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嫡孫女、廣洽法師弟子李莉娟女士親自編選並提供珍貴照片資料,麵嚮普通學佛入門人士
◆正文分三部分,“識佛篇”講述佛教基礎知識,“法門篇”講述佛傢修身方法,“證悟篇”解讀佛學經典,讓讀者層層深入地瞭解中國佛教文化知識
◆“證悟篇”選錄弘一大師手書《華嚴集聯三百》精華部分,並配有學佛備忘頁,可供書寫心得或靜心臨寫原文
◆首次收錄林子青(佛教學者,曾任《弘一大師全集》編委會主任)生前最終校訂本《弘一大師傳》,由林子青後人親自授權使用
◆隨書附贈弘一大師1937年手書《心經》原色影印件(經編者授權使用,版權專有)
本書為弘一大師(李叔同)俗傢嫡孫女李莉娟擇取其祖父佛學著作中通俗易懂的精華部分編選而成的一部常識類書籍,全書正文分三部分,“識佛篇”講述佛教基礎知識,“法門篇”講述佛傢修身方法,“證悟篇”解讀佛學經典,旨在使讀者層層深入地瞭解中國佛教文化知識;本書“附錄”部分則收錄瞭林子青、金梅及編者撰寫的三種弘一大師生平資料,能夠讓讀者在學習佛教知識之餘一睹一代高僧風采。
李叔同(弘一大師),
中國近現代文化先驅,律宗祖師。1880年10月20日(農曆九月二十)齣生在天津富商傢庭,自幼聰穎善學,在俗時緻力於傳播西方美術、音樂、戲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1918年齣傢,法名演音,號弘一,僧臘二十四年,期間持戒嚴謹,以振興“南山律宗”為己任,成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被視為“民國四大高僧”之一。1942年10月13日(農曆九月初四)圓寂於福建泉州。
李莉娟,
李叔同(弘一大師)俗傢嫡孫女,1957年生於天津。1986年在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洽法師的見證下,皈依佛教,法名“契真”,從此在恩師的指導下學習佛法,學習弘祖的精神和做人的品德,並受其鼓勵恭臨弘祖跡墨,先後在中國颱灣、新加坡、上海、浙江、江蘇以及天津“李叔同故居紀念館”舉辦“恭臨弘祖跡墨書法展”。現任天津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天津市李叔同——弘一大師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識佛篇
佛法十疑略釋
佛法大意
佛法宗派大概
律學要略
苦樂對覽錶
法門篇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敬三寶
勸人聽鍾念佛文
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
改習慣
改過實驗談
佛法學習初步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持非時食戒者應注意日中之時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附錶:
(1)禮佛時辰錶
(2)常用齋期錶
(3)諸佛諸菩薩聖誕及其他重要紀念日日期錶
證悟篇
《心經》大意
弘一法師手書《華嚴集聯三百》精選
附 錄
弘一大師傳(校訂本)
李叔同——弘一法師年錶(修訂版)
弘一法師年錶後編 (1942—1948)
對我祖父的思念(代後記)
因果之法,雖為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齣下列:
桃李種:長成為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長成為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纔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凶禍災難,那〔哪〕裏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眾深信因果,瞭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
這本《學佛常識》確實是為初入佛門者量身打造的,它像一位和藹的長者,用最樸素的語言,為我們撥開瞭籠罩在佛法周圍的層層迷霧。我記得我剛接觸佛學那會兒,滿腦子都是各種高深莫測的名詞,什麼“緣起性空”、“三法印”、“阿賴耶識”,聽著都像是天書,完全不知道該從何下手。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就在於,它沒有一上來就拋齣那些拗口的理論,而是從最基礎的“三寶”講起,什麼是佛、法、僧,為什麼我們要皈依。它不是那種讓你掉書袋的工具書,而是真正側重於“常識”的建立,讓你知道佛陀住世時的生活片段,瞭解佛教的基本禮儀,比如如何正確地打坐、念佛,這些都是日常修行中實實在在能用到的“工具”。我尤其喜歡它對因果報應的闡述,沒有那種故作嚇人的語氣,而是用平實的案例說明,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有惡報,這種清晰的邏輯鏈條,比起空泛的說教更容易讓人信服,也更容易將理論落實到生活中去,比如我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哪怕是微小的善念,也願意去實踐,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進步。這本書的排版和語言都非常清爽,讀起來沒有負擔感,非常適閤作為入門的第一本讀物。
評分老實說,市麵上關於佛教的書籍汗牛充棟,很多都走入瞭兩個極端:要麼是晦澀難懂的哲學思辨,要麼是過度強調神秘主義的民間傳說。而這本《學佛常識》在我看來,成功地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不是一本讓你立馬開悟的“捷徑手冊”,但它提供瞭穩固的“地基”。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對佛教曆史脈絡的梳理非常清晰。它沒有迴避佛教發展過程中齣現的一些流派差異和曆史演變,但它很巧妙地將這些復雜的脈絡“降維”處理,讓讀者能快速理解佛教是如何從印度傳播到世界各地,以及它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是如何與儒、道思想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例如,它對禪宗和淨土宗的介紹,就非常到位,明確指齣瞭它們在修行方法上的側重點,讓像我這樣在“參禪”和“念佛”之間猶豫不決的新手,有瞭一個清晰的參照係。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在看一本圖文並茂的文化史,知識點密集卻不令人窒息,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成為”一個佛教徒,而是如何“瞭解”這個擁有兩韆多年曆史的偉大思想體係。
評分如果非要挑剔這本書的不足,也許就是它的篇幅相對精煉,導緻在某些深奧的概念上,隻能是點到為止。但反過來看,這恰恰也是它的優點,因為它避免瞭陷入泥潭。對於我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張“地圖”,它清晰地標識齣瞭佛教世界的各個主要區域,讓我心中有瞭全局觀。我不再是看到一個名詞就感到迷茫,而是知道這個概念屬於哪個闆塊,它在整體結構中處於什麼位置。比如,關於“五蘊”的剖析,它沒有用復雜的梵文術語來搪塞,而是用我們感知到的“色、受、想、行、識”來解釋人的構成,這種貼近生活的比喻,讓“空性”這個看似遙不可及的理論,有瞭一個落地的切入點——原來我所執著的“自我”,不過是這五種元素的暫時聚閤。這種結構化的理解,極大地提升瞭我對後續深入學習的興趣和方嚮感。它成功地搭建起瞭知識的腳手架,讓我有信心去攀登更高層次的佛法殿堂。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久經沉澱的溫潤感,它不像某些新派讀物那樣追求爆點和新奇,而是秉持著一種嚴肅而又親切的態度。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經典語句時,往往會配上簡潔的白話注解,這避免瞭古代典籍翻譯帶來的隔閡感。比如,關於“發菩提心”的描述,它強調的不是宏大的誓言,而是每天點滴的利他行為,比如幫助鄰居、體諒同事,這種將“大乘”精神落到“微觀”實踐層麵的處理方式,非常貼閤當代人的生活節奏。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修行不在於你是否身處寺廟,而在於你是否在每一個抉擇的瞬間,都選擇瞭更具慈悲和智慧的方嚮。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告訴你佛陀說瞭什麼,而在於它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你如何思考和行動,它是一本讓你在日常瑣碎中,依然能找到內心寜靜和價值坐標的指南,非常值得擁有。
評分我是一個特彆注重實用性的人,對於任何理論性的東西,如果不能指導我的日常生活,我都會覺得是浪費時間。《學佛常識》這一點做得相當到位,它簡直可以被視為一本“佛係生活指南”。它沒有長篇大論地去分析大乘和小乘的教義差異,而是直接切入到普通人最關心的“如何麵對痛苦”這個核心問題。書中關於“四聖諦”的講解,我看瞭不下五遍。它將“苦”定義為一種普遍的存在,而不是單純的懲罰,這極大地緩解瞭我對“受苦”的恐懼和抗拒。隨後對“集”、“滅”、“道”的闡述,就自然而然地引嚮瞭正念、慈悲和智慧的培養。我發現,書裏介紹的很多修行方法,比如“觀呼吸”,其實和現代心理學中的正念訓練有很多共通之處。它教我如何“抽離”齣來,觀察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完全裹挾。這種從內嚮外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財富,它讓我明白瞭,學佛不是要逃離現實,而是要更好地活在現實之中。
評分快遞員態度很好。
評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評分學佛好久瞭,還需補充知識。還沒看,買瞭好多書,好好看吧。腦子銹瞭,書到瞭以後纔發現自己最想買的一本書沒買。哭暈。
評分不錯,可以多瞭解一下佛教的知識,很樸實的一本書,沒有花哨的噓頭。
評分正版不錯滿意
評分大師的孫女輯錄的大師論述!
評分書不錯 書不錯 書不錯 書不錯 書不錯 書不錯 書不錯 書不錯
評分學佛常識學佛常識學佛常識
評分讀好書,多讀書,努力提高文化修養。京東自營書,信得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