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大曆史

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大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五常等 著,高小勇 主編 編
圖書標籤:
  • 經濟史
  • 中國曆史
  • 大曆史觀
  • 經濟學
  • 曆史學
  • 社會發展
  • 文明演進
  • 長時段研究
  • 中國經濟
  • 曆史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貴州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11402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2985
包裝:平裝
開本:16K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6
字數:24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範圍內許多國傢的經濟發展模式都與古代不同瞭,中國也不例外,但古代那些決定國之大事的經濟規律並未完全過時。如果我們把古代的糧食、鹽等物資替換成現代的礦産等資源;把古代的銅錢和白銀構成的金屬貨幣體係替換成現代以國傢信用為依托的復雜的金融係統,那麼現代各國政府的傢底,其實和古代王朝的傢底有許多共通之處。

本書從錢糧等經濟學的視角來觀察中國古代曆史的發展脈絡,希望在曆史的王侯將相、善惡忠奸等視角之外,從經濟學的基本規律齣發,提供給讀者一些關於曆史的新穎解讀。本書雖然談論的是古代曆史的錢糧故事,古代王朝的倉廩虛實,並不涉及現代社會,但如果讀者能夠通過閱讀,對理解當今世界經濟有所裨益,這會讓本書具有瞭一點點現實的意義,編者也將深感榮幸。


作者簡介

張五常

香港經濟學傢,新製度經濟學代錶人物之一,先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他進一步發展産權理論及交易費用概念,主張隻要産權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資源有效運用。他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界。自20世紀80年代到香港大學經濟係任教,開始在香港報界以産權理論分析時局,在內地和香港兩地引發強烈學術反響。曾齣版作品:《佃農理論》、《五常學經濟》、《經濟解釋》、《中國的前景》、《中國的經濟製度》、《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等。

樊綱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學、轉軌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2006-2010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委員會委員。2004年被法國奧弗涅大學、2010年被加拿大皇傢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005、2008、2010年,連續三次被美國《外交政策研究》與英《觀點》雜誌評選為“世界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2010年為“世界100位思想傢”之一)。

高小勇

中國著名經濟學傢,《經濟學消息報》創始人,總編。


精彩書評

1、新銳、獨特、厚重、深刻的中國曆史與文化讀本;

2、經濟學泰鬥 張五常、著名經濟學傢 樊綱 聯袂作序推薦;

3、一部中國文明史,就是一部經濟發展史。用經濟學的視角,看中國上下五韆年之曆史演變,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目錄

輯一:還曆史一個經濟學真相

輕重之說與古代國傢“乾預” 003

中國古代真是小政府嗎 006

古代吏製中的“經濟人”假設 011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 015

交子製度的前前後後 023

九品中正製的興衰 030

官商同樂 035

《官商同樂》拾遺 040

傳統契約文書中的産權 043

我國兵器發展史上的“李約瑟難題” 048

《明史》中的啓示 054

輯二:曆史人物的另一麵

“田忌賽馬”斷想 063

從呂不韋尋租說起 067

有感於晏子改規則 070

杜甫的無奈選擇 073

北宋為什麼變成瞭南宋? 077

崇禎悲劇啓示錄 083

梁啓超之公司觀 090

從王莽、海瑞、呂日周的浪漫說起 095

告老還鄉 099

輯三:現實中國的經濟學考量

為什麼我們的是大政府? 107

沒人支付成本的改革 111

呂日周:海瑞式的失敗 116

對呂日周改製命運的思考 121

關於“夜經濟”的一些話題 125

傢族式企業:血緣對法製的替代 131

南海目擊與假設 136

地下錢莊的生存空間 144

南水北調:水權交易市場“官督商辦”如何? 152

雲南之旅的觀察 158

環境:看得見或看不見的製度 164

住房:我的麵包和鹽 171

“安樂死”製度緣何難産? 176

從淵源與流變看大學改革 181

學券製的憲法意義 188

善行:另一種非市場配置 192

輯四:無處不在的經濟學規律

國傢謂何? 199

選舉權中的經濟學 202

乞丐的存在淵源 207

纏足的另一種解釋 211

兩個故事的背後 215

稅費古今談 221

解析單位製 225

當鋪的“設置效應” 232

再談“設置效應” 235

入世的佛教與齣世的經濟學 239

曆史經驗:大規模傳染病的經濟後果 245

“寫條子”的西點軍校 252

法國“圈地運動”的失敗 255

布朗故事與民工小學 260

從所羅門王的故事到機製設計理論 266


精彩書摘

虔誠商品,高價以求

寺廟香火盛,其來有因。從供給的角度看,是它嚮人們提供瞭值得信賴的靈魂的皈依和願望的寄托,作用在於“拯救黎民百姓擺脫睏境”(林語堂)。從需求的角度看,主要是因為許多人對它有信仰上的“需求”。這種需求可能是犯錯之後的懺悔、生活不如意後的釋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禱、對不確定因素的規避;有人圖升官發財,有人企盼早得貴子,有人希望金榜題名,有人希求破鏡重圓……林林總總,莫衷一是。但是歸根結底,都是想要仰仗神靈的力量,滿足自己的需求。這種需求,在傳統的眼光裏是迷信和宗教信仰,與經濟人的理性大不相關。但是現實告訴我們,這種被稱為“虔誠商品”的供給與需求,也是一個成熟的市場,遵循經濟的普遍規律,沒有超齣經濟學的分析視野。

滿足需求要付齣代價,人們對於虔誠商品的需求的滿足,也不例外。這代價,可以是虔誠地跪拜許願,也可以是僅費數元錢的一炷香,還可以是像溫州人那樣(花費數百上韆、甚至成萬元)“求”一個元寶。在虔誠商品市場上,遵循著一個與普通商品市場大相徑庭的不成文的“規則”——心誠則靈。心究竟誠與不誠,不是憑空說的,而是要看你付齣的代價有多大。

與此同時,這又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市場:它遵循自願原則,捐與不捐完全取決於“消費者”的自主決策,同時又沒有明確的賣方叫價,而是從心論價,價格因人而異,不同的消費者為同一個元寶支付不同價格,完全按照消費者的邊際效用值進行“交易”。實現瞭價格分歧的交易,市場效率當然很高。

但事實上,瞭解寺廟內部機製的人會發現,捐齣少量金錢的香客,與捐齣大量金錢的香客的地位,有明顯的不同。每個寺廟都有功德碑、功德榜,把香客按照不同的金錢數額劃分齣不同的檔次,享受不同的待遇。

王躍文的長篇小說《梅次故事》末尾提到,梅次市委書記硃懷鏡去荊山寺裏“爭”燒大年初一的頭炷香,與和尚圓真有一段對話。

硃懷鏡問:“冒昧地問一句:這頭炷香,按你寺裏規矩,要四十萬的功德。他們領導來燒香,都齣嗎?”

圓真說:“當然得齣,求的是個靈驗嘛……領導同誌對我們佛教都很關心。四十萬隻是標準,其實偶爾沒領導來燒,那些大老闆來燒,就不止四十萬瞭,給五六十萬,八九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都是有的。”

硃又問二炷香要多少功德,圓真說:“通常是十五萬,當然多多益善瞭。”有著種種清規戒律的寺廟住持,竟然這樣圓通精明、坦率真誠,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小說中的敘述,雖不必完全是事實,但也不會全是虛構。以大年三十的“招財”活動為例,事實上恐怕還有另一層意義:在人們心目中,年三十或年初一的功德有很高的價值,這捐來的元寶會十分靈驗。時間稍縱即逝,需求卻大量增加,需求者競爭激烈,因此就齣現瞭類似拍賣抬價的景觀。寺廟一方想方設法渲染招財活動的功用(靈驗),吸引那些有權勢的官員(他們的功德是不需自己掏腰包的)、發瞭大財的老闆競爭,不管誰最後勝齣,寺廟都會穩獲漁翁之利。

年三十寺廟中的化緣箱之所以成為焦點,有購買虔誠商品的因素,有炫耀的因素,當然也有一些錶現實力的發送信譽的功用,但是後者顯然不是重點。真正的含義是,寺廟利用人們對宗教這種虔誠商品的需求,充分渲染、發揮自己的功用優勢(靈驗),賺取虔誠者的金錢。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想的、不包含《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大曆史》內容的圖書簡介,字數約為1500字: --- 《星火燎原: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激蕩與重塑》 作者: 李文瀚 齣版社: 滄海文化 齣版日期: 2024年11月 圖書頁數: 680頁 裝幀: 精裝,附有大量曆史圖片與文獻影印件 定價: 128.00元 --- 內容簡介 《星火燎原: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激蕩與重塑》並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經濟史敘事,而是一次深入微觀、聚焦於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思想內核的田野考察。本書旨在解構1840年至1949年間,在內憂外患的重壓下,中國社會如何經曆瞭一場翻天覆地的精神洗禮與觀念重構。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思潮的生成、傳播與變異”。 我們摒棄瞭將近代中國視為一個單一“救亡圖存”敘事的簡單框架,而是力求呈現齣那個時代思想圖景的復雜性、矛盾性與多嚮性。從開眼看世界的最初嘗試,到對西方學理的全盤引介與激烈辨駁,再到最終形成影響深遠的革命性思想體係,本書詳細梳理瞭這一進程中的關鍵節點和幕後推手。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迴響與裂隙 (1840-1895)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晚清前期的思想保守主義與早期對西方的認知失調。我們不滿足於介紹“洋務運動”的錶層技術引進,而是深入探討瞭士大夫階層對“天朝上國”觀念的固執堅守,以及在危機麵前,他們如何試圖用傳統框架來解釋和應對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魏源《海國圖誌》中“師夷長技以製夷”思想的內在張力:這種“中體西用”的嘗試,是如何在實踐中屢屢受挫的?我們通過對當時地方官員、士紳書信和日記的細緻爬梳,揭示瞭在技術層麵學習的同時,中國社會對文化、製度層麵的隔閡感是如何加深的。林則徐的“開眼看世界”遠非一個孤立事件,而是麵對一個全新世界圖景時的集體性“認知休剋”的縮影。 第二部分:百日維新與思想的加速 (1895-1911) 甲午戰敗成為中國思想界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本書詳盡考察瞭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知識分子如何利用新的印刷技術和報刊媒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激進的改革思想傳播到全國。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梁啓超對“新民”概念的塑造。他如何將西方的民族主義、公民意識與中國傳統的傢國情懷進行嫁接與重構?我們分析瞭“保國、保種、保教”這三者的內在邏輯衝突,以及維新運動失敗後,知識分子群體中産生的深刻幻滅感和對更徹底變革的渴望。此階段,對民主、自由的探索,是如何在儒傢倫理與西方理性之間反復拉鋸的。 第三部分:共和的幻夢與新的召喚 (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發,標誌著帝製的終結,但思想上的真空和混亂隨即齣現。本書將重心放在瞭袁世凱稱帝、軍閥割據背景下,知識分子對共和製度的失望與反思。 “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引入並非一帆風順。我們詳細考察瞭新文化運動中,以陳獨秀、鬍適為代錶的“自由主義”陣營與後期激進思潮的交鋒。鬍適對白話文的推廣,不僅僅是語言工具的革新,更是對傳統權威話語體係的顛覆。而魯迅筆下那些麻木的國民形象,則構成瞭對這場“思想啓濛”成果的尖銳拷問。本書聚焦於“五四”時期思想光譜的多樣性,而不是將其簡單歸結為單一的激進主義。 第四部分:革命的洪流與深層結構 (1927-1949) 在國民政府力圖建立現代民族國傢的努力中,不同思潮的競爭達到瞭白熱化。《星火燎原》花瞭大量篇幅研究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知識界,特彆是青年學生群體中,如何從一種邊緣學說,迅速上升為主流的解釋框架。 我們沒有將此解讀為外部勢力的簡單灌輸,而是深入分析瞭為何這一思想體係能精準地契閤當時中國社會最深層的結構性矛盾——階級分化、土地問題以及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書探討瞭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進行“中國化”的改造,將普遍的理論與具體的鄉村現實相結閤。同時,本書也客觀地呈現瞭自由知識分子在左右夾擊下的艱難處境,以及他們對個人主義、社會公正的持續探索。 結語:未竟的對話 全書的收尾部分,將目光投嚮1949年前夕的文化景觀。思想的整閤與分化,最終塑造瞭新中國的精神底色。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棱鏡,讓讀者得以從觀念的流變中,理解近代中國的每一次重大抉擇背後的思想驅動力。 《星火燎原》是一部關於“精神地圖”的繪製工作,它試圖還原那個時代復雜、鮮活、充滿掙紮與希望的思想生態。它拒絕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邀請讀者重新審視那些決定我們今日之麵貌的根本性觀念是如何被塑造、被捍衛、又最終被取代的。 --- 讀者定位: 曆史愛好者、社會學研究者、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思想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推薦理由: 全景式展現瞭近代中國從傳統嚮現代轉型的艱難思想曆程,聚焦於觀念的微觀構建,而非宏大敘事,文筆紮實,史料豐富,是理解當代中國文化心理的必讀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那就是“啓發”。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發生瞭什麼”,而是告訴你“為什麼會發生”,並且是通過經濟學的視角來解答。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每一個曆史時期的經濟特徵、社會結構、政策選擇都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和分析。我尤其喜歡它對中國古代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比較研究,以及對不同時代商業模式的梳理。它讓我看到瞭中國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而不是將其簡單地視為一個綫性的過程。書中對知識産權、創新激勵、資源配置等經濟學概念在古代社會的體現,都讓我大開眼界。我經常在閱讀時,會將書中的觀點與我所瞭解的其他曆史事件進行對照,發現經濟學原理竟然如此普遍地適用於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對中國曆史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培養瞭我一種用經濟學視角去觀察和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我感覺自己在這本書的引導下,對世界的理解又上瞭一個新的颱階。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大曆史”這個書名有些猶豫,總覺得可能會過於枯燥、理論化,充斥著我不太熟悉的經濟學術語。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引人入勝,他並沒有把我當成經濟學專傢,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將復雜的經濟學原理和中國曆史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感覺他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坐在火爐旁,娓娓道來,將一段段塵封的曆史,用經濟學的邏輯重新演繹。書中對絲綢之路的興衰、宋朝的商品經濟繁榮、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探討,都讓我印象深刻。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現象背後的經濟動因、社會結構以及政策影響。我特彆欣賞他對於“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等概念在古代中國商業活動中的應用分析,這些理論讓我在理解古代商人的決策和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時,有瞭更清晰的思路。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經濟規律就像是隱藏在曆史洪流中的潛流,雖然不總是顯而易見,卻深刻地影響著曆史的走嚮。我強烈推薦給任何想要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中國曆史的人,它絕對會顛覆你過往的認知。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原來曆史是可以如此“講”的!我一直以為曆史書都是關於人物、事件和年代的堆砌,而這本書則賦予瞭曆史一種全新的生命力。作者運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將冰冷的曆史數據和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它讓我看到瞭那些推動曆史前進的“看不見的手”,以及塑造社會變遷的經濟力量。我非常享受閱讀過程中那種“啊,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時刻。比如,書中對人口增長與土地兼並之間相互作用的分析,對不同時期稅收製度對社會穩定影響的闡釋,以及對貿易政策如何影響國傢興衰的探討,都讓我對中國曆史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像某些曆史讀物那樣,隻關注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而是更加關注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以及經濟發展對他們命運的影響。我發現,很多我們在教科書中讀到的曆史事件,在經濟學的視角下,竟然有瞭如此清晰和閤理的解釋。這讓我對“大曆史”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瞭更多的思考。

評分

這絕對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著作。初讀之下,我可能還會有些吃力,因為作者的論證非常嚴謹,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經濟學理論,但一旦我沉浸其中,就會發現這本書所能帶來的思想的衝擊是巨大的。它不是一本輕鬆的消遣讀物,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智力探險。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野,審視瞭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從先秦時期的土地製度,到漢代的鹽鐵官營,再到近代的民族資本主義,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次精心設計的解剖。我尤其被它關於中國傳統經濟結構韌性以及在麵對外部衝擊時所錶現齣的特質的分析所吸引。它解釋瞭為什麼中國在某些時期能夠快速發展,又在另一些時期顯得裹足不前。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上的黑暗麵,但他的分析總是著眼於經濟因素,去探究其産生的根源和影響。例如,他對中國曆史上周期性農民起義的經濟解釋,以及對不同朝代財政政策得失的剖析,都讓我對這些事件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參加瞭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雖然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但收獲的知識和啓發卻是無價的。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我近期閱讀的最大驚喜!我一直對中國的曆史和經濟發展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傳統的曆史書往往側重於政治事件、王朝更迭,而對於驅動這些變遷的深層經濟邏輯則著墨不多。這本書則不然,它巧妙地將宏觀的經濟理論框架引入到對中國曆史的解讀中,讓我耳目一新。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曆史畫捲前,突然有人遞給你一副能夠放大細節、揭示骨架的顯微鏡。作者並非生硬地套用經濟學概念,而是以一種非常融洽的方式,將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滲透到對每一個曆史時期、每一個重要事件的分析之中。我尤其喜歡它對古代農業文明的演進、手工業的興衰、商業網絡的形成以及人口變動與經濟增長之間關係的細緻描繪。它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某些製度能夠延續韆年,為什麼某些改革最終走嚮失敗,以及在看似偶然的曆史事件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刻的經濟驅動力。這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對中國數韆年的曆史不再是停留在錶麵的記憶,而是有瞭更深層的理解和洞察。我經常在閱讀的過程中,忍不住拿起筆來做筆記,劃齣那些讓我醍醐灌頂的句子。它不僅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現實世界的經濟現象有瞭更敏銳的觀察力。

評分

經常買書屯書,很多都是經典,買這本書是衝著介紹:利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從“國傢與政府”“製度與規則”“市場與經濟”“社會與文化”“企業與管理”“傳統與教育”和“情感與生活”等各方麵,對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麵進行瞭深入、獨到的解讀,觀點新穎,獨闢蹊徑,為讀者提供瞭一種新的觀察社會的方式,意義深刻。” 從經濟學角度看社會,值得一讀

評分

經常買書屯書,很多都是經典,買這本書是衝著介紹:利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從“國傢與政府”“製度與規則”“市場與經濟”“社會與文化”“企業與管理”“傳統與教育”和“情感與生活”等各方麵,對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麵進行瞭深入、獨到的解讀,觀點新穎,獨闢蹊徑,為讀者提供瞭一種新的觀察社會的方式,意義深刻。” 從經濟學角度看社會,值得一讀

評分

okokokokokokokok 好評實惠 okokok

評分

我想從不同視覺下瞭解更多的中國

評分

沒怎麼看呢 就讓我評價 怎麼評價呀。慢慢學完瞭再來

評分

使用經濟學思維,把中國曆史審視一遍

評分

書的質量很好,內容還沒看到。

評分

好書,偏理論一點,與吳曉波的曆代經濟變革得失一起看更好

評分

以經濟學視角,品韆年人類社會發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