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与道 移动应用UI设计必修课 第2版

术与道 移动应用UI设计必修课 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振华 著
图书标签:
  • UI设计
  • 移动应用
  • 用户体验
  • 设计原则
  • 交互设计
  • 视觉设计
  • 设计模式
  • 用户研究
  • 设计工具
  • iOS
  • Android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50968
版次:2
商品编码:12074955
品牌:数艺社
包装:平装
开本:大20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站酷推荐设计师余振华力作,2017全新升级;
站酷网总编辑纪晓亮作序;
ZCOOL站酷总经理梁耀明、UI中国总经理董景博力荐;
UI设计师、平面设计师、交互设计师、产品经理等相关人士的必读之书。

规则会演变,可是产生规则的原因不会;知识会迭代,但是知识背后的逻辑不会。本书正是作者多年对设计知识和规则的总结,观察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你会发现,每个案例都是作者自己尝试、对比和思考的总结,带领大家努力去明白每一个规则背后的原因,研究推动每一次设计变化的逻辑。

内容简介

目前我国正经历火热的互联网创业潮,UI设计师做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工种,就业前景非常广阔。站酷网的设计调查结果显示,在GUI、平面、网页、插画和三维等设计职位中,目前国内的GUI设计师待遇高。因此,很多设计师涌入UI设计这个行业,愿意为学习UI设计知识支付不菲的学费,而一本高质量、浅显易懂的移动应用书籍正是你所需要的。
这是一本系统介绍移动设计知识的书籍,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术之篇,主要讲解了移动应用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大家了解手机屏幕显示的原理及各种手机硬件的传感器使用方法。通过讲解基本的设计规范及图标设计方法,使读者初步掌握移动应用设计知识。下篇为道之篇,是进阶应用设计知识,详细讲解了从如何组建设计规范,到各种组件的功能介绍及应用设计方法,使读者完整掌握移动应用的设计方法和流程。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演示,使读者可以灵活运用设计方法理论。
本书适合想要从事和已经从事UI设计行业相关工作的读者学习使用,也可以作为高校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等相关专业和相关培训机构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余振华是站酷推荐设计师,他有十余年GUI、WUI设计的从业资历,在多家国内专业网站发表过众多设计研究文章,有着多年设计团队管理经验,负责过流量千万级的电商网站运营、下载量亿级的无线设计团队管理。目前他正积极探索视觉设计在工作中的实践运用,建立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更多的设计师成长。
个人荣誉:
2011年获得“站酷推荐设计师”称号
2012年《旅行箱》App获得豌豆荚设计奖、应用奖
2012年《91桌面主题设计大赛》奖
2013年《康佳Muse UI 首届手机主题设计》奖
2013年《新浪天气通插件设计》奖
2013年《中国电信手机云桌面手机主题设计》三等奖
2014年《中华万年历》App累计下载量一亿,日活破千万

目录

术之篇

01基础知识
1.1 什么是UI设计 20
1.1.1 UI的相关概念 20
1.1.2 UI的学习方法 22
1.2 什么是App 25
1.2.1 App的概念 25
1.2.2 App的开发流程 25
1.3 智能手机的屏幕 26
1.3.1 英寸(Inch) 27
1.3.2 像素(Pixel) 27
1.3.3 分辨率(Resolution) 28
1.4 网点密度与像素密度 28
1.4.1 网点密度(DPI) 28
1.4.2 像素密度(PPI) 29
1.4.3 DPI与PPI 29
1.4.4 逻辑分辨率与像素倍率 30
1.4.5 视网膜屏幕 30
1.5 常见手机屏幕规格 31
1.5.1 热门手机规格 31
1.5.2 热门手机分辨率 33
1.6 iPhone 6 Plus的屏幕 34
1.7 智能手机的传感器 37
1.7.1 摄像头 37
1.7.2 麦克风 38
1.7.3 GPS 38
1.7.4 电子罗盘 39
1.7.5 重力感应器 39
1.7.6 加速度传感器 40
1.7.7 光线传感器 41
1.7.8 距离传感器 41
1.7.9 气压传感器 42
1.7.10 三轴陀螺仪 43
02设计风格
2.1 风格 46
2.1.1 什么是设计风格 46
2.1.2 如何确立设计风格 47
2.2 颜色 50
2. 2. 1 认识色彩 50
2. 2. 2 RGB与HSB 50
2. 2. 3 颜色搭配基础 52
2.3 如何选择颜色 53
2. 3. 1 常见App的颜色 53
2. 3. 2 颜色的性格 55
2.4 字体 61
2. 4. 1 衬线体和无衬线体 61
2. 4. 2 系统内置字体 62
2. 4. 3 什么时候选择内嵌字体 62
2. 4. 4 如何使用内嵌字体 63
03图标与图片
3.1 App图标特点 66
3. 1. 1 独特的图形 66
3. 1. 2 表意准确 67
3. 1. 3 谨慎用色 67
3. 1. 4 避免使用大量文字 68
3. 1. 5 避免使用照片 68
3. 1. 6 适应不同场景 69
3.2 App图标设计流程 69
3. 2. 1 第一步:寻找隐喻 69
3. 2. 2 第二步:抽象图形 70
3. 2. 3 第三步:竞品分析 71
3. 2. 4 第四步:确定风格 71
3. 2. 5 第五步:调整细节 72
3. 2. 6 第六步:场景测试 73
3.3 App图标设计方法 74
3. 3. 1 正负形组合 74
3. 3. 2 折叠图形 75
3. 3. 3 局部提取 75
3. 3. 4 线性图标 75
3. 3. 5 透明渐变 76
3. 3. 6 色块拼接 76
3. 3. 7 图形复用 76
3. 3. 8 背景组合 77
3.4 iOS图标规范 77
3. 4. 1 iOS图标适配 77
3. 4. 2 iOS图标标准 78
3.5 Android图标规范 79
3. 5. 1 Android图标适配 79
3. 5. 2 图标的视觉统一 80
3. 5. 3 Android图标标准 81
3.6 设计线性图标 83
3. 6. 1 线性图标的风格 83
3. 6. 2 线性图标的绘制方法 84
3.7 像素对齐 87
3. 7. 1 像素为什么要对齐 87
3. 7. 2 像素如何对齐 88
3. 7. 3 像素缩放的对齐 89
3. 7. 4 像素对齐的微调 89
3.8 图片的使用 89
3. 8. 1 矢量图与位图 89
3. 8. 2 图片的格式 90
3. 8. 3 图片的使用 91
3. 8. 4 图片的存储 92
3. 8. 5 图片的比例 92
04系统界面
4.1 栏 94
4. 1. 1 状态栏 94
4. 1. 2 导航栏 94
4. 1. 3 标签栏 95
4. 1. 4 工具栏 96
4.2 内容视图 97
4. 2. 1 表格视图 97
4. 2. 2 文本视图 99
4. 2. 3 Web视图 99
4.3 临时视图 100
4. 3. 1 对话框 100
4. 3. 2 操作列表 100
05Android系统界面
5.1 导航机制 102
5. 1. 1 硬件特性 102
5. 1. 2 iOS导航机制 102
5. 1. 3 Android导航机制 103
5.2 界面布局 105
5. 2. 1 结构差异 105
5. 2. 2 操作栏 106
5. 2. 3 多任务 107
5.3 消息推送 108
5. 3. 1 推送方式 108
5. 3. 2 通知方式 109
5.4 操作方式 110
5. 4. 1 编辑 110
5. 4. 2 选择 111
5. 4. 3 复制粘贴 112
5. 4. 4 删除 113
5.5 Android系统的插件 114
5. 5. 1 桌面插件 114
5. 5. 2 设计趋势 114

道之篇

06建立规范
6.1 组建规范 116
6. 1. 1 设计规范的目的 116
6. 1. 2 规范的组成 116
6.2 颜色规范 119
6. 2. 1 为什么选择HSB 119
6. 2. 2 创建调色板 120
6. 2. 3 调色板应用 121
6.3 文字规范 123
6. 3. 1 iOS系统 123
6. 3. 2 Android系统 123
6. 3. 3 系统字号 123
6.4 布局 125
6. 4. 1 框架 125
6. 4. 2 顶部导航栏 126
6. 4. 3 顶部标签栏 126
6. 4. 4 底部标签栏 127
6.5 图片规范 127
6. 5. 1 用户头像 127
6. 5. 2 商品图片 129
6. 5. 3 无数据图片 129
07设计组件
7.1 控制元素 132
7. 1. 1 活动指示器 132
7. 1. 2 进度指示器 132
7. 1. 3 页码控制器 134
7. 1. 4 刷新控件 134
7. 1. 5 滑动器 137
7. 1. 6 开关 137
7. 1. 7 步进器 137
7.2 筛选器 138
7. 2. 1 选择器 138
7. 2. 2 日期时间选择器 138
7. 2. 3 分段控件 139
7. 2. 4 选项卡 139
7. 2. 5 排序 140
7. 2. 6 地区选择 140
7.3 表单控件 141
7. 3. 1 单选框 141
7. 3. 2 复选框 142
7. 3. 3 文本框 142
7. 3. 4 下拉框 143
7. 3. 5 表格 144
7.4 按钮规范 144
7. 4. 1 背景+文字 144
7. 4. 2 背景+图标 145
7. 4. 3 图标+文字 146
7. 4. 4 文字 146
7.5 其他组件 147
7. 5. 1 加载更多 147
7. 5. 2 非模态浮层 147
7. 5. 3 模态浮层 148
08导航设计
8.1 扁平导航 150
8. 1. 1 标签导航 150
8. 1. 2 舵式导航 151
8. 1. 3 宫格式导航 152
8.2 内容主导式导航 153
8. 2. 1 陈列式导航 153
8. 2. 2 旋转木马式导航 154
8.3 列表式导航 155
8. 3. 1 列表式 155
8. 3. 2 抽屉式 156
8.4 其他导航 157
8. 4. 1 点聚式导航 157
8. 4. 2 瀑布式导航 158
09界面设计
9.1 首页 160
9. 1. 1 搜索栏 160
9. 1. 2 标签栏 161
9. 1. 3 卡片式设计 161
9. 1. 4 楼层设计 162
9.2 列表页 163
9. 2. 1 消息列表 163
9. 2. 2 横向卡片 163
9. 2. 3 瀑布流 164
9.3 详情页 165
9. 3. 1 全局按钮 165
9. 3. 2 快速通道 166
9.4 个人中心 167
9. 4. 1 头像区域 167
9. 4. 2 个人信息 168
9. 4. 3 功能模块 169
9.5 启动页 170
9. 5. 1 品牌宣传类 170
9. 5. 2 首页样式类 171
9. 5. 3 情感故事类 172
9. 5. 4 节日氛围类 173
9.6 引导页 173
9. 6. 1 功能介绍类 173
9. 6. 2 使用说明类 176
9. 6. 3 情感故事类 177
10设计适配
10.1 iOS系统适配 180
10. 1. 1 设计基准 180
10. 1. 2 设计适配 181
10. 1. 3 适配规则 182
10.2 Android系统适配 183
10. 2. 1 密度独立像素 183
10. 2. 2 设计基准 184
10. 2. 3 适配方法 185
10.3 iOS系统适配Android系统 185
10. 3. 1 设计目的 185
10. 3. 2 换算关系 185
10. 3. 3 适配方法 186
10.4 标注设计 186
10. 4. 1 标注基准 187
10. 4. 2 标注方法 187
10.5 点九图 189
10. 5. 1 什么是点九图 189
10. 5. 2 如何制作点九图 191
10.6 切图 191
10. 6. 1 界面切图 191
10. 6. 2 图标切图 192
10. 6. 3 命名规则 192
11手势应用
11.1 为什么使用手势 194
11.2 常用手势操作 195
11. 2. 1 单击 195
11. 2. 2 双击 195
11. 2. 3 上下滑动 196
11. 2. 4 左右滑动 196
11. 2. 5 拖曳 197
11. 2. 6 张开 闭合 197
11. 2. 7 长按 198
11. 2. 8 摇晃 198
11.3 手势设计禁忌 199
11. 3. 1 使用标准手势 199
11. 3. 2 定义标准手势 199
11. 3. 3 使用简单手势 199
11. 3. 4 手势使用说明 199
12设计资源
12.1 网站资源 201
12.2 图标资源 202
12.3 图片资源 203
附录 204
参考文献 211
《形意拳真传:动作与理念解析》 内容简介 《形意拳真传:动作与理念解析》并非一本关于移动应用UI设计的书籍,而是深入剖析中华传统武术瑰宝——形意拳的经典之作。本书旨在为热爱武术、探求身心合一之道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详尽的学习指南。作者以其数十年的形意拳修为与教学经验,将形意拳的精髓,即“形”与“意”的紧密结合,通过清晰的语言和丰富的图例,层层剥茧,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形意拳的基础理论与核心理念,十二形拳的详细解析,以及实战应用与养生之道。 第一部分:形意拳的基础理论与核心理念 在深入探讨具体的拳法套路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构建起形意拳的宏观认知框架。这一部分着重阐述形意拳的哲学根基、技术要领以及训练原则,帮助读者理解“为何要这样练”,而非仅仅停留在“怎样练”的层面。 形意拳的源流与精神内核: 本章将追溯形意拳的历史渊源,介绍其创始人李洛能大师的传奇生平,以及形意拳为何被誉为“内家拳”的根本原因。重点阐述形意拳“以意领形,以形催意”的核心思想,以及“易于习练,技击实用”的特点。形意拳并非单纯的肢体搏斗,它更是一种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体悟,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在武术中的体现。我们将探讨“五行”与“十二形”如何对应自然界的动态,以及“用意不用力”的真谛,它并非真的不用力,而是指用巧力、巧劲,以人体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形意拳的基本功训练: 任何高深的武术都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本章详细讲解形意拳的站桩(头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坐跨、屈膝登裆)的要领,强调站桩是内家拳“练内”的关键。从骨盆的摆放、脊柱的正直、四肢的松沉,到呼吸的调整,都将进行细致的指导。还会介绍形意拳特有的“三体式”,分析其在桩功和套路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三体式建立正确的身体结构和发力模式。同时,我们将触及“内呼吸”的修炼方法,如何将意念与呼吸相结合,达到“胎息”的境界,从而提升身体的整体素质。 形意拳的劲力特征与发力原理: 形意拳以其刚猛、迅捷、整劲而著称。本章将深入剖析形意拳的“整劲”是如何产生的。重点讲解“崩、钻、缠、挂、挑、翻、裹、抽”等基本劲力,以及如何通过身体的整体协调,将腰、腿、丹田的力量传导至手部,实现“力从根起,力贯梢节”的爆发力。我们将通过图解和文字描述,演示如何做到“身如弓,力如箭”,如何运用“螺旋力”和“弹簧力”,以及如何做到“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打八不打”等高级技击理念。 第二部分:十二形拳的详细解析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将逐一、深入地讲解形意拳的十二种基本拳法——十二形拳。每一种形拳都模仿一种动物的形态和攻击特点,并提炼出其核心的技术要领和技击含义。作者将以极高的细致度,分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配以大量写实的武术动作照片,帮助读者准确掌握。 龙形拳: 龙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变化无穷、力量与智慧的结合。龙形拳的特点是动作舒展、变化多端,既有腾挪闪转,又有吞吐起伏。本章将详细演示龙形拳的“劈、崩、钻、穿、摩”等基本动作,讲解如何通过身体的旋转和腰胯的带动,实现“引进落空”和“借力打力”的技法。特别会强调龙形拳中“如龙得水”的流畅感和“随曲就伸”的应变能力。 虎形拳: 虎在武术中象征着勇猛、力量和迅捷。虎形拳的特点是扑、咬、抓、撕,动作凶猛、直接,爆发力强。本章将重点讲解虎形拳的“扑食”、“虎扑”、“虎爪”等动作,演示如何运用肩、肘、掌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如何做到“一力降十会”,以及如何在近身缠斗中发挥虎形拳的优势。 猴形拳: 猴的灵活性和狡黠是其武术特征。猴形拳的特点是闪转腾挪、多变刁钻,善于利用对方的空隙进行攻击。本章将演示猴形拳的“上步”、“闪躲”、“偷步”、“撩阴”等动作,讲解如何做到“身法敏捷”、“变化莫测”,以及如何运用“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战术。 马形拳: 马象征着奔腾、力量和耐力。马形拳的特点是进退疾速、步法稳健、力量充沛,常用于近距离的冲击和撞击。本章将演示马形拳的“进马”、“退马”、“横马”等步法,以及“靠”、“撞”、“顶”等发力方式,讲解如何在实战中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和力量的持续输出。 鸡形拳: 鸡的独立、警觉和啄击是其武术特征。鸡形拳的特点是独立、提膝、啄击,动作短促、有力,善于把握时机进行点穴或攻击要害。本章将演示鸡形拳的“独立步”、“提膝”、“啄击”、“蹬踢”等动作,讲解如何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及如何抓住对方的破绽进行精准打击。 鹞形拳: 鹞(一种鹰)象征着迅猛、俯冲和锐利的攻击。鹞形拳的特点是头部前倾、身体下压、迅速俯冲,如同鹰击长空。本章将演示鹞形拳的“低头”、“前扑”、“鹰爪”等动作,讲解如何运用身体的重心变化和爆发力,实现快速的近身攻击,以及如何做到“一击即中”。 蛇形拳: 蛇的柔韧、缠绕和毒辣是其武术特征。蛇形拳的特点是身体柔韧、动作缠绵、变化阴险,善于近身缠绕和控制。本章将演示蛇形拳的“蛇行”、“缠绕”、“毒蛇吐信”等动作,讲解如何做到“腰如蛇行”,如何运用“暗劲”和“巧劲”进行控制和打击。 燕形拳: 燕子的轻盈、敏捷和回旋是其武术特征。燕形拳的特点是身体轻灵、动作回旋、擅长闪避和反击。本章将演示燕形拳的“燕子穿林”、“燕子抄水”等动作,讲解如何做到“身法轻灵”、“步法飘忽”,以及如何在对方的攻击中寻找到反击的机会。 狸猫形拳: 狸猫(一种野猫)象征着灵巧、潜行和突然袭击。狸猫形拳的特点是动作轻巧、潜伏、突然爆发,善于隐蔽和出奇制胜。本章将演示狸猫形拳的“潜行”、“扑跃”、“抓击”等动作,讲解如何做到“声东击西”,以及如何利用地形和环境进行有效的伏击。 鹰形拳: 鹰的锐利、精准和凶猛是其武术特征。鹰形拳的特点是眼神锐利、动作迅猛、攻击精准,如同老鹰捕食猎物。本章将演示鹰形拳的“鹰眼”、“俯冲”、“穿肋”、“抓心”等动作,重点讲解如何运用“鹰爪”功,以及如何实现“一招制敌”的技击效果。 熊形拳: 熊象征着稳重、力量和沉稳。熊形拳的特点是重心低沉、步法稳健、力量浑厚,善于抗击打和稳步推进。本章将演示熊形拳的“熊爬”、“熊抱”、“熊捶”等动作,讲解如何做到“沉肩坠肘”,如何运用“熊的力量”进行近身压制和打击。 まし(唐山市话,意为“好”)形拳(此处保留为原文,可能为作者独特的命名或误写,如意理解为“精”或“神”形拳,或作者有特别的指向): 考虑到“まし”在普通话中无直接武术含义,此处推测作者可能意指一种强调“精神”、“内在力量”或“精气神”的形拳,或是一种特殊的命名。在此,我们将阐释其可能的含义,例如一种强调“精气神合一”的训练方法,或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融汇了前十一形特点的收尾拳法。如果“まし”有特定来源,本书将详述其背后含义,包括但不限于:强调“神意相随”,精神高度集中,将“精气神”贯穿于动作之中,达到“形神合一”的最高境界。 第三部分:实战应用与养生之道 形意拳不仅是技击之术,更是修身养性的途径。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从单纯的套路练习转向更广阔的应用层面。 形意拳的散手实战: 本章将介绍形意拳在实际搏斗中的应用策略。通过分析十二形拳的特点,讲解如何根据不同的对手和情境,选择最合适的拳法进行应对。重点阐述形意拳的“打法”而非“套路”,如何运用“进身”、“抢步”、“发劲”、“跟劲”等技巧,以及如何在实战中保持冷静和应变能力。我们将讨论形意拳的“逢人进三步”和“打人如打石”的训练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模拟实战来提升技艺。 形意拳的功法养生: 形意拳的训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养生方法。本章将探讨形意拳如何通过调息、调身、调心,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详细讲解形意拳在调理内脏、疏通经络、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形意拳对“气血”的调节,如何通过练习促进身体的整体健康和生命活力的提升。 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本章将简要回顾形意拳在近现代的发展脉络,介绍一些重要的形意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并鼓励读者在学习传统形意拳的基础上,保持开放的心态,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发展方向,传承和发扬中华武术文化。 《形意拳真传:动作与理念解析》是一本集理论、实践、养生于一体的形意拳百科全书。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武术基础的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本书不仅是学习形意拳的宝贵教材,更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等深刻思想的窗口。通过对“形”的刻苦练习和对“意”的深入领悟,读者将不仅仅掌握一套强身健体的武术,更能获得一种修身养性、体悟生命真谛的途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术与道 移动应用UI设计必修课 第2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内容前瞻性所吸引。在数字时代,移动应用的设计迭代速度非常快,很多书籍的内容很快就会过时。但这本书的“道”的理念,强调的是普适的设计原则和思维方式,这使得它的价值能够持久。而“术”的部分,则紧跟时代潮流,提供了最新的设计方法和工具介绍。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新技术的应用,例如AI在UI设计中的辅助作用,以及对AR/VR等新兴交互方式的探讨。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关于“现在”,更是关于“未来”。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并掌握未来几年移动应用设计可能的发展方向,从而提前做好准备,并在我的设计实践中融入创新元素。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是一个指引我面向未来的设计罗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简洁大方,色彩搭配也很和谐,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专业且值得信赖。我一直对移动应用UI设计很感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一本系统入门的书籍。偶然间在书店看到了《术与道 移动应用UI设计必修课 第2版》,当时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了——“术与道”听起来就很有深度,而“必修课”则表明了它的重要性。虽然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翻阅了一下目录,就对它充满了期待。里面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战技巧的方方面面,从色彩、字体、布局到交互流程、用户体验,都做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看到其中关于“道”的部分,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做”UI,更是引导你理解UI设计的“为什么”,思考背后的逻辑和原则,这对于想要在UI设计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扎实的UI设计理论基础,并且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论,能够真正做到“术”与“道”的结合,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移动应用界面。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UI设计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自己设计格局和理论深度的书籍。《术与道 移动应用UI设计必修课 第2版》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在继承了第一版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上的更新和优化,更加贴合当前移动应用设计的发展趋势。书中对“道”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设计的本质,不仅仅是像素的堆砌,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它强调了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跨界整合能力。比如,书中在分析成功应用案例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风格,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商业逻辑、用户心理和技术实现。这对于我这样的从业者来说,能够帮助我拓宽视野,从更高的维度去思考设计问题。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不断精进自己的设计技艺,在“术”的层面更加精湛,在“道”的层面更加通透,成为一名更具影响力的UI设计师。

评分

《术与道 移动应用UI设计必修课 第2版》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翻开书页,你会发现它不像有些技术类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大量的图例、案例分析和流程示意图,让抽象的设计概念变得直观易懂。特别是一些复杂的交互动效的设计原则,通过精美的插图和细致的步骤分解,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其背后的原理。此外,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流畅,没有使用过多生僻的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作者在讲解每一个设计知识点时,都会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比如,在讲到色彩搭配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各种色彩的心理效应,还给出了不同场景下的色彩选择指南。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能够真正地帮助我解决在实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术”的部分,相信它会提供许多可以直接应用的设计方法和工具。

评分

我是在一个设计社区的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术与道 移动应用UI设计必修课 第2版》的。当时我正好在纠结一个UI设计的项目,感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理想,缺乏一个清晰的思路。有人分享了这本书的一些章节截图,我被其中对用户研究和场景分析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书中提到,优秀的设计源于对用户的深刻理解,需要从用户的需求、痛点和行为习惯出发,而不是凭空想象。这让我醍醐灌顶,意识到我之前可能过于关注视觉表现,而忽略了用户本身。我立刻下单购买了这本书,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里面关于如何进行用户访谈、创建用户画像、绘制用户旅程图等方法。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跳出“自我中心”的设计思维,真正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出更能引起用户共鸣和解决用户实际问题的产品。而且,它强调的“道”的层面,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能手册,更是一本能够启发设计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书籍,这对于一个在设计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不错,挺好的

评分

案例比较全,但不够深,设计初学者可以用,前端工程师也可以参考

评分

挺不错的书

评分

真的需要发行一本书来讲这些?

评分

质量还行,还没开始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先看着,不错吧!……!

评分

案例比较全,但不够深,设计初学者可以用,前端工程师也可以参考

评分

还没看,大部分是讲sketch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