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2017.2) [Foreign Literature]

外国文学(2017.2) [Foreign Literatu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莉,姜红,马海良 编
图书标签:
  • 文学
  • 外国文学
  • 2017年
  • 期刊
  • 外文
  • 文学研究
  • 学术
  • 文化
  • 出版物
  • 收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710025520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876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Foreign Literatur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外国文学(2017.2)》主要内容包括评论:“重写小说”中的“重读”结构——以《杰克·麦格斯》和《匹普先生》为例,跨界接纳与谱系的更新,从命名者到“一人大学”:庞德的诗学话语探踪,文本、读者、历史:霍桑《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在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平衡,“局外人”与“热带乌”:巴别尔的身份认同与伦理选择,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女性身体与精神的主体性建构,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创作与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论罗恩·拉什《美好之物难长久》中阿巴拉契亚人的他者意识;理论:西方文论关键词:田园诗,西方文论关键词:命名时段,西方文学中的审美现代性主题评述;文化研究:何谓“情动”?论《使女的故事》中“基列国”对现代社会的颠覆,论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保罗·马尔登的空间想象,试论康拉德小说中的“意外”死亡;书评:评《数字化时代的后现代性》,评荣格尔的《部落:论回家与归属》。

目录

评论
“重写小说”中的“重读”结构——以《杰克·麦格斯》和《匹普先生》为例
跨界接纳与谱系的更新
从命名者到“一人大学”:庞德的诗学话语探踪
文本、读者、历史:霍桑《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在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平衡
“局外人”与“热带乌”:巴别尔的身份认同与伦理选择
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女性身体与精神的主体性建构
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创作与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
论罗恩·拉什《美好之物难长久》中阿巴拉契亚人的他者意识

理论
西方文论关键词:田园诗
西方文论关键词:命名时段
西方文学中的审美现代性主题评述

文化研究
何谓“情动”?
论《使女的故事》中“基列国”对现代社会的颠覆
论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
保罗·马尔登的空间想象
试论康拉德小说中的“意外”死亡

书评
评《数字化时代的后现代性》
评荣格尔的《部落:论回家与归属》

精彩书摘

  《外国文学(2017.2)》:
  《历史公仆》(“A Servant of History”)采用了一种典型的他者性视角。故事开端,英国青年满怀异域想象,前往阿巴拉契亚山区(苏格兰暨爱尔兰社区),搜集不列颠民谣,然而让他失望的是,阿巴拉契亚山区并非外界想象那样原始和淳朴,全不见木屋、帐篷、牛群、小酒馆,牛仔和马也不合期望,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缺少地域特色的平常小城,间杂着落后的交通工具(马车)(83-84)。这种针对阿巴拉契亚山区的地域想象较有典型性,意味着外界对本地区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之无知或一知半解(Billingsetal)。这一他者视角除本身是种隔膜外,更严重的是将阿巴拉契亚山区置于被想象、被观赏的境地,而漠视其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潜在诉求。这是一种特殊的异化,它意味着主体性异化为客体性、他者性,主体性文化价值之丧失,则意味着处于相对弱势的文化群体,遭到强势文化主体之压制、遮蔽、忽视,最终失去平等性。英国青年动辄以外面世界的价值观(名誉和金钱交易)(85,90,92,95),来衡量山区居民潜在诉求,甚至,为了刻意拉近文化距离,生造自身对于苏格兰文化的亲缘关系,乃至近于献媚,然而其人对于苏格兰文化的了解,却限于羊毛织物这类肤浅认识(90,92-93)。越是如此,越发暴露出阿巴拉契亚山区主体性价值之被漠视、异化和剥夺。正因如此,在这一他者性视角下,苏格兰民谣中麦当劳家族(Clan McDonald)的苦·难记忆,乃至凯尔特人离散群体的苦难历程,不再引发敬畏和同情(94-95),对于一个具有主体性价值的文化主体应当给予的尊重和认同,变味成仅为满足猎奇趣味,而向未开化地区旅行的探险活动(96)。在此意义上,阿巴拉契亚人之他者性所掩盖的事实,可以说是被异化的主体性,或者说,是被挫败的主体性。
  至此,为立体展现阿巴拉契亚山区之殊绝于一般南方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之特性,我们须转向考察阿巴拉契亚的文化主体性,从普遍闭守的社会观念,共同的价值观、自我意识、生命意识、历史意识等方面,深究阿巴拉契亚人在对待自身文化主体性的问题上,持怎样的他者意识,以及这一他者意识在社会层面意味着什么。
  《魔力号班车》(“The Magic Bus”)的莎布拉(Sabra),是一般社会观念的典型体现者。莎布拉的行为,可视为是对于阿巴拉契亚现实世界的一次失败出逃。莎布拉的成长环境缺少丰富性,从小靠“数车牌”游戏来打发每周仅有的半天闲暇(147),这固然与山区农业生计之繁重及日常生活之沉闷有关,但靠“数车牌”来想象外面的世界,外界流行文化元素(如露天电影院、摇滚乐)又遭宗教生活抵制(148),其结果则指向一种闭塞、保守的社会现实:对于外面世界缺乏了解。面对外界闯入者,莎布拉的言行及心理,对奇装异服、言行怪异的嬉皮士男女(149-50),对国有土地(federalland)的公共意识(150),对征兵和战争的传统责任观念(152),对吸食大麻的一般宗教看法(160),与其说是表现出一种典型保守倾向,莫如说是表现出相对于(六七十年代盛行于美国的)嬉皮士文化和反战潮流的他者眼光。莎布拉对于外面世界固然好奇,别人看见她跟“魔力班车”在一起时,她甚至有点暗喜(152),她开始偷偷接济嬉皮士男女,开始尝试新奇事物(项链、大麻、跳舞等)(162-68),甚至还囫囵接受与山区社会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反战思想(158),但吸食大麻的痛苦感受,使她没有办法真正融入嬉皮士所代表的流行文化(167,169),包括以为旧金山人人做手工项链的淳朴想法(163),也与时代格格不入。尤其,在嬉皮士放火烧象征家庭责任的牲口棚,准备诱逃的最后关头(170-71),莎布拉的反应仍是阿巴拉契亚人的典型反应:在面对陌生人或外地人时疑心跟轻信(Miller,“Role”25)-这一反应跟她先前假意表达想跟他们走的想法(164),和她在回答对方诱逃时,要地址跟电话号码的托辞(170),在心理上是一致的:她其实不打算逃跑——这一反应固然跟阿巴拉契亚人的土地意识(“place-bound”)有关(Miller,“Role”24-25),但本地区盛行的家族主义观念(familism),影响也不可小视(Miller,“PartIII”11-19)。这一观念,要求成员将自身利益(interests)与个性(personality)屈从于家庭集体利益和幸福之下,以强烈的家庭认同感和归属感,家庭成员之间互助,关注家族延续性等为其典型特征。在相对闭塞、隔绝因而相对保守的社会观念里,莎布拉在抵制诱逃,在忠于家庭责任(不管有没有畜圈,照样要挤牛奶)等方面(171),其个性自由是自我克制和压抑的。故而阿巴拉契亚人在对待外面世界的问题上,借“大麻幻觉”一节的话说就是,有种“似近实远”的矛盾体验(168)。这一体验显然是一种主体性的疏隔感,外面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主体层面的自我放弃,正是构成阿巴拉契亚人他者意识的一般社会观念。
  ……
现代文学思潮的脉动与流变 一、 导言:时代变迁与文学的深刻回应 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冷战的阴影,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浪潮,以及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重塑,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结构。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集中体现,自然也成为捕捉、反映、甚至引领时代变迁的重要载体。这本《外国文学(2017.2)》所收录的文章,正是对这一时期现代文学思潮及其流变的一次深入透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而是力求勾勒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思想脉络、艺术探索和文化症候。 本书探讨的“现代文学思潮”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由多元、甚至相互矛盾的观念、流派和艺术追求所构成的复杂集合。从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艺术革命,到二战后出现的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再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反思,以及当代文学中日趋显著的全球化、身份认同、生态意识等议题,每一个阶段的文学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和哲学关怀。本书旨在梳理这些思潮的起源、发展、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独特表达,从而揭示现代文学在应对人类生存困境、探索个体意识、反思社会现实方面的深刻贡献。 二、 现代主义的黎明与革命:打破传统,重塑认知 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标志着文学史上一次深刻的革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结构加速瓦解的背景下,传统的叙事模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重点关注现代主义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意识流的探索与内在世界的挖掘: 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等作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和外在描摹,将笔触伸向了意识流动的幽深之处。意识流 technique 并非仅仅是技法的创新,它更是对人类主体性、时间感知以及“真实”概念的重新认识。本书会分析这些作家如何通过意识流来捕捉瞬息万变的心理活动,展现个体经验的复杂性与片段性,以及这种探索如何挑战了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传统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与意象的深度运用: 象征主义诗歌如T.S.艾略特的作品,以其晦涩的意象、精炼的语言和对现代城市文明的疏离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本书将深入探讨象征主义如何通过意象来传达抽象的情感和观念,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一种抵抗理性至上、呼唤精神拯救的艺术语言。意象的并置、暗示和多义性,挑战了读者习惯的线性理解,要求读者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 形式上的大胆革新: 现代主义文学在结构、语言、叙事视角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实验。非线性的叙事、蒙太奇式的拼接、多视角的切换,以及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都旨在打破读者对文学的既定预期,迫使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体验文本。本书会分析这些形式上的革新如何与内容上的探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主义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 二战的阴影与存在的焦虑:荒诞、疏离与人性的追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创伤,使得“人”的价值和意义在一度被严峻拷问。战争的残酷、极权主义的蔓延、原子弹的阴影,以及战后社会重建的迷茫,催生了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文学思潮。本书将深入探讨: 存在主义的哲学关怀与文学表达: 萨特、加缪等作家,将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融入文学创作。他们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责任以及在虚无中寻找意义的艰难。本书会分析这些作品如何通过描绘被抛弃、被异化的个体,来揭示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以及在这种困境中个体如何通过行动和选择来确立自身的存在。例如,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就以一个荒诞的寓言,表达了在虚无中坚持反抗的生命姿态。 荒诞派戏剧的舞台呈现: 贝克特、尤内斯库等剧作家,在舞台上展现了语言的失灵、沟通的断裂以及人生的无意义感。他们的戏剧常常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和人物发展,而是通过重复、沉默、滑稽的对话,来制造一种强烈的荒诞感。本书会分析荒诞派戏剧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和沟通障碍。 冷战语境下的疏离与反思: 冷战时期的国际紧张局势,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作家通过描绘被体制压抑、被政治洪流裹挟的个体,来表达对现代社会异化和个人自由丧失的忧虑。本书会探讨这种疏离感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呈现,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对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隐晦批判。 四、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重构:质疑宏大叙事,拥抱多元视角 二十世纪下半叶,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其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性继承和颠覆性超越,成为了文学界和文化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在于对“宏大叙事”的质疑,以及对碎片化、多元化、模拟性等现实特征的关注。本书将深入分析: 对实在性与意义的质疑: 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运用拼贴、戏仿、互文性等手法,挑战读者对作品和现实的固有认知。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以及文学作品中对“意义”的消解,都体现了对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和线性进步观的深刻怀疑。本书将探讨后现代作家如何通过这种方式,来揭示后工业社会中信息泛滥、意义稀释的现象。 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与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意义上的“主体”概念进行了瓦解,强调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建构性和多元性。性别、种族、阶级、性取向等身份标签在后现代语境下被重新审视,并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本书将关注后现代作家如何通过描绘模糊的性别界限、跨文化的经验、以及被边缘化的群体,来展现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对历史的再叙述与重写: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宏大的历史叙事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关注被遮蔽的、被边缘化的个体经验。通过对历史的戏仿、重写和解构,后现代作家试图打破单一的、官方的历史解释,展现历史的多元视角和主观性。本书会分析这些作品如何通过“消解”和“再创造”来与历史进行对话,并揭示历史叙事的权力运作。 五、 当代文学的脉动:全球化、身份、生态与新现实主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学创作在继承前代思潮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身份认同的议题变得更加复杂,生态危机引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而新现实主义的回归则显示出文学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持续关注。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表达: 跨国写作、移民文学、后殖民文学等,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在相互融合与张力中,共同构建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文学图景。本书将探讨全球化如何改变了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以及作家们如何处理文化冲突、身份认同和跨文化交流等议题。 身份认同的持续探索: 尽管后现代主义已经解构了固定的身份,但对于个体如何在一个日益碎片化和流动化的世界中寻找和确立自我,依然是当代文学的核心主题。本书会关注当代作家如何通过更细腻、更具个人化的方式,来描绘个体在身份危机中的挣扎与探索。 生态意识的觉醒与文学回应: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意识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文学作品开始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思,并试图探索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能性。本书会分析这些作品如何以文学的方式,来唤醒公众的生态意识,并呼吁对地球家园的珍视。 新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当代社会症候的揭示: 一些当代作家,在经历了后现代主义的抽象与解构之后,又将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的具体细节,以一种更为贴近当下社会现实的方式进行创作。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揭示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与问题,体现了文学对现实关怀的持久生命力。 六、 结语:文学的永恒价值与未来展望 《外国文学(2017.2)》所呈现的现代文学思潮,是人类在漫长而动荡的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初,对自身、对社会、对世界的深刻反思和不懈探索。这些思潮并非相互孤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共同构成了现代文学波澜壮阔的画卷。 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反叛,到存在主义对生存的拷问,再到后现代主义对意义的解构,以及当代文学对全球化、身份、生态等议题的关注,无不体现了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其永恒的价值在于对人类经验的深刻体察,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 本书所收录的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外国文学发展脉络的清晰视角,帮助读者领略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所展现出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每一次的文学变革,都折射出时代的精神印记;每一次的艺术探索,都蕴含着对人类未来的无限期许。理解这些思潮,不仅是对文学史的梳理,更是对人类思想发展轨迹的一次深入回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期《外国文学》的“中国古代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专题,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学。通常我们谈论中国古代小说,多半是在国内语境下,而这次杂志则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探讨《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作品如何在西方世界被翻译、解读和接受。其中一篇关于《红楼梦》在不同国家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详细列举了不同译本在语言风格、文化适应上的差异,还探讨了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西方读者对曹雪芹笔下人物和情感的理解。此外,杂志还关注了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新研究方法和新发现,比如从文化人类学、比较文学等角度进行的解读,这让我看到了我们熟悉的文本在异域文化土壤中绽放出的全新生命力。这种“他者”的视角,反而让我对自己国家的文学有了更清晰、更客观的认识。

评分

这次的《外国文学》在二战后英国文坛的“愤怒一代”这一主题上,做得尤为出色。我一直认为,那是一个充满社会反思和阶级批判的时代,但具体到作品和作家,我了解得并不多。杂志提供了几篇非常扎实的评论,不仅梳理了约翰·奥斯本、金·斯普林格等代表人物的创作轨迹,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剖析了“愤怒一代”文学的核心特征:对传统价值的颠覆、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以及那种直接而尖锐的语言风格。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奥斯本的《愤怒的年轻人》的深度解读,作者从戏剧的舞台表现力、人物的语言冲突、到其所引发的社会争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文章还特别提到了“愤怒一代”与当时英国社会变革思潮的互动,指出他们的作品是如何成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情绪的代言人。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愤怒”二字背后的力量,以及文学如何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评分

这期《外国文学》真是让人惊喜连连,尤其是关于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那几个专题。我一直对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这些名字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他们的诗歌在翻译中失了很多韵味。这次杂志的处理方式非常棒,不仅有几篇深入的评论文章,从历史背景、艺术手法到哲学内涵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还精选了几首代表作的多种译本进行对比阅读。我最喜欢的是对马拉美《宁静的海》的解读,文章作者通过对原文词语的细微考究,以及结合当时巴黎的社会文化氛围,揭示了诗歌中那种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对完美形式的极致追求。而且,杂志还配发了一些当时的照片和画作,比如德加的芭蕾舞女、雷诺阿的巴黎咖啡馆景象,这些视觉元素与诗歌文本相互映照,让我仿佛穿越回那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时代。读完这部分,我对象征主义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触及到了它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

评分

这本《外国文学》给我最大的触动,莫过于它对当代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专题探讨。我一直对马尔克斯的世界感到着迷,但总觉得“魔幻”二字似乎只触及了冰山一角。这期杂志却做到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它不仅回溯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源起,将其置于拉美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还重点关注了像博尔赫斯、阿斯图里亚斯等早期实践者,以及卡尔维诺、科塔萨尔等在拉美以外对魔幻现实主义产生影响的作家。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关于“现实的变形”的分析,作者试图解释为何在拉美,现实本身就充满了奇诡与荒诞,以至于作家们无需刻意虚构,只需稍加提炼,便能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效果。杂志还讨论了魔幻现实主义如何成为一种抵抗殖民文化、重塑民族身份的艺术策略,这种从文学形式到社会功能的双重解读,让我对这个流派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期《外国文学》里关于俄国白银时代小说的介绍,可以说是点燃了我一直以来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之外的俄国文学的求知欲。以往提到俄国小说,脑海里总是浮现那些宏大叙事和沉重主题,但这期杂志则将目光投向了更为细腻、也更具现代气息的“白银时代”。其中关于安德烈·别尔的《彼得堡》的几篇评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们不厌其烦地梳理了这部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比如多视角叙事、意识流的处理,以及对城市空间和历史迷宫般的描绘,都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阅读挑战和阅读快感。更让我着迷的是,杂志还深入探讨了白银时代作家们所面对的社会剧变和精神困境,他们在传统与革新、东方与西方之间摇摆挣扎,这种时代背景的还原,使得小说本身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具有了深刻的历史张力。那些关于俄国革命前夜的社会思潮、宗教神秘主义的论述,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段历史和文学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