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代人不可多得的生活指南
為什麼總是活得那麼辛苦?
為什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
為什麼不管怎樣努力,還是改變不瞭眼前的生活?
如何尋求生活的意義,找到存在的價值,每天都過得充實而幸福?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不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是對自我的不斷追問和完善,若想活得美好,首先要打造一個美好的自我。
2. 傢長、教師、心理學愛好者需要看的心理學勵誌讀物
提齣自卑、抑鬱癥、拖延癥、叛逆、懦弱的解決方案
適閤傢長、教師、心理學愛好者的經典讀物
阿德勒明確錶示過,事物總是不同的。他強調個體為我們的思考提供指導。它按照個體發展的時間順序,結閤大量臨床案例和治療經驗,分析瞭兒童、青少年以及現代人所麵臨的各種社交、職業和婚戀問題,諸如自卑、憂鬱、嫉妒、懦弱、叛逆等各種負麵心理,本書都給齣瞭專業的建議和治療方法。《理解生命》1927年首次以英文齣版,涵蓋瞭個體心理學的主要原理,近百年來,對指導人們理解社會需求有重要意義。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傢,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是與弗洛伊德並駕齊驅的心理學大師,以“自卑情結”為核心的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倡導者和領袖。他修正瞭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産生瞭重大影響。
001 介 紹
第一章
個體心理學——生活的科學
003 朝著一個目標努力
006 看世界的方法
008 父母的影響
010 齣生順序
012 探索童年記憶
013 私人邏輯
015 社交興趣的重要性
016 感覺和情緒
017 一般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自卑情結
021 意識和無意識
023 社會關係
025 語言和交流
026 社交訓練
027 剋服局限
032 自卑感
第三章
優越情結
037 優越的目標
038 避免真正的解決
040 優越情結和自卑情結
044 自我興趣
046 誇大和自信
047 健康的野心
第四章
生活方式
051 認識生活方式
053 “正常的”生活方式
055 “失調的”生活方式
057 診斷方法
059 發展社交感
061 剋服抑鬱和恐懼
第五章
早期記憶
067 發現原型
069 記憶的類型
072 傢庭成員的死亡
073 嬌生慣養兒童的記憶
075 特殊記憶
078 預測性分析
第六章
生活方式的錶現
083 肢體語言
086 怯懦
088 情緒
090 個人特質的形成
091 自己命運的主人
093 嫉妒和妒忌
094 男性反抗
第七章
夢
099 夢中的生活
101 夢的目的
103 夢的邏輯
107 解析方法
108 做夢者和無夢者
110 睡眠與催眠
第八章
問題兒童
115 教育的原則
118 理解父母與兒童
119 問題兒童的優越情結
121 問題兒童的特徵
122 天纔兒童
124 如何鼓勵兒童
127 齣生順序和傢庭動力學
第九章
社會適應
135 社會背景
136 行為問題
140 適應學校
141 麵對生活中的三大任務
144 培養個性的必要性
第十章
社會性情感與常識
149 社會效用
150 隱藏的情結
152 神經癥的癥狀
154 病例分析
158 適當鼓勵
第十一章
親密關係
163 準備的重要性
165 男女平等
165 魅力動力學
168 被寵壞的孩子
170 提供建議
171 錯誤態度
173 危險信號
175 婚姻作為一項社會性任務
007
第十二章
性欲與性問題
179 事實與迷信
180 童年性欲
182 生活方式和性欲
184 犯罪案例
186 縱欲
189 結 語
191 術語錶
193 參考書目
第一章
個體心理學——生活的科學
偉大的哲學傢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隻有與生活直接相關的科學,纔是真正的科學。”也可以這樣說,在真正的科學中,理論與實踐不可分割。所謂生活的科學,建模於生活動力學,是研究如何生活的科學。這種說法特彆適用於個體心理學。
個體心理學嘗試把個體生命看作一個整體,重視個體的每一個反應、每一個舉動,它們是個體生活態度的錶達。這樣一種科學應該是實踐性的和實用主義的,因為通過知識的幫助,我們能改變和糾正我們的態度。因此,個體心理學不僅預測將會發生什麼,而且能像預言傢約拿(Jonah)一樣,通過未蔔先知來避免某些可能發生的事情。
朝著一個目標努力
通過努力理解生命中神秘的創造力——這種力量錶達瞭一種追求、達到、獲得另一領域的成功來補償一個領域的失敗的渴求——個體心理學的科學得到瞭發展。這種力量是一種目的論——它在於努力達成一個目標:在努力中,個體的身體和精神配閤得十分默契。所以,不把個體當作整體、單純研究身體或精神狀況是荒謬的。因此,我們需要將二者結閤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研究。
舉個例子,在犯罪心理學中,我們通常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罪行而非罪犯上。但事實上重要的是罪犯,而不是罪行。無論我們怎麼分析罪行,也不能理解它的本質,除非我們把它當作某個特殊個體生命中的一個章節。重要的是理解該個體的生活經曆——那些引導他産生行動和衝動的生活目標。知道瞭這些,我們也就能夠理解行為舉止背後所隱藏的含義,讓孤立零散的信息成為有機的整體。當我們研究局部的時候,我們也能把它們當作整體中的各個部分,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整體。
以我個人的經曆為例,我對心理學的興趣始於我的醫學實踐。醫學為目的論提供瞭論點,這對於理解心理學的錶現形式是必要的。在人體中,所有器官都朝著特定的目標發展;個體成熟後,它們都能達到特定的形式。人類自身的天性會為剋服身體缺陷做齣努力,或發展其他器官的功能來取代有缺陷器官的功能。生命總是努力生存,生命力絕不會放棄掙紮而屈服於外界障礙。
現在,心理的發展與器官的發展類似。每個人都會形成一種有關目標的構思,即通過構建未來的目標來超越現狀或剋服現存缺陷和睏難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個體能夠思考並感覺到自己超越瞭現存的睏難,因為他們的頭腦中有未來的成功藍圖。沒有瞭這種目標感,個體的活動將失去意義。
所有證據都指齣,這種目標必須在生命的早期形成,即童年的成形階段。成熟性格的模型就是在這個階段開始發展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個過程如何發生。兒童是那麼的弱小,他們會感覺自卑,發現自己生活在不能承受的情境中。因此他們努力發展,確定自己的目標方嚮。很難說兒童的目標是如何確定的,但這樣的目標明顯存在,它支配著兒童的每一次行動。的確,童年早期的衝動、理智、能力或無能很難理解,也沒有必要理解,因為隻有當兒童確定他們的目標之後,纔會確定他們的發展方嚮。隻有當我們看清一個孩子的發展方嚮之後,纔能猜測他在未來會做齣怎樣的選擇。
擁有目標可以理解為渴望像上帝一樣。但像上帝一樣當然是終極目標。教育者在教育兒童時須格外小心,因為兒童會去尋找身邊最強的人來當自己目標的模特或化身。也許是父親,也許是母親,也許是其他任何人。當孩子懷著這樣一個目標時,就會試圖像這個強大的目標人物一樣行事和穿戴,錶現齣與目標人物一緻的特徵。之後,為實現這個目標,他們會把醫生或老師當作化身,因為後者能懲罰孩子,孩子容易對老師産生崇敬之情,覺得老師是強大的人;而成為醫生的目標,是齣於一種像上帝那樣掌握生死的渴望。這個目標就這樣被建立起來,因為它可以通過社會服務而實現。
看世界的方法
當原型——蘊含著個體人生目標的早期個性——形成時,人生的發展方嚮也就確定瞭。這使我們能夠預測個體在之後會如何發展。從這時起,個體的統覺(Apperceptions)體係就開始服務於他的人生目標瞭。兒童會根據個體的統覺體係來感知環境,也就是說,他們會通過自己的興趣和偏見來觀察世界。
已經發現,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的發展方嚮都與有缺陷的器官有直接聯係。例如,有胃病的孩子會對吃錶現齣異常的興趣,視力不好的孩子會對一切可見的物體更加著迷。這些錶現與個體的統覺體係相一緻。因此,這意味著若想找齣一個孩子的興趣所在,隻要確定他的哪個器官有缺陷。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孩子對於生理缺陷的體驗,並不一定按照外界觀察者看到的方式,而是根據自己的統覺體係調整他們的體驗。所以,雖然器官自卑是兒童統覺體係的一個元素,但我們並不能根據孩子的器官缺陷來推導齣他們的統覺體係。
兒童從相關性體係中看待一切,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誰也掌握不瞭絕對的真理。我們都會犯錯,但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改正錯誤。在我們的個性形成的過程中,這種改正會比較容易;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改正,日後再想改正就必須迴想當時的情形瞭。因此,在治療一個患者的神經衰弱時,我們的問題不是發現他得病之後犯的常規性錯誤,而是發現他人生早期形成原型時犯的根本性錯誤。如果發現瞭這些錯誤,我們就可以通過相應的治療方法來對其進行糾正。
所以個體心理學並不強調基因遺傳因素。重要的不是一個人遺傳瞭什麼,而是這種遺傳讓他早年做瞭什麼——也就是童年時期形成的原型。生理缺陷當然有遺傳的原因,但我們隻是治療具體問題,盡可能排除孩子自身的不利因素。
有生理缺陷的兒童處於睏難時會錶現齣更多的自卑感。原型形成的時候,他們對自己更感興趣,而不是對他人,今後的生活中也會繼續如此。器官自卑遠不是原型錯誤的唯一原因,例如,被寵壞的或不被喜愛的兒童也可能會有原型錯誤。有生理缺陷、被寵壞以及不被喜愛是對兒童身心發展極為不利的三種情況。這三種類型的兒童害怕被攻擊,永遠學不會獨立。這類情況會在本書後續章節中做進一步的探討。
父母的影響
我們的下一個任務是找齣阻礙個體發展的因素。在被寵壞的孩子的案例中,社會和傢庭都不會永遠對其縱容,所以被寵壞的孩子很快會麵臨生活的問題。在學校,他們發現自己處於新的社交環境中,麵臨新的社交問題:他們不想和其他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玩耍。因為他們還沒準備好迎接學校的社交生活。事實上,他們在原型階段的經曆使他們害怕此類情況,使他們總想尋找更多的縱容。這些個體的特徵都不是遺傳的,因為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原型和目標的性質來推斷。因為他們擁有朝嚮特定目標的特定性格,所以他們不可能擁有朝嚮其他方嚮的特徵。
四五歲的時候,原型已經建立,所以為瞭理解它,我們必須尋找那個時期或者之前兒童所産生的印象。這些印象形態各異,與我們從成人的角度來想象的有很大不同。其中對孩子的頭腦最有影響的印象之一就是父母過度懲罰或打罵帶來的壓力。這使得孩子努力尋找解脫,有時錶現為心理上的排斥感。因此我們會發現那些擁有壞脾氣的父親的女孩會避免和所有男性接觸,因為她們相信這些男人都是壞脾氣。或者那些擁有嚴厲的母親的男孩會排斥生活中的女性,這種排斥會有多種錶現形式:當有女性陪伴時,孩子會變得羞澀,或者可能變成同性戀。這些過程都不是遺傳的,而是由孩子早年的生活環境引起的。
兒童往往要為他們早期犯下的錯誤付齣高昂的代價。盡管如此,他們卻得不到指導。父母不知道或不願嚮孩子承認他們為人父母的疏忽,所以孩子隻能帶著這些錯誤走完漫漫人生路。
不能過分強調懲罰、責備和說教對孩子都沒有幫助。隻是說,如果孩子和傢長不清楚什麼是錯誤的,以及應該做些什麼來改正錯誤,那麼什麼效果也不會有。孩子不理解為什麼會受到懲罰,就會變得頑皮和膽小,而且這些懲罰和說教改變不瞭他們的原型。生活的經曆也改變不瞭原型,因為生活的經曆總是與個人的統覺體係相一緻。隻有當我們接觸到構建性格的根本因素時,我們纔能做齣改變。
齣生順序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個傢庭齣生的兩個孩子,成長情況也不盡相同。即使齣生於同一個傢庭,圍繞每一個孩子的氛圍也是不同的。第一個孩子是唯一的,是注意力的中心。一旦第二個孩子齣生,老大會發現自己失去瞭唯我獨尊的地位,會不喜歡這種變化:他們曾有權力,但現在沒有瞭。這種沮喪感會影響他們原型的形成,也會在他們成年後的性格中錶現齣來。案例顯示,這樣的孩子常在成年後遭受挫摺。
還有一個發現,一個傢庭撫養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不同。通常男孩被過分重視,而女孩被認為難以成事。被這樣對待的女孩長大後總會變得猶豫不決,自我懷疑。終其一生,她們都保持著一種隻有男人纔能功成名就的印象。
第二個孩子在傢庭中的境遇也有其特殊性。他們與第一個孩子的地位完全不同,因為總是有彆人為他們設定節奏。他們通常會趕超節奏設定者,我們發現原因來自老大在競爭中的氣餒:年長的孩子害怕競爭,錶現不好,在父母的評價中越陷越深,父母開始越來越欣賞第二個孩子。另外,第二個孩子因為有節奏設定者,總在賽跑,他們所有的性格特徵都反映瞭傢庭中這種特殊地位的影響——他們有造反傾嚮,不把權力或權威放在眼裏。
曆史和傳說中有很多非常強勢的最小的孩子的故事。《聖經》中約瑟夫(Joseph)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想超越所有人。在他離傢幾年後,不認識的小弟弟齣生瞭,但這個事實顯然沒能改變事情的局麵,他還是堅稱自己是最小的孩子。在童話故事中也有相同的例子:最小的孩子往往扮演領導者的角色。這些特徵發源於童年早期,在沒有獲得更深刻的見解之前無法改變。為瞭幫助他們,必須讓他們理解在他們的童年早期發生瞭什麼,讓他們認識到這些原型會對自己的生活産生什麼不利的影響。
……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一場智力上的冒險。它不是綫性地講述知識點,更像是一張巨大的思維導圖,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深入的“蟲洞”,將你帶入一個全新的思考維度。初讀時,我感到一絲迷茫,因為它不斷地在時間尺度上跳躍——可能前一頁還在討論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下一頁就跳到瞭現代基因測序的倫理睏境。但正是這種非綫性的敘事,迫使我的大腦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組織信息。它挑戰瞭傳統教科書那種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穿梭於不同的知識森林,讓你自己去發現那些隱藏的路徑和聯係。特彆是作者在闡述復雜係統理論時,那種深入淺齣的筆法,著實令人佩服。他似乎對讀者的理解能力抱有極大的信心,從不迴避深奧的問題,而是用巧妙的提問引導我們自行探索。這種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吸收信息”,不如說是“構建理解”。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的哲學思辨的深度,它遠超齣瞭純粹的科普範疇。作者似乎對“活著”這件事本身充滿瞭敬畏與好奇,並在字裏行間流露齣一種對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他探討瞭生命在宇宙尺度下的脆弱與頑強,這種宏觀的對比,常常讓我陷入沉思。比如,當他討論到信息如何在物理載體上得以永存時,我開始思考,我們個體生命意義的載體究竟是什麼?是DNA,是文化,還是我們留下的記憶?文字的張力十足,沒有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對科學事實的冷靜梳理,自然而然地引發齣對存在意義的追問。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閤上書本,望著窗外的星空,思考著生命在時間洪流中的位置。這本書記住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麵對未知的、充滿探究精神的人生態度。它讓我意識到,科學探索的終極目的,或許是為瞭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所處的這場奇妙的“存在遊戲”。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獨特的,充滿瞭強烈的個人色彩,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在壁爐邊,用低沉而富有磁性的聲音,嚮你講述他畢生的所見所聞。它的敘事節奏是變化莫測的,時而快如閃電,用幾句話勾勒齣億萬年的演變;時而又極其緩慢,如同顯微鏡下的定格,細緻入微地剖析一個蛋白質摺疊的過程。這種節奏的交錯運用,使得全書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戲劇性。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行文間保持著一種令人信服的謙遜。他從不把自己塑造成無所不知的權威,反而常常以一種探索者的姿態齣現,承認科學的局限性,並坦誠地指齣當前研究的盲區。這種坦率極大地拉近瞭作者與讀者的距離,讓人感到自己不是在接受灌輸,而是在與一位真誠的同行者一同跋涉於知識的荒原。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源於這種真誠與智慧交織的獨特“人聲”。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真是讓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看似枯燥的科學概念,描繪得如同史詩般波瀾壯闊。我記得有一章專門探討瞭細胞的“決策”過程,與其說是生物學分析,不如說更像是一場微觀世界的政治博弈。作者沒有用堆砌專業術語的方式來構建知識體係,而是巧妙地穿插瞭許多日常生活的類比,比如將基因編輯比作精密的園藝工作,把新陳代謝描繪成一場永不停歇的能源交易。閱讀的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不是因為不理解,而是因為被那種描述的畫麵感所震撼。它成功地將宏大的生命演化史,濃縮在瞭每一個微小的分子運動中。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仿佛參與瞭生命最初的創世紀。這種體驗是極其珍貴的,它讓原本疏遠的概念,瞬間變得親切可感,仿佛觸手可及的真實。我對其中關於“湧現現象”的論述印象深刻,那種從簡單規則中誕生的復雜秩序,簡直是宇宙中最精妙的藝術。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對讀者的基礎知識要求是相當高的,它沒有為初學者設置太多的緩衝墊。當你翻開它的時候,就仿佛被直接推到瞭知識的深水區。裏麵的術語密度驚人,而且作者習慣於在不作過多解釋的情況下,直接引用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晦澀的數學模型。對於那些期待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可能會是一個挑戰,甚至讓人感到有些吃力。我不得不經常停下來,查閱背景資料,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正是這種毫不妥協的學術嚴謹性,賦予瞭這本書無可替代的價值。它不是在取悅大眾,而是在與那些真正渴望深入探究的人對話。每一次攻剋一個復雜的概念,都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它就像一塊需要精細打磨的鑽石,過程不易,但成品的光芒卻是耀眼奪目的,它真正做到瞭將復雜性還原為清晰的結構,隻是這條路徑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拿齣十二分的專注力。
評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生命。
評分不錯。書很好。京東也不錯。傢裏書都是從京東買來的。
評分與弗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大師必讀之作 深度剖析自卑情結、抑鬱癥、強迫癥、拖延癥 實現個體自我超越的科學指南
評分每隔一段時間就來京東購書,包裝好,送貨快,又正版,有活動價格又抵,越來越喜歡看書瞭
評分比書店要便宜,物流很快,值得購買。
評分不錯,現在買什麼都上京東買。物美價廉。
評分一直信賴京東,便宜送貨還快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還沒看,希望是本好書啊啊啊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