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原书第9版) [Psychology Themes and Variations,International Edi]

心理学导论(原书第9版) [Psychology Themes and Variations,International Ed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韦恩·韦登(Wayne Weiten) 著,高定国 等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导论
  • 教材
  • 国际版
  • 主题与变异
  • 行为科学
  • 认知
  • 发展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第九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41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121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国名校学生喜爱的心理学教材
外文名称:Psychology Themes and Variations,International Edi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普通高等院校心理学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书。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高定国教授领衔翻译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普通心理学》主编彭聃龄教授推荐

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卓越教学奖得主韦登教授撰写

心理学导论类优秀教材之一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心理学导论”课程使用教材

美国一流高校中使用量大的心理学入门教材之一

加州大学、普度大学、密歇根大学等217所美国大学正在使用


内容简介

这部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导论一直享有盛誉,由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卓越教学奖得主韦登教授撰写,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使它在诸多心理学入门教材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一流高校中使用量大的心理学专业入门教材之一,并在全球广泛采用,充分反映了作者在国际心理学教学领域的地位,他独具匠心的撰写方式成就了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心理学值得我们学习的原因除了它的实用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思考方式。本书鼓励读者去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检验他们关于行为的假设,把心理学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作为探索心理学之旅的开始,这本非常实用的入门书一定会让大家对心理学这门科学着迷,且满怀热情。


作者简介

韦恩·韦登

(Wayne Weiten)

研究生毕业于布拉德利大学,并于1981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曾在杜佩奇学院和圣塔克拉拉大学任教,现就职于拉斯维加斯的内华达大学。

他曾获美国心理学会(APA)和杜佩奇学院颁发的卓越教学奖,同时还是美国心理学会和中西部心理学会会员。1991年,他协办了美国心理学会提高心理学本科教学质量的全国会议,并在1996~1997年担任心理学会的教学主席。2006年,他获得了心理学会一年一度颁发的五个国家心理学教学奖之一,并用他的名字命名这项荣誉。他现在是洛杉矶心理学会的候任主席。

韦登教授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教育测量、陪审团裁定、归因理论、压力与应激、半球功能特异性以及教育教学技术。他著有《心理学导论》(Psychology:Themes and Variations)以及与人合著有《人生的心理智慧》(Psychology Applied to Modern Life)等著名心理学教材。


精彩书评

韦登教授所具备的深厚的学术根底、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铸就这部优秀教材的基础,而他独具匠心的撰写思路和风格也给教材锦上添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重视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拓展学术视野,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通过本书的学习,相信读者一定能够获益匪浅。

—— 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是中山大学心理学系2001年复办以来,在我和杨中芳老师主导下选定的本科生教材,使用了长达十年之久,可以说,这是一本经历了时间和学生考验的优秀教材。

韦登教授在书中第1章就给出了与心理学相关的7个主题,并且贯穿全书,使得导论课本来就有些松散的主题有了主线。在每一章的章末,他都会给出一个“批判性思维”和“个人应用”栏目,这两个栏目都非常实用。我个人认为,批判性思维正是学生欠缺的。一开始就进行这种训练,可以让大学生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个人应用”部分也非常实用,可以提升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

—— 高定国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每当我们意识到人生出现问题时,总是希望去寻求改变。改变,应从自己开始。而改变自己,就要从认识自己开始。翻译和撰写过心理科普文章、策划过大大少少不下百场心理学科普活动,组织了超过五百个心理学人的心理社区,并尝试把心理学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有了这样的觉悟:老老实实读完了这本我们简称为“心导”的大部头,也许就是探索自我的一个有趣的开始。

—— 梁嘉歆

友心人心理社区创办人

人们都说,你付出多的恋人是你爱的那一个,但心理学告诉我们这不过是认知失调。这本书是我付出多,也是收获大的一本心理学教材,称其为生活的百科全书并不为过。在我博士学习期间,这本书依然伴我左右。当年还在读大一的时候,全班同学都被这一全英大部头弄得“痛不欲生”。所幸中大心理系的老师们为大家提供了这本中文版,希望你能享受它,爱上它。

—— 汪雪莹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2009级本科生

非常庆幸本科学习时使用的是这本教材。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想到原来心理学有这么久远的故事,更不曾料想,心理学走向科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如此多的伟大思想、流派。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相信,你会对何谓心理学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认识。

—— 胡街华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2013级研究生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致教师

第1章 心理学发展简史 1

心理学早期发展史 3

一门新科学的诞生:冯特和霍尔的贡献 3

流派之争: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 5

弗洛伊德将潜意识纳入研究范畴 6

华生改变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行为主义首登历史舞台 7

斯金纳质疑自由意志,行为主义蓬勃发展 8

人本主义异军突起 10

心理学现代发展史 10

心理学的职业化发展时期 11

心理学回归本源:重生对认知和生理学的兴趣 11

心理学视野拓宽:增加对文化多样性的兴趣 13

心理学适应:进化心理学出现 13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14

当代心理学:充满活力与百花齐放 15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5

心理学的职业领域 18

7个统一主题 20

把心理学作为研究领域的相关主题 20

与心理学研究内容相关的主题 21

个人应用 提高学业成绩 24

批判性思维应用 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 28

第2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0

寻找规律:研究行为的科学方法 31

科学事业的目标 31

科学研究的步骤 32

科学方法的优势 34

寻找原因:实验研究法 35

自变量和因变量 36

实验组和控制组 36

额外变量 36

实验设计的变式 37

实验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39

寻找关联:描述/相关研究 40

自然观察 40

个案研究 40

调查 42

描述/相关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42

寻找结论:统计和研究 43

描述统计 43

推论统计 46

寻找缺陷:评估研究 47

取样偏差 47

安慰剂效应 48

自我报告数据的歪曲 48

实验者偏差 49

关注伦理:只要目的正当,就可以不择手段吗 49

欺骗的问题 52

动物研究的问题 52

研究中的伦理原则 53

本章主题回顾 54

个人应用 查找和阅读期刊文献 54

批判性思维应用 逸事类证据的危险:

“我有一个朋友,他……” 57

第3章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60

神经系统中的信息交流 61

神经组织:基本的硬件 61

神经冲动:消耗能量以传送信息 63

突触:神经元联结处 64

神经递质和行为 65

神经系统的架构 68

外周神经系统 69

中枢神经系统 70

窥探脑的内部:研究方法 71

电活动记录 71

脑损伤 71

脑部电刺激 72

经颅磁刺激 73

脑成像过程 73

脑和行为 77

后脑 77

中脑 77

前脑 77

脑的可塑性 80

左脑/右脑:大脑的单侧性 81

切开脑部:裂脑研究 82

完整大脑的半脑功能特化 83

内分泌系统:信息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84

遗传和行为:一切都由基因决定吗 85

遗传的基本原理 85

探究遗传的影响:研究方法 86

科技前沿:基因定位 89

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90

行为的进化基础 90

达尔文的见解 90

进化理论的后续改良 91

作为适应性特征的行为 91

本章主题回顾 92

个人应用 评价“三心二意”的概念 93

批判性思维应用 构建更好的脑:外推的风险 95

第4章 感觉和知觉 98

心理物理学:基本概念与问题 100

阈限:寻找极限 100

信号检测论 101

无意识知觉 101

感觉适应 102

视觉系统:视觉的主体 103

刺激物:光 103

眼睛:一台有生命的光学仪器 104

视网膜:大脑在眼睛上的“大使” 105

视觉和脑 107

彩色世界 109

视觉系统:知觉过程 113

知觉形状、模式和物体 113

知觉深度或距离 118

视觉的知觉恒常性 119

线索误导的影响:视错觉 119

听觉系统:听的过程 122

刺激:声音 122

人的听力 123

耳朵中的感觉加工 124

听知觉:听觉理论 124

化学感觉:味觉和嗅觉 125

味觉系统:味觉 125

嗅觉系统:嗅觉 127

触觉 128

感受压力 128

感受疼痛 129

本章主题回顾 133

个人应用 艺术与错觉欣赏 133

批判性思维应用 认识对比效应:都是相对的 137

第5章 意识 140

意识的本质 141

觉知水平的变化 142

意识发展的根源 142

意识和大脑活动 142

生物节律和睡眠 143

昼夜节律的角色 143

忽视生理节律 144

重置昼夜节律 144

睡眠觉醒周期 145

睡眠阶段循环 145

睡眠的年龄趋势 147

文化和睡眠 147

睡眠的神经与进化基础 148

避免:睡眠剥夺 149

夜晚的问题:睡眠障碍 152

梦的世界 155

梦的内容 156

梦和梦醒人生的联系 156

文化和梦 156

梦的理论 157

催眠:意识改变还是角色扮演 158

催眠诱导和敏感性 159

催眠现象 160

催眠理论 160

冥想:寻求更高的觉察 161

生理相关 161

长期益处 161

药物改变意识 162

主要的滥用药物及其效应 163

影响药物效用的因素 164

药物活动的机制 164

药物依赖 165

药物和健康 166

本章主题回顾 168

个人应用 寻找关于睡眠和梦境的实用问题 168

批判性思维应用 酗酒是病吗?定义的重要性 171

第6章 学习 173

经典条件反射 174

巴甫洛夫的研究:“灵魂的反射” 175

术语和步骤 176

日常生活中的经典条件反射 177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步骤 178

操作性条件反射 182

斯金纳的研究:一切都是结果的作用 182

研究术语和过程 183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184

强化物的形式 186

正强化和负强化 188

惩罚:减弱反应的结果 189

条件反射学习中的方向转变 191

条件反射的生理限制 191

条件反射的认知过程 192

观察学习 194

基本过程 195

观察学习和媒体暴力 195

本章主题回顾 197

个人应用 通过行为矫正达到自我控制 198

批判性思维应用 情绪控制:

巴甫洛夫和说服力 203

第7章 记忆 205

编码:将信息录入记忆 207

注意对编码的作用 207

加工水平 208

丰富编码的方式 209

存储:将信息保存在记忆中 210

感觉记忆 211

短时记忆 212

长时记忆 214

知识是如何被记忆表征和组织的 215

提取:将信息从记忆中取出 217

利用线索帮助提取 217

再现事件发生的情境 217

重构记忆与错误信息效应 218

现实监控、来源监控和目标记忆 219

遗忘:当记忆出现衰退 221

我们遗忘得有多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21

遗忘的测量方法 222

我们为何遗忘 223

恢复的记忆之争 225

追寻记忆的痕迹:记忆的生理基础 227

记忆的神经回路 228

记忆的解剖 229

记忆的系统和类型 230

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 231

语义对情节记忆 231

前瞻对回溯记忆 232

本章主题回顾 232

个人应用 改善日常记忆 233

批判性思维应用 理解目击证词的易缪性 236

第8章 语言和思维 239

语言:把思想变成词汇 241

语言结构 241

语言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 242

学习多种语言:双语 244

动物能发展出语言吗 245

语言的进化学背景 246

语言习得理论 247

文化、语言和思维 248

问题解决:寻求解决方案 249

问题类型 249

有效解决问题的障碍 249

问题解决的方法 252

文化、认知模式与问题解决 255

决策:选择与机会 256

做出选择:基本策略 256

做出选择:不可思议与复杂 257

抓住机遇:在风险决策中权衡各种因素 259

概率判断中的启发式策略 260

忽视基础比率倾向 260

合取谬误 261

人类决策错误的进化分析 261

快速节俭启发式 262

本章主题回顾 262

个人应用 了解决策中的推理陷阱 263

批判性思维应用 语言塑造思维:

“只有傻瓜才相信” 265

第9章 智力与测量 267

心理测验的主要概念 268

测验的主要类型 268

标准化和常模 269

信度 269

效度 270

智力测验的演化 271

高尔顿关于遗传型天才的研究 272

比奈的突破 272

推孟和斯坦福–比奈量表 272

韦克斯勒的创新 273

关于智力结构的争论 273

智力测验的基本问题 274

现代智商分数的意义 274

智力测验是否具有足够的信度 275

智力测验是否具有足够的效度 275

一个人的智商分数是否长时间稳定 276

智力测验是否可以预测事业的成功 277

智力测验在其他文化中是否被广泛应用 278

智力的极端情况 278

智力障碍 278

天才 280

智力的决定因素 281

遗传影响智力的证据 282

环境影响智力的证据 283

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284

智商分数的文化差异 285

心理测量的新方向和智力的研究 289

探索智力的生物基础 289

考察智力行为的认知过程 290

扩展智力的概念 291

本章主题回顾 292

个人应用 理解创造力 292

批判性思维应用 智力争论、诉诸无知与

实体化谬误 295

第10章 动机与情绪 297

动机理论与概念 298

驱力理论 298

刺激理论 299

进化理论 299

人类动机的范围及多样性 300

饥饿与饮食动机 300

调节饥饿的生物因素 300

调节饥饿的环境因素 302

饮食与体重:肥胖症的根源 303

性动机与行为 306

人类的性反应 306

人类性行为的进化论分析 307

色情: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311

性取向的奥秘 312

成就动机:追求卓越 315

成功需求的个体差异 315

影响成功行为的情境因素 316

情绪体验的组成要素 316

认知成分:主观体验 316

生理成分:分散而多面 318

行为成分:非言语的表达 320

文化与情绪构成成分 321

情绪理论 322

詹姆斯–兰格理论 322

坎农-巴德理论 322

沙赫特的两因素理论 323

情绪的进化理论 323

本章主题回顾 324

………………

前言/序言

  Foreword 1  推荐序一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部国际知名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导论》(Psychology: Themes and Variations)。由于它将科学性和实用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而在已经出版的众多心理学入门教材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一流高校中使用量最大的心理学入门教材之一,并在全球得到广泛采用。国内一些心理学院系也开始使用它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教材或重要教学参考书。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进程中,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日益扩大。从探索生物有机体的脑功能,到研究群体的社会行为;从前沿的基础研究到日益广泛的社会应用;从研究宏观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到研究微观的基因对心理和行为的调控,心理学家们在现代科学大家庭中和当今社会的大舞台上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有一些永恒的主题,如探索影响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多种因素,揭示遗传和环境在人类行为发展中的作用,坚信人的心理是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等。而随着社会和学科自身的发展,各种新兴的研究领域、方向和研究范式不断涌现,研究兴趣、职业方向和应用的多样化,又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多样性。心理学的永恒主题和多样性的结合,成为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特色,并将为我们演奏出探索人类心智、造福人类健康、促进社会发展的华丽乐章。

  韦恩·韦登教授曾荣获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最佳教学奖,担任美国心理学教学委员会主席,并主持全美心理学本科教学质量工作会议。他立足于学科发展的前沿,注意不断接受和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反馈意见。在这本教材的新版(第9版)中,他对全书各章都做了精心修订,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与观念。韦登教授深厚的学术根底、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铸就这部优秀教材的基础,而他独具匠心的撰写方式也给教材锦上添花,值得我们在教材建设中学习和借鉴。

  全书共16章,包括:心理学发展简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感觉和知觉、意识、学习、记忆、语言和思维、智力与测量、动机与情绪、发展心理学:终生发展的视角、人格、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治疗。其内容涵盖了普通心理学或基础心理学课程的所有主题,每章的内容都以“理论—研究—应用—思考”的模式进行编排。

  翻开教材,我们可以见到许多著名心理学家的肖像,他们独到的见解常常被“原声回放”出来。在每章的原理阐述中,作者总是引经据典,从经典的实证研究中引发、推导出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和结果,这让学生能直接领略科学发展历程的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高层次的学术熏陶和训练。在介绍心理学发展历程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等问题时,作者别出心裁,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图解,将概念、图片、案例、分类等所有相关信息整合在一起。这些图表直观生动、化繁为简、一目了然。在各章的理论原理阐述后,作者安排了专题研究,其内容有的是历史上的经典实验,有的是当前热点问题的研究,其表述则采用了国际期刊所通用的“目的—方法—结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最初接触心理学时,就“先入为主”地熟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的、比较规范的研究思路和步骤。专题研究后,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随后,作者还带领大家进入应用领域,让心理学的研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要特别提及的是,教材在传授心理学科学原理的同时,还注重塑造学生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在每章结束时都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直面复杂且有些模棱两可的心理学知识,促进学生学识的增长。

  总之,韦登教授编著的新版教材是一本展现了心理学的整体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优秀教材,是一本能激发学生思考、增强逻辑辨别力和实证研究兴趣的优秀教材。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一定能引导学生更顺利地走进心理学殿堂,对心理学有更多、更深、更新的了解。

  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系主任和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汉语认知研究,包括汉字识别的计算机模拟和汉语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发表论文200多篇,培养了近10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主编过《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国内有影响的教材。曾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推荐序二

这可能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在我家一直贴着一张海报,海报大意是说:“如果你想改变世界,但你发现世界不好改变,那就先尝试改变自己。”

我人生第一个“改变自己”的时刻,发生在18岁那一年,入读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在一座面朝大海的大学,学心理学”,这实现了我小时候的一个梦想。因此,当拿到那本厚得像砖头一样的英文原版课本时,我摩挲着厚重的封面,暗暗发誓要好好学。这本带我进入心理学大门的书就是这本《心理学导论》,如今已经出到第9版了。当年一拿到就爱不释手,我带着它去图书馆,去上其他课,有时候困了,就枕着它睡觉。

12年后,我为业余心理爱好者创办了一个心理学科普教育平台——友心人,并开设了一门叫作“自我探索”的课程,课程的必读书就是这本书。在翻译和撰写过心理科普文章、策划过大大少少不下百场心理学科普活动,组织了超过500个心理学人的心理社区,并尝试把心理学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后,我有了这样的觉悟:老老实实读完这本我们简称为“心导”的大部头,也许会是探索自我的一个有趣的开始呢。

一般来说教材都会非常的枯燥无聊,但是《心理学导论》却意外地有趣。相比国内的心理学课本,它有许多让人怦然心动的不同之处。

一、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心理学的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用怀疑和科学实证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人类行为与思维。在这个资讯极度爆炸、信息良莠不齐的时代,“批判性思维”尤其重要。

类似“为什么广告能在短短十几秒就能说服你‘买买买’?”“在一张黑白图片中看到耶稣显灵真的是因为最近‘压力太大’?”全书中充满这种有趣的提问,带领读者仿佛置身悬疑侦探小说中,一步步跟随作者去深入探索人类的智力、动机、情绪等问题。

每一章后面的“批判性思维应用”更是一场很好的思维训练,帮助你去换个角度思考生活。这种严谨的、基于科学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时可能只是感觉“读起来挺有趣、引发思考”,但当回到真实的生活、工作和科研中,就会发现它会不时蹦出来,“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你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

二、七个心理学的核心主题贯穿全书

心理学经常被诟病的原因,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理论和方法论很多元,而且心理学本身有点“四不像”,既是文科,又是理科,应用性很强,同时也有大量基础研究。真正的心理学作为一门行为科学,要让初入门者理解这些复杂的构想绝非易事。

还好本书作者有他的独门内功:高度提炼成七大心理学主题。强烈建议大家看书前熟读“致教师”中的这七大主题,深入搞懂主题背后的含义,后面阅读时可以反复回到这个主题,这有助于更加深入地巩固教材内容。

三、清晰的定义和有趣的例子

教科书总是让人打瞌睡的原因,就是里面有太多艰涩难懂的学术概念。但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先对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然后配合图表、漫画加以解释,这对于要复习考试的学生来说真是贴心的设计。同时,引用大量源于生活的例子和经典实验案例,深入浅出,更方便理解和记忆。案例时常别出心裁,令人感叹心理学家怎么如此有想法、有创意!我一直以来都是抱着发现新大陆的心态把整本书读完的。

四、不妨当成一本人生百科全书来读

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都是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探索的主题可以不断变换,但绝对不变的事情就是一直“在路上”。越是长大,越是深刻感受到我们对自身的认知非常有限。时常遇到许多人“卡”在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上,有些人“卡”在了家庭或情感关系上,有些人“卡”在职业发展上,也有些人“卡”在了自己的情绪或性格的纠结中。

每当“卡”住的时候,我会跟自己说,你学心理学应该尝试回到心理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于是在遇到情绪问题的时候,试着去重读关于情绪的章节;感觉自己动机不够的时候,重读关于自我实现和动机的各部分理论;团队管理出问题的时候回到人际互动和文化心理学的部分去重新审视。渐渐才发现,原来自己经历的许多人事变故,心理学家早已总结出一系列的规律,教会我们如何去分析,如何去改变。

当我们意识到人生出现问题时,总是希望去寻求改变。改变,应从自己开始。而改变自己,就要从认识自己开始。

当初创办友心人这个心理学科普教育社区,就是希望能帮助那些心理和情感存在困扰的非专业人士找到问题的出口。经过两年探索,经历过很多次迷失和气馁,我们仍然深信,心理学教会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对行为和心理的认知以及100多年来积累的关于“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数据库,可以让更多的人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于是我们大胆地第一次在微信课上,使用了这本非常专业的教材(而且用的是英文原版),开设了这门叫作“自我探索”的课程。

但是也有同学觉得英文非常难懂,我想试试看能否翻译这本书,却惊喜地发现已经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筹备出版了,由中山大学心理系主任高定国老师组织翻译。感谢他们,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使用这本书,获得一次可能改变人生的机会!


梁嘉歆

友心人心理社区创办人





Preface  译者序

2001年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复办时,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教材呢?我与杨中芳老师商量后,我们决定全部专业课使用与欧美大学心理学系同步的英文教材。当时,我们还提出一个口号,“虽然没有提供哈佛大学的教育,但我们至少提供了哈佛大学的教材”。心理学本科生入校的第一门专业课就是“心理学导论”。我之前读过欧内斯特·西尔格德(Ernest Hilgard)和理查德·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的那本《心理学导论》,在香港大学做助教时也用过那本书。不过,我在咨询时,港大的一位老师反映,那本书对于外国学生可能有点难了。港大心理系当时也还在用另一本教材,就是韦恩·韦登的这本《心理学导论》。我手头也有一本,于是我仔细看了一些内容,觉得很不错。我在2001年上半年与Thomson公司联系,购买了这本书的原版(第5版)作为2001级本科生的“心理学导论”教材。出版社方面相当支持这项工作。在当时还没有国际版的情况下,精装版(hard cover)也只售230元一本。直到2012年(第9版),我们一直都保持同步更新,用其做“心理学导论”教材。我的整体评价是,这本书非常好。2013年起,非常遗憾,由于Thomson公司价格政策变化的原因,所以我们不得不更换了别的原版教材。

那么,韦登的这本书究竟好在哪里呢?美国教材市场上,“心理学导论”特别多,大多是大同小异。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心理学导论”尽管也介绍最新进展,但还是以经典的东西为主。这就造成了差异不可能太大。各教材间的差别主要是教材内容的侧重点和组织结构、实例以及一些辅助内容。首先,韦登在书的第1章就给出了与心理学相关的7个主题,并且贯穿全书,使得导论课本来就有些松散的主题有了主线。其次,在每一章的后面,他都给出了一个“批判性思维”和一个“个人应用”栏目。这两个栏目都非常有用。我个人认为,批判性思维正是我们的学生最欠缺的。一开始就有这种训练,可以让大学生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学生刚入学时一般会把批判性思维简单地看成批评一个人的研究。学习之后,他们就会逐渐明白,目的不是批评,而是探讨事物的规律,不但要批评,更重要的是要让人能(最好是乐意)接受你的批评。在这里,沟通(communication)和表达(presentation)就很重要。在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非常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在每一门课中书面和口头报告他们的作业、研究等。口头报告时,我们会要求报告者穿戴正规,掌握节奏和时间,就像在那些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一样。在“个人应用”部分,韦登给的一些例子也都是非常好的。例如,在第1章,他给的是学生在犹豫时怎样答多项选择题。调查发现,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在对选项犹豫时,应该凭第一感觉答题,也就是选择最先想到的那个选项。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学生在答题时推翻第一感觉更有可能获得正确答案。学生在看到这样的例子后,会认为心理学很实用,从而提升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忠诚感。

中山大学的“心理学导论”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把国内许多心理学系在“实验心理学”中重复的一些经典实验放在导论课中完成,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在“实验心理学”中重点教怎样完成一个研究,包括学习“实验心理学”编程软件等。心理学既然是一门科学,而科学又是以实验为主的,因此,在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一个理念,“心理学不是念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而且,这种练从“心理学导论”就开始了。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美国大学教材的特点。首先,一般来说,一本版本高的教材,其影响也大一些,但这还不是最令人惊讶的。一个令我们内地学生可能有些惊讶的事实是,美国的很多心理学主流教材都不是由这个领域的著名学者完成的(当然在导论教材中,也有理查德·阿特金森和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这样的著名学者)。至少从学术角度来讲,韦恩·韦登就不是一位著名学者。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的《社会心理学》在业界很有名,销量很大,但他也不能算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这其中的原因是,这些作者大多活跃在教学一线,同时又接受过系统心理学科研训练,他们虽然不怎么从事科学研究,但他们随时都能掌握有关进展,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有时间来写好教材(一般2~4年就会更新一版教材),也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其次,美国大学的教材一般都比较贵(与专著相比)。这样也能保证这些没有什么科研经费的学者的权益。像这本导论教材,新的一般都在150美元以上。


高定国

2014年10月20日于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To Teachers  致教师


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特点,我想应该是我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开辟了一条新路。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心理学导论”教材必须满足两个独立的读者群:教师与学生。鉴于这两类读者的需求与喜好有着天壤之别,教材作者通常都试图在理论与实践、综合性与理解性、研究方向与实际应用、严肃谨慎与通俗易懂等方面尽量折中。但是,我认为这种二分法的策略通常是错的。正如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曾经说过:“还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实用?”类似地,严肃谨慎与通俗易懂真的是反义词吗?在我的字典里并不是这样的。我认为,我们追求的诸多迥然不同的目标在这本教材中只是貌似矛盾,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需要去折中。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心理学导论”教材就像把字词串在一起的字典索引。我将这一点谨记于心,并在编写本书时努力调和三对矛盾:第一,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浩如烟海,因此我用多样化与整体性来凸显其有趣的一面;第二,我对研究与应用一视同仁并将两者尽量融合在一起;第三,我希望写出来的书既能发人深省又易于学习。请看以下详解。

目标

1.从整体性和多样性方面展现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刚进入“心理学导论”课堂的学生通常对心理学家五花八门的研究主题缺乏了解,而我认为这种五花八门恰好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我在全书中常常强调心理学所涵盖内容之广泛。当然,心理学的这种广泛性可能会让一些对生理学、动机、认知、异常行为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多的学生颇感困惑,事实上,在这个十分讲究专业细化的年代,即使是一些心理学家也觉得这些领域是支离破碎的。

但是,我相信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多数还是互相交叉重叠的,我们有理由借助它们之间的关联与相似来凸显其共性,因此,我认为心理学并不是七零八碎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本教材的原则就是:强调心理学知识遗产的整体性(主题)和研究兴趣与应用的多样性

(变式)。

2.阐明了研究过程与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于我而言,一本研究取向的书,不应该是充斥着许多研究综述的书,而是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鉴别力和实证研究兴趣的书。我想让学生领悟实证研究方法的长处,并将科学心理学视为创造性的工作,可以解决有趣的行为难题。出于这个目的,本书不仅把重点放在心理学家知道(或不知道)什么上,而且致力于介绍他们如何尝试解决问题。教材中对一些方法的细节做了检验,并鼓励学生继承科学家在对行为做出论断时应该持有的怀疑态度和批判性思维。

专注掌握科学研究的长处,并不代表忽略学生对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具体的、个别的需求。多数研究者都相信心理学有责任为本领域之外的人提供信息,并推广研究工作的实际应用价值。这本书将技巧与方法小心地加以量化,并与数据紧密相连,所以学生可以看到研究和应用是如何相互依赖的。我相信,当看到严谨的研究与完善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价值时,学生会更加清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3.可以激发思考并易于学习。可能最重要的是,我所追求的是一本能激发思考的书,而非一本学习提纲。我一贯主张概念和理论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并对横跨心理学诸多分支的主要争议和棘手问题(例如,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先天和后天以及它们交互作用的影响)保持专注,对狭隘的争论(例如,用平均值与总和中的哪个值来代表印象形成更有优势)持否定态度。激发学生去思考还意味着鼓励学生直面复杂且有些模棱两可的心理学知识,因此,本书不会绕过灰色地带、尚未解决的问题或者仍存在争议的理论,相反,本书鼓励读者去思考开放性的问题,去检验他们对行为的假设,把心理学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中。我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对心理学加以描述,而是能够促进学生学识的增长。

但是,学生在刚刚掌握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时候,理论上可以只掌握“大问题和难问题”,这样能尽量减轻学习负担。教材是教学的工具这一点我是时刻铭记于心的,因此我花费了大量精力力求书的内容、结构、写作风格、插图和教法能够和谐一致,使教与学能够互相促进。

必须承认,这些目标颇具抱负,作为读者你完全有权表示怀疑,因此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的尝试。

特点

大量与众不同的元素造就了本书的独特气质,这些元素包括:统一的主题、专题研究、个人应用、批判性思维应用、直相核查、图解纵览、术语表、概念检查、主要学习目标及回顾等。

统一的主题

第1章介绍了贯穿全书的7个统一的主题。这些主题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它们将整章内容串在了一起,有助于学生厘清心理学各个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系。第二,随着这些主题在书中一一展开,心理学中一些久盛不衰的问题得到了充分的讨论,从而有助于实现本书的“理念”。第三,它们将焦点汇聚于心理学的基础观点和研究主题之上,应该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选择主题时,我不断叩问自己(以及他人):“从现在开始的5年里,我真正想让学生学到的是什么?”这些主题因此分成了两类。

与心理学学科有关的主题

主题1:心理学是实证科学。这个主题主要用来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科学性的理解,使其认识到实证研究方法与不加鉴别的常识和猜测相比所具有的优点。同时我还利用这个主题鼓励读者培养科学的怀疑精神,并对各种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

主题2:心理学理论的多样化。学生们经常会被心理学中多元的理论体系所困扰,并把理论的多样化当成心理学的缺点。我不会回避这个问题或者为此心怀愧疚,恰恰相反,我打心底里觉得理论的多样化是心理学的一项巨大优势。在这本书中,我将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激烈冲突的理论是如何激发新的研究的,怎样把多个视角汇聚到同一问题上以使理解加深以及相互冲突的理论最后是怎样融合的。

主题3:心理学在社会历史中演进。这个主题强调心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材中会展示时代精神如何影响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心理学的进步是如何在我们的社会中留下印记的。

与心理学研究对象有关的主题

主题4: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在书中,我反复强调和说明:行为的过程是很复杂的,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这个主题主要是为了防止简单化、单一原因思考,鼓励批判性思维。

主题5:行为是文化塑造的结果。这个主题试图让学生理解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心理过程的,以及一个持有自己文化观点的人是如何扭曲解释其他文化中人的行为的。这个主题的讨论不止简单赞颂了文化的多样性,还避免走极端,准确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对行为而言同等重要。

主题6:遗传与环境对行为的共同影响。对这个问题的反复讨论让我厘清了先天与后天之争的复杂性。通过不断学习,学生会逐渐掌握先天的生物因素和后天的经验是如何塑造行为的,以及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对两者的重要性进行评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将逐步深入地理解我们所说的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主题7:人类经验的主观性。我们通常会忘记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的。这个主题主要用来解释人类经验背后的主观性原则,阐明其意义,并不断提醒读者,不是只有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合理的。

在第1章介绍了全部7个主题之后,后面的章节只对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主题进行了讨论。本章内容与主题之间的联系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放在了每章的最后一节,其中还总结了“本章必学内容”。对统一主题的讨论也仅限于这一节,叫作“本章主题反思”。我并没有故意限制每章主题的数量,每个主题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每章有2~5个主题。下图展示了每章重点讨论的主题,每个“本章主题反思”前的图标代表出现在本章中的具体主题是哪个。



《心之探寻:理解人类行为的奥秘》 人类,这个拥有复杂情感、深邃思想和无数行为模式的物种,一直是我们探索和理解的核心。从最微小的神经元活动到最宏大的社会互动,每一个层面都隐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等待我们去解读。《心之探寻:理解人类行为的奥秘》正是这样一本旨在带领您踏上这段非凡旅程的书籍。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一次思维的启迪,一次对生命本身的深入审视,一次对我们为何如此行事的追问。 本书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您揭示心理学这个丰富而迷人的领域。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剖析人类心灵的运作机制。您将了解到,构成我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基石是什么,这些元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 探索意识的边界与运作 意识,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却又最难捉摸的现象,将是本书早期探索的重点。您将有机会深入理解意识的不同层次,从清醒的觉知到沉睡的梦境,以及意识在信息处理、决策制定和自我认知中的关键作用。我们会探讨各种意识状态,包括但不限于睡眠与梦境的周期、催眠的本质、以及成瘾行为对意识的扭曲影响。通过对这些议题的细致分析,您将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对自身内在世界的体验是如何被构建和调控的。 感知:我们如何解读外部世界 我们的感知系统就像一部精密的仪器,不断接收、过滤和解释来自外部世界的信号。本书将详细阐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大脑如何将这些原始感觉信息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具象。您将了解视觉错觉的奇妙之处,声音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以及气味和触感在塑造我们的记忆和偏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感知并非客观的记录,而是大脑 actively 构建的结果,这解释了为何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事物产生截然不同的体验。 学习与记忆:塑造我们的过往与未来 学习是我们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及适应环境的关键过程。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学习理论,从条件反射到复杂的认知学习,理解行为是如何被塑造和改变的。您将了解到,古典条件反射如何解释了许多非自主的反应,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如何通过奖惩机制来塑造我们的行为习惯。 与学习紧密相连的是记忆。我们如何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为什么有些记忆深刻而持久,有些则转瞬即逝?本书将剖析记忆的不同类型(如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情景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以及影响记忆效率的因素,包括注意力、情绪和遗忘的机制。您还将了解到,记忆并非静态的档案,而是动态重构的过程,这可能导致记忆的失真甚至虚构。 思维与语言:人类智慧的闪光点 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它使我们能够解决问题、进行推理、创造和想象。本书将带您领略思维的奥秘,包括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决策过程的偏见,以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您将了解启发式思维和算法思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日常决策中的应用。 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其复杂性同样令人着迷。我们将探讨语言的起源、结构和发展,以及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语言相对论)。您将了解到,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组织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以及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核心作用。 动机与情感:驱动我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是什么驱使我们去追求目标、克服困难?情感又为何如此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行为?本书将深入探讨人类动机的理论,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复杂的社会和个人成就动机。您将了解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以及这些理论如何解释我们对食物、归属感、认可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情感,作为我们内在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的解释同样是本书的亮点。我们将解析基本情感的生理基础和表达方式,以及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调节机制。您将了解到,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记忆和社交关系的,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人格:独特性与共性的交织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模式。本书将为您呈现关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各种理论,从精神分析的深层探索到特质论的维度划分。您将了解荣格的心理类型、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以及大五人格模型等,理解人格是如何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发展和变化的。同时,我们也会探讨人格与行为之间的关联,以及人格测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社会心理学:个体在群体中的表现 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社会心理学将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互动、影响和行为。您将探索从众、服从、偏见、刻板印象、人际吸引、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等议题。本书将通过经典实验和案例分析,揭示社会力量如何塑造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社会环境的产物,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 发展心理学:从生命初见到暮年 人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从呱呱坠地到白发苍苍,我们在生理、认知和情感上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本书将为您梳理不同生命阶段的发展轨迹。您将了解到婴儿期的感知与认知发展,儿童期的语言和思维学习,青少年的身份认同,成年期的职业发展与人际关系,以及老年期的心理调适。我们将审视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关键发展任务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与异常:理解挑战与应对 理解正常的心理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心理困扰。本书将探讨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以及它们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您将了解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不同治疗流派的理念(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药物治疗),以及预防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会强调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光谱,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刻经历心理上的挑战。 《心之探寻:理解人类行为的奥秘》 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引人入胜的心理学入门体验。它将激发您对人类自身的好奇心,培养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无论您是初次接触心理学,还是希望系统回顾和深化理解,本书都将是您探索心智世界的理想伙伴。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关于“人”的精彩探险。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我立刻察觉到它在逻辑构建上的匠心独运。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简单粗暴的知识堆砌方式,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园丁,精心规划了知识的生长路径。从最基础的心理学历史和研究方法入手,逐步过渡到感知、学习、记忆这些核心模块,每一步的衔接都自然而然,让人感到顺理成章。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取的“螺旋上升”教学法,即在初期对某一概念进行宏观介绍,随后在后续章节中,通过不同领域的视角不断深化和拓展理解,而不是一次性把所有复杂细节一股脑抛给你,这种设计极大地减轻了初学者的认知负荷。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频繁地回头查阅前文,因为作者巧妙地在上下文之间埋下了足够的“记忆锚点”,使得知识点之间形成了有机的网络结构,而不是孤立的岛屿。这种精心设计的知识流程,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更像是一场探索知识迷宫的旅程,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也更利于长期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那一定是“系统性重塑”。它不仅仅是教会了我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科学的框架来审视我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阅读过程中,我开始不自觉地将书中学到的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中——比如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对某个广告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或者理解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不畅的深层心理动因。这种即时的、可操作性的洞察力提升,是任何理论课程都难以比拟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心理学并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理论,而是扎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实用科学。它培养了一种“心理学视角”的能力,使我能够更具同理心地去解读复杂的人类互动,并且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能用更理性、更有条理的方式去分析和应对,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其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价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那种略带哑光的触感让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了不少。尤其是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深度,那种留白和配色处理得很到位,让人在拿起书本的瞬间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专业气息。我特别喜欢他们对章节标题和内文排版的处理方式,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显得非常现代,图表的排布和插图的选取也十分用心,那些案例分析的配图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复杂的理论概念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很多教材为了节省成本,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都比较敷衍,但《心理学导论》这一点上确实做得非常出色,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硬件投入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长期翻阅和学习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能让人更有动力去亲近它,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束之高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也侧面反映了内容本身的严谨性,让人在尚未深入阅读前,就已经对其内容质量产生了一种积极的预期和信赖感。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选择和当代相关性的把握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敏锐度。它远超出了传统教科书中那些陈旧、略显脱离现实的例子。我注意到书中频繁引用了近几年心理学界的热点研究,甚至是与日常媒体、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讨论,比如社交媒体对认知的影响、新兴的神经科学发现如何重塑我们对意识的理解等。这种与时俱进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因为它让我感觉心理学并非是一门停滞不前的学科,而是充满活力的、正在不断自我修正和进化的领域。特别是一些跨文化研究的案例,处理得非常细致和审慎,避免了简单粗暴的文化套用,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机制的细微差异,这种全球化视野的引入,拓宽了我对“人性”定义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实践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学术殿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桥梁。

评分

相较于我过去阅读过的几本入门书籍,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语言的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在阐述复杂的理论模型时,会使用非常精确的术语,但同时,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形象的比喻或通俗的解释,确保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的学生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要义。我留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或仍在发展中的领域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学术诚实度,他们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呈现不同学派的观点及其背后的证据基础,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亦师亦友”的叙述口吻,让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引导下,共同参与到对知识的审视过程中。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深度,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具价值的特点之一。

评分

发的蛮快的,就是书纸张不是很好。

评分

挺好的书

评分

超棒的心理学教材

评分

对比了8个版本的心理学导论(或所谓普心),基本涵盖了市面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评价较高引进版教材,表示不要再迷信什么《心理学与生活》了,真心不知道这书为什么这么多人推荐,大概是时间较早外加的北大背书吧,至少对于中文版我是绝对不推荐的,光是蹩脚的翻译就毁掉一大半。对于心理学入门而言,首推库恩的《心理学导论》,语言生动,编排合理,翻译堪称引进版教材的典范!知识点覆盖也比较全面,缺点内容是过于浅显,点到为止,所以适合入门。再进一步比较推荐本杰明的《心理学导论》,蓝色封面那本,复旦大学的参考书,内容相对于库恩版更为深入,但翻译和可读性不错。还想进阶的,就是现在这本韦恩的导论了,这是目前最新引进的一本,中山大学参考书,这本书其实国外很有名(原名:主题曲和变奏曲),网上也有英文影印版,不知道为什么中文版现在才出,最近正在研读,表示这是我目前看过内容最全面和深入的导论教材,尤其注重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翻译无功无过吧,主要是直译,有点生硬,主要缺点是相对于原版,阉割了参考文献和练习题,还有不少图片,可以对照英文原版(网上很好找),这将是我买的最后一本导论。看了这么多我表示,最好的,绝不是最贵最大最厚的!

评分

很好的参考书,教学必备,可以的

评分

蛮好用的。。。。。。。。。。

评分

快递来的很快,书保存的也完好,没有破损,书是正版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快递小哥的速度令我吃惊,本来以为今天下午才会到货,结果没想到早上就到了,冲这个速度以后买东西京东就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