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郡年记

沙郡年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尔多·利奥波德 著,李静滢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纪实文学
  • 回忆录
  • 二战
  • 诺曼底登陆
  • 士兵
  • 战争回忆
  • 个人经历
  • 历史事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2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8339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1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如果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重和赞赏,或者不高度重视土地的价值,那么人和土地间的伦理关系就不可能存在。——奥尔多.利奥波德
  《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智慧的书。他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是阅读,静静地读,读的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乔治艾略特
  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他写出了本国非常好的书。他说要敢于对抗常识,别人说的,不一定就是你看到的,你需要自己寻找一条以你而命名的路。——马修阿诺德

内容简介

  1935年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叫“沙郡”的地方买了一块被废弃的农场,其后多年,他和家人种植了上千棵树以重新恢复土地的健康。他还以“沙郡”的木屋生活经历为素材写了很多随笔,后汇编成这部著名的《沙郡年记》。这部作品以优美灵动的文字描绘了20世纪中期以前美国南部各州的生态状况,同时通过严肃客观的分析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土地伦理、生态良知等问题的看法。利奥波德一生为自然资源保护工作身体力行,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整理出的《沙郡年记》手稿成为了他留给世界的环保宣言。

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1935年,他与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罗伯特.马歇尔一起创建了“荒野学会”,宗旨是保护面临被侵害和被污染的荒野大地以及荒野上的自由生命。1948年4月21日,因邻居的农场起火,利奥波德在赶赴扑火的途中心脏病猝发逝世。如今,利奥波德已经被公认为野生动物管理研究的始创者。

精彩书评

  如果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重和赞赏,或者不高度重视土地的价值,那么人和土地间的伦理关系就不可能存在。
  ——奥尔多.利奥波德

  《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智慧的书。他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是阅读,静静地读,读的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乔治艾略特

  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他写出了本国非常好的书。他说要敢于对抗常识,别人说的,不一定就是你看到的,你需要自己寻找一条以你而命名的路。
  ——马修阿诺德

目录

初版序言/1
增订本序言/5
第一部分 沙郡年记
一月 一月雪融/3
二月 优质橡木/6
三月 大雁归来/17
四月 潮水来临/22
五月 从阿根廷归来/31
六月 钓鱼田园诗/33
七月 庞大的领地/37
八月 绿色牧场/45
九月 小树林的合唱/47
十月 暗金色/49
十一月 如果我是风/58
十二月 家园的范围/67
第二部分 随笔——地景特质
威斯康星州/81
伊利诺伊州和艾奥瓦州/102
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107
奇瓦瓦和索诺拉/119
俄勒冈州和犹他州/133
曼尼托巴/137
第三部分 关于乡野的沉思
乡野/145
闲暇时间/148
环河/153
大自然的历史/164
美国文化中的野生动植物/170
鹿径/180
大雁的音乐/182
第四部分 结论
土地伦理/191
荒野/212
环保美学/224
附录I:作者生平/235
附录II:本书中出现的动植物名称(英汉对照)/237
译后记/248

精彩书摘

  一月一月雪融
  每年,隆冬的暴风雪过后,冰雪总会在某个晚上开始消融。清冷的滴水声在大地上响起,不论是夜里刚刚入眠,还是入冬以来一直酣睡的动物,都会感受到那滴答声带来的奇异悸动。在幽深的洞穴里蜷缩着冬眠的臭鼬此时舒展开身体,大着胆子开始探索湿漉漉的世界。它拖着大肚皮,在雪地里留下串串足迹。在人们称之为一年的由始至终的循环中存在着可以推定发生日期的事件,它的足迹就标识着最早发生的这类事件之一。
  那足迹似乎表现出对凡尘俗事的淡漠超然,这在其他季节里比较鲜见。足迹径直穿过乡野,仿佛它的主人正恣意追逐着远在天际的目标。我好奇地跟随其后,想知道臭鼬的心态和胃口如何,倘若它真有目的地,又在何方。
  在一月到六月这几个月份,大自然赠予人们的消遣乐事是按几何级数递增的。在一月,你可以追踪臭鼬的足迹,寻找山雀的脚环,或者看看鹿儿啃过哪些幼松的枝叶,水貂破坏了哪些麝鼠的家。除此之外,能引起你些许兴趣的事情只会间或出现。在一月,能做的观察就像白雪一样简单平静,像寒冷一样持续不变。你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观察谁做了什么事,而且可以探究它们做这些事的原因。
  一只田鼠在我靠近时惊跳起来,踩着雪水横蹿过臭鼬的行迹。它为什么会在大白天出来活动呢?或许是对冰雪融化感到难过吧。此时,它在蓬乱的草丛间辛辛苦苦啃咬出来的秘密地道,已经不再是隐藏于积雪之下的隧道迷宫,而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让人讥讽的小径。事实上,融冰化雪的太阳已在嘲笑这渺小生灵经济实用的基础建筑。
  田鼠是精明的栖息者,它知道草的生长是为了让它把干草储藏在地下,它知道雪的飘落是为了让它修筑连通干草堆的隧道。供给、需求和运输就这样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对田鼠而言,下雪意味着远离饥饿与恐惧。
  一只毛脚鵟在草地上空翱翔。此刻它停止向前飞行,像鱼鹰一般盘旋起来,然后如同插着羽毛的炸弹一样,向湿地俯冲下去。它没有再飞起来,可以确信它已经捕到了某只忧心忡忡的田鼠工程师,正在享受鼠肉美餐。那只田鼠本该等到夜晚再出来查看原本井然有序的世界受到了什么损害。
  毛脚鵟并不知道草为什么生长,但是它很清楚冰雪的消融是为了让它能重新抓到老鼠。它从北极飞来,一心怀着对冰雪消融的期待,因为对它而言,冰雪消融意味着远离饥饿与恐惧。臭鼬的足迹延伸到树林里,并穿过一片林中空地,这里的雪已经被兔子踩实,上面留下了粉红色的斑驳尿渍。新生的橡树苗为融雪付出了代价,它们枝茎上的树皮都被兔子啮咬过了。一簇簇的兔毛证明,雄兔之间已为争夺异性进行了本年度的首场战斗。再往前走,我发现了一处血迹,周围是猫头鹰张开翅膀扫过的弧形痕迹。
  融雪使这只兔子远离饥饿,同时也使它莽撞地忘记了警惕。猫头鹰则提醒它,不能因为一心想着春天就忽略了小心谨慎。臭鼬的足迹继续向前延伸,看起来它对可能存在的食物不感兴趣,也毫不关心邻居们的嬉闹或不幸。我不禁奇怪,它究竟在想些什么,又是什么让它离开了卧眠之处呢?这只肥墩墩的家伙拖着大肚皮涉过雪泥,难道会有什么浪漫的动机吗?最终,足迹消失在一堆浮木之中。我听到原木间传来清亮的滴水声,我想臭鼬也一定听到了这个声音。我转身回家,一路上仍然感到困惑。
  二月优质橡木
  如果没有自己的农场,就有可能形成两种错误的看法。一种是认为早餐都来自杂货店,另一种是认为温暖来自壁炉。
  为了避免第一种误解,人们应该亲手种植菜园,而且最好是在没有商贩的地方,免得让他们把问题搞得混乱不清。
  为了避免第二种误解,人们应该在壁炉的柴架上放一段优质橡木,而且最好是放在没有暖气炉的地方,等到二月的狂风暴雪摇撼屋外的树木时,再让这段橡木温暖你的小腿。倘若有人曾经砍倒属于自己的橡树,把橡木劈开、拖走、堆放在一起,与此同时头脑一直没有停止思索,他就会记得温暖从何而来,并能以翔实的理由,否定那些坐在暖气旁过周末的城里人对这一问题的见解。
  此刻在我的壁炉里熊熊燃烧的这段橡木,原本生长在一条移民走过的古道旁边。那是一条顺着沙丘蜿蜒而上的道路。我在砍倒那棵橡树时,曾经量了一下它的树桩,直径约为30英寸。它有80圈年轮,因此,当年新生的树苗肯定是在1865年,也就是内战结束时,留下了第一圈年轮。不过从现在树苗的生长过程来看,橡树要长到兔子够不着的高度,必须经过十年或更久的时间周期。在这期间,每年冬天,橡树都会被兔子啃掉一圈圈的树皮,等到来年夏天才会重新发芽生长。不过,很清楚的是,橡树能幸存下来的原因,或者是由于躲过了兔子的注意,或者是由于兔子的数量不够多。也许有一天,某位有耐心的植物学家可以绘制出橡树生长年份的频率曲线,这条曲线每隔十年就会出现隆起的波峰,每个波峰都对应着兔子数量的低谷(正是通过这种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恒久的争战过程,一个动物种群和植物种群达到了共存共荣)。
  因此,我的这棵橡树在60年代中期开始留下年轮时,很有可能出现过兔子数量的衰减。而生长成这棵橡树的橡子在50年代就已经落到地上了,那时有篷马车还会经由我说的这条道路驶向大西北。
  或许是由于移民交通的洪流翻起了路边的泥土,除去了路边的杂草,这颗独特的橡树种子才在阳光下舒展开初生的嫩叶。在一千颗橡子中,只有一颗能在萌芽后长到足以与兔子抗争的高度,其余的全都消失在苍茫的大草原了。
  令人感到温暖的是,这株橡树逃脱了夭折的厄运,它幸存下来并吸收贮藏了80载的六月阳光。直到我的斧锯介入它的生长过程,这些阳光的热量才被释放出来,在80次大风雪中温暖着我的木屋和我的心灵。每次大风雪来临时,我的烟囱冒出的缕缕轻烟都在向人
  们证明,阳光并没有白白照耀。
  我的狗并不在意温暖从何而来,但它热切关注着温暖的到来,而且是迅速到来。实际上,它认为我有奇异的魔力,能够带来温暖,因为我在寒冷的拂晓摸黑起床,瑟缩着蹲在壁炉前生火时,它会讨好地挤到我和放在炉灰上的引火木柴之间。而我不得不把火柴从它的两腿间伸出去,才能引燃柴火。我想,它对我的这种信任与忠诚可以使群山为之所动。
  让这棵橡树无法继续生长成材的是一道闪电。那是七月的一个夜晚,炸雷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我们意识到附近肯定有被闪电击中的地方,不过既然没有击到我们,就又继续睡觉了。人总是以自己为标准来检测一切,遇到雷电时更是这样。
  第二天早晨,当我们在沙丘上漫步,与沐浴过新鲜雨水的金光菊和三叶草一起感受雨后的喜悦时,突然看到一大片新从路边橡树的树干上撕扯掉的树皮。树干上留下了长长的、宽约一英尺的螺旋形伤痕,白色的木质还没有被太阳晒黄。一天之后,橡树的叶子就枯萎了,这让我们知道,雷电已给我们留下了超过十立方米的柴薪。
  我们哀悼这棵老树的逝去,但也知道它有众多子孙后代,它们正笔直地耸立在沙地上,接替了成材的重任。
  我们把这棵老橡树留在它已无法利用的阳光下风干了一年时间。之后,在一个清冷的冬日,我们用一把新锉好的锯子,锯入它棱堡般坚实的根部。写满历史的细小木屑带着芳香从锯子切入的地方喷溅而出,落到跪在树两边的伐木者面前,很快就在雪地上堆积起来。我们感到这两堆锯屑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木屑,而是一个世纪的完整记录。锯子来来回回、一点一点地切入树的生涯年表,这个年表是由橡树年轮所构成的同心圆写成的。
  锯子只拉了12下,就切入我们开始拥有这棵橡树的短暂岁月,在此期间我们学会了热爱和珍视这座农场。突然间,锯子就进入了属于我们前任农场主的年代,那是个私酒酿制者,他恨这座农场,榨干了土壤的所有养分,烧掉了农场上的农舍。在他把农场连同拖欠的赋税扔给郡县管理之后,就和其他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没有土地的人们一样,一去不见踪影了。但是橡树依旧为他献上了优等的木材,属于他那几年的木屑和属于我们那几年的一样,清香、粉红、坚实。橡树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在1936年、1934年、1933年和1930年的尘暴干旱期的某个时候,这个私酒酿制者对农场的统治结束了。那些年里,从他的酒坊蒸馏室冒出来的橡木烟,以及沼泽燃烧散发出的泥炭烟尘,肯定是遮天蔽日。那时由政府颁布的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已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推行,但锯屑并未显示出任何变化。休息一下!掌锯者喊道。于是我们停下来歇口气。
  现在我们的锯子切入了20世纪20年代,这是巴比特的年代,一切事物都在缺乏审慎与傲慢自负中变得更大更强,直至1929年股市崩盘。即或橡树听到了这崩盘声,它的木材也不会显露任何迹象。同样,它也不会留意立法机构数次发布的保护树木的举措。这些举措包括:1927年制订的国家森林法及伐木法、1924年决定在密西西比河上游的低地设立一个大的保护区,以及1921年的新的森林政策。它也未曾注意到,这个州在1925年失去了最后一只貂,在1923年迎来了第一只紫翅椋鸟。
  1922年3月,一场大雨雪压折了邻近每一株榆树的树枝,但我们这棵橡树却没有一点儿受损的痕迹。对一棵好橡树来说,一吨左右的冰又算什么呢?
  休息一下!掌锯者喊道。于是我们停下来歇口气。现在,锯子进入了1910年至1920年间,那是人们做排水之梦的十年。在那期间,蒸汽挖土机抽干了威斯康星州中部的沼泽地,试图开辟出一片片农场,结果却只得到一堆堆灰土。我们的沼泽逃过此劫,并非因为工程师更为审慎或暂缓行动,而是因为从1913年到1916年泛滥的河水在每年四月都会淹没这片沼泽,而且势不可当,或许这是大自然的防御性报复。橡树则一直在生长,即使是在1915年。那一年最高法院废除了州有森林,州长菲利浦傲慢武断地宣称,“州立林业不是有利的商业计划。”(这位州长从未想过,对于什么是有利,甚至对于什么是商业,定义的方式或许不止一种。他也没有想过,立法机关在法规中为“有利”写下一种定义时,大火正在土地上写下另一种定义。或许,身为州长,在这类事情上必须这样不存疑虑)那十年间,在林业衰退的同时,动物保护却取得了进展。1916年,雉在沃基肖安了家;1915年,一项联邦法令的出台禁止了春季狩猎;1913年,一座州立猎场开始成立;1912年,“雄鹿法令”的出台为雌鹿提供了保护;1911年,全州各地纷纷设立禁猎区“庇护”动物。“庇护”成了一个神圣的词,但是橡树并没有受到这些事情的影响。
  休息一下!掌锯者喊道。于是我们停下来歇口气。现在,我们锯到了1910年。这一年,一位伟大的大学校长出版了一本有关保护环境的书;一次严重的叶蜂灾害使数百万株美洲落
  叶松死亡;一场大旱灾造成松林大面积枯死;一台大型挖泥机排干了霍里孔沼泽的水。
  我们锯到了1909年。这一年,胡瓜鱼首度被放养于五大湖区。另外,由于这一年夏天雨水较多,州议会缩减了防治林火的拨款。
  我们锯到了1908年。这一年气候干旱,森林大火无情地燃烧;威斯康星州失去了最后一只美洲狮。
  我们锯到了1907年。这一年,一只流浪的猞猁在寻找乐土时走错了方向,在丹恩郡的农场上不幸身亡。
  我们锯到了1906年。这一年,第一位州林务官正式上任;大火烧掉了沙郡地区的17000英亩林地。
  我们锯到了1905年,这一年从北方飞来的一大群苍鹰吃光了当地的松鸡(毫无疑问,它们也曾停落在这棵树上,吃掉了我们农场的一些松鸡)。我们锯到了1903年和1902年,这两年的冬季奇冷无比;接着1901年,这一年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年降雨量仅17英寸);然后是1900年,在这充满希望和祈祷的百年纪年,橡树只是和以往一样增加了一道年轮。
  休息一下!掌锯者喊道。于是我们停下来歇口气。现在,我们的锯子进入19世纪90年代,那些把目光转向城市而非土地的人们称之为快乐的年代。
  锯子进入1899年,这一年,在北方两个郡之外的巴布科克附近,最后一只旅鸽被子弹击中而陨落。
  锯子进入1898年,这一年的秋天干旱少雨,接着又是无雪之冬,土壤冻到了7英尺深,苹果树全都冻死了;1897年,又一个干旱之年,又一个林业委员会成立;1896年,仅在斯普纳村就有25000只草原榛鸡被装船运往市场;1895年,又是森林大火肆虐;1894年,又是干旱的年份;1893年,发生了“蓝鸲暴风雪”,这年三月的一场暴风雪几乎冻死了所有迁徙的蓝鸲(首先到来的蓝鸲总是在这棵橡树上落脚,但到了90年代中期就肯定见不到这种景象了)。
  我们锯到1892年,又是森林大火之年;1891年,周期出现的松鸡数量稀少的年份。我们锯到1890年,“巴布科克牛奶试验器”就是在那一年问世的。由于有了这种试验方法,在半个世纪之后,州长海尔才可以夸口说威斯康星州是美国的乳品场。如今,该州的汽车牌照上都展示着这值得自夸的特色,即使发明者巴布科克教授本人恐怕也想不到会有这番情景。
  也是在1890年,历史上阵容最庞大的松木排沿威斯康星河顺流而下,准备为草原各州的奶牛建造一个红色的牛栏帝国,我的这棵橡树就目睹了这一景象。这些优质松木现在为奶牛挡住了暴风雪,如同优质橡木帮我抵御了暴风雪一样。
  休息一下!掌锯者喊道。于是我们停下来歇口气。
  ……

前言/序言

  初版序言
  有些人离开了野生生物也可以生活,有些人却做不到。这里的随笔就表达了后者所感受到的欣悦与所面临的窘境。
  在文明进程开始摈弃自然环境以前,野生生物在人们眼中,就像晨风和落日一样理所当然。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牺牲自然的、野生的、自由的万物?只有和我一样的少数人会认为,看到大雁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要比看电视所得到的快乐更生动自然,寻找一朵白头翁花的美妙情趣与言论自由一样,都是不可剥夺的权利。
  我承认,在机械化生产为我们带来丰盛的早餐之前,在科学为我们揭示野生动植物从何而来、如何生存之前,自然环境里的这些东西几乎没有多少人文价值。因此,全部矛盾就归结为一个值得思量的问题。我们这些少数派看到了进化过程中的递减定律,反对我们的人却没有看到。
  人们必须根据事物的状况调整对策。这些篇章就体现出了我的对策。它们分为三部分。
  第I部分叙述的是,我和家人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木屋中过周末时,观察到了什么景象,产生了什么感受。威斯康星州的这个沙地农场,先是被日趋庞大与完美的社会耗尽资源,之后又遭到了抛弃。我们则试图用铲子和斧头,在这座农场上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失去的东西。正是在这里,我们进行寻找,并仍能找到上帝所赐予的食物和无穷乐趣。
  这些木屋随笔按照月份先后排列为“沙郡年记”。
  第II部分是“随笔:四处漫游”,其中细述了我生活中的一些插曲,它们让我明白,我的同行者并非步调一致。这一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有时是痛苦的。40年来,我在美国大陆各个地方亲身经历的这些插曲,对于各种可被共同归结为“自然资源保护”的议题,是很有代表性的例证。
  第III部分是“结论”,其中提出了一些逻辑性更强的观点,科学合理地解释了我们这些少数派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只有对我们非常有认同感的读者,才会费神思索这里提出的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可以说,这些随笔告诉了我的同行者,应该怎样做才能恢复我们应有的步调。
  自然资源保护并未取得应有的进展,因为它与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念毫不相容。人们认为土地是属于自己的商品,因此滥用土地。只有把土地视为我们所隶属的群落,我们才有可能带着爱与尊重来使用土地。只有通过这种途径,土地才能在机械化时代的冲击中幸存下来;也只有通过这种途径,在以科学为主导的情况下,我们才仍有可能收获土地奉献给人类文化的美学价值。土地是一个群落,这是生态学的基本观念,但是土地应该得到爱与尊重,这种观念是伦理规范的延展。土地会带来文化上的收获,这一事实很早就被人们所接受,之后却又常常被人遗忘。
  这里的文章试图融合这三种观念。当然,关于土地与人的看法,会受到个人经历和偏见的混淆与扭曲。然而,不论怎样,水晶般透澈的一点是:我们日趋庞大与完美的社会,如今就像患上了疑难杂症,由于时刻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是否运行良好,竟至失去了维持的能力。整个世界都如此贪婪地要求得到更多的浴缸,结果却失去了制造这些浴缸所需的稳定性,甚至失去了关掉水龙头的性能。在这种时候最自然、最有益的行动就是,略微放一放业已泛滥的物质享受。
  要达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我们或许应该对照自然的、野生的、自由的万物,而对非自然的、驯养的、失去自由的事物要重新进行评估。
  ——奥尔多·利奥波德
  1948年3月4日
  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
  (注:此为“初版序言”,根据作者初版时的原文译出。其中提到的第Ⅰ部分、第Ⅱ部分、第Ⅲ部分与本版所选择的译本不完全一致是正常的)
  增订本序言
  1948年,奥尔多·利奥波德去世时,《沙郡年记》还只是草稿。这些手稿由利奥波德之子卢纳进行编辑,于1949年成书出版。之后,利奥波德生前从未发表的另一批随笔和日记也由卢纳加以整理,并在1953年以《环河》为标题出版。
  这里的新版本包括《沙郡年记》的全部内容以及《环河》中的随笔。文章的排列顺序在此有所变更,其中的两篇随笔被合并在一起,旨在避免重复,并更好地呈现利奥波德的主要观点。重新编排之后,本书初版序言中所介绍的各个部分发生了下述变化:第II部分已被重新命名,第III部分调整为第IV部分,新的第III部分主要选自《环河》。我们还修改了文本中一些有可能误导读者的过时引证。
  很多人都曾阅读并引用过这些文章,然而,公众在强烈追捧“自然美”的价值时,却遗忘了这些文章的主旨。比如在路边种些花草进行美化,这绝非利奥波德所理解并宣扬的人与土地之和谐。美国一方面在立法中声称要保护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却计划着在两处极具自然价值的地方修筑水坝。在科罗拉多大峡谷修水电站的提案早已呈交国会,这样的工程最终会毁掉生机盎然的河流,大水将会淹没这一独特自然遗产的大部分地区。
  若干年来,筹建中的项目还包括在阿拉斯加开发水电,所选位置将使太平洋沿岸的迁徙水禽因为蓄水而失去主要的繁殖地。许多个年代里,野鸭、大雁和其他鸟类每年都要飞过华盛顿、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但是水坝的修建,会在瞬间消灭这些鸟中的绝大部分。当年奥尔多·利奥波德写下“大雁的音乐”时,这一切还都无法想象,而现在这种景况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我们头上。遗憾的是,提议、拥护并实行这一计划的美国人,会以经济利益之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尽管经济学不应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何况人们本可以寻找并采用其他可行的发电方法。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孙辈这一代人,有的是大学校园里的叛逆青年,有的在为社会事务工作或参加游行,有的正在异域的土地上战斗。当年,奥尔多·利奥波德对于“野生的、自由的万物”做出了睿智的理解与雄辩的阐述,而随着他的孙辈这一代人变得成熟,保护“野生的、自由的万物”也到了关键时期。
  在吸引这些年轻人注意的所有事务中,大自然所面临的困境已然是最后的呼唤。人类对土地的冷漠态度,正在给野生的、自由的生灵带来毁灭。要遏制对自然的破坏,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把弘扬土地伦理的紧迫任务托付给年轻一代。
  ——卡罗琳·克拉格斯顿·利奥波德
  卢纳·利奥波德
  1966年6月于华盛顿


《山居岁月》 一、 穿越时光的乡野挽歌 《山居岁月》并非一本简单的散文集,它更像是一扇门,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门,门后是广袤而宁静的自然,是充满生命力的土地,是淳朴而深邃的人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将读者缓缓引入一片远离尘嚣的山野之地,在那里,时间的流逝仿佛被凝固,生命的脉搏与自然的律动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悠远而动人的乡野挽歌。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与贴近。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描绘一个虚幻的田园牧歌,而是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下他在山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唤醒沉睡的大地,到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月光如水,他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捕捉了每一个瞬间的美丽与宁静。读者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虫鸣鸟叫,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甚至能体会到四季轮回带给自然的无尽变化。 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生活本身。作者在山中劳作,耕耘,收获,体验着与土地最直接的连接。他观察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河流的流淌,这一切都在他眼中化为一个个充满哲思的故事。他并不回避生活的艰辛,但却能在平凡的劳作中发现意义,在自然的馈赠中感受到感恩。这种对生活本质的探索,使得《山居岁月》具有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它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回归自然,对质朴生活的渴望。 二、 自然的万象与生命的哲思 《山居岁月》最令人称道的,便是作者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他笔下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只动物,都仿佛拥有了灵魂,跃然纸上。他能辨识出不同鸟类的歌唱,能分辨出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能洞察到昆虫世界的精妙秩序。这种对自然万象的了然于胸,并非来自书本的知识,而是源于长年累月的亲身实践和静心体悟。 作者对于季节变化的描绘尤为精彩。春天的嫩芽初绽,万物复苏,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夏天的绿叶繁茂,蝉鸣声声,展现了生命最蓬勃的姿态;秋天的色彩斑斓,硕果累累,是收获的喜悦与生命的沉淀;冬天的银装素裹,万籁俱寂,孕育着来年的勃勃生机。他将这些季节的更迭,与人的情感,与生命的周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思考。 更重要的是,作者并非将自然仅仅视为一幅静止的画卷,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充满动态的生命系统。他观察雨水的冲刷,阳光的照射,风的吹拂,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大地,孕育着生命。他从自然界的循环往复中,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看到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也看到了人类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宏大的视角,使得《山居岁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自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 在对自然的观察中,作者也流露出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从一株小草的顽强生长中看到了生命的韧性,从一条河流的奔流不息中领悟了时间的意义,从一次日出日落中感悟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他的哲学并非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源于对生命最真挚的体验和最纯粹的感受。这种“天人合一”的智慧,在字里行间悄然流淌,感染着每一位阅读者。 三、 宁静的栖居与心灵的回归 《山居岁月》所营造的,是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栖居。作者选择将自己安顿在山林之中,与自然为伴,与土地为伍。这种选择,是对现代社会浮躁与功利的一种反拨,也是对内心深处对平静与真挚的追寻。在他的笔下,山居生活并非清贫与孤寂,而是一种丰盈与自在。 他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他在山中的日常起居。简陋的居所,简单的饮食,但每一件物品,每一次劳作,都充满了仪式感和生命力。他享受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享受着与家人朋友围炉夜话的温馨。在这样的环境中,物质的匮乏反而显得微不足道,心灵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财富。 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焦虑与不安,被各种信息和欲望所裹挟。而《山居岁月》如同一个避风港,让读者暂时逃离这一切,在宁静的文字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他所展现的山居生活,是对心灵的一种疗愈,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或许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感受多少,在于与自然建立怎样的连接。 书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同样充满了温情。虽然身处山野,但作者并未将自己完全孤立起来。他与邻居的交往,与过路人的倾谈,都展现了人性的淳朴与善良。这种简单而真挚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弥足珍贵。 四、 经典的传承与永恒的价值 《山居岁月》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传世之作,在于它所蕴含的永恒价值。它并非一部潮流读物,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普世的人文关怀。作者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传递了一种尊重自然、敬畏生命、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记录的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地点,更在于它所展现的普遍人性。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宁静的渴望,对于真挚情感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山居岁月》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雕琢,但每一个字句都仿佛是从作者的心底流淌出来,直抵读者的内心。这种真诚的表达,使得这本书具有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读者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山居岁月》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不仅是一次阅读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审视我们与生活本身的关系,最终,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它是一曲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回归的永恒颂歌。

用户评价

评分

难以置信,一本看似朴实无华的书,竟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作者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他在用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与自然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那些诗意的描绘,那些充满哲理的思考,都像是一滴滴甘露,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灵。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滴露珠,它们都承载着生命的智慧和自然的韵律。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好奇,以及对自然的那份纯粹的敬畏。我不再急于追逐外在的喧嚣,而是开始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篇幅。它是我书架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我心灵深处的一片绿洲。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体验,是它完全颠覆了我对“时间”的认知。在作者的笔下,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催促的,而是循环的、沉淀的。每一个季节的轮回,每一个生命的诞生与消逝,都被赋予了永恒的意义。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自己穿越了时空,与作者一同经历着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瞬间。那些对细微之处的描绘,比如一颗种子如何在土壤里孕育,一只鸟如何在风中翱翔,都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哲学的高度。它让我意识到,生命的美丽并非只在于宏大的叙事,更在于那些被忽略的、微小而坚韧的存在。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双能够捕捉时间痕迹的眼睛,我开始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更加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强。那种对时间的感悟,至今仍影响着我对待生活的方式。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自然文学”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甚至带着一丝疏离。然而,《沙郡年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也不是廉价煽情的散文集,而是一种深沉的哲学思考,包裹在对自然景物精雕细琢的描绘之中。作者仿佛是一个天生的哲学家,他将每一次日出日落,每一次飞鸟掠过,每一次野草的生长,都赋予了深刻的生命意义。他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冷静而客观地观察着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同时又饱含着对生命复杂性的理解和一丝淡淡的忧伤。这种矛盾而统一的特质,让这本书充满了吸引力。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他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引领着你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理解宇宙的奥秘。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一种更加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质朴的笔触和细腻的观察力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那个与世隔绝的农场,听着林间微风的低语,看着窗外季节的更迭。作者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着生命中最细微的迹象,从冬日里第一缕阳光穿透冰雪的希望,到夏日里昆虫繁忙而有序的生活。每一页都弥漫着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让人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喘息。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时,捧着这本书,跟随作者的思绪,漫步在沙郡的土地上,感受那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对土地的深情,透过文字的力量,缓缓渗透到我的内心深处,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我开始留意身边被忽略的风景,倾听那些被遗忘的声音。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评分

我曾以为,一本关于“自然”的书,无非就是描绘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然而《沙郡年记》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冷静地审视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他并没有直接的指责和呼吁,而是通过细腻的文字,将这种变化悄无声息地渗透给读者,引发我们内心的共鸣和思考。我被作者那种对土地的深情,以及对未来环境的忧虑所打动。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并非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自然唇齿相依,相互依存。这种深刻的认识,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审慎的考量,也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的决心。

评分

内容不错,非常值得一看。价格也很优惠。

评分

*元10本,有的可以再叠加120减20,或130减30,或125减25,非常实惠,囤书好时机,买了10单左右,陆续送货中。

评分

好好好,支持京东,下次再来,好评

评分

物流好,书不错

评分

买了很多创美的书,不是第一次了,都是经典。包装完好无损,装订印刷和纸张都无可挑剔,而且价格优惠,好店诚心推荐给大家。

评分

很不错,包装也很细致,活动力度也很大!

评分

东西不错,活动时候买的,便宜超值。

评分

好评,质量好,应是正品,价格比实体店优惠多了。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