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过程。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华传统文化“发烧友”、爱花成癖的都市人、兴趣使然的花艺师,我一直想把多年来学习中华传统花艺的心得体会与很多人分享,与同道切磋、同公众交流,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尽一点点微薄之力。
佛教为东方文明之瑰宝,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大约于汉代传入中国,而后落地生根,与本土文化交融,不断蓬勃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影响及于华夏文明的方方面面,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梁启超说:“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敬献奉养佛、法、僧三宝,谓之“供养”。鲜花供佛就是直接以鲜花供养于佛前的一种供养方式,不管是“四供养”或“十供养”都有“花供”。花(梵名puspa),音译布瑟波、捕逝波,佛教经典多写作“华”,花华同义。花与佛教有着很深的因缘。佛国净土本就是一个莲花遍布、百花盛开的世界。《大日经疏》卷八中说:“所谓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华严经》中更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说法。正因为花具有洁净、清香、柔美等特点,*能代表恭敬虔诚之心,所以花不仅可以用来象征佛菩萨的圣洁,也可以作为佛教徒与诸佛菩萨之间的沟通桥梁。花在佛教中还有各种特殊意义,譬如以花来比喻本心之清静,称为“心华”,或以“心华开敷”来表示豁然大悟之意。古印度以花为美好之物,供于佛前,后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著名的北印度山奇大塔、巴尔胡特塔门和石栏等处的佛塔浮雕,都有以花供佛的图案。浮雕上有瓶供莲花,也有大象鼻卷莲枝、灵鸟背驮花叶,莲花有盛开的,有含苞待放的,也有结出莲蓬的,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印度早期以花供佛的形象。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花供文化源远流长 1
第一节 这些雕像画作诉说着鲜花供佛的生动历史 3
一、石窟造像遗存 5
二、寺院装饰图案 21
三、历代国画作品 22
四、西藏唐卡佛画 28
第二节 从这些文学作品看鲜花与佛教的不解之缘 31
一、古文中对莲花的描写 32
二、与花有关的佛教偈颂 34
三、花禅融合的印迹 36
四、佛教供花的记载 38
第三节 原来这些与花有关的成语典故都出自佛教 42
一、佛陀与花的成语 43
二、以花供佛的典故 44
三、佛教故事“天女散花” 46
四、常用成语的佛教渊源 48
第二章 重拾花供意义深远 50
第一节 复兴国学传统 51
一、花与中华传统文化 52
二、中国人的爱花情结 55
三、祈盼全民文化觉醒 57第二节 提升环境质量 58
一、装饰和禅化周边环境 58
二、养生益寿保健 59
三、生态环境保护 65
第三章 鲜花供佛方法集萃 66
第一节 供佛花材的识别选用 66
一、佛教之象征:莲花 67
二、佛教中“五树六花” 69
三、供佛的常用花材 74
第二节 佛前供花的方式 85
一、常用插花器具 85
二、中国传统插花风格及手法 90
三、供花日常维护和处理 92
第三节 花艺作品范例赏析 92
一、家庭佛龛供花 93
二、寺庙佛堂供花 95
三、佛教法会供花 97
附录 100
1.中国鲜花供佛历史大事记 100
2.中国花历常识 101
3.佛教花类选摘 104
4.鲜花供佛重要日期 108
5.常用花材的花语寓意 113
参考书目 115
后记 122
精彩书摘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雕像和绘画作品之中蕴涵了大量珍贵信息,直观生动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是勾勒和反映古代社会民情民俗的“艺术照”。雕塑和绘画都属于造型艺术范畴,堪称“无字胜有字”的历史追忆方式。雕像作品是通过对石、玉、木等材料进行造型加工,雕塑出各种像的艺术作品。那些栩栩如生的古代雕像,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三维立体照片”吧!与雕像不同,绘画作品是平面的,占有的是二维空间,是那些利用构图、线条、色彩以及透视、虚实等美学方法,在绢、宣纸、帛、墙壁、木板等平面上进行创作而形成的艺术作品。中国画主要以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作为工具和材料,技法可分为具象、写意等。
雕像绘画艺术与佛教的关系是多方面、多维度的,佛教思想通过雕像绘画这些形象生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式传播给大众,雕像绘画也从佛教思想及典籍中汲取了源源不竭的创作题材和艺术灵感,展现出多元的艺术生命。我国古代很多以佛教为题材的雕像绘画作品,都与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我们往往可以从各尊佛菩萨像上面,看到不同造型的莲花图饰,诸佛菩萨大多是或立或坐于莲花座上,佛像身后的背光,大都以花作装饰,称之为“莲环光背”,就是以莲花的单瓣、复瓣配置成种种不同的变化,周围再衬上忍冬纹、宝相花纹、连珠纹或光焰,含有光明、庄严之义。
在历代佛教造像中,佛前供花较为多见,供养人持花、佛弟子持花以至菩萨持花,也都是有的。在东汉最初的佛教造像艺术中,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奉佛。到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花供佛的形象更是大量出现。公元6世纪北周时期的观音像(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手持一瓶花,枝叶与容器比例协调。这是有关插花形象的最早标本。有学者认为,由北周观音像看到石刻观音手持的净水瓶盛插着莲花,因此可知此时期已有属于装饰地位的瓶花。
……
前言/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过程。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华传统文化“发烧友”、爱花成癖的都市人、兴趣使然的花艺师,我一直想把多年来学习中华传统花艺的心得体会与更多人分享,与同道切磋、同公众交流,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尽一点点微薄之力。
佛教为东方文明之瑰宝,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大约于汉代传入中国,而后落地生根,与本土文化交融,不断蓬勃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影响及于华夏文明的方方面面,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梁启超说:“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敬献奉养佛、法、僧三宝,谓之“供养”。鲜花供佛就是直接以鲜花供养于佛前的一种供养方式,不管是“四供养”或“十供养”都有“花供”。花(梵名puspa),音译布瑟波、捕逝波,佛教经典多写作“华”,花华同义。花与佛教有着很深的因缘。佛国净土本就是一个莲花遍布、百花盛开的世界。《大日经疏》卷八中说:“所谓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华严经》中更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说法。正因为花具有洁净、清香、柔美等特点,最能代表恭敬虔诚之心,所以花不仅可以用来象征佛菩萨的圣洁,也可以作为佛教徒与诸佛菩萨之间的沟通桥梁。花在佛教中还有各种特殊意义,譬如以花来比喻本心之清静,称为“心华”,或以“心华开敷”来表示豁然大悟之意。古印度以花为美好之物,供于佛前,后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著名的北印度山奇大塔、巴尔胡特塔门和石栏等处的佛塔浮雕,都有以花供佛的图案。浮雕上有瓶供莲花,也有大象鼻卷莲枝、灵鸟背驮花叶,莲花有盛开的,有含苞待放的,也有结出莲蓬的,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印度早期以花供佛的形象。
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供花一直是重要的佛教仪式。原始供花一般有三种形式:其一于佛会时将莲花瓣或花形纸片置于“花筥”洒散,谓之“散花”;其二以花皿盛置鲜花或花瓣以供之佛前,称为“皿花”或“堆花”;其三则于瓶中盛水插贮鲜花供奉,即为“瓶供”。在我国古代,人们供花时一般使用的是自然界的鲜花,经推广演化,也出现了使用各种人造花的情形。在《华严经疏》卷三中,提到所谓的“二华”,即指草木花和严身花。草木之花,具有开敷结果实的意义,以此来譬喻万行之因,即有成就佛果之能。而严身花则是指世间之金、玉等人造花,能严饰其身,以此来比喻神通相好,能庄严法身。《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昙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以铜为花,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富丽堂皇,永不凋谢,象征对佛教之信奉,当是我国出现人造花的最早记录。礼佛使用像生花的历史,在我国已相当悠久,现在最早实物为唐代法门寺地宫银莲花。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二说京师四时之景物时也有“十二月卖像生花供佛”的描述。
花供札记:一本关于生命、记忆与自然的感悟录 《花供札记》并非一本寻常的书,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花卉图鉴,也不是纯粹的园艺指南,更不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它是一册散落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印记,如同被微风吹拂的落叶,又似被晨露浸润的花瓣,承载着作者对自然万物细腻而深沉的观察与体悟。这本书,如同一场缓缓展开的关于生命、记忆与自然的对话,邀请读者一同沉浸其中,感受那些被时光雕琢过的,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瞬间。 流淌的时光,凝固的记忆 书名“花供札记”,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古老而温情的仪式感。这里的“花供”,并非指宗教仪式中单纯的供奉,而更像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姿态,是一种对生命短暂而绚烂的敬意。作者在书中,并未直接呈现华丽的花朵或繁复的插花技艺,而是通过对某些特定时刻、特定花卉的细致描摹,勾勒出时间的脉络,串联起个人的生命记忆。 翻开《花供札记》,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寻常的花,承载着不寻常的故事。或许是一株在窗前悄然绽放的茉莉,它勾起了童年夏夜里奶奶哼唱的歌谣,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淡淡清香;又或许是一片随风飘落的枫叶,它唤醒了某个秋日里与挚友漫步街头的身影,和那份不曾言说的依恋。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如同散落的珠子,被作者用文字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温暖而动人的画面。 书中的记忆,是流动的,也是凝固的。流动的,是因为它们与当下自然景致的呼应,随着季节的更迭而不断被激活和更新。凝固的,则是因为作者的笔触,将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和意象,以文字的形式定格下来,让它们得以穿越时光,在读者心中泛起涟漪。这种对记忆的捕捉与呈现,不是刻意的追忆,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一种生命经验的自然回响。 自然的低语,生命的低吟 《花供札记》最动人的部分,在于作者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敏锐洞察。这里的自然,并非宏大的山川湖海,而是触手可及的,寻常巷陌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作者似乎拥有着一双能够倾听自然低语的耳朵,以及一颗能够感应生命脉搏的心。 在书中,你会读到关于雨后泥土的芬芳,那是一种混合着清新与腐朽的生命原味,唤醒了大地深沉的呼吸;你会读到阳光穿过叶隙投下的斑驳光影,它们在地面上跳跃,如同生命的微小舞蹈;你会读到露珠如何在清晨悄然凝结,又如何在烈日下蒸发,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微妙的变化和生命的哲学。 作者对花草的描写,绝非简单地堆砌色彩和形态,而是将它们拟人化,赋予它们情感,让它们成为与作者共同呼吸的生命体。一朵花的盛开,可能象征着一个生命的勃发;一片叶子的枯黄,则可能预示着一种生命的轮回。这种将自然生命与人类情感相连接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深刻的生命共鸣。 书中的自然,也是一位沉默的智者。它不言不语,却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着生命的规律:生长、绽放、凋零、复归。作者通过观察这些自然现象,思考生命的意义,探寻存在的本质。这种哲学性的思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如同花香一般,若有若无,却能沁人心脾。 文字的温度,情感的共振 《花供札记》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句式,而是以一种真诚、朴素、细腻的笔触,缓缓地倾诉。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老友围坐在炉火旁,听他娓娓道来那些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作者的语言,带着一种温柔的力量,能够轻易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些看似随手记录的句子,却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例如,他可能会这样写道:“阳光下的露珠,是昨夜梦的碎片,被清晨唤醒,晶莹剔透,仿佛藏着一个遥远的故事。”这样的句子,不仅描绘了景物,更传递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怀旧。 书中的情感,是克制的,也是深沉的。作者不煽情,也不刻意渲染,他只是平静地记录,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悦、忧愁、失落、希望,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振。当我们读到他对于某个瞬间的感悟,常常会发现,这正是我们曾经也有过的感受,只是我们尚未用语言表达出来。 《花供札记》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不像一些书籍那样需要全神贯注地去理解复杂的情节或深奥的道理,而是更像一种陪伴。在午后慵懒的时光里,在睡前宁静的夜晚,随手翻开一页,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份安宁与慰藉。它不强求读者去思考什么,只是静静地陪伴,让读者在文字的流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思考。 生命的回响,存在的印记 《花供札记》并非一本具有明确的叙事线或主题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本作者生命的回响录,是他与世界、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印记。每一篇札记,都是作者在某个特定时刻,与生命发生连接的瞬间。这些瞬间,汇聚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生命体验。 书中的内容,可能涉及童年的片段,青春的迷茫,成年的责任,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这些人生阶段的经历,都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使得那些景物不仅仅是风景,更是承载着生命故事的载体。 这本书,鼓励读者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细微的美好,也遗忘了内心的声音。《花供札记》提醒我们,停下脚步,去感受生命的律动,去倾听自然的心跳,去回味那些被时光忽略的记忆。 它不是要教你如何去“供养”花,也不是要让你去“记录”一切。它所提供的,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与生命相处的方式。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平凡的生命,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深意。 《花供札记》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读的书。它不像一本畅销书那样,能够迅速抓住你的眼球,但一旦你沉浸其中,它所带来的回味和感动,却是绵长而深刻的。它是一份生命馈赠的礼物,一份邀请读者与作者一同在自然与记忆的长河中漫游的邀请函。它不是关于“花”的,但又处处是“花”的意象,是生命最本真的绽放与轮回,是每一个微小瞬间里,最真切的,存在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