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与古代不同了,中国也不例外,但古代那些决定国之大事的经济规律并未完全过时。如果我们把古代的粮食、盐等物资替换成现代的矿产等资源;把古代的铜钱和白银构成的金属货币体系替换成现代以国家信用为依托的复杂的金融系统,那么现代各国政府的家底,其实和古代王朝的家底有许多共通之处。
本书从钱粮等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希望在历史的王侯将相、善恶忠奸等视角之外,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出发,提供给读者一些关于历史的新颖解读。本书虽然谈论的是古代历史的钱粮故事,古代王朝的仓廪虚实,并不涉及现代社会,但如果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对理解当今世界经济有所裨益,这会让本书具有了一点点现实的意义,编者也将深感荣幸。
张五常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进一步发展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有效运用。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到香港大学经济系任教,开始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引发强烈学术反响。曾出版作品:《佃农理论》、《五常学经济》、《经济解释》、《中国的前景》、《中国的经济制度》、《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等。
樊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2006-2010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2004年被法国奥弗涅大学、2010年被加拿大皇家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5、2008、2010年,连续三次被美国《外交政策研究》与英《观点》杂志评选为“世界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2010年为“世界100位思想家”之一)。
高小勇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消息报》创始人,总编。
1、新锐、独特、厚重、深刻的中国历史与文化读本;
2、经济学泰斗 张五常、著名经济学家 樊纲 联袂作序推荐;
3、一部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用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上下五千年之历史演变,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辑一:还历史一个经济学真相
轻重之说与古代国家“干预” 003
中国古代真是小政府吗 006
古代吏制中的“经济人”假设 011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 015
交子制度的前前后后 023
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030
官商同乐 035
《官商同乐》拾遗 040
传统契约文书中的产权 043
我国兵器发展史上的“李约瑟难题” 048
《明史》中的启示 054
辑二:历史人物的另一面
“田忌赛马”断想 063
从吕不韦寻租说起 067
有感于晏子改规则 070
杜甫的无奈选择 073
北宋为什么变成了南宋? 077
崇祯悲剧启示录 083
梁启超之公司观 090
从王莽、海瑞、吕日周的浪漫说起 095
告老还乡 099
辑三:现实中国的经济学考量
为什么我们的是大政府? 107
没人支付成本的改革 111
吕日周:海瑞式的失败 116
对吕日周改制命运的思考 121
关于“夜经济”的一些话题 125
家族式企业:血缘对法制的替代 131
南海目击与假设 136
地下钱庄的生存空间 144
南水北调:水权交易市场“官督商办”如何? 152
云南之旅的观察 158
环境: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制度 164
住房:我的面包和盐 171
“安乐死”制度缘何难产? 176
从渊源与流变看大学改革 181
学券制的宪法意义 188
善行:另一种非市场配置 192
辑四:无处不在的经济学规律
国家谓何? 199
选举权中的经济学 202
乞丐的存在渊源 207
缠足的另一种解释 211
两个故事的背后 215
税费古今谈 221
解析单位制 225
当铺的“设置效应” 232
再谈“设置效应” 235
入世的佛教与出世的经济学 239
历史经验:大规模传染病的经济后果 245
“写条子”的西点军校 252
法国“圈地运动”的失败 255
布朗故事与民工小学 260
从所罗门王的故事到机制设计理论 266
虔诚商品,高价以求
寺庙香火盛,其来有因。从供给的角度看,是它向人们提供了值得信赖的灵魂的皈依和愿望的寄托,作用在于“拯救黎民百姓摆脱困境”(林语堂)。从需求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许多人对它有信仰上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犯错之后的忏悔、生活不如意后的释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祷、对不确定因素的规避;有人图升官发财,有人企盼早得贵子,有人希望金榜题名,有人希求破镜重圆……林林总总,莫衷一是。但是归根结底,都是想要仰仗神灵的力量,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需求,在传统的眼光里是迷信和宗教信仰,与经济人的理性大不相关。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这种被称为“虔诚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也是一个成熟的市场,遵循经济的普遍规律,没有超出经济学的分析视野。
满足需求要付出代价,人们对于虔诚商品的需求的满足,也不例外。这代价,可以是虔诚地跪拜许愿,也可以是仅费数元钱的一炷香,还可以是像温州人那样(花费数百上千、甚至成万元)“求”一个元宝。在虔诚商品市场上,遵循着一个与普通商品市场大相径庭的不成文的“规则”——心诚则灵。心究竟诚与不诚,不是凭空说的,而是要看你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市场:它遵循自愿原则,捐与不捐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自主决策,同时又没有明确的卖方叫价,而是从心论价,价格因人而异,不同的消费者为同一个元宝支付不同价格,完全按照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值进行“交易”。实现了价格分歧的交易,市场效率当然很高。
但事实上,了解寺庙内部机制的人会发现,捐出少量金钱的香客,与捐出大量金钱的香客的地位,有明显的不同。每个寺庙都有功德碑、功德榜,把香客按照不同的金钱数额划分出不同的档次,享受不同的待遇。
王跃文的长篇小说《梅次故事》末尾提到,梅次市委书记朱怀镜去荆山寺里“争”烧大年初一的头炷香,与和尚圆真有一段对话。
朱怀镜问:“冒昧地问一句:这头炷香,按你寺里规矩,要四十万的功德。他们领导来烧香,都出吗?”
圆真说:“当然得出,求的是个灵验嘛……领导同志对我们佛教都很关心。四十万只是标准,其实偶尔没领导来烧,那些大老板来烧,就不止四十万了,给五六十万,八九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都是有的。”
朱又问二炷香要多少功德,圆真说:“通常是十五万,当然多多益善了。”有着种种清规戒律的寺庙住持,竟然这样圆通精明、坦率真诚,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小说中的叙述,虽不必完全是事实,但也不会全是虚构。以大年三十的“招财”活动为例,事实上恐怕还有另一层意义:在人们心目中,年三十或年初一的功德有很高的价值,这捐来的元宝会十分灵验。时间稍纵即逝,需求却大量增加,需求者竞争激烈,因此就出现了类似拍卖抬价的景观。寺庙一方想方设法渲染招财活动的功用(灵验),吸引那些有权势的官员(他们的功德是不需自己掏腰包的)、发了大财的老板竞争,不管谁最后胜出,寺庙都会稳获渔翁之利。
年三十寺庙中的化缘箱之所以成为焦点,有购买虔诚商品的因素,有炫耀的因素,当然也有一些表现实力的发送信誉的功用,但是后者显然不是重点。真正的含义是,寺庙利用人们对宗教这种虔诚商品的需求,充分渲染、发挥自己的功用优势(灵验),赚取虔诚者的金钱。
这绝对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著作。初读之下,我可能还会有些吃力,因为作者的论证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经济学理论,但一旦我沉浸其中,就会发现这本书所能带来的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智力探险。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审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从先秦时期的土地制度,到汉代的盐铁官营,再到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解剖。我尤其被它关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韧性以及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所表现出的特质的分析所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在某些时期能够快速发展,又在另一些时期显得裹足不前。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上的黑暗面,但他的分析总是着眼于经济因素,去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影响。例如,他对中国历史上周期性农民起义的经济解释,以及对不同朝代财政政策得失的剖析,都让我对这些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参加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虽然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但收获的知识和启发却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原来历史是可以如此“讲”的!我一直以为历史书都是关于人物、事件和年代的堆砌,而这本书则赋予了历史一种全新的生命力。作者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将冰冷的历史数据和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它让我看到了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看不见的手”,以及塑造社会变迁的经济力量。我非常享受阅读过程中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时刻。比如,书中对人口增长与土地兼并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对不同时期税收制度对社会稳定影响的阐释,以及对贸易政策如何影响国家兴衰的探讨,都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只关注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而是更加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经济发展对他们命运的影响。我发现,很多我们在教科书中读到的历史事件,在经济学的视角下,竟然有了如此清晰和合理的解释。这让我对“大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这个书名有些犹豫,总觉得可能会过于枯燥、理论化,充斥着我不太熟悉的经济学术语。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并没有把我当成经济学专家,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和中国历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感觉他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火炉旁,娓娓道来,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用经济学的逻辑重新演绎。书中对丝绸之路的兴衰、宋朝的商品经济繁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探讨,都让我印象深刻。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动因、社会结构以及政策影响。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等概念在古代中国商业活动中的应用分析,这些理论让我在理解古代商人的决策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经济规律就像是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潜流,虽然不总是显而易见,却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我强烈推荐给任何想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中国历史的人,它绝对会颠覆你过往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的最大惊喜!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和经济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传统的历史书往往侧重于政治事件、王朝更迭,而对于驱动这些变迁的深层经济逻辑则着墨不多。这本书则不然,它巧妙地将宏观的经济理论框架引入到对中国历史的解读中,让我耳目一新。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卷前,突然有人递给你一副能够放大细节、揭示骨架的显微镜。作者并非生硬地套用经济学概念,而是以一种非常融洽的方式,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渗透到对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重要事件的分析之中。我尤其喜欢它对古代农业文明的演进、手工业的兴衰、商业网络的形成以及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细致描绘。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制度能够延续千年,为什么某些改革最终走向失败,以及在看似偶然的历史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经济驱动力。这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对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而是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洞察。我经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忍不住拿起笔来做笔记,划出那些让我醍醐灌顶的句子。它不仅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有了更敏锐的观察力。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那就是“启发”。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并且是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解答。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特征、社会结构、政策选择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分析。我尤其喜欢它对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比较研究,以及对不同时代商业模式的梳理。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不是将其简单地视为一个线性的过程。书中对知识产权、创新激励、资源配置等经济学概念在古代社会的体现,都让我大开眼界。我经常在阅读时,会将书中的观点与我所了解的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对照,发现经济学原理竟然如此普遍地适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用经济学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我感觉自己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对世界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很好很好
评分经常买书屯书,很多都是经典,买这本书是冲着介绍: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国家与政府”“制度与规则”“市场与经济”“社会与文化”“企业与管理”“传统与教育”和“情感与生活”等各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独到的解读,观点新颖,独辟蹊径,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社会的方式,意义深刻。” 从经济学角度看社会,值得一读
评分去了一趟故宫,对历史感兴趣多了。
评分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的
评分整体产品质量不错,物流很赞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质量有保证,价格也实惠,有活动的时候更是惊喜,关键是物流非常快。
评分学经济要结合历史,学历史也要有经济的观点
评分就像拿快餐盒饭的菜拼凑出来的一桌宴席
评分没怎么看呢 就让我评价 怎么评价呀。慢慢学完了再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