祥
林景熙
谢翱
汪元量
萧立之
真山民
无名氏
无名氏
精彩书摘
王禹偁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太平兴国进士。后擢右正言(《宋史》沿唐代旧称作右拾遗)。又为翰林学士,与修《太宗实录》。
谪商州时,曾有“南下阌乡三百里,泉声相送到商州”句(《听泉》)。后迁蕲州,卒于任所。谢上表中有“宣室鬼神之问,绝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付之身后”语,写逐臣心事,为世传诵,实用杜甫《过故斛斯校书庄》的“竟无宣室召,徒有茂陵求”句意。
他以直道自任,三经贬黜。在《谢转刑部郎中表》中曾说:“始贬商於,实因执法。后出滁上,莫知罪名。”在出守黄州时,因黄冈之地多竹,诗人于是筑楼三间,尽揽谪居之胜。
他很爱好白居易诗,亦受其影响,得其清不得其俗,严羽《沧浪诗话》把他列入宋诗中的“白体”。当时正是西昆体风靡一时,梅尧臣、欧阳修等皆未出生,王禹偁的警秀明淡的诗风虽然还不能形成改变西昆的力量,却亦不失为空谷足音。吴之振在《宋诗钞》中就说王禹偁开了宋代风气,使欧阳修得以承流接响,“文忠之诗,雄深过于元之,然元之固其滥觞矣”。翁方纲在《石洲诗话》卷三中于批评王诗“一望平弱”后又说:“虽云独开有宋风气,但于其间接引而已。”都认为他是能开风气,但自己作品的成就却不大。
感流亡
谪居岁云暮1,晨起厨无烟。赖有可爱日2,悬在南荣迁3。高舂已数丈4,和暖如春天。门临商於路5,有客憩檐前6。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呱呱三儿泣,一夫鳏7。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聚头未有食8,颜色颇饥寒。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9。去年关辅旱10,逐熟入穰川11。妇死埋异乡,客贫思故园。故园虽孔迩12,秦岭隔蓝关13。山深号六里14,路峻名七盘15。襁负且乞丐16,冻馁复险艰。惟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17。在官无俸禄18,奉亲乏甘鲜19。因思筮仕来20,倏然过十年21。峨冠蠹黔首22,旅进长素餐23。文翰皆徒尔,放逐固宜然。家贫与亲老24,睹尔聊自宽25。
1云,语助词,无义。
2可爱日,冬日。《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3南荣,房屋的南檐。荣,屋檐两端的上翘部分。迁,指日影移动。
4高舂,指傍晚时节。因民间于此时舂米,故称。见《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渊虞,是谓高舂”高诱注。
5商於(乌wū),古地区名,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这里指作者谪居的商州,因商州古为商於之地。
6憩(气qì),休息。
7惸惸(琼qiónɡ),忧愁貌。鳏(关ɡuān),旧时指无妻的人。
8聚头,村口。聚,村落。
9长安,今陕西西安。
10关辅,关中与三辅,指长安一带。辅,京城附近。
11逐熟,投奔年成好的地方,也叫“趁熟”。入穰川,和逐熟意义相同。穰,庄稼丰熟。川,平原,这里是地方的意思。
12孔迩,很近。
13秦岭,指山脉在陕西境内的终南山。蓝关,指蓝田关,即峣关,在陕西蓝田东南。
14山深句,指商山,商山也是终南山之脉。作者在《谪居感事》中曾说:“六里山苍翠……空寻四皓祠。”在《春日登楼》中亦说:“六里山川多逐客。”
15七盘,商山有七盘十二之称。
16襁负,用布幅兜婴儿。
17冗散官,闲官。作者在《五更睡》中曾说:“如将闲比贵,此味敌公卿。”
18无俸禄,宋代的团练副使为责授官,不得签书公事,但尚不至无俸禄,这里当是润文。他在《自咏》中曾说:“官散且无过,俸微犹助贫。”俸微则为记实。
19甘鲜,犹言甘旨,旧时常指奉养父母的食品。
20筮(誓shì)仕,古人出仕之前,先以蓍草占吉凶,后便称入官为筮仕。
21过十年,作者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中乙科进士,旋任城武县主簿,到这时适为十年。
22峨冠,高冠。旧时常以峨冠博带喻指士大夫服饰。蠹,蛀蚀。黔首,指百姓。
23旅进,旅进旅退的省称。本指与众共进退,这里含贬义,犹言随波逐流。作者《对雪示嘉祐》中有云:“峨冠旅进又旅退,曾无一事裨皇猷。”在《待漏院记》中亦以旅进旅退形容“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的官员。长(常chánɡ),常。素餐,不劳而食,亦为尸位素餐的省称。
24家贫句,用《晋书·陶潜传》“亲老家贫”语。
25尔,指流亡者。
说明
淳化二年(991)九月,作者谪任商州团练副使。次年冬,作此诗。他的诗,亦以在商州时写得多而好。
当时陕西一带,人民有因饥荒而卖男女的。(见《宋史·真宗本纪》)商州亦是“斗米二百金”(《秋霖》)。这首诗即是实录。诗中写的是祖孙三代,中代的媳妇则因饥寒而葬身异乡了。作者在往商州途中,携妻带儿,极为艰苦。在《谪居感事》中曾有“瘦妻容惨戚,稚子泪涟洏”之语。此时看到这样凄惨的一家,在感情上便产生了不同于一般的怜悯,从“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两句即不难体会。结末四句,在“比下有余”的强自宽慰中,仍流露出无辜被贬的牢骚情绪。
……
前言/序言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残唐五代的纷乱局面,如《水浒传》引首所说,“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就在公元960年(即宋之建隆元年),在黄袍加身之后,一个姓赵的新皇朝,又在汴水边建立了。
接着,在诗歌方面,亦由宋诗而承替了唐诗,并产生了不少名家与流派,以其吹万不同、吐故纳新的特色,在诗坛上各领风骚。就其中一些优秀作品来看,不外两大特点,一是对待人民的态度,一是驱使文字的本领。
提到宋诗,就要想到唐宋诗之争,想到宋诗在过去某些评论家眼中的可怜地位。清人叶燮在《原诗·内篇上》中曾经举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唾骂。”叶燮的话并非无的放矢,但我们从这一选本的大部分作品看,即使抵不上唐诗,可是宋诗究竟是不是唾骂的对象,公正的读者该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每一个立国较久的皇朝的初期,总有一段相对的“国泰民安”的上升时期。宋朝亦是这样。但由于殿堂仍在,石陛如故,只是座位上换了些称孤道寡的人,老百姓还是站着或者伏着等待板子,因而社会矛盾还是此起彼伏。亦因为这样,一些还肯为老百姓说话的人,还是拿起笔,写出人民所期望的作品。这时候,离开杜甫的时代已经二三百年了,但仍然有人以民间涕泪来蘸他们的笔端,例如本书第一篇王禹偁的《感流亡》(它和王氏另一篇五古《对雪》可称为姊妹篇),以及梅尧臣的《田家语》、韩琦的《广陵大雪》、苏舜钦的《吴越大旱》等等。从这些作品中,反映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在宋朝建国后七八十年间,西北、东南、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已经在边患、天灾、苛政下喘息了。
这些作者都是富有知识的封建士大夫。在士大夫阶层中,固然有不肖之徒,然而对社会生活中黑暗腐败的现象、下层人民的苦难反应得最敏锐的,往往亦是士大夫中清醒的明智的那部分人。由于他们较多地接受了前代文化传统中民主性部分,加上自己的社会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的正义感,因此作品较多地流露着关怀人民疾苦的感情,尽管他们的动机是为了“忠心报答赵官家”。还应当指出,他们作品中悲天悯人的描写,有些只是一种姿态,有些是廉价的,这样的作者历来就有,但有些人确是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带入形象的。孰假孰真,公正的读者自会从这些作家的作品中予以区别的。
下面试把宋诗中各个阶段的动态,或择有代表性作家的优缺点,或就其事迹中一二要端,或据某一流派的得失,略加串缀。为了避免与“作者介绍”或“说明”重复,只好此详彼略地作为补充来说。
在王禹偁、梅尧臣、苏舜钦等人活跃于文坛的时期,正是西昆体盛行的时期,王禹偁虽以其警秀平易给宋诗带来一些新气息,但一则尚存唐音,二则并非有意识地反对西昆,故影响不大。到了梅尧臣、苏舜钦才有意识地与西昆抗衡,就像叶燮在《原诗·外篇下》说的,“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可是他们当时的文名不高,号召力有限,能够起有力作用的却是欧阳修,给欧阳修以有力支持的是梅、苏。
欧阳修以其政治地位和学术声望,在文学革新运动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当时文坛的领袖。在语言的使用上,亦比梅、苏流畅自然。他对西昆派杨亿等人的文采有所称赞,对西昆那种文风和倾向则颇为不满,这种态度亦是对的。当时一些有成就的作家,又多出于他的赏拔,如王安石和三苏。
附带还要提一笔,石介亦是一个反对西昆最激烈的人,除了写论文《怪说》外,还写过五古《虾蟆》来讽刺。但他自己写的诗却艺术价值较差,语言缺乏感染力。
王禹偁、欧阳修等人都曾经遭受过贬逐,他们的好些佳作即成于贬逐途中。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八中说:“今夫贫老愁病,流窜滞留,人所不谓佳者也,然而入诗则佳。”苦酒会使诗味加醇。诗人们在政治上的挫折,却得到了艺术上的补偿。一个真正有才能的诗人,他最宝贵的东西是永远不会丢失的。
王安石是受知于欧阳修的人,欧阳修的《奉酬永叔见赠》中就有“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的话。欧阳修死后,学识声望能和安石匹敌的只有苏轼。王安石的诗,古风与近体都好,晚年罢相时作的几首七绝尤为精彩。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王荆公体”,并说“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黄、陈之上,而与唐人尚隔一关”。说得很中肯。这里略举几首为例:如《谢公墩》的“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注一)、《孟子》的“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的“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第一首虽是游戏之作,却反映了他的倔强性格,亦即拗相公性格。第二首是说,在古人中,真能引为知己、慰他寂寥的唯有儒家孟子。第三首因送弟而念女,以自然朴素的语言,写老父的深挚感情。本书中还选有利登的《次琬妹月夕思亲之什》,末两句云:“白头亲老今多病,不似当初别汝时。”亦是以常语写真情的好诗。这些诗固然只是写骨肉之间的聚散,却是天生的好题材,寥寥二十八字,容不得半点浮文。诚然,诗人应当向更广阔的天地驰骋,但反过来说,一个诗人,如果连这样的抒情小诗亦写不好,就不免要替他着急了。
由王安石就很自然地想到司马光。二人政见各异,由此而产生的新旧党争,此起彼落,很为激烈。我们不否认司马光有保守的一面,但人品还应当肯定。思想保守和品德可风的矛盾,这样的政治家在古代就为数不少。平心而论,所谓旧党成员的品质要比新党好些。他不以诗名,有几首却有针砭意义,如本书所选的《鸡》诗。
但给宋诗面目以最大变化、成为北宋诗歌之魂的是苏轼。
黄庭坚在《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中说“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光”,这话不算怎样夸张。观于海者难为水。尽管这个选本中他的诗选得最多,还是感到非常遗憾。
他是个大起大落的人,性格爽朗,直道事人。对王安石,他曾说过:“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司马光常被章惇谑侮而感到苦恼,苏轼即向章惇说:“许靖且不可侮,况君实乎?”后来司马光拜相,苏轼曾以差役、免役的利弊与他争执,司马光为此而感到忿然,苏轼又说:当年你不顾韩魏公(琦)的不高兴与他力争,“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注二)”这两件事情,最能说明他的耿直。其次,他又善于吸收异端思想。佛道的思想,在他人生观上也许带来虚无的影响,在创作上却造就了美感,例如散文《赤壁赋》、七古《百步洪》。他走过许多路,大块假之以文章。天地为他留下风月,江山为他留下胜迹。他亦没有辜负它们。晚年从岭外归来后,曾作《次韵江晦叔二首》,其中云:“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说:“语意高妙,有如参禅悟道之人,吐露胸襟,无一毫窒碍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亦说这两句可以“见东坡公之心”。苏轼一生可爱处就在于通体透明,好好坏坏都让人看得清楚。这首诗作于逝世那一年,他的生命快要完尽了,他的这颗心依然放着光,像天上明月那样永远放着光。
黄庭坚是苏门四子之一。他在技巧上确实下过一番功夫,自己还有“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之类的主张。后人对他的诗评价不一,但有一点值得说一说的,这便是作为一个诗人,他应该如何在语言上苦苦追求魅力,苦苦创造特色,一定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努力屏除陈词滥调,毫不留情地扔掉“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注三)这一类惰性的语言。如果语言无味,又怎能使人对他的作品感到面目可爱?当我们看到某些诗篇中陈陈相因的太仓之粟时,就会想起黄庭坚。但话虽如此,实践的结果往往会造成另一种倾向,即奇拗艰涩。蚌病成珠,优点和缺点常常如影随形。如同宋诗的短处是议论化,但说理细密又是它的长处。黄诗所以引起后人评价纷歧的原因之一就在这里。金代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中就把他说得一无是处,亦有点过分。如卷四十云:“秦缪公谓蹇叔曰:‘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盖墓木也。山谷云:‘待而成人吾木拱。’此何木耶?”毋乃苛求。古代诗文中,木与拱连用的,即意味着是用《左传》中的墓木典,何况还有上下文。如果黄诗径用墓木,倒又显得直拙,说不定王氏又要问:“此何人墓木耶?”但王氏有一段话却说得很中肯:“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从黄诗总的成就来看,他所换之骨、所成之金并不多,使我们欣赏的还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和“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而不是“百叶缃梅触拨人”和“马龁枯萁喧午枕”之类。
陈师道和张耒亦是苏门中人,北宋后期的诗坛中,除苏、黄外,亦以陈、张成就和影响最大。师道身世穷困,性格孤傲,常以朴拙瘦硬的语言表现出他的力度。在不甘于流俗苟合上,他的态度是鲜明的,但作品亦缺少壮阔的波澜。因为闭门觅句,黄庭坚甚至把他称为“逸民”。其次,他在学杜上用过力,但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四中,曾举陈诗用杜句而点金成铁处,如:杜云“文章千古事”,陈则云“文章平日事”;杜云“乾坤一腐儒”,陈则云“乾坤著腐儒”;杜云“寒花只暂香”,陈则云“寒花只自香”(王氏所举尚不止这几个例子)。这亦大出于我们意外:一个极平常的诗人都不屑为的事情,怎么会出现在苦吟诗人身上?亦实在是未能一空依傍的表现。
张耒是苏门诸人中死得最迟的一个。他的《夜坐》中末两句云:“梧桐直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他当然是有寄托的,但我们似亦可用来比喻他晚年在北宋诗坛上的地位: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都先他而去了,诗坛显得冷落,他还是要以朴实的语言,为人间送来秋声。
他经历过朝政日益败坏的徽宗后期,作品中有不少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如《和晁应之悯农》云“为盗操戈足衣食,力田竟岁犹无获。饥寒刑戮死则同,攘夺犹能缓朝夕”,正是六贼横行、民不畏死那样时代的真实写照。他又善用衬笔,如《输麦行》,主题是写农家收割后的欢乐气氛,却插入“半归仓廪半输官,免教县吏相催逼”,就从侧面透示了农民对官府的心理:即使在大家喝酒联欢的时候,仍然有一种压力在心头。
黄庭坚只比张耒早死七年,经历要比张耒艰苦,但他诗中反映的社会内容就不如张耒深广,可见诗人对现实的认识深度,还取决于自己的主观。
二帝北去,万马窥边。陈与义是由北宋进入南宋的一个诗人。他只活到四十九岁,在南宋亦只生活了十一二年。但在诗的成就上,这十一二年远胜于他的前半生。他的五律,如《舟抵华容县》、《晚晴野望》等都很得杜甫之神,“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就直逼老杜,这亦由于两人同因丧乱而间关流离之故。七律当以《登岳阳楼》几首为代表。总之,由北宋而南渡的爱国诗人中,在骨力和音节上,要推陈与义最有特色,享名最盛。
陆游是在陈与义逝世前十四年出生的。
陈与义在世时,韩世忠、岳飞还在和金人作战。可是他死后四年,岳飞被杀了,韩世忠罢官了。又隔了二十余年,金宋就成为叔侄之国了。这些或许出于陈与义意外而为陆游所得知的。即是说,南宋蒙受的苦难与耻辱更深重了。其次,陈与义虽身经靖康之变,备尝流离之苦,毕竟只是被动地过着逃难生活,行踪亦只在中南东南一带。陆游却从军西北,要实现他上马杀贼的志愿。剑门道的细雨、大散关的秋风、归州城的滩声,他都消受了。这里只举一个例子:他在成都山南打猎时,居然给他射杀一只猛虎。当他把死虎拖回来时,就有千百人夹道而观,他并把这一举动看作是为孤儿寡妇报仇。像这样不平常的生活,又岂是一般文弱书生所能经历的?对他的创作自必起了强大的力和美的作用。加上南宋政局的激荡飘摇,更使他的作品纵横起伏,与时代密切结合,成为南渡后诗坛的一座长城。
选录在本书中的陆诗数量,仅次于苏轼,同样感到遗珠过多,例如他怀念唐琬的诗,每一首都是用最真挚感情写的,但本书只能选两首《沈园》。
《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邀您走进宋代文学的璀璨星河 在这本厚重的诗集面前,我们仿佛推开了一扇厚重的木门,门内,是那个曾经繁华、文采斐然的宋朝。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史诗,没有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却处处流淌着细腻的情感、精妙的构思和雅致的笔触。它是一场心灵的漫游,一次与古人心灵的对话,更是一次对美学极致的探索。 《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精选了宋代三百首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如同三百颗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点缀出宋代诗坛的浩瀚与深邃。这不仅仅是一部诗歌选集,更是一位资深鉴赏家——金性尧先生,以其对宋诗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眼光,为读者精心梳理、呈现的宋代诗歌精华。他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织锦匠人,从浩如烟海的宋诗中,甄选出最华美、最动人的丝线,编织成这幅色彩斑斓、意境悠远的文学画卷。 为何选择宋诗?为何是这三百首? 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较于唐诗的雄浑壮阔、意境高远,宋诗更显其精巧、细腻、理趣和人情。它在继承唐诗的优秀传统之外,更开辟了新的审美天地。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市民阶层的兴起,都深刻地影响了宋诗的风格。生活气息更加浓厚,关注的视角更加多元,无论是咏物写景,还是抒发情怀,都展现出一种“内敛而深沉”的美感,一种“韵味无穷”的意境。 金性尧先生以其毕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与钻研,对宋诗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与洞察。他深知,并非所有的宋诗都能达到艺术的巅峰,也并非所有流传下来的诗篇都能代表宋诗的最高成就。因此,他怀着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对读者负责的态度,逐字逐句、字斟句酌地从无数宋诗中遴选出这三百首。他的选择,不仅仅是基于诗歌的格律、技巧,更是基于其思想的深刻性、情感的真挚性、意境的独特性以及艺术的感染力。这三百首诗,涵盖了宋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代表性诗人及其力作,力求展现宋诗全貌的同时,突出其最为闪耀的亮点。 诗中的乾坤:三百首的万千气象 这三百首诗,如同三百面小小的镜子,折射出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 一、雅致的生活情趣与闲适的心境: 宋代文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往往追求一种“疏淡”、“闲适”的生活格调。这种情趣,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山水田园的描绘: 诗人笔下的山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壮丽,而是融入日常的景致,变得亲切而富有生趣。他们观察自然,体味四季的更迭,捕捉清晨的薄雾,傍晚的炊烟,或是溪边的一抹闲花,树梢的一声鸟鸣。这些细微之处,都寄托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眷恋。 例如,我们会读到描绘江南春色的诗句,感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丽;或是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自足,虽然这首诗是陶渊明所作,但宋代诗人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文风,在描绘田园风光时,更增添了宋人的细腻与理趣。 再如,描写雨后新荷的清新,或是月下竹影的婆娑,都展现了宋人观察入微的审美情趣。这些景物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再现,更是诗人情志的投射,是内心宁静的写照。 书斋雅玩与闲情逸致: 焚香、品茶、赏画、听琴,这些文人雅士的日常活动,成为了诗歌创作的绝佳素材。诗人将这些雅致的细节融入诗中,营造出一种宁静、高洁的艺术氛围。 你可以想象,在某个寂静的午后,一位老者手捧一卷古籍,窗外是繁茂的树影,微风拂过,带来阵阵书香。这样的场景,在宋诗中屡见不鲜。 诗人们对茶的品味、对酒的感悟、对友人的思念,都通过这些生活化的场景表达出来,显得格外真切动人。 二、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考: 宋代是中国哲学思想高度发达的时期,理学兴盛,对人生、宇宙的思考渗透到各个领域,诗歌自然也不例外。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面对时间的无情流逝,诗人常常发出深深的感叹,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样看似平淡的句子,却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淡淡的忧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种对人生际遇的虚无感和漂泊感,在宋诗中得到了集中而深切的表达。 对功名利禄的疏离与淡泊: 许多宋代诗人,经历了宦海沉浮,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故而笔下常常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种超脱世俗的襟怀,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样简练的句子,却道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心境的超然与平和,不为外界的风雨所扰,也不为内心的晴朗所喜。 对个体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关照: 尽管宋诗以雅致著称,但它同样关注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命运,以及社会的不公与个人的遭遇。 一些怀才不遇的诗人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愤懑和对理想的失落。 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注,也偶有出现在诗歌之中,展现了宋诗的另一面。 三、精妙的艺术手法与语言的锤炼: 宋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与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对语言的极致锤炼是分不开的。 炼字炼句的功力: 宋代诗人极度重视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推敲字词,力求做到“一字之工,价值千金”。 你可以从诗中体会到“推敲”的妙处,例如,“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中“转”字,将山的动态与人的视角完美结合,使画面生动起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看似白描,实则字字珠玑,道尽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轮回。 意境的营造与情景的交融: 宋诗善于将个人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达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然是元曲,但其意境的营造方法在宋诗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选择和组合,烘托出内心的情感,让读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复杂的心绪。 理趣与哲思的融入: 宋诗中常常蕴含着作者的人生哲理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诗歌在感性之余,更具有理性的深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家喻户晓的诗句,便是对实践出真知的深刻阐述。 许多描写花鸟虫鱼的诗篇,看似写物,实则寓意深刻,包含着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见解。 金性尧先生的眼光:为何是他? 金性尧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他的选集,绝非简单的拼凑,而是经过了严谨的学术考量和艺术鉴赏。他对宋诗的理解,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洞察。他所选的每一首诗,都经过了他反复的品味与斟酌,力求从中提炼出宋诗最为精华的部分。 在选集的过程中,金性尧先生或许会更侧重于那些能够体现宋诗“文以载道”的特质,能够展现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作品。他可能会偏爱那些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精练、富有理趣的诗歌。他的选择,不仅是对宋诗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智慧的传承。 阅读《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的收获: 一次美的熏陶: 你将领略到汉语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一次智慧的启迪: 你将从诗人的感悟中,获得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刻洞察,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一次历史的穿越: 你将仿佛置身于宋代的街头巷尾,与古人一同赏月、饮酒、品茶、论道,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与文化气息。 一次心灵的洗涤: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阅读宋诗,能让你慢下来,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获得一份宁静与平和。 推荐理由: 《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适合对古典诗词有兴趣的读者,也适合所有希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的朋友。无论是作为案头读物,还是作为馈赠佳品,它都将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馈赠。 翻开这本书,让三百首宋诗引领你穿越千年,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雅与智慧,去体味人生的百味与况味。这是一场与经典的对话,一次与古人的心灵漫游,一次让你受益终生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