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浓缩了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的常考知识点,帮助考生抓住考试重点和难点,直击核心考点。具体来说本书有如下特色:
本书特色一:立足大纲。本书立足于考试大纲,紧密结合真题题型和考点,符合考情,有针对性。
本书特色二:体例科学。为了方便考生学习、巩固知识点,正文中设置考题再现,重要章节后更有考点强化练习方便考生自我检测。
本书特色三:精巧实用。本书小开本设计方便考生利用零碎时间随时记忆,用彩色标注重点内容,方便考生有针对性记忆。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依照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认真分析和研究了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的考试内容和考查趋势,编写了这本有针对性的高频考点速记教材。
本书浓缩了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的高频考点,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设计三个部分。在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中附有考题再现,在重要章节后设置了考点强化练习题,帮助考生直接了解真题考点并能随时进行自检自测。
目录
第一章初中生物学基础知识/2
高频考点提要/2
第一节科学探究/2
第二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5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45
第四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61
第五节生物圈中的人/92
第六节生物圈中的动物/126
第七节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134
第八节生物的多样性/170
第九节生物技术/177
第十节健康地生活/188
考点强化练习/199
第二章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及生物学科发展/203
高频考点提要/203
第一节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203
第二节生物学科的发展/205
考点强化练习/212
第一章初中生物学新课程理论/216
高频考点提要/216
第一节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216
第二节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217
第三节初中生物学课程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221
第四节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225
考点强化练习/231
第二章初中生物学新课程内容/234
高频考点提要/234
第一节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框架/234
第二节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标准涉及的
重要概念/236
考点强化练习/246
第三章基本教学技能/248
高频考点提要/248
第一节导入技能/248
第二节教学语言技能/252
第三节提问技能/255
第四节强化技能/260
第五节演示技能/263
第六节板书技能/267
第七节结束技能/271
考点强化练习/276
第四章教学策略/279
高频考点提要/279
第一节概念图的教学策略/279
第二节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282
第三节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283
第四节初中生物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286
考点强化练习/292
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述/296
高频考点提要/296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296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流程/298
考点强化练习/300
第二章生物学教师的备课/302
高频考点提要/302
第一节分析学生/302
第二节分析教材内容/307
第三节教学策略的选择/317
第四节课程资源与直观教具的选择/323
考点强化练习/334
第三章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338
高频考点提要/338
第一节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概述/338
第二节教师自编成就测验——命题/353
第三节实作评价/358
考点强化练习/36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72
精彩书摘
部分学科知识
本部分内容共分为两章,章为初中生物学基础知识,包含十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第二章讲述的是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及生物学科发展。
本部分内容是中学生物教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在历年考试中,都会重点考查,考生应着重掌握。
掌握与初中生物学课程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进化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生物技术。
节科学探究
一、概念精要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二、概念内涵
实验是验证假说和解决问题的终途径。实验是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的变化的一种方法。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是指实验中由操作者所控制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也称因变量,是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或结果。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在科学探究中,常常要注意以下原则:
1.对照原则
对照原则是指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2)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
(3)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
(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在等组实验法中,大都是运用相互对照的方法,如“植物的向性”的等组实验中,5个实验组所采用的就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了无关变量的影响,实验结果也更具有说服力。
2.重复原则
实验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又一个重要原则是重复原则。一般认为重复5次以上的实验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随机原则
除了对照和重复之外,在实验研究中,还要求各组间除了处理因素外,其他可能产生混杂效应的非处理因素尽可能保持一致。贯彻随机原则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资料统计分析时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
三、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过程见下图: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答案】B。解析:科学探究往往要经历失败,因此要具有不怕失败、反复探索、不断改进探究方法的科学精神。该实验小组应该做的是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第二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衣壳两部分构成。核酸位于病毒的内部,构成病毒的核心,四周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包围。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细胞生物相对于病毒,其结构及功能要复杂得多。根据细胞内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
1.细胞壁
细胞壁位于细胞的外层,是一层透明的薄膜。植物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的,孔隙较大,物质分子可以自由透过。细胞壁对细胞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2.细胞膜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和蛋白质组成,另有糖蛋白(在膜的外侧)。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丰富。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由于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其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3)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分隔开,保持了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014年下半年真题】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具有()。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流动性
C.小分子物质通过的通道
D.大分子物质通过的通道
【答案】B。解析:变形虫吞噬整个细菌是通过胞吞方式,其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答案选B。
3.细胞质
细胞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在生活状态下为透明胶状物。
(1)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指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细胞质的基本成分,主要含有多种可溶性酶、糖、无机盐和水等。
(2)细胞器
细胞器是分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在细胞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它包括:线粒体、叶绿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系(溶酶体、液泡)、中心体等。
●线粒体(双层膜):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含少量DNA。
●叶绿体(双层膜):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部分的细胞中。类囊体上有色素,类囊体和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
●内质网(单层膜):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单层膜):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中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液泡(单层膜):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是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核糖体(无膜结构):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2016年上半年真题】下列细胞器不参与胰岛素合成的是()。
A.溶酶体B.核糖体
C.高尔基体D.粗面内质网
【答案】A。解析:胰岛素是分泌蛋白。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在内质网进行加工,经高尔基体小泡运输到细胞膜,以胞吐方式排出细胞。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只有溶酶体没有参与该过程,答案选A。
小结:
(1)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中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2)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3)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4)能产生水的细胞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核(复制、转录时)。
(5)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相关的细胞结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
(6)产生ATP的细胞结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7)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结构: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4.细胞核
小结:
(1)mRNA、蛋白质进出核膜穿过0层膜0层磷脂分子。
(2)核孔的数目与细胞代谢有关,核孔越多的细胞其代谢越旺盛。
(3)核仁的大小与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多少有关。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糖体多,核仁大。
(4)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是DNA,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5.显微镜的使用和制作临时装片
(1)显微镜的使用
①正确的取镜操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需要强光时,可选择凹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视野中需弱光时,可选择平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小光圈。
③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破玻片;眼睛注视目镜时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④从显微镜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⑤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⑥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⑦目镜特点:上端齐平、无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高倍镜与低倍镜的比较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显微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像偏右上方,实际在载玻片上是偏左下方,要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即同向移动原则,但研究细胞质环流方向时,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方向与实际环流方向一致。
(2)临时装片的制作
①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②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③撕:用镊子撕取实验材料中薄的一片;
④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平;
⑤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⑥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2014年上半年真题】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图甲的箭头表示显微镜视野中微小生物的游走方向,为了不使该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图乙)是()。
A.AB.B
C.CD.D
【答案】D。解析:根据显微镜的成像特点,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际的移动方向相反。显微镜视野中微生物向右下方游走,实际微生物是向左上方游走。为了不使该微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应向右下方移动。即图乙中的D方向。故本题选D。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要》 一、 课程标准与考试导向:深度解析,精准备考 本书紧密围绕《全日制初中阶段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标准(试行)》及最新考试大纲要求,以“授人以渔”为核心理念,旨在帮助广大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初中生物学科知识,并提升教学能力,顺利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我们深入分析历年真题,洞察考试命题规律,提炼核心考点,剔除无效信息,让您的备考更加聚焦、高效。 二、 学科知识精讲:脉络清晰,化繁为简 初中生物学内容涵盖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遗传与变异的奥秘,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控等多个维度。本书将这些知识点系统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帮助考生构建牢固的知识框架。 1. 细胞的生命活动:微观世界的物质基础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从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到细胞核,逐一剖析各类细胞器的精细结构和重要功能,如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车间”,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重点讲解细胞膜的流动性与选择性,细胞核在遗传中的核心作用。 细胞的生命活动: 细胞的物质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实例。细胞的能量转化,如光合作用的场所、过程、条件和意义,以及呼吸作用的类型、过程、场所和意义,强调两者在自然界能量流动中的关键作用。细胞的增殖,涉及细胞分裂的过程(有丝分裂)和意义,以及细胞分化与凋亡在生物体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 遗传物质:DNA的结构与复制: 深入讲解DNA的分子结构,包括脱氧核苷酸的组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及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详细阐述DNA复制的过程,强调其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以及DNA在遗传中的核心地位。 基因的表达: 蛋白质的合成是基因表达的重要环节,本书将详细介绍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包括mRNA的形成、核糖体的作用、tRNA的功能以及氨基酸的连接,揭示了“中心法则”在生命活动中的普遍意义。 2.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的递进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从细胞到组织(如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再到植物体,清晰展现植物体的有序构建。重点讲解植物不同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如根的吸收功能、叶的光合作用功能、茎的支撑与运输功能。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更为复杂,从细胞到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器官、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最终构成完整的动物体。本书将引导考生理解各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维持动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3.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生命的重要机制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根尖、芽、茎尖的分生组织及其作用,植物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的种类、功能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植物的开花与结果,涉及光周期现象、植物激素的调节。 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以及脊髓和大脑的功能。重点讲解反射的概念、类型及意义。 体液调节: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与激素),主要内分泌腺(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性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以及这些激素在物质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方面的调节作用。强调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互配合,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原与抗体的概念,免疫应答的过程,以及疫苗接种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性。 生物体的生殖与发育: 有性生殖: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受精过程,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早期胚胎→胎儿)。 无性生殖: 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如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以及动物的克隆,并分析其优缺点。 4.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奥秘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重点讲解能量传递效率。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等,强调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和措施。 三、 教学能力提升:实践导向,方法先行 本部分内容旨在帮助考生掌握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使其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1. 教学设计:科学规划,目标明确 课程标准解读: 深入理解国家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物学的要求,把握各学段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 学情分析: 掌握分析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学习基础、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基本方法,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教学目标制定: 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科学、具体地制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 学习如何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合理的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 熟悉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并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方法。同时,了解并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清晰的讲解、有效的练习、恰当的总结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拓展。 教学评价设计: 掌握多种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及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 2. 教学实施:有效课堂,互动生成 课堂组织与管理: 学习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课堂,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问题设计与引导: 掌握设计不同类型问题(如启发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的技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 实验教学的组织与指导: 学习如何安全、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了解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学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提问与反馈: 掌握有效的课堂提问技巧,以及如何及时、准确地给予学生反馈,促进学生学习。 3. 教学评价:全面评估,促进发展 评价的原则与功能: 理解评价的多元化和发展性原则,以及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功能。 评价工具与方法: 熟悉并掌握各种评价工具和方法,如测验、观察、作品分析、访谈等。 评价结果的应用: 学习如何分析和解读评价结果,并将其应用于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 题型分析与解题策略:实战演练,技巧制胜 本书在每一章节内容后,均配以精选的例题和练习题,并提供详细的解析,帮助考生理解知识点在实际考题中的应用。同时,我们将对常见的题型进行分类解析,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实验探究题等,并总结出相应的解题策略和技巧,帮助考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五、 模拟测试:检验成果,查漏补缺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本书提供了高质量的模拟试题,严格按照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题量和难度进行设计。通过模拟测试,考生可以全面评估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试能力,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巩固。 总结: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要》是一本集系统性、权威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备考指南。我们以严谨的态度,精炼的语言,力求为广大考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资源。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信心满满地迎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挑战,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生物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