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政黨與首相:分權如何影響政黨的組織和行為

總統、政黨與首相:分權如何影響政黨的組織和行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大衛·J.塞繆爾斯(David J.Samuels),[美] 馬修·S.舒格特(Matthew S.Shugart) 著,楊瀟 譯
圖書標籤:
  • 政治學
  • 比較政治學
  • 政黨
  • 權力製衡
  • 政治製度
  • 總統製
  • 議會製
  • 分權
  • 政治行為
  • 政治組織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681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452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政治與公共管理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字數:27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遲來的開創性作品,傾注瞭兩位傑齣政治學者的心力。對於總統製和議會製下政黨的差異,政治學者們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大衛·塞繆爾斯和馬修·舒格特填補瞭文獻方麵的重要空缺,錶明瞭相對於議會製民主,總統製下的政黨會有全然不同的行為和組織方式。他們對量化數據和案例研究的綜閤運用,取得瞭富有成效而引人注目的成果。

作者簡介

  (美)大衛·J.塞繆爾斯(David J.Samuels),明尼蘇達大學本傑明·E.李賓科特(Benjamin E. Lippincott)政治學教授。

  (美)馬修·S.舒格特(Matthew S.Shugart),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政治係、國際關係與和平研究學院教授。

目錄

前言和緻謝/1
第一章 導言/1
直選總統製民主現已成為主流/4
政黨比較研究和缺失的政體類型變量/7
現有研究的啓示/12
“總統化”政黨和“議會化”政黨的比較/15
全書結構/19
第二章 新麥迪遜理論框架下的政黨/23
民主政體和新麥迪遜框架/26
新麥迪遜框架下的政黨/35
分權視角下的政黨研究/38
半總統製下的總統-政黨關係/40
分權製度下的政黨睏境/48
結論/55
附錄2A:半總統製下的共處——案例和數據/56
第三章 內部人士與外部人士:麥迪遜睏境與領導人選擇/63
定義內部人士和外部人士/66
內部人士與外部人士:一些假說/70
內部人士與外部人士的職業軌跡/74
混閤製政體下總統化的局限性/83
結論/89
附錄3A:建立領導人職業生涯數據庫/91
第四章 憲製設計與黨內領導人問責/93
在議會製下開除政黨代理人/94
在半總統製下開除總理/98
開除直選總統/108
結論/121
第五章 政黨內部的選舉目標分離/123
選舉目標分離:選票的物理分離/126
選舉目標分離的變化原因/128
選舉目標分離的測量/131
選舉目標分離的案例說明/133
全球視角下的選舉目標分離/143
結論/150
附錄5A:地區層麵選舉數據的來源/152
附錄5B:國傢或地區和選舉統計/160
第六章 憲政改革對政黨組織和行為的影響/163
憲政改革和政黨適應預期/165
法國的總統化政黨/171
以色列的總統化政黨/181
結論/191
第七章 巴西和墨西哥:政黨的“總統睏境”/194
巴西政黨的總統睏境/195
墨西哥政黨的總統睏境/206
結論/218
第八章 總統、首相和授權代錶關係/221
政黨、總統和政治代錶關係/225
政策轉換或授權代錶關係:全球性考察/234
結論/250
第九章 結論/253
半總統製比議會製更加總統化/259
純粹類型和混閤類型:對憲製設計趨勢的解讀/261
研究議題/266
參考文獻/269
索 引/292

前言/序言

  前言和緻謝
  這本書集閤瞭我們兩人多年來的思考。還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撰寫學位論文時,舒格特就開始對總統製民主的“特殊性”及其對立法選舉和政黨的影響感興趣。舒格特從利昂·愛潑斯坦(Leon Epstein)的作品中得到瞭很大的啓發,加上他自己對美國和幾個拉丁美洲國傢政治的觀察,在這篇學位論文中,舒格特(Shugart,1988)注意到,總統製會同時影響政黨的“數量”和政黨的“本質”。但是,當他主要關注的是政黨數量以及比較總統製的其他一些方麵時,對這種“本質”的考察還有待進行。不久後,舒格特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政治係獲得教職,他開始考察政黨的“黨內維度”——選舉製度會影響政黨的行為和組織,這一點堪比選舉製度對政黨數量的影響,甚至更為根本。但是,要等到數年之後與塞繆爾斯閤作時,他纔能夠把這兩方麵的思考——總統製和立法選舉製度都會形塑政黨——結閤起來。
  1993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讀研究生的第一個學期,塞繆爾斯就在卡雷·施特羅姆(Karre Str?m)的文章《比較政黨學的行為理論》(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4: 565-98)旁邊寫下批注:“但是總統製下的政黨不是如此行事的。”最後,在2002年的《總統化政黨:分權和政黨的組織及行為》〔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5(4): 461-83〕一文中,他試圖說明總統製下政黨實際麵臨的行為激勵類型,讀者們在本書第五章中可以找到這些痕跡。
  這篇論文發錶之後,塞繆爾斯發現舒格特發錶於1998年的一篇文章——《政黨優勢和行政優勢的逆轉關係:政治傢的憲政選擇理論》(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8: 1-29)——顯然講述瞭事情的另外一麵;他在2002年的文章中,也是在講述這件事。按照舒格特的講述,當政治傢能夠改寫政治遊戲規則時,政黨組織將會影響行政-立法關係的結構。按照塞繆爾斯的講述,行政-立法關係的結構會反過來影響政黨的組織和行為。塞繆爾斯嚮舒格特提議,進一步發展他們的共同觀點,即一直以來學者們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視瞭分權與政黨組織及行為的關係。
  幾年之後,我們寫作瞭這本書,努力將我們早期作品中的想法以及在研討班中獲得的靈感整閤起來。我們想要感謝以下人士在整個過程中給予我們的幫助。感謝我們的研究助手:詹森·阿諾德(Jason Arnold)、安德魯·迪金森(Andrew Dickinson,已逝)、費爾南多·富爾金(Fernando Furquim)、米歇爾·霍格勒(Michelle Hogler)、卡塔莉亞·霍通(Catalina Hotung)、凱文·盧卡斯(Kevin Lucas)、米哈埃拉·米哈伊列斯庫(Mihaela Mihailescu)、威爾·穆迪(Will Moody)、根元邦朗(Kuniaki Nemoto)、斯蒂芬妮·佩恩(Stephanie Payne)、馬修·羅伯茨(Matthew Roberts)、阿密特·羅恩(Amit Ron)、傑西卡·施羅德(Jessica Schroeder)、凱文·瓦特(Kevin Watt)、金柏莉·瑞丁(Kimberly Wydeen)。感謝以下人士的評論和啓發:馬修·剋利裏(Matthew Cleary)、斯科特·德斯潑斯托(Scoot Desposato)、詹姆士·德魯剋曼(James Druckman)、利昂·愛潑斯坦(Leon Epstein)、珍·甘地(Jen Gandhi)、亨利·哈勒(Henry Hale)、魯文·哈贊(Reuven Hazan)、格雷琴·赫姆剋(Gretchen Helmke)、凱西·霍剋斯特勒(Kathy Hochstetler)、粕榖裕子(Yuko Kasuya)、奧弗·肯尼格(Ofer Kenig)、斯科特·梅因沃林(Scott Mainwaring)、湯姆·朗德(Tom Round)、菲爾·夏夫利(Phil Shively)、喬治·範伯格(Georg Vanberg)、艾麗莎·沃茲娜婭(Alisa Voznaya)、艾瑞剋·維貝爾斯(Erik Wibbels)。舒格特在2009年春季主持瞭“立法和政黨組織研討班”,研討班成員們的意見為本書提供瞭助益;同時,劍橋大學齣版社的匿名評審也幫助我們強化瞭若乾論點。我們感謝羅伯特·艾爾吉(Robert Elgie)迴答瞭我們關於半總統製和共處的疑問,同時也感謝愛德華多·萊昂尼(Eduardo Leoni)分享瞭關於巴西唱名錶決的數據。由於國傢科學基金會對塞繆爾斯的資助,我們得以收集地區層麵總統選舉結果的數據,第五章使用瞭這些數據。
  阿倫德·李帕特(Arend Lijphart)、加裏·考剋斯(Gary Cox)、卡雷·施特羅姆(Kaare Str?m),感謝他們這些年來對我們工作的鼓勵和評論。舒格特要嚮雷恩·塔格佩拉(Rein Taagepera)錶示特彆的感謝,不僅感謝他的評論提高瞭本書的水準,更要感謝他25年多以來的指導。最後,沒有鬍安·林茨(Juan Linz)的貢獻,比較行政-立法製度的研究領域將不會有如今的復興,他的知識影響始終貫穿本書。
  於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和加利福尼亞州拉德拉弗魯塔爾
  2009年8月20日

《權力的界限:民選政府下的政黨演變》 在現代政治的宏大圖景中,政黨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是連接公民與國傢機器的橋梁,是意識形態的載體,更是權力競爭的舞颱。然而,政黨的形態、組織結構以及它們在政治舞颱上的具體運作方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受到其所處政治製度的深刻塑造。本書《權力的界限:民選政府下的政黨演變》正是緻力於深入探討這一核心議題,剖析不同類型的民選政府製度,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政黨的演變軌跡,進而觀察政黨在這些製度框架下所展現齣的多樣化組織策略和行為模式。 本書並非關注某一個特定國傢或某一類政黨的曆史,而是著眼於更具普遍性的政治原理。我們將目光投嚮全球範圍內的民主政體,從曆史的長河中梳理齣具有代錶性的製度設計,例如議會製、總統製以及混閤製政體,並係統地考察這些製度框架所帶來的結構性約束與激勵。我們將深入分析,在這些不同的製度環境下,政黨的生存邏輯、發展動力以及它們與國傢權力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如何呈現齣鮮明的差異。 核心議題與研究視角: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政黨並非孤立存在的政治實體,其內部的組織架構、意識形態的錶達方式、精英與大眾的聯係以及在選舉和執政過程中的策略選擇,都與國傢的根本性製度設計密不可分。 我們將超越單純的政黨史或製度史的敘述,而是將兩者融為一體,進行跨學科的整閤分析。 我們將從以下幾個關鍵視角展開論述: 製度結構與政黨組織: 不同的政治製度,例如議會製的“黨鞭製”與總統製的“獨立議員”現象,會如何直接影響政黨內部的權力分配、決策機製和紀律約束?在議會製下,多數黨領袖對政府的控製力,是否會促使政黨形成更為集中的領導結構?而在總統製下,權力分散的議會,又是否會鼓勵政黨內部的派係林立和獨立行動? 選舉製度與政黨生態: 比例代錶製、多數製等不同的選舉製度,會對政黨的數量、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競爭關係産生何種影響?比例代錶製是否更易催生多元化的政黨格局,而多數製又是否會傾嚮於形成兩大黨競爭的局麵?政黨如何根據選舉製度的特點,調整其競選策略、資源動員方式以及選民基礎的構建? 權力製衡與政黨行為: 在分權與製衡的製度下,政黨如何在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間進行博弈?例如,在總統製下,總統與國會之間的相互製約,是否會迫使政黨在立法過程中采取更為謹慎和閤作的態度?抑或是加劇黨派對抗?而在議會製下,行政與立法的高度融閤,又會對政黨在議會中的投票紀律和執政錶現産生何種影響? 政黨的功能演變: 隨著製度的演變,政黨作為動員、溝通、政策形成以及權力傳承等核心功能的實現方式也在不斷變化。本書將探討,在不同的製度環境下,政黨是如何適應這些變化,並在政治生活中繼續發揮其關鍵作用的。 主要研究內容概覽: 本書將涵蓋以下幾個主要的研究內容闆塊,力求構建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政治製度的基石——民選政府的類型學與政黨的基礎 民選政府的基本類型: 我們將首先對議會製、總統製和混閤製政體進行清晰的界定和區分,闡述它們在權力結構、國傢元首與政府首腦關係、以及立法與行政關係等方麵的核心差異。 政黨在現代民主中的角色: 探討政黨作為政治組織的基本功能,包括代錶、動員、溝通、政策形成、權力競爭等,並說明這些功能在不同製度下可能呈現的不同側重點。 製度與政黨的初始關係: 分析在製度設計初期,政治精英們如何基於對政黨運作的預期,來構建特定的政治製度。 第二部分:製度設計的微觀影響——政黨組織與內部運作 領導結構與決策機製: 深入研究不同製度對政黨領導層、決策流程和內部權力分配的影響。例如,議會製下政黨領袖的權威性,與總統製下黨內“山頭”現象的對比分析。 成員吸納與精英選拔: 探討不同製度下,政黨如何吸納黨員、培養政治精英,以及這些過程的製度化程度。 紀律與派係: 分析政治製度如何影響政黨內部的紀律執行和派係活躍程度。在高度集中的製度下,政黨紀律是否更易於維護?而在權力分散的製度下,派係鬥爭是否更趨激烈? 意識形態的形成與錶達: 考察不同製度如何影響政黨的意識形態定位、政策主張的形成過程,以及這些主張如何在公眾麵前得以錶達。 第三部分:製度設計的宏觀影響——政黨行為與政治實踐 選舉策略與動員方式: 詳細分析在不同選舉製度下,政黨如何設計其競選活動、動員選民、以及構建聯盟。 立法行為與政策産齣: 探討政黨在議會中的投票行為、政策提案以及最終的政策産齣,如何受到政治製度的製約與影響。 執政聯盟與政府組成: 在議會製下,政黨如何通過組建執政聯盟來贏得和維持權力?在總統製下,總統與國會的互動又如何影響政策的製定與執行? 反對黨的功能與策略: 分析在不同製度下,反對黨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運用各種策略來製衡執政黨。 政黨間的閤作與競爭: 考察不同製度如何塑造政黨之間的閤作與競爭模式,例如跨黨派閤作的可能性,以及黨際關係的演變。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與比較研究 本書將穿插引用的具體案例,並非為瞭梳理某國政黨史,而是為瞭闡釋理論的普遍性。我們將從不同政治製度類型的代錶性國傢中,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政黨組織和行為案例,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這些案例將為我們的理論分析提供堅實的實證支持,並展示政黨在不同製度土壤中展現齣的生命力和適應性。例如: 歐洲議會製國傢: 分析某些政黨如何在多黨製和比例代錶製的背景下,通過靈活的聯盟策略和精細的議題設置,在政治舞颱上占據一席之地。 美洲總統製國傢: 考察兩大黨在高度分權的政治體製下,如何通過鞏固基層組織、爭取獨立選民以及在國會進行復雜的利益博弈來維持其統治地位。 混閤製政體下的政黨生態: 分析這些國傢政黨如何應對總統與總理權力劃分帶來的挑戰,以及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 第五部分:政黨演變的未來趨勢與挑戰 全球化與技術變革的影響: 探討全球化、社交媒體等新興因素,如何改變政黨傳統的組織模式和動員方式,以及它們對現有政治製度帶來的潛在衝擊。 民粹主義與政黨轉型: 分析民粹主義思潮的興起,如何挑戰傳統的政黨代錶性,並促使政黨進行內部的調整與轉型。 製度適應性與政黨韌性: 總結不同政治製度下,政黨所展現齣的適應性和韌性,並對未來政黨的發展趨勢進行前瞻性思考。 本書的獨特貢獻: 《權力的界限:民選政府下的政黨演變》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孤立地研究政黨或政治製度,而是強調製度與政黨之間的動態互動關係。我們力求提供一個超越學科界限的理論框架,幫助讀者理解政黨在不同政治生態中的“活”的運作,以及它們如何塑造並被政治製度所塑造。本書旨在為政治學、社會學、曆史學等領域的學者提供深刻的理論啓示,同時也為關注政治發展、政黨研究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富有洞察力的視角。 我們相信,理解政黨如何在不同的製度約束下進行組織和行動,是理解現代民主政治運作的關鍵。本書將引領讀者踏上一段深刻的探索之旅,揭示隱藏在政治錶麵之下的製度力量,以及它們如何塑造著我們身邊的政黨,進而影響著整個政治的走嚮。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之所以被這本書深深吸引,是因為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政治事實,而是真正地在“解釋”政治現象背後的邏輯。作者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揭示瞭總統、政黨和首相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影響著政黨的內在生命力。我花瞭大量時間去理解書中關於“政黨代理”的論述,即政黨如何代錶不同選民群體的利益,以及這種代理關係在不同權力結構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例如,在總統製下,總統候選人往往需要爭取更廣泛的支持,這是否會稀釋政黨的原有色彩?而在議會製下,政黨領袖是否更有動力去鞏固黨內基礎?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動地展示瞭這些理論是如何在現實政治中得到體現的。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政黨聯盟”和“政黨分裂”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下,政黨是會選擇聯閤還是對抗?它們內部的矛盾又是如何被放大或緩解的?這本書讓我對政治決策的形成過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能夠更理性地看待政治中的閤作與競爭。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極富感染力,讀起來不像是在啃讀枯燥的學術專著,反而像是在聆聽一位經驗豐富的政治學教授在課堂上娓娓道來。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的軼事,將抽象的政治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首相”角色在不同政治體係中定位的探討。在議會製國傢,首相往往是權力中心,但其權力如何受到政黨內部製約,以及如何平衡黨內不同派係的需求,書中有著非常細緻的描繪。而當總統製或半總統製齣現時,首相的權力邊界又會如何被重新界定?這些問題,作者都通過豐富的案例研究一一解答。我反復研讀瞭關於“政黨行為”的章節,它揭示瞭政黨在麵對外部壓力和內部激勵時,其決策過程的復雜性。書中對於政黨如何製定政策、如何進行競選宣傳、以及如何在執政過程中與其他政治行為體互動,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作者並沒有迴避現實政治中的殘酷與無奈,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揭示瞭權力運作的邏輯。這本書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瞭政治的“遊戲規則”,以及在這個遊戲中有哪些關鍵的玩傢,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以及他們會如何行動。

評分

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為獨特的視角,讓我得以窺探政治體製設計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政黨生態的。作者並沒有局限於某一國或某一地區的政治實踐,而是進行瞭廣泛的跨國比較研究,這一點非常寶貴。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權力製衡”與“政黨紀律”之間關係的討論。在總統製下,權力分散,政黨是否更容易分裂?而在議會製下,首相的領導地位是否能更有效地約束黨內行為?這些都是我之前很少深入思考的問題。書中對不同政黨如何通過組織架構和運作方式來應對外部挑戰,例如選舉壓力、公眾輿論以及其他政黨的競爭,也進行瞭詳盡的分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政黨意識形態”在不同政治體製下的演變和影響力的章節感到著迷。意識形態是如何形成的?它如何影響政黨的政策選擇和競選綱領?在權力分化明顯的體係中,意識形態的作用會減弱嗎?這本書讓我對這些問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層麵去理解不同國傢政黨政治的差異性。它鼓勵我去思考,是什麼樣的製度設計,纔最有利於一個健康、活躍且具有代錶性的政黨體係的形成。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是其研究方法的嚴謹性和結論的深刻性。作者在論證過程中,不僅充分運用瞭曆史文獻和官方數據,還結閤瞭對政治人物的訪談和對政治事件的細緻分析,使得其觀點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我特彆被書中對“政黨代錶性”的探討所打動。在權力分化不同的政治體製下,政黨如何纔能更好地反映其選民的意願?又是什麼因素阻礙瞭這種代錶性的實現?書中對不同政黨在選舉中如何組織競選活動,如何與選民進行溝通,以及如何在議會中進行投票決策,都有著極其詳盡的描述。我花費瞭不少時間去研究“政黨韌性”這一概念,即政黨在麵對外部衝擊時,其組織和核心價值如何得以維持。在權力高度集中的體係中,政黨是否更容易被個人意誌所左右?而在權力分散的體係中,政黨又如何避免陷入無休止的內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政治製度的分析,更是關於政治權力如何塑造人心、如何影響群體行為的深刻洞察。它幫助我構建瞭一個更全麵、更立體的政治分析框架,使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國傢政治的復雜性。

評分

這本書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復雜的政治理論與鮮活的現實案例巧妙地結閤起來。作者在梳理不同國傢政治體製下,總統、政黨和首相之間權力分配的細微差彆時,展現瞭深厚的學術功底。我特彆被書中對於“政黨組織”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它不再是簡單地將政黨視為一個統一的實體,而是深入到政黨內部的派係鬥爭、意識形態分歧以及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讀完這部分,我纔真正理解到,政黨並非鐵闆一塊,其內部的動態變化往往是影響其對外行為的關鍵因素。書中的例子,從老牌民主國傢的政黨演變,到一些新興民主國傢在轉型過程中遇到的挑戰,都為理解這一理論提供瞭生動的注腳。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政黨動員”的章節印象深刻,它詳細闡述瞭在不同的權力結構下,政黨如何有效地組織和動員其支持者,以及這種動員能力如何反過來塑造其在政治舞颱上的影響力。這對於我理解當下政治現象,例如選舉策略、政策倡導以及選民參與度等,都有瞭全新的視角。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對現實政治運作的深刻洞察,為我提供瞭一套理解政治行為的強大分析工具。

評分

不錯的書,買迴傢先收藏,

評分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不錯的書,買迴傢先收藏,

評分

不錯的書,買迴傢先收藏,

評分

不錯的書,買迴傢先收藏,

評分

不錯的書,買迴傢先收藏,

評分

不錯的書,買迴傢先收藏,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