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盲人》、《青鸟》、散文集《双重的花园》、《死亡》、《蚂蚁的生活》等。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获诺贝尔文学奖 。
梅特林克的随笔《花的智慧》把神秘主义和对自然界的兴趣冶为一炉,代表了象征主义者共有的对物质主义和机械论的反抗,涉及灵魂的永恒,死亡的本质和智慧的获得等问题。
作者简介
周国强教授,男,1944年出生,浙江宁波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法语专业,留校,助教进修班。1976年调武汉大学外语系,1993年晋升教授,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教授,法国帕斯卡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法国文学研讨会理事。著有《法语生词攻略篇》等论著4部,《鲍里斯·维昂之谜》等论文十余篇;译有《追忆似水年华》(合译)、《笑面人》、《岁月的泡沫》、《苦难中的法兰西》、《乔珊儿》等小说、诗歌、剧本、论文40种,计600余万字。
目录
《花的智慧》译序
花的智慧
花的智慧
花的芬芳
时间的度量
道德的忐忑
拳击赞
关于李尔王
战神们
对侮辱的宽恕
灾祸
我们的社会职责
不死
精彩书摘
《花的智慧》:
花的智慧
描绘花卉受精的重要系统也许是多余的:如雄蕊和雌蕊的作用,芳香的魅力,和谐的、鲜艳的色彩的诱惑,花蜜的生成等等;花蜜对于花卉毫无用处,仅仅是为了吸引和招惹陌生的客人和爱情的使者,如蜜蜂、熊蜂、苍蝇、蝴蝶、尺蛾,这些使者给花卉送来那静止的、隐秘的远方情人的吻……这个植物世界在我们看来是如此宁静,如此温顺;在这个世界里,仿佛一切都被承受,一切都寂静无声、俯首帖耳、沉思冥想;其实不然,在那儿,同命运的抗争实在是最激烈、最执着的了。植物最重要的器官——营养器官,它的根,把它同土壤紧密相连。
如果说,在我们所肩负的种种重大法则中难以发现那最沉重的法则;那么,对于植物来说,最沉重的法则无疑就是迫使它从生至死,保持静止的那条法则。因此,它比精力分散的我们知道得更加清楚,首先要起来反抗什么。植物的固执的理念所赋有的能量,足以构成一种无与伦比的景象,它从黑暗的根部升起,组成有机体,并在灿烂的花朵中扩张。这种能量充分展示于同样的构思:它走向高处,逃脱了厕身于低处的命运;回避甚至反叛沉重而可悲的法则,自我解脱,打碎狭窄的界域,造就或乞灵于翼瓣,尽可能远地逃遁,突破命运禁锢它的空间,向另一个王国靠近,闯入另一个生气勃勃的、动态的世界……但愿它能进入那个世界;如果我们能够置身于另一种命运赋予我们的时代之外,或者,如果我们能够进入一个摆脱了物质的最沉重的法则的天地,那不是也同样令人惊异吗?我们将看到,花卉为人类树立了坚毅、果敢、恒心和灵气的不可思议的榜样。如果我们借助我们花园里一朵小小的花儿所显示的力量的一半,用来解除压迫我们的形形色色的必然性,比如,痛苦、衰老和死亡,那么,可以相信,我们的境遇将迥然不同于现状。
大多数植物具有的这种对行为的要求、对空间的渴望,在花卉和果实身上也同样表现出来。这种要求,在果实身上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说明;不管怎样,它仅仅显示出一种探索,一种并不复杂的深谋远虑。
同动物界发生的情况截然相反,由于绝对静止这一可怕的法则,种子的头一号的而且最恶劣的敌人,就是作为父系的根部。那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双亲在那儿无法越雷池一步,它们知道它们已注定要使自己的后代挨饿、窒息。任何一粒掉落在大树或植物根部的种子,都会失去生命力,或者在悲惨的状态中萌芽。因此,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来摆脱桎梏、赢得空间。于是,就有了我们在森林和平原处处可见的令人赞叹的传播、推进和飞行的方式;我们不妨顺便举出其中几个最奇特的例子:槭树的空中螺旋桨,即它的翅果,椴树的苞片,菊科植物、蒲公英和波罗门参的“滑翔机”,大戟属的如爆鸣型弹簧似的杯状花序,苦瓜表面瘤状突起的梨形的果实,茸毛叶植物的茸毛,以及其他成千上万出乎意料的、令人惊愕的机制,由此可以说,没有一粒种子不是彻底地创造一些属于它自己的手段,以挣逃母亲的阴影。
事实上,如果不稍微进行些植物学的实践活动,人们就无法相信所有这些耗尽了人们想象和才智的、令人赏心悦目的青枝绿叶的草木。请注意一下,举例来说,红海绿那蕴含着种子的漂亮的果穴,凤仙花的五片裂瓣,天竺葵舒展的五粒蒴果等等。一旦有机会,请别忘记仔细观察所有草药商那儿都能找到的罂粟的其貌不扬的头部。这颗大脑袋里装着值得大加称颂的谨慎和先见之明。人们知道,它包含着无数粒非常细小的黑色种子。必须极其敏捷并尽可能远地散播这种种子。如果包含种子的球形蒴果裂开、跌落或从底部打开,那么,这些珍贵的黑色火药在茎根部只能形成一堆毫无用处的废物。这些种子只能通过果壳的最上部开口处撒出。蒴果一旦成熟,便斜倚在花梗上,随着微风“频频仰头”,用地道的播种者的手势,把种子撒播于空间。
……
《星尘低语:宇宙之秘与人类回响》 序章:渺小与宏大 仰望夜空,繁星点点,仿佛古老的故事在静默诉说。人类,作为这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尘,自古以来便被头顶的星空所吸引,试图理解自身存在的意义,以及这无垠宇宙的运行法则。我们诞生于星辰的灰烬,又将回归于无尽的虚空,这短暂的旅程,承载着多少好奇、多少探求、多少对未知边界的渴望? 《星尘低语:宇宙之秘与人类回响》并非一本关于植物生命力的探讨,也不是一本关于自然界隐秘运作的书籍。这本书,它将我们带离熟悉的泥土芬芳,驶向更为广阔的深邃。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一次对宇宙本源的追溯,一次对人类在其中位置的审视。我们并非为了描绘花朵如何绽放,如何以无声的语言与世界对话,而是要聆听那些比最古老的花朵还要古老的声音——来自宇宙深处的低语,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也定义了我们存在的宏大叙事。 第一章:创世的回响——大爆炸之后的宇宙 这本书的开篇,并非描绘一粒种子如何汲取阳光雨露,生根发芽。它从一个更为剧烈,也更为根本的起点开始:宇宙的诞生。想象一下,在一切物质、空间、时间都还未曾存在的奇点,在一次无法想象的能量爆发之后,我们所知的宇宙便由此开始了它漫长的演化。 我们不会在这里探讨花朵的生长周期,也不会分析叶片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相反,我们将深入探讨大爆炸的物理学原理,那些让理论物理学家们魂牵梦萦的方程。从夸克、轻子这些基本粒子,到原子、星云的形成,再到第一批恒星的诞生,我们一步步追溯宇宙从混沌走向有序的过程。这其中,引力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暗物质与暗能量,这些神秘的“幽灵”物质,又是如何影响着宇宙的膨胀和结构的形成?我们试图理解的是,那些构成我们身体、构成我们脚下大地的物质,究竟是如何在数十亿年前的宇宙熔炉中被锻造出来的。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那场划时代的“创世”。我们将审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如同宇宙初生时的“婴儿照片”,记录着那个遥远时代的温度和密度。通过理解这些古老的光,我们试图洞察宇宙的年龄、构成,以及它未来的命运。这不是花朵在风中摇曳的柔美,而是宇宙最原始、最强大的力量在塑造一切。 第二章:星辰的炼金术——恒星的生死与元素的诞生 当宇宙冷却,当气体聚集,第一批恒星便点亮了黑暗。本书的这一章节,同样不涉及花朵如何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来构建自身。我们所关注的是,在这些巨大的炽热球体内部,正在进行着一场更为宏大的“炼金术”。 恒星,是宇宙的工厂。在它们的极端高温和高压环境下,轻元素如氢和氦,通过核聚变的过程,被一步步转化为更重的元素,如碳、氧、铁,乃至我们生命所必需的各种元素。我们将深入探讨恒星演化的各个阶段:从年轻而炽热的蓝巨星,到稳定燃烧的黄矮星,再到步入晚年的红巨星。而当质量巨大的恒星走到生命的尽头,它们将以惊天动地的超新星爆炸形式,将它们一生辛勤“炼制”出的元素,如同播撒种子一般,抛洒到广阔的宇宙空间中。 这些在恒星内部诞生的元素,它们不仅构成了行星,也构成了我们。我们的骨骼中的钙,血液中的铁,呼吸中的氧气,都曾是古老恒星心脏中的一部分。这本书试图唤醒读者对自身与宇宙之间深层联系的认识。我们并非独立于宇宙而存在,我们就是宇宙的一部分,是星辰的孩子。这并非花朵的生长叙事,而是宇宙最宏大的物质循环与创造过程的揭示。 第三章:行星的孕育——从星云到岩石与生命的舞台 恒星的死亡并非终结,而是新生的开始。从超新星爆发中散播开来的星际尘埃和气体,它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再次聚集,形成新的星云。在这些新的星云中心,新的恒星诞生,而围绕着它们,则开始了行星的孕育过程。 这本书的这一部分,也不会详细描述花朵的根系如何扎入土壤,如何吸收水分和养分。我们将聚焦于行星形成机制的科学解释。在围绕着年轻恒星旋转的星盘中,微小的尘埃颗粒不断碰撞、吸积,逐渐形成更大的块状物,这些块状物再进一步吸引物质,最终演变成大小各异的行星。我们将探讨地球、火星、木星等不同类型行星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化学构成和物理特征。 是什么让一颗行星拥有了生命?我们不会在这里寻找花朵得以生长的土壤条件,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宏观的层面。液态水的存在,合适的温度范围,稳定的轨道,以及保护层(如磁场和大气层)的形成,这些都是行星能够孕育生命的必要条件。我们将审视地球是如何在恰到好处的距离上围绕太阳运转,拥有了一个液态水得以存在的“宜居带”。这本书旨在揭示,生命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宇宙演化过程中,在特定条件下,物质能量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四章:生命的涟漪——从简单到复杂,演化的壮阔画卷 当一颗行星拥有了孕育生命的基本条件,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便开始了。我们不会在这里研究花朵的传粉机制,也不会深入探讨植物细胞的结构。本书将呈现的是,生命在地球上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经历数十亿年的演化,逐渐变得复杂多样,最终诞生出我们所见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的壮阔画卷。 我们将回顾生命起源的假说,从早期地球的化学环境,到核酸、蛋白质等关键分子的形成,再到第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生命体出现。然后,我们将踏上这条漫长的演化之路。从光合作用的出现,它极大地改变了地球大气成分,为更复杂的生命提供了可能;到真核细胞的诞生,为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再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无数新奇的物种在短时间内涌现;以及恐龙时代的统治,哺乳动物的崛起,直至人类的出现。 本书将以科学的视角,探讨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演化机制。它不是在描绘一株花朵如何适应环境,而是呈现整个生命界在不断变化的地球环境中,经历筛选、适应、灭绝与再生的宏大过程。我们将看到,生命是如何不断挑战极限,探索各种生存的可能性,最终谱写出这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 第五章:文明的火光——人类的足迹与宇宙的遥望 在生命演化的漫长进程中,人类的出现是一个特殊的里程碑。我们不会在这里描绘花朵如何被人类观赏和栽培。这本书将聚焦于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以及我们作为具有智慧的生命体,如何开始反观宇宙,并试图理解自身在其中的位置。 从早期人类的工具制造、火的利用,到农业的兴起、城市的建立,再到文字的出现、科学的萌芽,人类文明经历了无数次的飞跃。我们将审视科学革命如何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何解释了天体的运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如何颠覆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认知。 而当人类掌握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的目光便不可避免地投向了更远的星空。从望远镜的发明,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测器飞向太阳系深处,甚至遥远的系外行星。本书将探讨我们是如何通过这些努力,一点点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我们正在寻找地外生命存在的证据,也在思考宇宙的终极命运。 这并非对花朵与人类情感联系的描绘,而是人类智慧在宇宙尺度上的伸展。我们试图理解,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是孤立的存在,还是与其他文明有着某种联系?我们存在的意义,是否与宇宙的未来息息相关?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于我们在宇宙中的渺小,也关于我们智慧的伟大。 结语:回响与未来 《星尘低语:宇宙之秘与人类回响》以宏大的视角,从宇宙的诞生,到恒星的演化,再到行星的形成,生命的大爆炸,最终聚焦于人类文明与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它是一部关于物质、能量、生命与智慧在宇宙尺度上的交织与碰撞的史诗。 这本书并非关于自然界的具体现象,更非对某种生命形式的细致描绘。它邀请读者,以一种更为开阔的胸怀,去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究竟是如何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一步步演化而来。我们是星辰的后代,是宇宙演化过程中的一部分,而我们的智慧,则让我们能够聆听来自宇宙深处的低语,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应这份来自古老时空的呼唤。这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超越物种界限的宏大叙事,是对存在本身的永恒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