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浮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局限性病痛周围或邻近四肢的皮下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活动,是一种针灸治疗方法,发明人为符仲华博士。本书是这是浮针发明二十年来专业的总结; 所写所用都是作者及其团队这些年的临床体会、研究总结和理论探索,完全原创;基于临床,直面读者;突出重点,图文并茂。
从1996年6月发明那天开始,浮针一直没有停下不断完善、不断求实的脚步。1998年在第一军医大学举办了全军浮针疗法学习班,在该学习班讲义的基础上,写过浓浓中医针灸味道的《浮针疗法》(2000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一两年后又写了《浮针疗法速治软组织伤痛》(2003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传统味道依旧浓厚,2011年,出版《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传统味道渐渐少了,基础医学的味道越来越浓,越来越符合临床逻辑思维,也越来越符合我的中医学理想。
什么是我的中医学理想?守正融新。坚守那些自己把握得住的,自己经过反复证实了的中医学观念、方法和理论。然后,从这些观念、方法和理论出发,不断融合现代基础医学新观念、新发现,形成新的中医方法、观念和理论。这是多年来形成的我的中医学研究愿景。因此,浮针在不断的发展进取中,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观念、新的工具、新的适应证。
可是,这个愿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
看到浮针这样的不断“融新”变化,有些朋友误解我,说我背离了初衷,离经叛道,离开中医越来越远了。事实上,我一直认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毛泽东语),但理性告诉我,几千年来中医药学的文献深受各种思潮影响,是由不同个体写出的文献,不可能句句是真理,完全否定中医和全盘接受中医,都是要不得的。完全否定中医的人把祖宗们传下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观念丢弃了,不智。完全接受中医,甚至不允许他人说一句怀疑中医的一些观点或疗效的话,否则就扣大帽子,说是数典忘祖,太不理性了。
多年宣讲浮针,有个体会:很多朋友会问浮针操作与经络是否一致,是否扎在穴位?一旦我说浮针常不遵照经络,更不在传统经穴上进针,很多朋友就会产生误解,以为浮针就不是针灸,有时甚至会觉得我离经叛道。这里,我得着重说明一下:
经络不等于针灸,穴位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经络是针灸作用机制的一种理论解释,一种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思维模式,一种很有想象力的创举,对针灸的教育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经络不代表全部,针灸学的很多现象并不能用经络说得通。《黄帝内经》中的很多刺法也不提经络。如果不谈经络,就不是针灸,岂不是《黄帝内经》刺法也不是针灸?
穴位有两层含义:一为病理反应点,二为进针点。穴位经常是两个身份的叠加,可能是受到西医哪里有问题就干预哪里的思维影响,我们中医也没有把病理反应点和进针点两重身份细加分析,常常理所当然地把两重身份混为一体了,使得人们觉得理所当然,哪里痛就往哪里扎。潜意识是,扎针的部位就应该是生病的部位,把两者根本上当做一回事。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现在需要理清思路,条分缕析,桥归桥路归路,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进步。
本科、研究生学的都是针灸学,在大学里教的也是针灸,甚至已经不善中药,不开中药、西药处方,针灸几乎深入到我的骨髓中了。三十多来的学习、临床实践、研究让我沉浸在针灸中,几乎不会其他学问,也深刻地感受到针灸之美。
没有理由不赞美针灸,因为,针灸学的宏伟大厦,是中国人心灵自由的切实表征,也是中国人丰富想象力的扎实证明。因为针灸学,当代医学的洪流中才有了来自我们祖先的一脉,才有了反思的一个极好素材,才有前进的动力。
针灸学,因为传承年代久远,对临床很多现象的解释常常非常复杂。已经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有理由把针灸的复杂现象简单化,给表面上一团混乱的现象带来次序和条理,化复杂为简单。纵观科学发展的历程,大抵如此。针灸学的发展,也应当遵循这样的发展路径。
当然不可能对针灸中的所有现象一一剖白,没有能力和精力完成这么浩瀚的任务。对此,我的做法是,对于中医中自己无法证明和无法证伪的观念、方法和理论,采取搁置争议的办法,不否认、不肯定、不研究。奉行这个“三不”原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自己的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深度和实验条件的欠缺都不能解决太多疑问。
因此,针灸同行们请不要求全责备,指望我把所有的疑问都解开,我只是尽力去做我认为正确的并且可以做到的事情。
因此,从发明浮针那天起,二十年来,我把几乎所有的热情、精力都局限在浮针上了,不再关注其他,只是专注浮针。
专注于浮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坚信“上工少涉”。
“上工少涉”的意境来自现代医学之父希腊人希波克拉底,他说医生应当尽可能利用患者自愈力,勿滥用手术、药物等手段,只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予以最小程度的干涉。因此,“用对人体生理影响最少的治疗方法治愈疾病,才是高明的医生”。
也就是说,不要过多干预人体,人体远比医生更了解自己。医学是良心事业,得用最有效率的对人体影响最少的治疗手段去治疗疾病,这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
虽然“上工少涉”的提法受到了古代西方医学的影响,但我觉得医学的理想是共通的。这既是中医学的特点,也是医学发展的方向。2007年我在建立五星年华大厦的诊所时,用古汉语的方式提炼表达出来,从那时开始,我更坚守“上工少涉”的原则,在临床上采用排他性治疗,只用浮针疗法去治疗病症,不用中西药物,不用其他任何方法治疗。明确不是适应证的,一概不接诊。
排他性的治疗,使得浮针适应证的拓展速度常常受限。受到老思想老框框的影响,把一些应该是浮针适应证的病症排除在外了。比如,顽固性面瘫一直被我否定,不去尝试,直到成都胡静医生反复提醒,我才尝试,发现浮针治疗面瘫真的有良好效果。
但是,排他性治疗也大有好处,使得我们可以全力以赴地去研究浮针、研究疾病,可以把影响疗效的干扰因素降到最低,这个病症是浮针治好的,基本就没有其他疑问;治不好的,也可以逐渐明确,将其排除出适应证群。
因为排他性,不给自己留后路,没有瞻前顾后的可能。这样一直走下来,使得浮针这些年有了较大发展,无论是操作方法、观点和理论都有了变化,有了大幅度提升。在临床带教、年会和巡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员都对这几年的变化有了解,因为现在的书上没有这些内容,学员都很着急。因此,浮针人再三要求我将这几年的思考和操作方法的改变形成文字,以适应新近临床。我几年前就有这个写作计划,可惜,临床和教学工作让我的计划一拖再拖。真是对不起大家。
学员们一再“抗议”,我良心渐渐不安,感觉急需把我的新观点、新见解告诉大家,把浮针医学的理论完整地写下来,本计划写个全面的总结,但没有时间也没有意志写全书。2015年6月,在南京去大理的飞机上,枯坐思索,觉得写个小册子,是目前境况下,我可以做到的事情。
没有能够满足大家的所有要求,请大家谅解、理解。
当时想了个书名:《浮针——现代针灸大纲》,为什么想叫这个名字?把浮针定位在现代针灸(modernacupuncture)。原因主要如下:①从1984年9月开始,我读了针灸专业5年本科,3年研究生,在大学里教的也是针灸,与针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针灸有着很深的感情,走得再远,依旧心有千千结,而且,传统针灸之美,实在让人割舍不下。②一直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狭隘的知识面并没有削减我的这种秉性。由于个人的性格、南京大学博士期间所受的教育,让我一直试图对传统针灸进行一些改革,给针灸人提供另外一种思路,一种基于现代医学的思路。
现在就用这“现代针灸”这个名字给浮针定位,给大家一个明白的交代。
今年4月份,出版社编辑建议我把书名确定为《浮针医学纲要》,感觉甚好,尤其是浮针医学这个提法反映了现在浮针的一些特质。
以前我们一直称为“浮针疗法”,现在为何叫做“浮针医学”?这是因为浮针不仅仅可用于治疗,也常可用于辅助诊断,尤其是用于鉴别诊断,同时操作时还配合再灌注活动,而且,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理论。
这本新书,是我对浮针现象的理解、阐释、总结,谢谢人民卫生出版社,让我有机会将平时的所思所想整理出来。
无疑,这是对浮针的一个新总结,是浮针医学发展的又一个驿站,其中的观点有一些并不见得成熟,并不见得有十足把握。因此,有些观点可能会不准确,请大家“拍砖”。虽然不很完善,我们依旧不害臊地呈现给大家,是因为我们深知:只要真实,只要诚恳,读者一定会理解、谅解。何况,世界上没有终极真理。
这本书里,很多观点都是我们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不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迅速认可,不过,请大家相信,我们是诚实的人,奉行的是“诚朴勤仁”,所表达的观点都是我们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
为什么对获得大家迅速认可没有十足的信心呢?因为我们自以为做的事情与大家平常的认知区别巨大。传统针灸医师信奉的经络穴位、阴阳五行,在这本书里并没有很多阐述,传统西医们所认为疼痛原因是由于骨性变化或者神经病变也没有得到认可。我们认为,浮针适应证的根由在于肌肉的改变,这与传统中医西医的表达相差有点大。也就是说,我们认为适应证的病位主要在肌肉。这个提法一定一下子难以被大家认可,因为与传统理论相比较,过于突兀。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我们针刺并不在肌肉,而在皮下层,这让一般专家实在难以理解,与我们传统中西医的“哪里有问题解决哪里”的做法不一样。
虽然信心不足,我们依旧奉献,就是因为总得有人被怀疑,医学才能进步。
希望我的思考能够促进大家思考,让博学鸿儒们进入浮针这把钥匙所打开的不为我们熟知的世界,从而使得中国医学逐渐进步,让中医学成为推动医学进步的力量。
本来,写到这里,前言就应该结束了,可是,我依旧很担心这些文字远远不够解除人们对浮针的误解。因为,这些年的临床、教学、交流让我深深明白人们对浮针治疗机制的误解之深,尤其是在浮针与疼痛之间的关系上。
浮针最常见的适应证是临床的疼痛性疾病,第一个成功的病例是网球肘,建立的诊所叫“南京派福颈腰痛专科”,出版的书叫《浮针速治软组织伤痛》《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因此,很多人以为浮针是用来“止痛”的,或者“镇痛”的。
其实,按照我的理解,浮针一丝一毫也不能“止痛”或者“镇痛”。为什么这么说?
大家知道,如果分别用利多卡因和浮针处理网球肘,两者都能迅速把困扰人们的肱骨外上髁部位的疼痛去掉,但在处理后,马上用尖锐器物针刺局部,利多卡因处理后的患者感觉不到任何的疼痛,而浮针处理后的患者局部依旧刺痛。这是非常大的区别,前者叫“止痛”或“镇痛”,后者只能叫“治痛”或“治疗疼痛”。
很多疼痛浮针根本没效,例如:高龄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外科上的痈疽疮疡引起疼痛,浮针彻底无计可施。
因此,浮针对疼痛的治疗不能称为止痛或镇痛,请大家注意。把这个观念搞清楚,才能准确理解浮针的适应证和作用机制。
对于疼痛,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年)给出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人们在生命的早期学会了准确使用疼痛的词汇”。我觉得应该更明确一些:疼痛是损伤的反映,或现有的,或过去一段时间内有的。疼痛是组织损伤,通过感受器的探测、收集,外周感觉神经传到中枢,在大脑皮层反映出来。有时,外周神经也能发生问题,或者大脑中对过往的损伤记忆犹新。因此,组织损伤是重点,是前提条件。很多科学家往往忽略外周组织的损伤,把所有精力都用于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我们认为似乎有必要纠正。
如果把人体的感觉系统比作一台电脑,组织损伤是主机,而大脑是显示器,虽然这个显示器无比高级。我们在研究疼痛时千万不要把眼睛只盯着大脑,应该多注意损伤。人体没有损伤,就没有疼痛。
有损伤才会有疼痛,但并不是所有的损伤都能被人体感觉,引起疼痛。相当多的损伤并不会被人体察觉,只要这个损伤周围没有神经末梢或者没有被神经末梢所感知。例如:肾结石常常不痛,没有感觉;骨质疏松也常常不被人们所感知;甚至早期癌症人类也无法察觉。
神经末梢在人体各部位分布密度区别巨大,我们以为这对浮针或者疼痛的研究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过,查阅中英文文献,并没有发现人们对这个课题有太多兴趣,我们现在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希望今后几年我们有新思路、新实验。
医学实在有意思,人体实在有意思。浮针是一把小钥匙,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人体的窗户。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您会看到窗户里的一些宝贝了,当然,还有不少粗糙的自以为是的石头。请大家把读后的感想、批判、建议等等发到我的信箱joefu2008@hotmail.com,感激不尽。让我们一起努力,为针灸学的现代化转型添砖加瓦。
符仲华
2016年9月
浮针医学纲要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浮针医学纲要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给我爹买的,他说看的不错
评分正版教材,还在学习中
评分还是京东自营速度给力,正版。没问题。
评分好好好
评分五分好评
评分很实用。
评分实用,浮针最系统的教材。
评分正版教材,还在学习中
评分好
浮针医学纲要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