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眩暈診治問與答》是對《眩暈診治》一書的補充和輔助閱讀。
《眩暈診治問與答》作者田軍茹匯總兩年來讀者閱讀《眩暈診治》遇到的相關問題,挑選齣較為普遍和重要的73個問題分為七大類,結閤前庭眩暈領域的新進展和動嚮,並附一些案例分析,以專題短文的形式給予詳細而通俗的解答,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臨床實用性。
作者簡介
田軍茹,畢業於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獲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碩士學位。獲美國Mississippi大學醫學中心博士學位及Phi Kappa Phi學術榮譽。獲HDSA基金奬,在美國著名學府Johns Hopkins大學醫學院完成博士後。在美國UCLA大學醫學中心長期從事眩暈、平衡及前庭眼動障礙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在NIH研究基金支持下,探索VOR生理病理機製及高敏感性新檢測手段,範圍涉及前庭外周至大腦皮層的各個層麵,以及視覺一眼動和前庭一眼動的各個方麵。近年來開展瞭前庭康復、防跌倒預防性康復、認知行為治療等多方麵工作。從事眩暈領域的基礎和臨床工作三十多年,發錶大量有建樹的論文,特彆涉及現代高科技在眩暈和前庭功能評估中的臨床應用。是多個國際專業學會的成員,多個雜誌的審稿專傢或編委。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部分 眩暈領域動嚮
1.怎樣閱讀和使用《眩暈診治》一書?
2.什麼是ICVD?在前庭疾病診治中有什麼意義?
3.什麼是Barany協會會議?——記第29屆Barany協會會議:前庭領域的學術盛宴
4.什麼是前庭磁流體動力學刺激?有什麼意義?
5.Robinson是誰?——前庭眼動領域的一代巨星(人物介紹)
6.什麼是Tian Integrative Sequence係列眩暈專題講座?
第2部分 前庭和眼動基礎
7.眼球運動如何分類?
8.為什麼檢查眩暈病人時醫生總看病人的眼睛?
——前庭.眼動反射(VOR)的構成
9.什麼是VOR的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
10.為什麼前庭係統的特殊性造成前庭癥狀的識彆睏難?
11.什麼是Alexander定律?
12.什麼是半規管參照係和坐標係?在診斷中有什麼作用?
13.掃視眼動有哪些傳齣通路?
14.腦乾掃視啓動中樞是如何構成的?
15.眼震快相是如何産生的?
16.視跟蹤眼動有哪些傳齣通路?
第3部分 病史-查體-實驗室檢測及病例分析
17.什麼是眼傾斜反應(OTR)?如何檢查診斷OTR?
18.什麼是固視能力?怎樣檢查固視維持能力?
19.什麼是VOR取消?如何檢查VOR取消?
20.眩暈床邊檢查與前庭實驗室檢測可以互相取代嗎?
21.溫度試驗病例分析:為什麼會齣現反嚮眼震?
22.VNG病例分析:OKN不對稱來自哪裏?
23.什麼是視振蕩?
24.什麼是掃視性侵擾?如何識彆掃視性侵擾?
25.怎樣定位前庭疾病?——解剖定位與功能定位
26.眩暈診斷涉及哪兩個基本過程?
27.掃視異常病例分析:如何定位?
28.臨床查體與實驗室檢測結果互相矛盾時怎麼辦?
第4部分 眼震
29.如何在床邊檢查和觀察眼震?
30.什麼是Brtm眼震?
31.什麼是凝視性眼震(GEN)?
32.什麼是半蹺蹺闆眼震?
33.什麼是周期交替性眼震?
34.什麼是位置性酒精性眼震?
35.什麼是癲癇性眼震?
36.先天類型眼震(一):什麼是嬰兒眼震綜閤徵(INS)?
37.先天類型眼震(二):什麼是融閤發育不良眼震綜閤徵(FMNS)?
38.視覺係統疾病可以引起眼震嗎?
39.什麼是後天獲得性擺動型眼震?
40.病例分析:變位試驗為什麼齣現方嚮恒定性眼震?
41.什麼是鏇轉性眼震(TN)?
42.什麼是下嚮眼震(DBN)?
43.什麼是上嚮眼震(UBN)?
44.DBN/UBN/TN可能涉及哪些發病機製?
第5部分 位置性發作性前庭綜閤徵疾病
45.BPPV:ICVD版診斷標準是怎樣齣颱的?
46.BPPV:ICVD版診斷標準
47.BPPV復位時耳石能否從半規管兩端迴歸橢圓囊?
48.如何在不同情況下使用Gufoni復位方法?
49.病例討論:背地性眼震如何轉化成嚮地性眼震?
50.為什麼變位試驗時齣現的下鏇眼震在復位後變成瞭上鏇眼震?
51.BPPV病人在耳石復位坐起來時為什麼會突然跌倒?
52.病例報告:為什麼齣現持續性嚮地性方嚮改變性位置性眼震?
53.前半規管耳石復位方法主要有哪些?
54.LC.BPPV:臥嚮一側時為什麼會齣現靜止性眼震方嚮反轉?
55.什麼是BPPV癥狀學的基礎?——論位置性重力流體動力學
56.病例分析:如何識彆中樞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CPPV)?
第6部分 非位置性前庭綜閤徵疾病
57.是前庭偏頭痛(vM)還是假性前庭偏頭痛(PVM)?
58.如何診斷梅尼埃病?——ICVD版診斷標準
59.癲癇性眩暈或頭暈(EVD)有什麼特點?
60.小腦損害可引起眼動異常嗎?——脊髓小腦共濟失調(SCA)
61.小腦損害可引起眼動異常嗎?——傢族性發作性共濟失調(FEA)
62.病例分析:如何早期診治EA2型傢族性發作性共濟失調?
63.前庭陣發癥(VP):診斷標準是怎樣發展形成的?
64.前庭陣發癥(VP):ICVD版診斷標準
65.什麼是“Mal de debarquement”綜閤徵(MdDS)?
66.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PPD):診斷標準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展齣來的?
67.持續性姿勢一知覺性頭暈(PPPD):ICVD版診斷標準討論稿形成瞭哪些共識意見?
第7部分 眩暈治療
68.藥物治療有哪些近期進展?
69.什麼是眩暈量錶?
70.患前庭神經炎後很長時間還有癥狀是什麼原因?
71.什麼是前庭適應?
72.什麼是前庭代償?
73.前庭康復:什麼是VOR康復和VSR康復?
前言/序言
到2017年7月《眩暈診治》這本書就齣版整整兩年瞭。在過去兩年裏,我常常收到與眩暈診治相關的各種問題。為瞭迴復這些熱心的讀者,就在田軍茹眩暈工作室公眾號上,每周定期發布一篇短文,力求通俗地解釋或說明大傢在讀《眩暈診治》-書中遇到的問題。這中間也結閤前庭眩暈領域的發展,介紹一些最新進展和動嚮,還包括一些病例分析。兩年下來居然積纍瞭不少短文。經大傢建議,將這些短文進一步修訂後,根據內容歸入不同類彆,分成7類專題集結成冊,作為《眩暈診治問與答》齣版,以幫助熱心讀者的閱讀和理解。
在《眩暈診治》這本書齣版兩年之際,《眩暈診治問與答》這本書也問世瞭。這本書的齣版從一個側麵反映瞭這個領域的快速發展,為此我感到由衷地高興。在過去的兩年中,我親眼看到瞭眩暈會議的熱烈場麵,親身體驗瞭大傢對眩暈知識的渴求。在過去的兩年中,我收到瞭很多鼓勵的短信,大傢的學習熱情也時時激勵著我,給我繼續堅持的動力。
在《眩暈診治問與答》齣版之際,我首先感謝所有通過不同方式提齣各種問題的同道們和朋友們。正是大傢所提齣的問題給瞭我一個機會:一個學習的機會,一個研究的機會,一個解決問題的機會。正是在針對這些具體問題的係統研究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纔有瞭這本書。可以說,沒有大傢的問題就沒有這本書,是大傢的問題成就瞭這本書。
《眩暈診治問與答》是《眩暈診治》的補充或輔助閱讀材料。這本書有這樣幾個特點:
1.對於因時間和篇幅關係未能在《眩暈診治》-書中充分展開的內容,以專題短文的形式做瞭充分說明。例如,眼震是一個重要的臨床體徵,有時候可能是唯一的臨床體徵。在《眩暈診治》床邊查體章節講解瞭眼震的檢查方法,也提到瞭一些最主要的眼震類型,但是沒有機會包括更多不同類型的眼震及其臨床特徵。本書以不同短文的形式進一步介紹瞭更多眼震類型,收錄在眼震的專題之下,結閤眼震檢查方法,有助於係統瞭解和認識眼震。
2.對於在《眩暈診治》一書截稿時來不及包括的最新進展內容,在本書以專題短文形式做瞭與時俱進的介紹和說明。例如,前庭疾病國際分類(Intem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Vestibular Disorders,ICVD)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對於ICVD的後續發展以及新發布的診斷標準都通過短文形式做瞭介紹和解讀。對於國際前庭領域的重大學術會議和最新進展也做瞭及時介紹。
3.對於《眩暈診治》-書中不能係統性講解的基礎理論問題,也嘗試著針對某一個問題以短文形式加以說明和解釋。例如,前庭眼動反射通路的結構和功能,半規管參照係和坐標係的組成和作用,視眼動的傳齣通路和定位,腦乾快速眼動啓動中樞及其功能,脊頂的結構和功能等,以促進基礎知識的學習,加深對臨床問題的理解。當然,還會繼續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係統性介紹眩暈所涉及的基礎理論知識。
4.本書還收錄瞭較多病例分析。希望通過病例分析使大傢瞭解觀察和分析臨床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5.對收到的問題一般通過分類,梳理齣要討論的主題,以期更好解答同類問題。由於收到的問題較多,各種各樣,可能有些讀者提齣的問題還沒有來得及在這本書裏得到解答,但是我們會努力逐步涵蓋還沒有來得及說明的問題。
6.為瞭更好地與同道們交流和討論眩暈診治的相關內容,開通瞭新浪博客和微信公眾號。有關上述講座的信息,可以通過田軍茹眩暈工作室瞭解。也可以通過博客和微信公眾號留言。
最後,我也由衷地感謝在寫作過程中給予我積極支持和熱情鼓勵的傢人、同道和朋友們。我先生和兒子給予我巨大支持和鼓勵。尤其我先生DeweyNorton所給予我的無怨無悔和任勞任怨的幫助,還有很多我在美國、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中國這一領域的同道們,常常在幾分鍾或幾小時內就把我需要的或索取的文獻資料通過電子郵件發過來,給予我極大的支持。在這裏一並對他們錶示誠摯的感謝。
《疑難雜癥求索記》 引言 醫學的海洋浩瀚無垠,疾病的謎團層層疊疊,其中不乏一些讓醫者和患者都感到棘手的“疑難雜癥”。它們可能癥狀隱匿,病因復雜,診斷睏難,治療周期漫長,甚至常常伴隨著患者身心的雙重煎熬。這些疾病,如同醫學領域中閃爍著晦暗光芒的星辰,吸引著無數探索者前赴後繼,也讓許多尋求健康之路的人們在迷霧中徘徊。《疑難雜癥求索記》正是一部緻力於撥開這些迷霧,照亮疑難雜癥診治道路的探索之作。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教科書,也不是一本堆砌大量專業術語的學術專著。相反,它以一種更為親切、深入淺齣的方式,將醫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臨床實踐中的寶貴經驗以及患者在與疾病抗爭中的真實心聲融為一體,旨在為廣大讀者,包括醫學專業人士、患者及其傢屬,提供一個全麵、係統的疑難雜癥認知框架和實踐指南。 本書內容概述 《疑難雜癥求索記》共分為若乾篇章,每一篇章都聚焦於一類或一個具體的疑難雜癥,或者從一個獨特的視角探討疑難雜癥的診治。內容編排力求科學嚴謹,邏輯清晰,同時又注重知識的易讀性和實用性。 第一部分:解碼疑難——病因機製的深度剖析 疑難雜癥之所以“疑難”,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復雜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機製。本部分將深入探討那些讓醫學界至今仍在不懈探索的疾病根源。 基因與環境的交織: 許多疑難雜癥並非由單一因素引起,而是基因易感性與後天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將解析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罕見遺傳病的發病機製,闡釋特定基因突變如何增加疾病風險,以及環境暴露(如病毒感染、化學物質、生活方式等)如何誘發或加速疾病的發生。我們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基因測序、分子標記等前沿技術在疾病溯源中的作用,幫助讀者理解“先天不足”與“後天失調”如何共同塑造健康與疾病。 微觀世界的奧秘: 細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腸道菌群、細胞內共生體等,在人體健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當這些微觀世界的居民失衡,就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健康問題。本部分將重點關注那些與微生物失調相關的疑難雜癥,如慢性疲勞綜閤徵、某些消化係統疾病、甚至某些精神疾病。我們將探討腸道微生態與大腦軸、免疫係統之間的復雜聯係,以及如何通過乾預微生態來改善病情。 免疫係統的“錯位”: 免疫係統是我們抵禦外敵的忠誠衛士,但有時它會“誤傷”自身,導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類風濕關節炎、係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硬化癥等,都是免疫係統功能紊亂的典型代錶。本部分將深入剖析免疫細胞的異常激活、細胞因子風暴、免疫耐受喪失等機製,並介紹當前免疫療法的最新進展,為理解這些復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清晰的視角。 神經係統信號的“誤讀”: 神經係統是人體的“總指揮部”,一旦其信號傳遞齣現問題,便會引發各種令人睏惑的癥狀。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一些原因不明的神經精神障礙,其診斷和治療都充滿挑戰。本部分將探討神經元損傷、神經遞質失衡、神經炎癥等核心病理,並展望神經再生、基因療法等前沿研究方嚮。 第二部分:臨床的求索——診斷的智慧與挑戰 “疑難”之處,往往在於“難”在診斷。正確的診斷是有效治療的前提。本部分將聚焦於疑難雜癥的診斷策略和方法,分享醫者在臨床實踐中的智慧與經驗。 癥狀的“潛行”與“變奏”: 許多疑難雜癥的早期癥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或者癥狀錶現復雜多樣,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我們將詳細分析各類疑難雜癥的典型癥狀,以及那些易被誤診的“非典型”錶現,教會讀者如何捕捉疾病的蛛絲馬跡。同時,我們會探討如何在疾病的各個階段,根據癥狀的變化調整診斷思路。 影像學與實驗室的“火眼金睛”: 現代醫學高度依賴各種先進的檢查技術。本部分將係統介紹在疑難雜癥診斷中,核磁共振(MRI)、CT、PET-CT等影像學檢查,以及各種血液、尿液、腦脊液等實驗室檢查的重要作用。我們將重點講解如何解讀這些檢查結果,以及在特定情況下,哪些檢查是“必選項”,哪些可以作為“輔助”。 基因檢測與分子診斷的“精準定位”: 隨著基因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基因檢測和分子診斷在疑難雜癥的診斷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將介紹全外顯子組測序、全基因組測序、基因芯片等技術,以及各種生物標誌物的檢測,如何幫助我們找到疾病的“罪魁禍首”,特彆是對於遺傳性疾病和癌癥等。 跨學科的“會診”智慧: 許多疑難雜癥涉及多個學科領域,需要多位專傢的共同會診纔能做齣準確的診斷。本部分將強調多學科協作(MDT)的重要性,並分享不同學科背景的醫生如何通過溝通與協作,共同攻剋疑難病例。我們將以一些真實案例為例,展示跨學科會診的巨大價值。 “未病先防”與早期篩查: 對於某些已知具有較高發病風險的疑難雜癥,早期篩查和預防至關重要。本部分將介紹針對特定人群的疾病篩查建議,以及一些生活方式乾預、疫苗接種等預防措施,幫助讀者更好地守護健康。 第三部分:治療的探索——個體化與多模式的實踐 疑難雜癥的治療往往沒有“萬能鑰匙”,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製定個體化的、多模式的治療方案。本部分將引領讀者走進疑難雜癥的治療前沿。 藥物治療的“精準靶嚮”: 隨著對疾病機製理解的深入,針對特定分子靶點的藥物越來越多。本部分將介紹靶嚮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新興藥物療法,以及它們在某些疑難雜癥治療中的突破性進展。同時,也會探討傳統藥物治療的優化和聯閤應用。 手術治療的“精雕細琢”: 對於一些結構性病變或實體性腫瘤,手術治療仍然是重要的手段。本部分將介紹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術等先進技術在復雜手術中的應用,以及圍手術期管理的重要性。 康復與支持性治療的“全程守護”: 許多疑難雜癥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康復治療和支持性治療是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的關鍵。本部分將涵蓋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心理谘詢、營養支持、姑息治療等內容,強調“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關注患者的全麵福祉。 新興療法的“未來曙光”: 乾細胞治療、基因編輯、納米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為疑難雜癥的治療帶來瞭新的希望。本部分將對這些前沿技術進行介紹,展望它們在未來可能發揮的作用,讓讀者對醫學的未來充滿信心。 臨床試驗與患者參與: 參與臨床試驗是獲得前沿治療機會的途徑之一,也是推動醫學進步的重要方式。本部分將介紹臨床試驗的流程、注意事項,以及患者如何安全有效地參與其中。 第四部分:患者的聲音——與疾病共存的智慧 疑難雜癥的診治不僅僅是醫學的問題,更是患者及其傢庭的重大挑戰。本部分將聚焦於患者的視角,分享他們與疾病共存的經驗和智慧。 “被診斷”後的情緒管理: 麵對疾病的診斷,患者往往會經曆震驚、否認、憤怒、抑鬱等一係列復雜的情緒。本部分將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建議,幫助患者逐步接納現實,積極麵對。 “與病共舞”的生活藝術: 許多疑難雜癥需要長期管理,患者需要學會如何在疾病的限製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質量。本部分將分享患者的日常管理經驗,包括飲食、運動、社交、工作等方麵的調整。 “信息洪流”中的辨彆: 互聯網上有海量的健康信息,但並非都準確可靠。本部分將指導患者如何辨彆信息的真僞,如何有效與醫生溝通,以及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治療方案。 “傢人的支持”力量: 傢人的理解、關愛和支持,是患者戰勝疾病的重要力量。本部分將強調傢庭成員在疾病管理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傢庭支持係統。 “希望的燈塔”——患者互助: 擁有共同經曆的患者群體,能夠提供獨特的理解和支持。本部分將探討患者互助組織的作用,以及如何從中獲得情感和信息上的支持。 結語 《疑難雜癥求索記》是一場關於醫學探索、臨床實踐與生命韌性的深刻寫照。它旨在點亮疑難雜癥診治道路上的每一處節點,讓知識的力量穿透迷霧,讓希望的光芒照進現實。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成為醫學專業人士的得力助手,患者及其傢屬的貼心嚮導,以及所有關心健康的人們的寶貴讀物。通過持續的探索與不懈的努力,我們必將逐步揭開更多疾病的神秘麵紗,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