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野草》是現代文學傢魯迅創作的一部散文詩集,收1924年至1926年間所作散文詩23篇,書前有《題辭》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閤叢書”之一。
20世紀20年代初期,魯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處於極度苦悶中的魯迅當時心境很頹唐,但對理想的追求仍未幻滅,這部詩集真實地記述瞭作者在新文化統一戰綫分化以後,繼續戰鬥,卻又感到孤獨、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進的思想感情。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象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成功地運用瞭象徵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集以獨語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詩性的想象與升華,深化瞭中國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樟壽,字豫纔,後改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産階級文學傢,思想傢,革命傢,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麵旗幟。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散文為主,代錶作有:小說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墳》等。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之父”。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野草》有如《呐喊》、《彷徨》那些敘事書寫作品所沒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jiu性,它在整體上有一種難以破解而又可以永遠引人沉思的藝術美的魅力。
——北京大學中文係主任孫玉石
個人雜感的詩意的變體。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歐梵
“萌芽中的真正的詩;浸透著強烈的情感力度的形象,幽暗的閃光和奇異的綫條時而流動時而停頓,正像熔化的金屬尚未找到一個模子。”
——近代評論傢夏濟安
幸而有這一部《野草》,還能夠多多少少走進魯迅的內心世界,能夠看到魯迅靈魂的真和深。所以《野草》是一部相對真實地揭示魯迅個人存在的作品,多多少少揭示瞭魯迅個人的真實生命狀態和真實話語的存在。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錢理群
《野草》是詩,但迄今為止卻還沒有被真正當作詩來閱讀。而嚴格意義上的詩學解讀,應服從作品的詩學本質及詩學研究本身的規定性。
——同濟大學魯迅研究中心主任張閎
我作為一名步入老境的作傢,從少年時代開始,六十多年來一直崇敬著一位中國的文學傢,那就是思維zui敏銳、民族危機感zui強烈的魯迅,閱讀魯迅已經伴隨我的一生。
――日本著名作傢、1994年度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大江健三郎
沒有偉大的人物齣現的民族,是世界上zui可憐的生物之群;雖有瞭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傢,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鬱達夫
魯迅先生為一代文宗,畢生著述,承清季樸學之緒餘,奠現代文壇之礎石。
——蔡元培
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傢,正因為如此,他纔給全世界文學貢獻瞭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法捷耶夫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傢,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傢和偉大的革命傢。魯迅的骨頭是zui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顔和媚骨。魯迅的方嚮,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嚮。——毛澤東
這奇文中的冷雋的句子,挺峭的文調,對照著那含蓄半吐的意義,和淡淡的象徵主義的色彩,便構成瞭異樣的風格,使人一見就感著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
——茅盾
魯迅與其稱為文人,不如號為戰士。戰士者何?頂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鋒以為樂。不交鋒則不樂,不披甲則不樂,即使無鋒可交,無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於胸中,此魯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國詩人海涅語人曰,我死時,棺中放一劍,勿放筆。是足以語魯迅。
——林語堂
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裏。
——葉聖陶
目錄
野草
題辭
鞦夜
影的告彆
求乞者
我的失戀
復仇
復仇(其二)
希望
雪
風箏
好的故事
過客
死火
狗的駁詰
失掉的好地獄
墓碣文
頹敗綫的顫動
立論
死後
這樣的戰士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纔
臘葉
淡淡的血痕中
一覺
準風月談
前記
夜頌
推
二醜藝術
偶成
談蝙蝠
“抄靶子”
“吃白相飯”
我談“墮民”
序的解放
彆一個竊火者
智識過剩
詩和豫言
“推”的餘談
查舊帳
精彩書摘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麵上,不生喬木,隻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麵。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齣,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魯迅記於廣州之白雲樓上。
……
《山海經》:一部上古奇書,神話、地理、民俗的百科全書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一部充滿奇幻色彩的地理博物誌,成書年代久遠,作者不詳,曆經數韆年的流傳,已成為中華文明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瑰麗的想象、駁雜的誌怪、細緻的地理描繪,以及對古代社會風貌的生動記錄,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上古洪荒世界的神秘之門。這部書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曆史、文化、神話、地理、民俗的珍貴資料,更是一部充滿藝術魅力的文學瑰寶,激發瞭無數後人的創作靈感。 內容博雜,包羅萬象: 《山海經》全書約有三萬多字,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大部分。《山經》又細分為《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五捲,主要記載瞭各地的山川、物産、珍禽異獸、神靈祭祀等。《海經》則包括《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四捲,側重於描述海外及四海之內的地理、民族、神話傳說,以及各種奇特的神祇和異物。 在《山經》中,作者以極其詳實的筆觸,描繪瞭無數巍峨的山巒、蜿蜒的河流,以及棲息在其中的奇特生物。例如,在《南山經》中,我們讀到瞭形狀如馬、卻長著白色的斑紋,聲音像羊,名字叫做“蠱雕”的猛獸;以及身上長著九個頭,能發齣人聲,見到它的人就會得瘟疫的“九頭蛇”。這些生物的形象,有的凶猛異常,有的詭異莫測,無不展現瞭古人對自然界充滿敬畏與想象的觀察。書中還記錄瞭各種礦物、草藥,如“玉石”、“銅鐵”、“丹砂”、“ ginseng”等,為我們瞭解古代的采礦、冶煉和醫藥知識提供瞭重要綫索。 《海經》的部分則將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加廣闊的領域。在《海外經》中,我們看到瞭居住在海外的“奇肱國”,他們能夠製造木飛機,飛行韆裏;還有“不死國”,那裏的人們吃瞭當地的果實就不會衰老。在《海內經》中,則描述瞭“黑齒國”、“長臂國”等奇異的民族,以及“昆侖山”上居住著西王母、帝俊等神祇的壯麗景象。《大荒經》更是充滿瞭天馬行空的想象,記載瞭誇父逐日、後羿射日、盤古開天闢地等中華民族最古老、最核心的神話傳說,以及各種各樣的神靈、怪物,如風神、雷神、水神,還有能噴火的“肥遺”,能吃人的“窮奇”等等。 神話的搖籃,想象的奇境: 《山海經》最令人著迷之處,在於它所構建的那個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書中記載的神祇形象豐富多樣,他們的故事往往與自然現象、民族起源、人類的生存 struggle 緊密相連。例如,“誇父逐日”的故事,展現瞭人類徵服自然、追求光明的遠大抱負;“後羿射日”,則反映瞭古人麵對天災時的勇敢抗爭。這些神話不僅是中國神話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後世的文學、藝術創作提供瞭源源不斷的靈感。許多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如西王母、句芒、燭龍等,都首次齣現在《山海經》之中。 書中對奇珍異獸的描繪,更是將古人的想象力推嚮瞭極緻。那些形態各異、能力超凡的生物,如人麵馬身的“英招”,能吐火的“陵魚”,身覆鱗甲的“肥遺”,都充滿瞭神秘感和危險性。這些異獸的形象,有時象徵著自然界的某種力量,有時也寄托瞭古人對未知世界的恐懼與好奇。它們的存在,讓《山海經》的世界變得更加生動、鮮活,也更加引人入勝。 地理的雛形,曆史的縮影: 盡管《山海經》充滿瞭神話色彩,但它並非完全虛構。許多學者認為,《山海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古代中國人對地理環境的認識和探索。書中所記載的山川河流,雖然很多難以與今地一一對應,但其方位、走嚮、相互關係,以及對當地物産、風俗的描述,都為我們研究古代中國的地理格局、交通路綫、資源分布提供瞭重要參考。例如,《南山經》中對南方山川的描繪,可能與古代南方地區的地理特徵有著一定的關聯。 此外,《山海經》也為我們瞭解古代社會的風俗習慣、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提供瞭寶貴的資料。書中記載的各種祭祀儀式、神靈崇拜、巫術活動,都反映瞭古人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宗教觀念。對不同民族的描述,也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代民族遷徙、交流的曆史痕跡。可以說,《山海經》在一定程度上濃縮瞭中華文明早期的一些社會風貌,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獨特視角。 藝術的瑰寶,文學的源泉: 《山海經》的文字風格獨特,語言簡練而富有想象力,即便在今天閱讀,依然能感受到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對景物的描寫,雖然不像後世文學那樣細膩,但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幅幅色彩鮮明、充滿動感的畫麵。例如,對神獸的描繪,往往抓住其最突齣的特徵,賦予其鮮活的生命力。 《山海經》對後世文學藝術的影響是深遠的。從屈原的《楚辭》到後來的誌怪小說,再到曆代畫傢的創作,都可以看到《山海經》的影子。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藉黛玉之口提到的“山海經”中的神物,就可見其在文學作品中的頻繁齣現。唐代詩人李白、杜甫,宋代蘇軾,明代小說傢吳承恩等,都曾從《山海經》中汲取靈感,創作齣膾炙人口的作品。可以說,《山海經》是中國古典文學乃至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源泉之一。 學術研究的價值,文化傳承的意義: 《山海經》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其文學和藝術層麵,更在於其豐富的學術研究價值。從古至今,無數的學者對《山海經》進行注釋、考訂,試圖解讀其字麵之下的深意。對《山海經》的研究,涉及古代曆史學、地理學、民俗學、神話學、宗教學、語言學等多個領域,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認知。 在當今時代,《山海經》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産,其傳承與弘揚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認識我們自身文化根源的鑰匙,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通過閱讀《山海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想象力、以及對自然和宇宙的獨特理解,從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總而言之,《山海經》是一部集神話、地理、物産、民族、宗教、民俗於一體的鴻篇巨著。它以其獨特的魅力,穿越時空的阻隔,依然吸引著無數讀者去探索、去發現。它是一部值得我們反復品讀、深入研究的經典之作,也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