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經全國職業教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傢規劃教材,是根據教育部於2014年公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製冷和空調設備運行與維修專業教學標準》,同時參考製冷和空調設備運行與維修專業職業資格標準編寫的。本書主要介紹熱工學、流體力學、傳熱學基本知識;介紹瞭製冷劑、載冷劑、冷凍油的性質及選用方法;介紹單級蒸氣壓縮式製冷循環、多級和復疊式製冷循環、吸收式製冷循環及其他製冷循環過程、原理及熱力分析。本書可作為職業院校製冷與空調專業的教材,也可以作為製冷專業職工崗位培訓教材,以滿足製冷專業技能人纔的培養要求。
前言
緒論1
第一篇熱工學基礎
單元一工質和熱力係統5
課題一工質和熱力係統基本概念5
課題二工質的基本狀態參數7
課題三理想氣體及狀態方程10
思考題與習題12
單元二熱力學第一定律14
課題一熱力過程15
課題二功量、熱量、係統儲存能16
課題三熱力學第一定律18
課題四穩定流動能量方程式、焓19
思考題與習題21
單元三理想氣體熱力過程22
課題一基本熱力過程22
課題二氣體比熱容及熱量計算26
思考題與習題28
單元四熱力學第二定律29
課題一熱力循環29
課題二熱力學第二定律31
課題三卡諾循環、卡諾定理32
課題四熵與熵增加原理36
思考題與習題38
單元五蒸氣的性質及蒸氣的熱力過程39
課題一蒸氣性質的基本概念40
課題二蒸氣定壓産生過程41
課題三蒸氣熱力性質圖錶43
課題四蒸氣的熱力過程47
思考題與習題49
單元六混閤氣體和濕空氣50
課題一混閤氣體51
課題二濕空氣54
Ⅴ
課題三濕空氣的焓-濕圖及其運用57
課題四濕空氣的熱力過程61
思考題與習題63
第二篇流體力學、傳熱學基礎
單元七流體及其主要物理性質66
課題一流體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物理性質66
課題二作用在流體上的力69
思考題與習題69
單元八流體靜力學70
課題一流體靜壓強及其特性70
課題二流體靜壓強的應用72
思考題與習題75
單元九流體動力學76
課題一流體動力學基本概念76
課題二能量方程式78
課題三流動阻力80
思考題與習題86
單元十穩態導熱88
課題一導熱基本概念88
課題二平壁的穩態導熱91
課題三圓筒壁的穩態導熱92
思考題與習題94
單元十一對流換熱95
課題一對流換熱基本概念95
課題二各種對流換熱的特徵97
思考題與習題100
單元十二輻射換熱101
課題一熱輻射的基本概念101
課題二輻射換熱的基本定律104
思考題與習題106
單元十三傳熱過程與換熱器107
課題一復閤換熱107
課題二通過平壁、圓筒壁的傳熱109
課題三傳熱的增強與削弱112
課題四換熱器114
思考題與習題116
第三篇製冷劑、載冷劑、冷凍油
單元十四製冷劑118
課題一製冷劑的分類與命名119
課題二製冷劑的選擇和使用122
Ⅵ
課題三常用製冷劑的性質124
課題四氯氟烴對全球環境的影響及對策128
思考題與習題130
單元十五載冷劑131
課題一載冷劑的種類及要求131
課題二常用的載冷劑132
思考題與習題134
單元十六冷凍油135
課題一冷凍油的種類和特性135
課題二常用的冷凍油137
思考題與習題138
第四篇製冷基礎知識
單元十七單級蒸氣壓縮式製冷循環140
課題一理想製冷循環141
課題二單級蒸氣壓縮式製冷理論循環144
課題三單級蒸氣壓縮式製冷實際循環149
課題四實際工況及製冷劑的變化對製冷循環的影響154
思考題與習題157
單元十八多級蒸氣壓縮式及復疊式製冷循環158
課題一采用多級蒸氣壓縮式製冷循環的原因159
課題二兩級蒸氣壓縮式製冷循環160
課題三三級蒸氣壓縮式製冷循環167
課題四復疊式製冷循環170
思考題與習題174
單元十九吸收式製冷循環175
課題一概述176
課題二吸收式製冷工質對的性質178
課題三吸收式製冷基本原理183
課題四溴化鋰吸收式製冷循環185
課題五單級氨水吸收式製冷循環195
思考題與習題198
單元二十其他製冷技術199
課題一蒸氣噴射式製冷理論循環200
課題二空氣壓縮式製冷循環203
課題三混閤製冷劑製冷循環207
課題四熱電製冷210
課題五磁製冷212
課題六吸附式製冷214
思考題與習題217
附錄219
附錄A219
附錄B239
參考文獻252
本書是“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傢規劃立項教材,是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職業院校製冷和空調設備運行與維修專業教學標準》,同時參考製冷和空調設備運行與維修專業職業資格標準編寫的。
本書主要介紹熱工學基礎,流體力學、傳熱學基礎,製冷劑、載冷劑、冷凍油,以及製冷基礎知識,包括單級蒸氣壓縮式製冷循環、多級和復疊式製冷循環、吸收式製冷循環及其他製冷技術的循環過程、原理及熱力分析。
本書重點強調專業知識及運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編寫過程中力求體現以下特色:依據最新的教學標準和課程大綱要求,對接職業標準和崗位需求,在理論知識方麵突齣“必需、夠用”的原則,強調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相結閤。本書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編寫內容,力求圖文並茂,以便於學習。
全書共分四篇內容,由河北軌道運輸職業技術學院王亞平、青島海洋高級技工學校趙金萍擔任主編。具體分工如下:青島海洋高級技工學校趙金萍編寫第一篇、第二篇,河南化工技師學院毛振紅編寫第三篇,河北軌道運輸職業技術學院王亞平編寫第四篇的單元十七、單元十八、單元十九,北京市經貿高級技術學校楊東紅編寫第四篇的單元二十。全書由王亞平統稿,曾波主審。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瞭中國輕工業長沙設計院以及部分電冰箱廠傢的支持與幫助;編寫過程中,編者參閱瞭國內外齣版的有關教材和資料,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本書經全國職業教育教材委員會審定,教育部評審專傢在評審過程中對本書提齣瞭寶貴的建議,在此對他們錶示衷心的感謝!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性都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對於我這樣需要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一直覺得,很多技術書籍雖然講解得很透徹,但往往脫離瞭實際應用的場景,讓人覺得難以落地。然而,《製冷技術基礎》這本書卻很好地彌閤瞭這一差距。它不僅講解瞭製冷原理和設備構造,還深入探討瞭製冷係統的設計、安裝、調試以及運行管理等方方麵麵。比如,書中關於製冷係統管道設計的要求,包括管道的尺寸選擇、材料選擇、保溫措施等,都給齣瞭詳細的計算方法和規範。還有關於係統調試的步驟,從抽真空、充注製冷劑到壓力和溫度的監測,都講解得非常細緻。更重要的是,書中還強調瞭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列舉瞭許多潛在的危險因素以及相應的預防措施。這讓我深刻認識到,製冷技術不僅僅是關於“製冷”本身,更是一門需要嚴謹、細緻和負責任的態度來對待的工程學科。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製冷行業剛入門的新人來說,《製冷技術基礎》這本書無疑是一盞指路明燈。我最欣賞的是它對各種製冷設備的分類和介紹。市麵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製冷設備,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冰箱、空調,到工業上使用的冷庫、冷水機組,它們的應用場景和工作原理都有所不同。這本書很係統地將這些設備進行瞭歸類,並逐一講解瞭它們的結構組成、工作原理以及主要特點。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風冷式和水冷式冷水機組的對比分析印象深刻。它們在散熱方式、應用環境、能效比等方麵都有顯著差異,這本書的講解讓我能夠清晰地辨彆它們的優勢和劣勢,並能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閤適的設備。此外,書中還詳細介紹瞭換熱器、膨脹閥、蒸發器、冷凝器等關鍵部件的構造和功能,讓我對整個製冷係統的協同工作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講解方式,讓我在理解復雜係統時感到遊刃有餘。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技術書籍,應該能夠激發讀者的思考,並引導他們去探索更深層次的知識。《製冷技術基礎》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引人入勝的書籍。它在講解基本原理的同時,也常常會提齣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者引導讀者去思考不同技術方案的優劣。例如,在介紹製冷劑的選擇時,書中不僅僅列舉瞭各種製冷劑的優缺點,還鼓勵讀者思考在不同應用場景下,如何權衡環保、成本、效率等因素,做齣最優的選擇。這種“引導式”的學習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構建過程中。而且,書中還經常引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業發展趨勢,這讓我對這個領域的前沿動態有瞭初步的瞭解。這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循循善誘地引導我前進。
評分我對《製冷技術基礎》這本書的篇幅和內容的廣度都感到非常滿意。我一直擔心這本書會過於偏重某一個方麵,而忽略瞭其他重要的內容。然而,從基礎的製冷劑性質,到復雜的製冷係統設計,這本書幾乎涵蓋瞭製冷技術領域的各個關鍵方麵。它不僅僅是講解瞭如何“製造”冷,更重要的是講解瞭如何“控製”冷,如何讓製冷過程更加高效、穩定和安全。書中關於製冷係統控製的章節,詳細介紹瞭各種傳感器、控製器以及它們在製冷係統中的應用。我瞭解到,現代製冷係統都離不開精確的溫度、壓力和流量控製,而這本書則為我揭示瞭這些控製係統的奧秘。它讓我明白瞭,一個高效的製冷係統,不僅僅取決於製冷劑和壓縮機,更在於其精密的控製邏輯。這種對係統整體性的關注,讓我對製冷技術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我是一位對物理學和工程學都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製冷技術基礎》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兩門學科結閤的探索欲望。這本書的章節安排非常閤理,從基礎的熱力學原理講起,逐步深入到製冷循環的各個環節,再到具體的設備和係統。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熵、焓、比熱容等熱力學基本概念的講解,它們用清晰的圖示和公式,讓我對這些抽象的概念有瞭更深入的理解。當這些概念被應用到製冷循環的分析中時,我能夠更準確地把握能量在係統中的流動和轉化。此外,書中對流體動力學在製冷係統中的應用也進行瞭詳細的闡述,比如管道內的壓力損失、風機和泵的性能麯綫等。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物理學原理如何直接影響到製冷係統的效率和可靠性。我一直覺得,真正掌握一門技術,就需要理解其背後的科學原理,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讓我不僅僅是“知道”如何製冷,更是“理解”為什麼能製冷。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關於製冷係統的故障排除和維護章節。之前我對製冷設備最大的睏擾就是,一旦齣現問題,自己完全束手無策,隻能等待專業人員來維修。但這本書的詳細講解,讓我對常見的故障現象、可能的原因分析以及一些基礎的檢查和處理方法有瞭初步的瞭解。比如,書中列舉瞭很多由於製冷劑泄漏、壓縮機效率下降、風機故障等引起的製冷效果不佳的問題,並給齣瞭具體的排查步驟和建議。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提供瞭很多實操性的指導,比如如何使用壓力錶和溫度計來監測係統運行狀態,如何判斷壓縮機是否正常工作,甚至是一些簡單的清潔和保養技巧。我一直覺得,瞭解設備的運行原理固然重要,但掌握如何讓設備保持最佳狀態,以及在齣現問題時如何進行初步的判斷和處理,纔更能體現技術的價值。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給瞭我一種“自己也能動手”的信心,讓我覺得製冷技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秘領域,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來掌握的技能。
評分終於拿到這本《製冷技術基礎》瞭,我一直對製冷這個領域很感興趣,尤其是在夏天,那種涼爽的感覺總是讓我對背後的技術充滿好奇。翻開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晰的排版和精美的插圖,這讓我對閱讀的體驗有瞭初步的好感。我最期待的部分是關於製冷循環的原理講解。我聽說製冷機組的核心就是蒸發、壓縮、冷凝和節流這幾個步驟,但我一直無法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物理畫麵。這本書的介紹,從最基礎的熱力學定律開始,循序漸進地解釋瞭每個環節的物質狀態變化、能量交換以及關鍵的設備作用。我特彆喜歡它用瞭很多實際的例子來類比,比如用一個小型的水泵抽水來類比壓縮機,用風扇散熱來類比冷凝器,這種形象的比喻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容易理解。而且,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還深入講解瞭不同類型製冷劑的特性、優缺點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選擇考量,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我一直想知道為什麼有些冰箱用的是氟利昂,有些用的是其他的物質,以及它們對環境有什麼影響。這本書應該能解答我的疑惑。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學習,瞭解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創造齣舒適環境的奧秘。
評分我是一位對製冷設備的美學和工業設計同樣關注的讀者,而《製冷技術基礎》這本書的插圖和圖錶設計,可以說是我閱讀過程中的一大亮點。我一直覺得,技術書籍的圖示非常重要,它們能夠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大量的精美插圖和清晰的圖錶,不僅讓閱讀過程更加生動有趣,更重要的是,它們極大地增強瞭我對書中內容的理解。比如,對於復雜的製冷係統,書中會提供詳細的結構示意圖,將各個部件的位置和連接關係清晰地展示齣來。對於抽象的熱力學過程,書中也會用生動的圖示來描繪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狀態的變化。這種高質量的視覺呈現,讓我在學習過程中大大減少瞭理解的難度,也讓我對製冷設備的結構和運行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技術書籍,除瞭講解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讀者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製冷技術基礎》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更是在鼓勵讀者去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案例分析的部分,它通過對實際工程項目中的製冷係統進行分析,讓我看到書本知識是如何在真實世界中發揮作用的。這些案例涵蓋瞭不同規模和不同應用場景的製冷係統,例如商用冷凍展示櫃、大型冷庫的除霜係統、甚至是船舶的空調係統等。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剖析,我不僅學習到瞭具體的工程設計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學習到瞭如何運用係統化的思維去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這種“學以緻用”的指導,讓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瞭信心。
評分我一直對節能減排和綠色製冷的概念非常關注,而《製冷技術基礎》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讓我耳目一新。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背景下,製冷行業也麵臨著巨大的環保壓力。書中專門闢齣瞭章節來探討環保型製冷劑的替代方案,以及如何通過優化係統設計和運行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瞭解到,傳統的製冷劑如氟利昂對臭氧層和溫室效應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而新型的天然製冷劑和低GWP值製冷劑的齣現,為製冷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瞭新的方嚮。這本書詳細介紹瞭這些新型製冷劑的物理化學特性、安全性和環保性能,並對比瞭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經濟效益。此外,書中還闡述瞭變頻技術、熱迴收技術在製冷係統中的應用,這些技術都能夠有效地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我一直認為,技術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製冷技術在追求高效能的同時,也能兼顧環保的可能,這讓我對這個行業充滿瞭信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