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根据教育部于2014年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同时参考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编写的。本书主要介绍热工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基本知识;介绍了制冷剂、载冷剂、冷冻油的性质及选用方法;介绍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多级和复叠式制冷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其他制冷循环过程、原理及热力分析。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制冷与空调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制冷专业职工岗位培训教材,以满足制冷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前言
绪论1
第一篇热工学基础
单元一工质和热力系统5
课题一工质和热力系统基本概念5
课题二工质的基本状态参数7
课题三理想气体及状态方程10
思考题与习题12
单元二热力学第一定律14
课题一热力过程15
课题二功量、热量、系统储存能16
课题三热力学第一定律18
课题四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焓19
思考题与习题21
单元三理想气体热力过程22
课题一基本热力过程22
课题二气体比热容及热量计算26
思考题与习题28
单元四热力学第二定律29
课题一热力循环29
课题二热力学第二定律31
课题三卡诺循环、卡诺定理32
课题四熵与熵增加原理36
思考题与习题38
单元五蒸气的性质及蒸气的热力过程39
课题一蒸气性质的基本概念40
课题二蒸气定压产生过程41
课题三蒸气热力性质图表43
课题四蒸气的热力过程47
思考题与习题49
单元六混合气体和湿空气50
课题一混合气体51
课题二湿空气54
Ⅴ
课题三湿空气的焓-湿图及其运用57
课题四湿空气的热力过程61
思考题与习题63
第二篇流体力学、传热学基础
单元七流体及其主要物理性质66
课题一流体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物理性质66
课题二作用在流体上的力69
思考题与习题69
单元八流体静力学70
课题一流体静压强及其特性70
课题二流体静压强的应用72
思考题与习题75
单元九流体动力学76
课题一流体动力学基本概念76
课题二能量方程式78
课题三流动阻力80
思考题与习题86
单元十稳态导热88
课题一导热基本概念88
课题二平壁的稳态导热91
课题三圆筒壁的稳态导热92
思考题与习题94
单元十一对流换热95
课题一对流换热基本概念95
课题二各种对流换热的特征97
思考题与习题100
单元十二辐射换热101
课题一热辐射的基本概念101
课题二辐射换热的基本定律104
思考题与习题106
单元十三传热过程与换热器107
课题一复合换热107
课题二通过平壁、圆筒壁的传热109
课题三传热的增强与削弱112
课题四换热器114
思考题与习题116
第三篇制冷剂、载冷剂、冷冻油
单元十四制冷剂118
课题一制冷剂的分类与命名119
课题二制冷剂的选择和使用122
Ⅵ
课题三常用制冷剂的性质124
课题四氯氟烃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及对策128
思考题与习题130
单元十五载冷剂131
课题一载冷剂的种类及要求131
课题二常用的载冷剂132
思考题与习题134
单元十六冷冻油135
课题一冷冻油的种类和特性135
课题二常用的冷冻油137
思考题与习题138
第四篇制冷基础知识
单元十七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140
课题一理想制冷循环141
课题二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144
课题三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149
课题四实际工况及制冷剂的变化对制冷循环的影响154
思考题与习题157
单元十八多级蒸气压缩式及复叠式制冷循环158
课题一采用多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原因159
课题二两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160
课题三三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167
课题四复叠式制冷循环170
思考题与习题174
单元十九吸收式制冷循环175
课题一概述176
课题二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性质178
课题三吸收式制冷基本原理183
课题四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185
课题五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195
思考题与习题198
单元二十其他制冷技术199
课题一蒸气喷射式制冷理论循环200
课题二空气压缩式制冷循环203
课题三混合制冷剂制冷循环207
课题四热电制冷210
课题五磁制冷212
课题六吸附式制冷214
思考题与习题217
附录219
附录A219
附录B239
参考文献252
本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立项教材,是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职业院校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同时参考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编写的。
本书主要介绍热工学基础,流体力学、传热学基础,制冷剂、载冷剂、冷冻油,以及制冷基础知识,包括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多级和复叠式制冷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其他制冷技术的循环过程、原理及热力分析。
本书重点强调专业知识及运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特色:依据最新的教学标准和课程大纲要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在理论知识方面突出“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本书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编写内容,力求图文并茂,以便于学习。
全书共分四篇内容,由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王亚平、青岛海洋高级技工学校赵金萍担任主编。具体分工如下:青岛海洋高级技工学校赵金萍编写第一篇、第二篇,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毛振红编写第三篇,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王亚平编写第四篇的单元十七、单元十八、单元十九,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杨东红编写第四篇的单元二十。全书由王亚平统稿,曾波主审。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轻工业长沙设计院以及部分电冰箱厂家的支持与帮助;编写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国内外出版的有关教材和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委员会审定,教育部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对本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技术书籍,除了讲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读者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制冷技术基础》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是在鼓励读者去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案例分析的部分,它通过对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制冷系统进行分析,让我看到书本知识是如何在真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规模和不同应用场景的制冷系统,例如商用冷冻展示柜、大型冷库的除霜系统、甚至是船舶的空调系统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我不仅学习到了具体的工程设计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学习到了如何运用系统化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这种“学以致用”的指导,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是一位对物理学和工程学都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制冷技术基础》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两门学科结合的探索欲望。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热力学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制冷循环的各个环节,再到具体的设备和系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熵、焓、比热容等热力学基本概念的讲解,它们用清晰的图示和公式,让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当这些概念被应用到制冷循环的分析中时,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能量在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此外,书中对流体动力学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如管道内的压力损失、风机和泵的性能曲线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物理学原理如何直接影响到制冷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我一直觉得,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就需要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让我不仅仅是“知道”如何制冷,更是“理解”为什么能制冷。
评分我对《制冷技术基础》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的广度都感到非常满意。我一直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偏重某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内容。然而,从基础的制冷剂性质,到复杂的制冷系统设计,这本书几乎涵盖了制冷技术领域的各个关键方面。它不仅仅是讲解了如何“制造”冷,更重要的是讲解了如何“控制”冷,如何让制冷过程更加高效、稳定和安全。书中关于制冷系统控制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传感器、控制器以及它们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我了解到,现代制冷系统都离不开精确的温度、压力和流量控制,而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这些控制系统的奥秘。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高效的制冷系统,不仅仅取决于制冷剂和压缩机,更在于其精密的控制逻辑。这种对系统整体性的关注,让我对制冷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制冷行业刚入门的新人来说,《制冷技术基础》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各种制冷设备的分类和介绍。市面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制冷设备,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冰箱、空调,到工业上使用的冷库、冷水机组,它们的应用场景和工作原理都有所不同。这本书很系统地将这些设备进行了归类,并逐一讲解了它们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主要特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冷式和水冷式冷水机组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它们在散热方式、应用环境、能效比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这本书的讲解让我能够清晰地辨别它们的优势和劣势,并能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换热器、膨胀阀、蒸发器、冷凝器等关键部件的构造和功能,让我对整个制冷系统的协同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讲解方式,让我在理解复杂系统时感到游刃有余。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关于制冷系统的故障排除和维护章节。之前我对制冷设备最大的困扰就是,一旦出现问题,自己完全束手无策,只能等待专业人员来维修。但这本书的详细讲解,让我对常见的故障现象、可能的原因分析以及一些基础的检查和处理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书中列举了很多由于制冷剂泄漏、压缩机效率下降、风机故障等引起的制冷效果不佳的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排查步骤和建议。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提供了很多实操性的指导,比如如何使用压力表和温度计来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如何判断压缩机是否正常工作,甚至是一些简单的清洁和保养技巧。我一直觉得,了解设备的运行原理固然重要,但掌握如何让设备保持最佳状态,以及在出现问题时如何进行初步的判断和处理,才更能体现技术的价值。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给了我一种“自己也能动手”的信心,让我觉得制冷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秘领域,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的技能。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对于我这样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一直觉得,很多技术书籍虽然讲解得很透彻,但往往脱离了实际应用的场景,让人觉得难以落地。然而,《制冷技术基础》这本书却很好地弥合了这一差距。它不仅讲解了制冷原理和设备构造,还深入探讨了制冷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以及运行管理等方方面面。比如,书中关于制冷系统管道设计的要求,包括管道的尺寸选择、材料选择、保温措施等,都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规范。还有关于系统调试的步骤,从抽真空、充注制冷剂到压力和温度的监测,都讲解得非常细致。更重要的是,书中还强调了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列举了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制冷技术不仅仅是关于“制冷”本身,更是一门需要严谨、细致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的工程学科。
评分终于拿到这本《制冷技术基础》了,我一直对制冷这个领域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夏天,那种凉爽的感觉总是让我对背后的技术充满好奇。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精美的插图,这让我对阅读的体验有了初步的好感。我最期待的部分是关于制冷循环的原理讲解。我听说制冷机组的核心就是蒸发、压缩、冷凝和节流这几个步骤,但我一直无法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物理画面。这本书的介绍,从最基础的热力学定律开始,循序渐进地解释了每个环节的物质状态变化、能量交换以及关键的设备作用。我特别喜欢它用了很多实际的例子来类比,比如用一个小型的水泵抽水来类比压缩机,用风扇散热来类比冷凝器,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而且,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还深入讲解了不同类型制冷剂的特性、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考量,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有些冰箱用的是氟利昂,有些用的是其他的物质,以及它们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这本书应该能解答我的疑惑。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学习,了解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创造出舒适环境的奥秘。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并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制冷技术基础》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它在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常常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引导读者去思考不同技术方案的优劣。例如,在介绍制冷剂的选择时,书中不仅仅列举了各种制冷剂的优缺点,还鼓励读者思考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如何权衡环保、成本、效率等因素,做出最优的选择。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而且,书中还经常引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趋势,这让我对这个领域的前沿动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前进。
评分我是一位对制冷设备的美学和工业设计同样关注的读者,而《制冷技术基础》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可以说是我阅读过程中的一大亮点。我一直觉得,技术书籍的图示非常重要,它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精美插图和清晰的图表,不仅让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它们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比如,对于复杂的制冷系统,书中会提供详细的结构示意图,将各个部件的位置和连接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对于抽象的热力学过程,书中也会用生动的图示来描绘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状态的变化。这种高质量的视觉呈现,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大大减少了理解的难度,也让我对制冷设备的结构和运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节能减排和绿色制冷的概念非常关注,而《制冷技术基础》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让我耳目一新。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制冷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书中专门辟出了章节来探讨环保型制冷剂的替代方案,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系统设计和运行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了解到,传统的制冷剂如氟利昂对臭氧层和温室效应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新型的天然制冷剂和低GWP值制冷剂的出现,为制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新型制冷剂的物理化学特性、安全性和环保性能,并对比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效益。此外,书中还阐述了变频技术、热回收技术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这些技术都能够有效地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我一直认为,技术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制冷技术在追求高效能的同时,也能兼顾环保的可能,这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