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 1947-1950)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 1947-19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志清,夏济安 著,季进 编
图书标签:
  • 夏志清
  • 夏济安
  • 书信集
  • 近代史
  • 历史文献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史
  • 书信
  • 史料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72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070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2
字数:3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大巨擘。他们早年从求学到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正是近现代中国东西方学术与文化交融的密集期,他们置身其中,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历程的复杂和艰辛。期间他们的往来书信由夏志清先生珍藏六十余载,经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权,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注释整理,首次向外界披露。
  本书分为四卷,收录了1947年夏志清赴美求学到1965年夏济安因病逝世的17年间,兄弟两人的通信六百余封。在这些书信中,他们聊家常,谈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说抱负,议时政,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那一代学人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夏志清(1921-2013),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抗战胜利后任教北京大学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

  夏济安(1916-1965),原籍江苏吴县,夏志清兄长。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香港新亚书院。1950年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赴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研究。1965年因脑溢血病逝于美国奥克兰。

精彩书评

  不论就内容或数量而言,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要事件。这六百一十二封信起自1947年秋夏志清赴美留学,终于夏济安1965年2月23日脑溢血过世前,时间横跨十八年,从未间断。这是中国现代史上蕞为动荡的时期,夏氏兄弟未能身免。但尽管动如参商,他们通讯不绝,而且相互珍藏对方来信。
  在滞留海外的岁月里,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纸上以蝇头小楷写下生活点滴、欲望心事,还有种种
  文学话题。这对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王德威教授


目录

前言
编注说明

1947年
夏志清致夏济安11月21日
12月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2月1日
12月17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2月12日

1948年
1月5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1月2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2月9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2月12日
2月2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3月6日
2月29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3月5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3月18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4月9日
4月26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5月16日
夏志清致夏济安3月22日
4月12日夏济安致夏志消
夏志清致夏济安5月2日
5月2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5月31曰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济安致夏志清6月7日
6月9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受济安6月21日
6月2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济安7月2日
7月5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7月10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7月15日
7月15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

1949年
1950年

精彩书摘

  1. 夏志清致夏济安
  11 月21 日
  济安哥:
  上船已有十天,在上海拘束了数月,在船上同各色人种交际,又恢复了我的gaiety 和abandon。十二日上午上船,父亲、母亲、玉瑛送行,离别时玉瑛所表现感情的intensity 远胜我去台湾,北平之行,使我非常难过。可是我的mind 是soondistracted。她一时心灵的空虚还难填满1。
  船十六日上午抵横滨,都市中点缀着山林,加着深港的绿水,在〔有〕mist 的早晨是很美丽的。居然有不少美国籍的日本人上船。码头上立着黑色瘦缩〔削〕的男人,和服和洋服的女人。离日本后天气渐热,四五天来只穿衬衫就够了,晚上盖一件浴衣。今天二十一日,明天上午就可到火奴鲁鲁(Honolulu,Hawaii),十数个留学生要结伴游览。
  Meigs2 一路平稳没有一些晕船的感觉,舒服远胜去年北平之行,从没有极度的摇动。三等舱虽都是两层床,可是平日都在dec?上,或者lounge 内,lounge 内常演B 级电影,如Tangier(Maria Montez)和较好的Dorian Gray 3。睡在我上层的物理系学生,去加州大学。每次看了,都觉得情节不能明了,英文程度不如他的还有,在床上看些英语周刊,高中读本似的读物。王玉书4 的那个朋友到Pittsburgh 一家Seminary[ 神学院] 读神学,也不会和外国人讲话。都是自费考取的,他们所费的一年不过二三千万元,确实便宜。
  头等舱内有钱端升5 教授,赴哈佛教半年“中国政府”,他很不赞成读小学校,我去美后也要更变计划,最多在Oberlin 和Kenyon 读半年,小学校生活虽或舒服一些,可是我未出国已感到洗不净的羞耻。Empson6 曾往芝加哥大学去过一阵,不知可否请他写封介绍信,说明我的兴趣和李氏奖金考选的事实。[ 此信] 由你寄Oberlin College c/o R.A. Jelliffe(真立夫转),我收到后同沪江成绩单[一并寄] 芝加哥大学申请,可赶得上二月开学。Carver(卡乃夫)那里可托他接洽Yale,或者直接由Empson介绍适宜的大学。
  同船有一位St. John's 1944 年毕业生,名叫何飞,是朱章苏7 的同学,据说朱对他颇有情感,毕业时他第一名,朱第二名。他的谈吐程度完全undergraduate,把大学里的compositions 都放在箱子内,给我看了几份,到美国去研究fiction,只读过一个Joseph Conrad8;说话时莎士比〔亚〕常同麦卡莱并列,问他读过Eliot9 否,则谓好像读过一篇Essay on Love 和其他on general topics 的essays,弄着了一所小学校,后听说其中黑人极多,颇为沮丧。我上船后三天内看完了两部小说Passage to India,Great Gatsby,都是上乘小说,style 可代表近代英美的最上乘。Fitzgerald 的兴趣很像Balzac10,可是技巧用字又大有进步。又再读Wings of theDove11 不适合船上读,可是并没有其他worth-while 的小说。船上有犹太人、菲律宾人、广东台山美籍华侨、日本人,那些台山人effeminate[ 柔弱] 已极,不懂英语,同他们的wives 缠在一起,不介意地love-making。大部分都在美国,抽去当兵,胜利后准许家眷出国的。犹太人有理发师、裁缝不一,我最爱还是菲律宾的男孩,白的牙齿,棕的肤色,早熟的风姿,的确美丽,一成年,皮肤显得粗而boorish 了。比较最讨厌的是黑种西班牙人,可是久看也惯。我英语会讲,懂得多,到处可敷衍,颇有superiority 的感觉。昨天International Night,船上有国际性表演;中国学生唱了两支中国歌,一位出国考察的中学校长表演魔术,不懂广东语,是桩憾事,船上广东女子都不能approach;日本女子也比所想象的dignified 得多;船上伙食还好,除阴天外,有太阳的日子精神都很好。
  程一康12 那里已打电话通知了他。十一日未上船,同父母、玉瑛看Anchors Aweigh13。近况如何?念念,拉丁进步如何?钱学熙14 前问好;李珩15 前本想按你的嘱咐,买张post card送她,也算谢临走送行的盛意,一想还是免了吧。今冬拟返家否?念念,即祝
  康〔健〕
  弟志清上
  十一月二十一日,一九四七
  ……

前言/序言

  王洞
  志清晚年的愿望是发表张爱玲给他的信件及他与长兄济安的通信。2009 年2 月5 日深夜,志清喝了一碗奶油鸡汤,鸡汤从鼻子里流出,我就陪他去附近的协和医院(St. Luke'sHospital)急诊室。从我家到医院,只需过一条马路,所以我们是走去的,以为很快即可回家。等到清晨7 点,志清口干肚饿,叫我回家给他拿热水和香蕉。不料等我回到医院,他床前围了一群医生,正在手忙脚乱地把一根很大的管子往他嘴里塞,让他用机器呼吸。原来护士给他吃了优格(yogurt),掉进了肺里,即刻不能呼吸。这管子上头有一个大球,放在嘴里很痛苦,放久了可使病人失声,后来就在他脖子上开了一个小口,插上通气管,志清即不能说话。有一阵病危,他向我交代后事,用笔写下保存张爱玲及哥哥信件的地方,希望庄信正来替他完成心愿。信正是济安的高足,也是张爱玲最信赖的朋友,自是最合适的人选。志清经过六个月的奋斗,居然取下了通气管,能吃能喝地回到家里,可是不良于行,精力大不如前,《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只得在他的监督下由我完成,于2012 年由《联合文学》出版。2013 年志清进出医院频繁,他每日念叨着要整理哥哥的信,我去医院、疗养院看他,陪他吃饭,替他刷牙,不等我离开,他已经睡着了,没有机会让他读信。不幸在2013 年12 月29 日傍晚,志清在睡梦中安详地走了,出版志清与济安的通信之重任就落在我的肩上。
  济安早在1965 年2 月23 日因脑溢血病逝于伯克利(Berkeley),志清带回济安所有的遗物,包括他们的通信、邮简及明信片。济安自1947 年10 月4 日起给他的信有352 封,珍藏在一个绿色的铁盒子里,放在他书桌底下,预备随时翻阅。他给济安的信则分散在四个长方形纸制的文件盒子里,放在我们的储藏室,也有260 封,共有612 封。如要全部发表,
  需输入电脑,外加注释,是一件耗费时日的大工程,如选一部分发表,将失去连贯性。我选择了前者,若要信正把宝贵的时间花在打字上,实在难以启齿。我没有找信正,预备自己做,7 月间买了一台苹果电脑,想利用它的听写功能把信读进去。没想到这“苹果”智慧不足,听不懂我的普通话,也不能理解信文的遣词用语。我只好改用键盘操作,先把信文输入,再加上“按语”,如此费时两周,才做完10 封信,按这样的进度,估计得花上5 年的工夫,才能做完这些信件,太慢了。我就请王德威教授给我介绍一位可靠的学生打字,把信文输入电脑。德威盛赞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水准,推荐由季进教授领导,参与信件的编注。
  2004 年季教授曾访问过志清,事后写了一篇名《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批评─夏志清访谈录》的文章登在《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上。志清看了很喜欢,对这位来自家乡的年轻学者倍加赞许。德威将这篇专访收录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史与学》(联经出版公司,2010)。志清大去后,季教授也应《明报》邀约,写了一篇《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怀念夏志清先生》的悼文,对志清的著述有独到的见解。2008 年,季教授曾请德威和我到苏州、镇江、无锡游玩,共处三日,我和季进也变得很熟了。我写信给季进,请他帮忙,他一口答应,承担起编注的重任。
  德威计划在2015 年4 月为志清在“中研院”举办一个学术研讨会,希望在会前先出版一部分书信,我就选了前121封信,由志清乘船离沪来美至济安离港赴台。在这段时间,国共内战,蒋介石统治的国民政府退守台湾,毛泽东成立了人民政府。多数知识分子及人民向往共产党政权,济安却决定离开北京飞上海,乘船至广州,落脚香港。济安在信里,时常报道政局战况,对留在上海的父母的生活倍加关注,时常想念滞留在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的同事。济安非常喜欢香港,但人地生疏,言语不通,阮囊羞涩,也常常向志清诉苦,对在港的亲朋好友之困境及所谓来自上海的“白华”,时有详尽的描述。
  济安从小有理想,有抱负,广交游,有外交长才。志清却是一个随遇而安、只知读书的好学生,他除了同班同学外,没有朋友。譬如宋奇先生(1919—1996),即济安在光华大学的同学,他来访,总是看见志清安静地读书,偶遇济安外出,即同志清聊天。抗战末期,济安去了内地后,宋奇仍常来看志清,谈论文学,借书给志清。志清在上海初会钱锺书也是在宋奇家里。他写《中国现代小说史》时,宋奇寄给他许多书,特别推荐张爱玲与钱锺书,对《小说史》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宋奇是中国戏剧先驱宋春舫(1892—1938)的哲嗣,家道殷实,相形之下,夏家太穷了,所以在济安与志清的笔下,常说他们家穷。其实他们家境小康,不能算穷。
  他们的父亲夏大栋先生,因早年丧父,辍学经商,娶何韵芝为妻,育有子女六人:济安居长,大志清5 岁,三个弟弟夭折,六妹玉瑛,比志清小14 岁,与济安相差19 岁。父亲长年在外经商,济安就负起管教妹妹的责任。玉瑛对大哥有几分敬畏,对二哥却是友爱与依赖。特别是父亲与济安到了内地以后,家中只剩下母亲、志清与玉瑛。志清对幼妹非常爱护。他母亲不识字,生活全靠父亲接济,父亲的汇款,不能按时收到,他们不得不省吃俭用,与沪江的同学相比之下,也是穷。
  济安中小学读的都是名校,有些同学,后来都成为名人。志清读的都是普通学校。他初进沪江时,觉得自己的英文口语比不上来自教会学校的同学,但他的造句却得到老师的赞赏,大二时他就是公认的好学生了。他们班上最有成就的就是他和张心沧(1923—2004)。张心沧也是系出名门,父亲是吴佩孚的幕僚张其锽(1877—1927),母亲聂其德是曾国藩的外孙女,有显赫的家世。志清同班要好的同学,除了心沧,还有陆文渊、吴新民及心沧当时的女友、后来的妻子丁念庄。他们都来自富有的家庭,难怪志清篇篇文章说自己穷了。
  志清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海关,在外滩江海关工作了一年,抗战胜利后,随父执去“台湾航务局”任职。济安从昆明回到上海,觉得志清做公务员没有前途,安排志清去北大做助教。1946 年9 月兄弟二人携手北上,到了北大不足半年,志清报考李氏奖金(Li Foundation),写了一篇讨论英国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的文章,很得著名文评家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1984)欣赏,获得文科奖金,引起了“公愤”。西语系落选的讲员助教,联袂向校长胡适抗议,谓此奖金只应颁给北大和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的毕业生,怎么可以给一个教会学校出身的夏志清?胡适秉公处理,仍然把李氏奖金颁给夏志清,志清得以负笈美国。胡适似乎对教会学校有偏见,召见志清时,一听志清是沪江毕业,脸色即刻沉下来,不鼓励志清申请名校。当时奥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的真立夫(KobertA.Jelliffe)教授正在北大当客座教授,志清就申请了奥柏林,也申请了垦吟学院(Kenyon College)。这两所学校,以大学部(undergraduate)著称,都不适合志清。蒙“新批评”(NewCriticism)派的领袖蓝荪(John Crowe Ransom,1888—1974)赏识,写信给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1906—1994),推荐志清去耶鲁就读。志清何其有幸,得到“新批评”派三位健将的青睐。
  志清一生跟“穷”脱不了关系,因为他从1950 年起就接济上海的家,一直到1987 年,从没有机会储蓄。在沪江,在耶鲁,没有余钱约会女孩子,只好用功读书,唯一的娱乐是看美国电影,其实他看电影,也是当一门学问来研究的。没有女友,既省钱又省心,能够专心读书,在耶鲁三年半,即获得英文系的博士,之后获得洛克菲勒基金(RockefellerFoundation),写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为自己奠定了学术地位,也为现代文学在美国大学里开辟了一席之地。
  济安为弟弟的成就很感骄傲,常对人说:“你们到纽约找我弟弟,他会请你们吃饭。”1961—1963 年我在伯克利读书,和朋友在一个小饭馆,巧遇济安,他就对我们说过这话。我当时不信夏志清真会请哥哥的学生吃饭。直到我和志清结婚,才知此话不假,济安的朋友学生,志清都尽心招待。济安维护弟弟,也是不遗余力。1963 年春天,我去斯坦福大学东亚系参加一个小型的讨论会,听济安滔滔不绝地发言,原来他在驳斥普实克(Pr??ek,1906—1980)对《小说史》的批评,为志清辩护。他给我的印象是说话很快,有些口吃,不修边幅,是个平易近人的好老师。他的学生刘绍铭曾对我说跟济安师有说不完的话,与志清却无话可谈。志清说话更快,而且前言不接后语,与其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不如说些即兴妙语,使大家开怀大笑,私下也很少谈学问,指导学生,就是改他们的文章,叫他们去看书。话说1967 年9 月我来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哥大”)工作,暂时被安排在我老板丁爱博(AlbertDien)教授的办公室,翌日进来的不是丁教授而是久闻大名的夏志清教授。夏志清,长脸属国字形,身高中等,衣着整洁,举动快捷,有些紧张(nervous)的样子,乍看长相举止一点也不像夏济安。细看他们的照片,二人都是浓眉、大眼、直鼻、薄唇,来自他们的父母。志清脸长,像父亲,济安脸圆,像母亲。
  济安与志清,虽个性不同,但志趣相投,他们都喜好文学,爱看电影、听京戏。济安交游广,童芷苓、张君秋,都是他的朋友。兄弟二人在信里,除了谈论时政家事外,就讲文学,评电影,品京剧,也月旦人物,更多的时候是谈女人与婚姻。1947 年,济安已年过三十,尚未娶亲,是他们父母的一桩心事。济安感情丰富,每交女友,即迫不及待地写信给弟弟,志清必为之打气,济安每次失恋,志清必诉说自己失恋的往事安慰哥哥。二人对婚姻的看法也各有不同,济安奉行一夫一妻制,一生只结一次婚,如不能跟心爱的女子结婚,宁肯独身。志清却把结婚看作人生不可或缺的经验。如找不到理想的女子,也要结婚,结了婚,私下还可以有想另一女人的权利。正因为济安把婚姻看得太神圣,所以终生未娶。我读济安的日记,知道他内心很痛苦,他的日记是不愿意给别人看的。志清不顾济安的隐私,在1975 年发表了《夏济安日记》(时报文化出版)。志清觉得济安记下了抗战末期的政局、物价,是真实的史料,暗恋李彦,对爱情的专一,更难能可贵。现在基于同样的理由,志清要发表他与济安的通信。记得2010 年,在志清90 岁的宴会上,主桌上有些贵宾,当年是中学生,都看过《夏济安日记》,对济安的情操,赞不绝口。
  志清1982 年以前不写日记,往往以写信代替日记。他写过几篇散文,讲他童年与求学的经过,在《耶鲁三年半》(见《联合文学》第212 期,2002 年6 月)里,即提到计划发表兄弟二人的通信,从而有助于研究文学的学者对夏氏兄弟学术的了解。若在世,今年济安99 岁,志清94 岁,他们平辈的朋友大半作古,学生也是古稀耄耋,其中不乏大学者、名作家,为求真起见,不改信中的人名。他们对朋友是褒多于贬,希望他们朋友的子女能大量包涵,这些后辈也可从信中了解他们父母离乡背井,在人地两生之地谋生的艰辛。
  济安的信,有的是从右至左,由上而下直书;有的是从左至右横书,格式不一,字大,容易辨认,夹杂的英文也不多。志清的信都是从右至左,由上而下直书。志清为了省纸,常常不分段,他最早的两封信,已在1988 年分别发表于《联合文学》(2 月7—8 日)和《香港文学》(5 月),篇名《四十年前的两封信》,采用的是“散文”体。分段后,加上“按语”,介绍人名时往往加上自己的意见。现在收入《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由季进教授重新作注。
  这些信,大部分有信封,可是年久,邮戳模糊,信封破损,按这些信封找出信的年代,着实花了我不少时间。因为他们的信,照中国人的习惯,只写日期没有年代。志清初抵美国,非常节省,用的是劣纸,信纸多有裂痕,字写得虽清秀,但太小。夹杂的英文又多,一字不误地解读他的旧信,实属不易。为避免错误,有时我得去图书馆,我30 年不进图书馆,现在重做研究,别有一番滋味。济安的信虽然字大,也有看不清的地方,他曾潜心研究桥牌,为了辨认第92 封信里的英文字,我特地上网,只花了一块钱,就买到了桥牌高手克勃森(Ely Culbertson,1891—1955)的Contract BridgeComplete—The Golden Book of Bidding and Play(《桥牌一本通:叫牌与赛事一览》,Philadelphia. Chicago,The John C.Winston Company,1936),找出“Self Teacher”这个准则。这本书封面金底红边,黑字仍然亮丽。书身宽4寸,长7寸,厚1寸,握在手里,感触良多。一本绝版的老书,竟不值一张地铁的车票,在纽约乘一趟地铁,还得花上两元五角钱呢!
  我1967 年到哥大工作,与志清相识,1969 年结婚,对他的家庭、求学的经过,都是从文章里看来的。他的朋友学生倒是见过不少,留在上海的亲戚一个也不认识。信中所提到的亲戚,全赖六妹玉瑛指认。感谢季进率领苏州大学的同学,用最短的时间,排除万难,把这些字迹模糊的旧信正确地输入电脑,并且做了700 多条简要的注解,保证了《书信集·卷一》的如期出版,真是功德无量。我忝为主编,其实是王德威策划,季进编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没有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林载爵先生的支持,这《书信集》无从问世。志清在天乐观其愿望之实现,对德威、季进、金伦也是非常感激的。我在此代表志清向王德威教授、季进教授、苏州大学的同学、胡金伦总编辑、联经出版公司的同人及六妹玉瑛致以衷心的谢意。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 1947-1950)》是一部由两位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学者、评论家——夏志清先生与夏济安先生——于特定历史时期(1947年至1950年)往来的书信汇编。这部书信集,特别是其第一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彼时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动态、学术思潮以及个人命运轨迹的珍贵窗口。 时代背景下的思想脉络 1947年至195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社会结构、政治格局以及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太平洋战争结束,西方世界也在战后进行着重建与反思,这些宏观事件无疑深刻地影响着当时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 夏志清先生,在学术界以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精辟分析和独到见解而著称,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至今仍是研究该领域的必读之作。而夏济安先生,同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他在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以及对西方文学的引入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两位先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书信交流,探讨的不仅仅是文学本身,更是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复杂联系。 书信的往来,犹如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线,将两个同样对文学怀有炽热情感,却可能身处不同地域、面临不同境遇的个体紧密相连。1947年,内战的阴影已经笼罩,许多知识分子开始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峻选择。上海、南京、北平,抑或是更远的海外,都成为了他们思考落脚点的可能。在这样的动荡年代,书信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和情感维系方式。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信件,窥见他们对于时局的忧虑,对于国家前途的迷茫,以及在政治风雨中坚守学术理想的决心。 文学评论的深度与广度 在文学讨论方面,这卷书信集无疑展现了夏志清与夏济安两位先生的深厚学养与敏锐洞察力。他们讨论的,不仅是当时文坛上的新人新作,对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等早已成名的作家,也可能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剖析。他们的评论,不会是流于表面的赞美或批评,而是会触及作品的深层意涵、艺术手法、以及作家在特定时代下的创作困境与突破。 可以想象,在书信中,他们会就某个具体的文学现象进行争论,或是分享新近读到的优秀作品。例如,当时正值现代文学蓬勃发展但又面临巨大挑战的时期,一些新的创作思潮可能正在酝酿。夏志清先生以其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独到区分,对当时文学的走向会提出他的看法。而夏济安先生,可能在翻译西方经典作品的同时,也将对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给出他的思考,甚至会将其与西方文学的经验进行对比。 他们的讨论,很可能超越了简单的文学评论,触及到文学史的分期、文学理论的演变、以及文学在国民精神塑造中的作用等更宏大的议题。这些书信,就像是一个私密的学术研讨会,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自由地表达最真实的想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尤其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至中期文学思潮演变的学者而言,这些信件无疑是第一手珍贵的资料。 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除了学术探讨,书信集更不可避免地会流露出两位先生个人的生活片段与情感世界。1947年至1950年,对于任何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来说,都充满了变数。政治上的剧变,经济上的波动,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轨迹。 或许,在信中,他们会谈及家庭的变故,生计的艰难,或是对未来的忧虑。他们可能在信中互相安慰,分享彼此的困境,或者在关键时刻给予对方精神上的支持。这些个人化的叙述,使得书信集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温情脉脉的时代见证。 例如,随着局势的演变,知识分子面临着站队或去留的抉择。夏志清先生后来长期旅居海外,而夏济安先生的经历也同样曲折。他们在这个时期,是否已经开始对未来的去向有所考量?他们的思考,是否在书信中有迹可循?这些关于个人命运的探讨,与宏大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 历史研究的价值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 1947-1950)》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生态的独特视角。它不是宏大叙事的论述,而是通过个体的声音,展现了那个时代复杂而真实的图景。 史料价值: 作为亲历者,夏志清与夏济安先生在信件中记录的细节,对于研究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及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尤其是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评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当时的文学思潮和创作趋势。 思想价值: 两位先生作为顶尖的学者,他们的思想碰撞本身就极具启发性。通过阅读他们的书信,读者可以学习到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刻的文学见解,以及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文学价值: 即使不作为学术研究,这些书信本身也可能具有文学性。真挚的情感,生动的笔触,以及对时事的描绘,都可能构成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总而言之,《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 1947-1950)》是一部关于文学、关于时代、关于人生的重要文献。它以一种 intimate 的方式,让我们得以走近两位杰出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感受他们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里的思绪万千,体悟他们对文学不渝的热爱,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个人选择与命运的跌宕起伏。这部书信集,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思想的传承,以及对知识分子精神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 1947-1950)》时,我并没有预设太多期待,只是出于对夏志清先生研究的兴趣。然而,书信中流淌出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却让我深陷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这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探讨,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的生动记录。夏济安先生的信件,时而洋溢着热血青年的激昂,时而又流露出对现实的审慎思考;而夏志清先生的回信,则更是将他对文学的热爱、对学术的严谨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娓娓道来。他们之间的讨论,涉及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更延伸到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深刻性与复杂性。我尤其被打动的是,尽管身处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理想的追求。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未来的期许,对文学事业的执着,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集子,让我看到了两位伟大的学者在成为我们熟知的“大师”之前,他们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如何在困境中砥砺前行,如何在精神世界里不断求索。它让我对“学者”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刚刚读完《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 1947-1950)》,内心涌动着一股难以名状的激动与感慨。夏志清先生,这位对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有着划时代贡献的大家,他的早年思想轨迹,他的治学之初,他的生活片段,就这样以最真挚、最朴素的书信形式呈现在我面前,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我进行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书信的语言,没有经过精雕细琢的文学修饰,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思想的火花。夏济安先生的笔触,时而严谨,时而带着学者的疏朗;夏志清先生的回信,则更为细腻,洋溢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执着。阅读这些信件,我仿佛看到了两位年轻的学者,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以笔为武器,探索着中国文学的未来。他们对文学的见解,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忧思和锐气。那些关于投稿、关于阅读、关于友人近况的零散信息,串联起来,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知识分子群像。尤其是一些对于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的早期评论和讨论,更是让我惊叹于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学术眼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像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求知、关于坚守的励志读物,它让我看到了在艰苦条件下,知识分子如何保持着对理想的热情和对学术的敬畏,这种精神力量,在当下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评分

这是一部让我耳目一新的著作,我原本以为《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 1947-1950)》会是一本相对枯燥的历史文献,但它所呈现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通过书信,我得以窥见两位在文学史乃至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在相对早期的生活片段和思想轨迹。夏济安先生的信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文学的热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时而充满青年人的理想主义,时而又展现出学者的审慎与洞察。而夏志清先生的回信,则更是展现了他对文学研究的执着,对学术论题的严谨态度,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深刻预见。信件中,他们对于当时文坛动态的评论,对于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都极具价值,仿佛是为后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最原始、最生动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这些书信让我看到了两位学者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如何在现实的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对理想的坚守,以及对文学事业的赤诚之心。这种精神的韧性,以及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资料,更是一份关于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珍贵记录,它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所能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评分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 1947-1950)》这本书,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日时光的密门,让我得以窥见两位文学巨匠在学术殿堂之外,最真实、最鲜活的生活侧面。信件的笔触,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质朴与真诚。夏济安先生时而激扬文字,时而抒发感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时代变迁的敏锐观察和对文学的无限热爱;而夏志清先生的回应,则更是细致入微,既有对学术问题的深刻探讨,也有对生活点滴的幽默调侃。阅读这些信件,就像是在与两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私密对话,他们的思想碰撞,他们的困惑与坚持,都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我尤其着迷于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早期解读和评价,那些在后来被奉为经典的论述,在这里却呈现出一种初生的模样,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锐利的锋芒。这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史料,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求索、关于在逆境中保持精神独立的范本。它让我看到了,即便是身处风雨飘摇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依然可以保有那份纯粹的热爱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种精神力量,穿越古今,依然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评分

这是一本意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 1947-1950)》会是一本较为枯燥的学术文献,但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大错特错。书信集所展现的内容,远超出了我对那个时期两位著名学者日常交流的想象。它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他们在动荡年代里,如何在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现实的困顿中,依然燃烧着对文学艺术的热情。信件中,他们对于当时文学思潮的讨论,对于具体作品的评价,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辨析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被夏济安先生在信中流露出的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以及夏志清先生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所打动。那些关于生活细节的描绘,比如对食物的提及,对日常琐事的抱怨,都让这两位大人物变得格外鲜活和真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这种真实感,是任何一本二手研究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看到了学者背后,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现实的无奈,但更有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在精神世界里不惜一切代价去构建的富饶。这本书让我对两位先生的敬意,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仅仅是仰望他们学术成就,更是钦佩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韧性。

评分

618优惠购入,品相包装OK,期待阅读

评分

书好,送货速度快,好评!

评分

挺好的一册名家书信集,装帧大方。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读书破万卷,空想也有神!

评分

我浙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夏志清的名作《中国现代小说史》,连带夏氏兄弟的书信集也出版了,不知道是否会跟着港中大出版社把他们的作品集出完。

评分

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

谢安之屐也,稽康之琴也,陶潜之菊也,皆有托而成其癖者也。古未闻以色隐者,然宜隐孰有如色哉。一遇冶容,令人名利心俱淡。视世之奔蜗角蝇头者,殆胸中无癖,怅怅靡托者也。真英雄豪杰,能把臂入林,借一个红粉佳人作知己,将白日消磨,有一种解语言的花竹,清宵魂梦,饶几多枕席上烟霞。须知色有桃源,绝胜寻真绝欲,以视买山而隐者何如。

评分

非常不错,内容好,设计好,包装好。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