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物理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生物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 汙水處理技術書籍

化學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物理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生物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 汙水處理技術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廖傳華,硃廷風,代國俊,許開明 著 著
圖書標籤:
  • 水處理
  • 汙水處理
  • 化學處理
  • 物理處理
  • 生物處理
  • 處理過程
  • 處理設備
  • 環境工程
  • 水環境
  • 環保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義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62639
商品編碼:12066942214
頁數:1
字數: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YL4823  9787122259387   9787122261625   9787122262639

化學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

本書是“水處理過程與設備叢書”中的一個分冊,書中將化學法水處理工藝分為中和、化學混凝、化學沉澱、離子交換、常溫化學氧化、濕式空氣氧化、臨界水氧化法、焚燒、電化學化、光化學氧化等,並分彆針對各處理方法的工藝過程及相關設備的設計與選型進行瞭介紹。
本書可作為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站的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環保公司的工程設計、調試人員參考用書。
第1章緒論
1.1中國的水資源現狀1
1.1.1水資源的分布1
1.1.2水資源量4
1.2水的循環5
1.2.1水的自然循環5
1.2.2水的社會循環6
1.3廢水的水質6
1.3.1生活汙水和城市汙水的水質7
1.3.2工業廢水的水質8
1.4水汙染物排放標準的分類與製定原則9
1.4.1《汙水綜閤排放標準》10
1.4.2《行業水汙染物排放標準》13
1.4.3《汙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13
1.4.4《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13
1.4.5《城市汙水再生利用》係列標準15
1.5廢水處理工藝15
1.5.1廢水處理程度的分級15
1.5.2工業廢水的處理方式16
1.6水和廢水的化學處理方法16
1.6.1化學處理方法的原理17
1.6.2化學處理方法的分類18
第2章中和
2.1酸性廢水與堿性廢水20
2.2酸性廢水的中和處理21
2.2.1用堿性廢水或堿性廢渣中和22
2.2.2投藥中和23
2.2.3過濾中和25
2.3堿性廢水的中和方法28
參考文獻29
第3章化學混凝
3.1膠體的特性與結構30
3.1.1膠體的特性30
3.1.2膠體的結構31
3.1.3膠體的穩定性33
3.1.4膠體的凝聚34
3.2水的混凝過程34
3.2.1混凝過程34
3.2.2混凝劑35
3.2.3助凝劑39
3.2.4混凝效果的影響因素39
3.2.5混凝試驗41
3.3混凝過程的機理41
3.3.1雙電層壓縮理論42
3.3.2吸附電中和作用機理43
3.3.3吸附架橋作用機理43
3.3.4網捕或捲掃機理44
3.3.5鋁鹽在水中的化學反應及其混凝機理44
3.4混凝過程的動力學46
3.4.1碰撞速率與混凝速率46
3.4.2速度梯度的計算47
3.4.3混凝控製指標49
3.4.4混凝工藝一般流程及設計要點50
3.5混凝的應用50
3.5.1給水處理50
3.5.2廢水處理51
參考文獻51
第4章化學沉澱
4.1基本原理53
4.1.1沉澱的化學平衡53
4.1.2化學沉澱法的分類55
4.2氫氧化物沉澱法55
4.3硫化物沉澱法58
4.4碳酸鹽沉澱法59
4.4.1水的化學軟化60
4.4.2石灰�泊考釗砘�法61
4.4.3石灰�彩�膏軟化法62
4.5鐵氧體沉澱法63
4.6其他沉澱法64
4.6.1鋇鹽沉澱法64
4.6.2鹵化物沉澱法65
4.6.3磷酸鹽沉澱法66
4.6.4磷酸銨鎂沉澱法66
4.6.5有機試劑沉澱法66
4.7化學沉澱法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67
4.8化學還原法68
4.8.1化學還原法的分類68
4.8.2還原法除鉻69
4.8.3還原法除汞70
4.8.4還原法除銅71
參考文獻72
第5章投藥、混閤、反應設備
5.1投藥設備73
5.1.1藥劑投加方法73
5.1.2藥劑乾式投配設備74
5.1.3藥劑濕式投配設備74
5.2混閤設備77
5.2.1機械攪拌混閤77
5.2.2水力混閤79
5.2.3水泵混閤81
5.3反應設備81
5.3.1水力隔闆反應池82
5.3.2渦流反應池83
5.3.3機械攪拌反應池84
5.3.4摺闆反應池86
5.3.5其他形式反應池86
5.4沉澱池87
5.4.1平流式沉澱池87
5.4.2竪流式沉澱池92
5.4.3輻流式沉澱池94
5.4.4斜闆(管)式沉澱池96
5.5清泥設備99
5.5.1颳泥機和濃縮機100
5.5.2吸泥機103
參考文獻106............

物理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

本書是《水處理過程與設備叢書》中的一個分冊,本書將物理法水處理工藝分為格柵、篩網、沉砂、調質等預處理工藝和澄清、沉澱、氣浮、過濾、萃取、吸附、膜分離、蒸發濃縮、結晶、吹脫與汽提等,並分彆針對各處理方法的工藝過程及相關設備的設計與選型進行瞭介紹。本書可作為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站的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環保公司的工程設計、調試人員參考用書,也可作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等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書。
第1章緒論1.1中國的水資源現狀11.1.1水資源的分布11.1.2水資源量41.2水的循環51.2.1水的自然循環51.2.2水的社會循環51.3廢水的水質61.3.1生活汙水和城市汙水的水質71.3.2工業廢水的水質81.4水汙染物排放標準的分類與製定原則91.5廢水處理工藝151.5.1廢水處理程度的分級151.5.2工業廢水的處理方式151.6廢水的物理處理方法16第2章預處理2.1格柵172.1.1格柵的分類172.1.2格柵的設置182.1.3格柵除渣機192.1.4設計參數與計算公式252.1.5柵渣272.1.6操作管理272.2篩網282.2.1作用與設置282.2.2篩網設備282.3沉砂312.3.1作用與設置312.3.2平流式沉砂池312.3.3曝氣沉砂池332.3.4鏇流式沉砂池342.3.5操作管理342.3.6除砂與砂水分離設備352.4均質與水量調節362.4.1調節池的分類362.4.2調節池的位置設置372.4.3調節池的容積計算382.4.4設計參數38參考文獻39第3章澄清3.1澄清池的特點與類型403.1.1澄清池的特點403.1.2澄清池的類型413.1.3澄清池的主要設計參數413.2機械攪拌澄清池423.2.1機械攪拌澄清池的結構423.2.2機械攪拌澄清池的類型443.2.3機械攪拌澄清池設計要點463.2.4機械攪拌澄清池的設計計算內容473.2.5運行管理513.3水力循環澄清池523.3.1水力循環澄清池的特點523.3.2水力循環澄清池設計要點543.3.3水力循環澄清池的設計計算內容543.3.4運行管理573.4脈衝澄清池573.4.1脈衝澄清池的組成及特點573.4.2脈衝發生器的類型583.4.3其他類型的脈衝澄清池603.4.4脈衝澄清池設計要點623.4.5鍾罩脈衝發生器的設計內容623.4.6脈衝澄清池的運行管理633.5懸浮澄清池643.5.1懸浮澄清池的分類643.5.2懸浮澄清池設計要點653.5.3懸浮澄清池的計算內容673.5.4運行管理69參考文獻70............

生物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



本書是《水處理過程與設備》叢書中的一個分冊,係統介紹瞭生物法水處理工藝及相關設備,根據采取的技術措施的不同,生物法水處理工藝分為好氧和厭氧兩類處理工藝,這兩類處理工藝又各自包括活性汙泥法、生物膜法等工藝。本書分彆對好氧活性汙泥法、好氧生物膜法、厭氧活性汙泥法、厭氧生物膜法等各種生物處理方法的工藝過程及相關設備的設計與選型進行瞭介紹。本書可作為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站的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及環保公司的工程設計、調試人員的參考用書,也可作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等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書。
第1章緒論1.1中國的水資源現狀0011.1.1水資源的分布0011.1.2水資源量0041.2水的循環0051.2.1水的自然循環0051.2.2水的社會循環0061.3廢水的水質0061.3.1生活汙水和城市汙水的水質及計算0071.3.2工業廢水的水質0081.4水汙染物排放標準的分類與製定原則0091.5廢水處理工藝0151.5.1廢水處理程度的分級0151.5.2工業廢水的處理方式0161.6廢水的生物處理方法0161.6.1有機物的生物降解0171.6.2微生物的代謝0181.6.3生物降解的環境條件0181.6.4生物處理技術的分類019第2章有機廢水的好氧生物處理2.1廢水好氧生物處理的基本生物過程0212.1.1好氧生物處理的生化反應0212.1.2好氧生物處理過程中的代謝過程0222.1.3有機物好氧生物降解過程0222.1.4好氧生物處理中閤成代謝與分解代謝的關係0232.1.5廢水好氧生物處理途徑0232.2廢水好氧生物處理的基本方法與分類0232.2.1好氧活性汙泥法0232.2.2好氧生物膜法0262.2.3氧化塘法0272.2.4氮和磷的生物去除工藝0282.3好氧生物處理的影響因素與條件0282.4好氧生物技術處理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的研究方嚮029參考文獻030第3章好氧活性汙泥法處理工藝3.1好氧活性汙泥法的基本原理0313.1.1好氧活性汙泥處理係統的基本流程0313.1.2活性汙泥的形態與組成0323.1.3活性汙泥淨化反應過程0323.2活性汙泥法的工藝過程及其運行方式0333.2.1活性汙泥法的工藝流程0343.2.2活性汙泥的性質與性能指標0353.2.3活性汙泥法的基本工藝參數及影響因素0383.2.4活性汙泥法的主要運行方式0403.2.5氧氣曝氣0433.3曝氣池0443.3.1曝氣池的類型與構造0443.3.2曝氣的原理與理論基礎0473.3.3氧轉移速率的影響因素0493.3.4氧轉移速率與供氣量的計算0513.4活性汙泥係統的工藝計算與設計...............



現代水處理技術:精細化、綠色化與智能化發展新篇章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探討當前水處理技術的前沿進展與未來發展趨勢,聚焦於“精細化”、“綠色化”與“智能化”三大核心理念。全書共分為三個主要篇章,分彆從水處理的微觀機理、新型工藝與裝備,以及係統集成與智能調控等多個維度,全麵展現現代水處理技術的創新活力與應用潛力。本書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水處理技術知識體係,旨在培養具備解決復雜水汙染問題的專業人纔,推動水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篇:水處理過程的精細化調控與微觀機製解析 本篇將打破傳統對水處理過程的宏觀認知,深入挖掘其背後的微觀化學、物理及生物機製。我們將詳細闡述各單元操作如何通過精細調控反應條件、界麵特性及微生物群落,實現汙染物的高效去除和資源的再生利用。 高級氧化技術(AOPs)的微觀機理與創新應用: 自由基的生成與反應動力學: 深入剖析臭氧氧化、過氧化氫-紫外(UV/H₂O₂)、芬頓(Fenton)及類芬頓(Fenton-like)反應等高級氧化過程中關鍵自由基(如·OH, ·O₂⁻, HO₂·)的生成途徑、濃度變化及其與目標汙染物的反應動力學模型。重點解析不同催化劑(如Fe²⁺/Fe³⁺, TiO₂, Fe₂O₃, 活性炭負載催化劑)在自由基産生效率、選擇性和穩定性方麵的差異,以及pH、溫度、溶氧、有機物共存等因素對反應效率的影響。 非均相催化氧化新進展: 介紹負載型金屬氧化物、金屬有機框架(MOFs)、石墨烯基復閤材料等新型非均相催化劑的設計理念、製備方法及其在提高催化劑穩定性和可迴收性方麵的優勢。探討其在降解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內分泌乾擾物(EDCs)等難降解汙染物中的應用潛力。 電化學高級氧化(EAOPs)的電極過程與傳質強化: 詳細講解電化學氧化過程中電極反應(陽極氧化、陰極還原)的機理,包括直接電氧化、間接電氧化(通過産生·OH, O₃, H₂O₂等)以及電化學還原。重點介紹電極材料(如BDD, Ti/IrO₂-Ta₂O₅, PbO₂, Pt)的性能錶徵,以及傳質強化技術(如微通道反應器、電磁攪拌、超聲輔助)如何提高電極錶麵汙染物濃度,進而提升處理效率。 光催化與光電催化: 闡述TiO₂、ZnO等半導體材料的光生載流子行為,以及光催化劑的敏化、摻雜、形貌調控等改性策略。重點介紹光電催化協同效應,即在光照和電場共同作用下,增強氧化還原反應,實現對染料、酚類、農藥等汙染物的深度降解。 膜分離技術的精密過濾與選擇性截留: 納濾(NF)與反滲透(RO)的選擇性機理: 深入分析納濾與反滲透膜的孔徑分布、錶麵電荷、化學結構等對不同尺寸、不同性質離子的截留機製。講解鹽離子、重金屬離子、有機小分子等在膜錶麵的傳質阻力與溶質-溶劑-膜相互作用。 膜汙染的形成機製與防治策略: 詳細解析有機物吸附、無機物沉澱、微生物生長等導緻膜汙染(濃差極化、濾餅層形成、孔道堵塞)的微觀過程。介紹預處理技術(如超濾、活性炭吸附)、清洗技術(化學清洗、物理清洗)以及新型抗汙堵膜材料(如親水性塗層、改性聚閤物)的設計與應用。 電驅動膜分離技術(EDFs): 介紹電滲析(ED)、電容去離子(CDI)等技術,以及其結閤膜過程(如電驅動納濾)在脫鹽、水軟化、選擇性去除特定離子(如硝酸鹽、砷)方麵的優勢。重點探討電極材料、膜材料的選擇及其協同作用。 吸附與離子交換的微觀界麵化學: 活性炭的錶麵化學與吸附行為: 深入解析活性炭錶麵官能團(如羧基、羥基、酚羥基)的性質及其對不同類型有機汙染物(如酚類、芳香胺、氯代烴)的吸附選擇性。探討孔結構(微孔、中孔、大孔)對吸附容量和動力學的影響。 新型吸附材料的開發與應用: 介紹金屬有機框架(MOFs)、共價有機框架(COFs)、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矽、生物質炭等新型吸附材料的設計理念、閤成方法及其在吸附重金屬離子、有機染料、藥物分子等方麵的優異性能。 離子交換樹脂的交換位點與競爭吸附: 詳細闡述強酸性、弱酸性、強堿性、弱堿性陽/陰離子交換樹脂的交換機理,以及在水體中多種離子共存時,離子交換樹脂的競爭吸附行為與選擇性。介紹新型功能化離子交換材料在特定離子去除方麵的應用。 第二篇:綠色環保型水處理新工藝與高效能裝備 本篇將聚焦於開發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的水處理技術,並介紹與之配套的新型高效能裝備。我們將重點關注低能耗、低藥劑消耗、副産物減量化及資源化利用的工藝。 低能耗與資源化技術: 人工濕地與生態修復的模擬與優化: 深入研究人工濕地植物、微生物、填料等構成的復閤生態係統,如何通過物理沉澱、吸附、化學轉化及生物降解等協同作用,去除汙水中的氮、磷、有機物、重金屬等。重點介紹不同填料(如陶粒、生物炭、火山岩)的物理化學特性對水力學、傳質及微生物附著的影響,以及濕地單元(如沉澱池、厭氧池、好氧池、人工沉水)的優化設計。 生物膜反應器的創新設計與高效運行: 介紹流化床生物膜反應器(MBBR)、膜生物反應器(MBR)、序批式活性汙泥法(SBR)等生物膜反應器的結構特點、填料選擇(如PVC、PE、PTFE等載體)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的影響。重點關注生物膜的形成、生長、脫落機理,以及如何通過優化曝氣、迴流、汙泥齡等工藝參數,提高氮、磷的去除效率,並減少汙泥産量。 厭氧氨氧化(Anammox)技術在脫氮中的應用: 詳細闡述Anammox菌群的代謝途徑、生長條件及其在低溶解氧、低溫度環境下的脫氮機理。介紹Anammox反應器(如上流式厭氧汙泥床UASB、膨脹顆粒汙泥床EGSB、固定床反應器)的運行特點,以及其在處理高氨氮廢水的低能耗優勢。 藻類生物處理技術與資源化: 探討藻類在汙水處理中的應用,包括其吸收氮磷、降解有機物的能力,以及光閤作用産生氧氣的過程。重點介紹藻類養殖與分離技術,以及藻類生物質的綜閤利用,如生産生物燃料、飼料、肥料或高附加值化學品。 汙泥減量化與資源化技術: 介紹汙泥預處理技術(如熱解、水熱碳化、超聲波、酶解)如何改變汙泥的結構和性質,提高後續脫水效率和資源化利用率。探討汙泥的熱解産物(生物炭、生物油、閤成氣)的應用,以及汙泥堆肥、沼氣發酵等過程的優化。 高效能水處理裝備: 新型反應器設計與流體力學模擬: 介紹先進的反應器設計理念,如摺流式反應器、微孔曝氣反應器、高效混閤器等,如何通過優化內部流場,強化傳質與傳熱,提高汙染物轉化效率。利用計算流體力學(CFD)對反應器內部流場、停留時間分布、汙染物濃度梯度進行模擬分析,指導反應器優化設計。 智能監測與控製裝備: 介紹在綫傳感器(如pH、ORP、溶解氧、氨氮、COD、濁度)的應用,以及數據采集與處理係統。探討模糊邏輯控製、神經網絡控製等智能控製算法在優化曝氣強度、藥劑投加量、汙泥迴流比等參數方麵的應用,實現水處理過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 節能型泵與曝氣設備: 介紹高效離心泵、螺杆泵等,以及變頻調速技術在節能方麵的應用。深入分析微孔曝氣器、射流曝氣器等新型曝氣設備,如何提高氧利用率,降低能耗。 集成化與模塊化水處理單元: 介紹將多個水處理單元集成到預製模塊中,方便運輸、安裝和擴展。探討模塊化設計在應急供水、臨時性水處理設施建設以及分布式水處理係統中的優勢。 第三篇:水處理係統的智能化集成與集成優化 本篇將聚焦於將單一的水處理工藝與裝備有機結閤,構建智能化、一體化的水處理係統,並實現全局性的優化控製。 係統集成與工藝耦閤: 多級串聯與並聯工藝的優化: 分析不同水處理單元(如初沉、生化處理、深度處理、消毒)的組閤方式,如何根據原水水質和齣水要求,設計最優的工藝流程。例如,厭氧+好氧+深度氧化組閤,或A/O+MBR組閤,以達到更高的汙染物去除率和資源迴收率。 工藝耦閤的協同效應: 探討不同處理技術之間的協同作用,例如,微電解與生物處理的結閤,可以有效降解難生物降解有機物,為後續生物處理創造有利條件。膜生物反應器(MBR)集成瞭生化處理和膜分離,實現瞭高效率的汙染物去除和高品質的齣水。 能量迴收與物質循環利用: 重點介紹汙水源熱泵技術、沼氣發電技術、汙泥資源化利用等,將水處理過程中産生的能源和物質進行迴收利用,構建閉環水係統,降低對外部能源的依賴,實現可持續發展。 智能化調控與優化控製: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介紹如何利用傳感器收集的大量實時數據,結閤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算法,構建預測模型,對水質變化、設備運行狀態進行預測,並實現智能化的故障診斷與預警。 數字孿生技術在水處理廠的應用: 探討構建水處理廠的數字孿生模型,通過虛擬仿真模擬不同運行工況和設備故障,優化運行策略,提高處理效率和穩定性。 基於模型的預測控製(MPC): 介紹MPC技術如何利用數學模型,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水質變化和設備響應,並據此製定最優的控製策略,實現對水處理過程的精準控製。 分布式水處理係統的智能管理: 針對分散式汙水處理點,介紹物聯網(IoT)技術在設備狀態監測、遠程控製、故障診斷方麵的應用,實現高效的集中式或區域化智能管理。 風險評估與韌性提升: 突發性水汙染事件的應急響應: 探討建立水質監測預警係統,製定應急預案,利用快速響應的移動式水處理裝備,有效應對突發性水汙染事件。 係統抗乾擾能力分析: 評估水處理係統在麵臨負荷波動、設備故障、外部環境變化等不利因素時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並提齣提升係統韌性的策略。 本書將通過理論講解、案例分析、技術展望等多種方式,幫助讀者深入理解現代水處理技術的核心理念與發展方嚮,培養麵嚮未來水環境挑戰的復閤型專業人纔。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環境監測領域的從業者,日常工作需要對汙水處理效果進行精準的評估和監控。這本書中的“過程與設備”的結閤,為我理解監測數據背後的工藝原理提供瞭極大的幫助。我曾經覺得,監測報告上的各項指標隻是枯燥的數字,但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這些數字背後所代錶的復雜生化和物理化學過程。例如,在生物處理部分,書中詳細介紹瞭溶解氧、pH值、氨氮、硝氮、總氮等關鍵監測參數的意義,以及它們是如何反映微生物活性和處理效果的。當我看到關於“汙泥齡”(SRT)的解釋時,我纔明白為什麼有時候即使曝氣量很大,硝化效果也並不理想。書中清晰地闡述瞭SRT對硝化細菌數量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排泥量來控製SRT。這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報告中的數據,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此外,書中對化學法和物理法處理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副産物和監測難點也進行瞭詳細介紹,例如,高級氧化過程中産生的中間産物,膜處理過程中可能齣現的濃差極化現象等。這些內容對於我設計更科學的監測方案,提高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都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評分

我是一名環保項目的業主代錶,負責投資和建設汙水處理設施。在項目初期,我最關心的是技術的成熟度、經濟效益和長遠的可持續性。這本書在“過程與設備”的結閤上,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技術評估框架。我曾經在選擇處理工藝時,被各種新技術、新概念弄得眼花繚亂,但這本書通過對化學法、物理法、生物法三大核心技術的詳細介紹,以及它們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分析,為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比較維度。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各種工藝的經濟性分析,包括初始投資、運行成本、藥劑消耗、能源消耗等方麵。例如,書中對膜生物反應器(MBR)和傳統活性汙泥法的成本比較,讓我能夠更理性地評估投資決策。它不僅給齣瞭理論上的分析,還引用瞭實際項目的案例數據,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此外,書中對節能減排、資源迴收利用等方麵的技術也在不斷強調,這與我們業主追求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高度契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汙泥資源化利用的部分,書中介紹瞭幾種主流的汙泥處理技術,並對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瞭分析,這為我們未來的汙泥處理方案提供瞭重要的參考。

評分

作為一名環保谘詢顧問,我經常需要為客戶提供不同水質、不同行業汙水處理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化學法+物理法+生物法”的全麵覆蓋,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完整的技術工具箱。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各種技術,而是深入地分析瞭每種技術的適用範圍、優缺點、經濟性和環保性。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工藝組閤”的章節,它詳細介紹瞭如何根據不同的汙水特性,將化學法、物理法和生物法進行有機結閤,以達到最佳的處理效果。例如,對於高濃度、難降解的工業廢水,書中提供瞭將高級氧化技術與厭氧-好氧生物處理相結閤的方案,並對每一步的處理目標、工藝參數和設備選型進行瞭詳細說明。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零排放”概念的探討,以及如何通過多級串聯和組閤工藝來實現這一目標。這對於我們谘詢行業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幫助我能夠更係統、更全麵地為客戶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並充分考慮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多方麵因素。這本書是我工作案頭常備的參考資料,也是我提升專業技能的得力助手。

評分

當我翻開“物理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章節時,我感覺像是進入瞭一個全新的世界。作為一名環保工程師,我一直對物理法的簡潔高效印象深刻。這本書在這部分的闡述,簡直就是一本“百科全書”。從最基礎的篩分、沉澱、浮選,到更高級的過濾、膜處理、吸附,書中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我特彆關注的是膜處理技術,這是當前汙水處理領域的熱點,也是我們工廠即將升級改造的方嚮。書中詳細介紹瞭微濾、超濾、納濾和反滲透等不同膜的孔徑大小、截留性能以及在不同水質條件下的應用。我花瞭大量時間研究關於膜汙染的機理和清洗方法,因為這是影響膜係統穩定運行的關鍵因素。書中不僅提供瞭理論分析,還列舉瞭實際案例,比如在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時,如何通過預處理來延長膜的使用壽命,如何選擇閤適的清洗劑和清洗周期。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反滲透膜在海水淡化和苦鹹水處理中的應用,書中不僅解釋瞭滲透壓的原理,還詳細介紹瞭多級反滲透係統設計和能量迴收技術的應用,這對於我們這種沿海城市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書中對活性炭吸附、離子交換等技術的原理、設備選型和操作要點也進行瞭詳細介紹,讓我對物理法的多樣性和高效性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非常閤理,它將化學法、物理法和生物法這三大水處理技術體係劃分開來,但又在各個部分之間巧妙地穿插瞭相互關聯的知識點。我是一名環保技術的研究生,正在撰寫關於工業廢水深度處理的畢業論文,這本書為我提供瞭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參考。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各種處理技術的優缺點、適用範圍以及組閤工藝的分析。例如,在處理含有難降解有機物的工業廢水時,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將高級氧化技術與生物接觸氧化相結閤,以達到更好的處理效果。它不僅解釋瞭各自的處理原理,還深入分析瞭兩種技術協同作用的機理,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工藝設計來最大化協同效應。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國內外研究案例和工程實踐數據,這對於我的論文寫作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資料。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高級氧化技術在去除微量有機汙染物方麵的應用,書中詳細介紹瞭光催化、芬頓反應等技術,並對影響反應效率的因素進行瞭深入分析,包括催化劑種類、pH值、氧化劑濃度等。這讓我對微汙染物的高效去除有瞭更深的認識,也為我的研究提供瞭新的思路。

評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學生,學習環境工程專業。在課堂上,我們老師經常推薦閱讀一些經典教材和專業書籍,而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本參考資料。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用生動易懂的語言解釋復雜的工藝過程。我喜歡書中對於各種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清晰標注,以及對微生物代謝途徑的圖示講解,這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水處理的本質。我特彆喜歡“物理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這部分,它用大量的插圖和流程圖展示瞭各種過濾、膜分離設備的工作原理,讓我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能夠想象齣設備在實際運行中的樣子。書中還列舉瞭許多實際工程案例,例如,某個工業園區如何通過引入MBR技術來解決COD超標問題,某個城市如何利用反滲透技術來處理苦鹹水,這些案例讓我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有瞭更深的認識,也激發瞭我對未來職業生涯的憧憬。這本書為我打下瞭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我未來在環保領域的學習和工作指明瞭方嚮。

評分

“生物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這部分內容,無疑是本書的重中之重,畢竟,大多數汙水處理廠的核心工藝都離不開生物處理。這本書在這部分的篇幅也相當可觀,內容詳實,讓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名汙水處理廠的生物硝化菌種培養管理員,我對微生物的習性、代謝途徑以及影響因素有著天然的敏感性。這本書對厭氧、好氧、兼氧等不同生物處理方法的機理,從微生物群落結構到生化反應動力學,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闡述。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活性汙泥法的章節,它詳細介紹瞭曝氣沉砂池、生物接觸氧化、序批式活性汙泥法(SBR)等工藝的優缺點,以及在不同水質條件下如何進行優化操作。書中還對汙泥膨脹、硝化細菌失活等常見問題的産生原因和解決方法進行瞭深入分析,這對我平時的工作指導意義重大。我曾經在鼕季處理工業廢水時,遇到過硝化效率大幅下降的問題,書中關於溫度、pH值、溶解氧、營養鹽等因素對硝化反應影響的論述,讓我恍然大悟,並找到瞭解決問題的關鍵。此外,書中對厭氧消化技術在汙泥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方麵的應用也進行瞭詳細介紹,包括UASB、IC等反應器類型,這對我瞭解汙泥處理的未來發展趨勢非常有幫助。

評分

作為一個在環保設備製造行業摸爬滾打瞭十幾年的老兵,我深切地感受到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之快。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我們行業的一次“提神醒腦”。我主要負責汙水處理設備的設計和製造,對於各種設備的結構、性能和操作原理有著深刻的理解。這本書在“設備”部分的詳細闡述,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列舉瞭各種設備,更是從原理齣發,深入分析瞭設備的設計理念、選型依據以及運行維護要點。我尤其關注的是關於膜處理設備的部分,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膜組件(如捲式、管式、平闆式)的結構特點、流體力學設計以及在不同工況下的適用性。它還對膜清洗、膜更換等維護操作進行瞭詳細的指導,這對於我們指導客戶正確使用和維護設備非常有幫助。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曝氣設備的設計優化,如何通過改進曝氣盤的結構來提高氧利用率,降低能耗,這些都是我們在實際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此外,書中對泵、閥門、管道等通用設備的選型原則和材質選擇也進行瞭詳細的介紹,這為我們設計整體解決方案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

評分

我是一名化工行業的安全工程師,在工作中,我必須時刻關注生産過程中的安全風險,並製定相應的防範措施。這本書在介紹各種水處理技術的同時,也對潛在的安全隱患進行瞭提及,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補充。例如,在化學法水處理部分,書中對強氧化劑(如臭氧、過氧化氫)的使用和儲存安全進行瞭詳細說明,包括其化學性質、接觸禁忌以及泄漏時的應急處理措施。它還強調瞭反應過程中可能産生的有毒有害氣體,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通風和監測來保證操作安全。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高級氧化技術中,對臭氧發生器安全操作規程的詳細描述,這包括瞭高壓電、紫外綫輻射等潛在危險源的防範。在生物法部分,書中也提到瞭汙泥處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沼氣(主要成分為甲烷)易燃易爆風險,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通風和防爆措施來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看似簡單的水處理過程,背後也隱藏著不容忽視的安全風險,而對這些風險的提前瞭解和防範,是保障人員和設備安全的關鍵。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硬核”的味道,深藍色的封底配上燙金的標題,給人一種專業、嚴謹的感覺。我是一名汙水處理廠的一綫操作員,每天和各種設備打交道,對於工藝流程的理解尤為看重。拿到這本書,我最先翻閱的就是關於“化學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的部分。我一直覺得,化學法是處理復雜有機汙染物和重金屬的“利器”,但有時候操作起來總感覺摸不著門道,參數的微調對處理效果影響巨大。這本書在這塊兒寫得真是太細緻瞭,從混凝沉澱的原理,到不同絮凝劑的選擇和投加量控製,再到高級氧化技術的反應機理和催化劑選擇,幾乎是手把手地教你。特彆是關於pH值對混凝效果的影響,書中列舉瞭大量的實驗數據和圖錶,讓我對“為什麼”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高級氧化技術的部分,它詳細介紹瞭臭氧氧化、高級催化氧化(AOPs)等技術,並給齣瞭不同汙染物種類對應的最佳處理方案。以前我隻知道這些技術能除 COD,但具體怎麼控製反應時間和溫度,不同氧化劑的協同效應,書中都給齣瞭詳細的解答。這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讓我能夠更精準地調整設備參數,提高處理效率,減少藥劑的浪費。而且,書中對各種化學反應的方程式都給齣瞭清晰的推導過程,雖然我不是研究員,但瞭解這些原理,能讓我更有底氣去應對突發狀況,而不是單純地按照說明書操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