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在金石碑拓卷中,我们从馆藏35651片甲骨、约30万件金石拓片中撷取了重要而又颇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给同好。甲骨中有著名的四方风,铜器中有大克鼎全形拓,石刻中则有曾经多少人顶礼膜拜的《曹全碑》《瘗鹤铭》《神策军碑》《绛帖》《道德经》等,还有超大的龙门洞药方,以及出自康熙宫廷画师之手的《百子团圆图》等,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出版说明 1
总 序 1
镂于金石,书于竹帛——中国书籍史的先河 1
甲骨善拓掌故
“四方风”——险些被埋没的甲骨珍品 3
半龟版四方风 7
最大牛肩胛骨 13
一版甲骨缀合定世系 19
甲骨文中的商代医学 23
罗振玉与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 31
曾藏国家图书馆的何遂旧藏甲骨 35
国图所藏小校经阁主人旧藏甲骨 39
铜器善拓掌故
大克鼎全形拓 45
罗振玉题端之毛公鼎全形拓 51
精美绝伦的“保鼎”全形拓 57
犬伯斝青铜器拓本 61
阮文达公积古图 65
周希丁和青铜器全形拓 71
陶器善拓掌故
陈簠斋藏瓦当文字 79
瓦当集拓 83
砖文集拓 87
石刻善拓掌故
石鼓文 91
峄山、泰山与琅玡台刻石 95
梁启超旧藏汉君车画像 99
《祀三公山碑》 103
《裴岑碑》 107
《礼器碑》 111
《刘平国碑》 115
《史晨碑》 121
《曹全碑》 125
《张迁碑》 127
《樊敏碑》 131
《谷朗碑》 137
《天发神谶碑》 139
《爨龙颜碑》 143
《瘗鹤铭》 147
《萧憺碑》 151
《张猛龙碑》 153
《麹斌造寺碑》 155
《龙藏寺碑》 159
《九成宫醴泉铭》 161
《姜行本纪功碑》 165
《伊阙佛龛碑》 169
《三藏圣教序记》 173
《李思训碑》 177
《麓山寺碑》 181
《阙特勤碑》 185
《九姓回鹘可汗碑》 189
《颜勤礼碑》 193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197
国家图书馆所藏经幢拓本 199
《神策军碑》 207
天一阁旧藏明拓《天一池碑》 211
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五千年文明的光芒,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以薪火相传、世代积累的方式逐渐实现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创造了丰厚的财富。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典籍是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最主要载体。典籍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的重要工具,是物化了的科学思维,凝聚了的人文意识。中国历史上历代都有一批有识之士加工阐释、条编整理古籍,并使之广泛传播承继,正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大大推动了文明的进程。
公元前十六世纪,黄河中游产生了一个叫“商”的国家,出现了文字并用在甲骨上,于是有了“甲骨文”。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汉字,但具备了系统、成熟的特性,由此人们告别了野蛮,有了文明。
甲骨文的发现纯属偶然。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在端详“龙骨”时偶然发现上面的文字,并开始收集甲骨文;其后刘鹗(1857—1909)得到了王懿荣的甲骨遗物,又继续收集,并出版《铁云藏龟》——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之后,罗振玉、王国维等继续搜求、研究甲骨文并探清了甲骨真正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村,商朝后期的首都殷。1928年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采取科学的方法在殷墟先后15次发掘,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的出土甲骨,共发现甲骨约15万片。其中35651片得益藏家的捐让,现藏国家图书馆。
殷人迷信鬼神,在一些重大活动前都要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甲骨文是殷商王朝占卜的卜辞,对商周时期的农牧业、田猎、天象、天文、历法、疾病、官职、战争等都有记载,内容丰富,是研究商周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商周时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十分发达,许多传世和出土的青铜器证明了这一点。它们造型生动,气魄宏伟,纹饰精致,使后人惊叹不已。古代青铜器上常铸刻上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铭文记载事件、纪念祖先、表彰功德。这些内容可以填补史书记载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商周金文一般称为大篆,至今发现约有3500字,其中可释者约2000个。金文铭刻在青铜器上,比石刻、竹帛更为坚实,对文献的保存更为久远。
中国的石刻文字,历史久远,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至摩崖石刻,从质朴到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批珍贵的瑰宝。
中国在西汉时期发明了纸,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发明了早期的文献迁移技术——传拓,目前作为一种技艺仍在使用。这种技术将甲骨、石头上的历史文献转移到纸上,方便阅读,便于传承,让我们今天拥有了更多的史料可作为一手资料。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多种,30余万件。除去甲骨35651片外,各类善拓703种2600件,其中不乏宋元拓本,其佼佼者如《神策军碑》《蜀石经》《乐善堂帖》等堪称海内外孤本或属罕见珍本。馆藏青铜器全形拓本约2000件,大多出自周希丁、陈介祺等传拓高手,拓本形神兼备,光彩照人,艺术价值极高。名人金石专藏4661种8910件,包括顾广圻、梁启超、缪继珊、章钰、叶昌炽等历代名家珍藏的精品,其名人题跋、题签及收藏印章都很有特色。此外,北京房山石经拓本、龙门山石窟全山造像、画像、铜陶砖瓦以及名人字画等都十分珍贵。这些藏品的最大特点是拓本多为整幅,史料价值较高。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几乎可以构成一部形象的中国金石文献发展史,然而了解她的人却不并多,对其史料挖掘也还远远不够,甚至各收藏机构能明白其内涵、可以承担编目工作的人员也是寥寥无几。我们从馆藏金石文献中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藏品在本书中以通俗的语言做介绍,希望有更多的人借此了解、关注金石文献,保护存世石刻。
近年,各类出版物上曾陆续发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同仁撰写的金石掌故,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库中最为高冷的甲骨金石也时常走出地库,与传统文化爱好者见面。当和我们一样爱传统文化的朋友陶醉于展柜里面静静流淌的历史的时候,我们以这一套金石掌故,和您一起阅读、认识这些珍贵文献和文献的不同载体,回味她们历经的兵燹火厄,饱经的沧桑,倾听她们的背后那些令人动容的传奇故事。多少有识之士的保护,甚至是牺牲,让这些文献得以流传下来,让我们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大音希声,大爱无形,让我们再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以一份宁静而坚定,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仅凭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思。我一直认为,金石碑拓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艺术的载体,更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善本”二字,更是直指那些在时间的长河中脱颖而出、价值连城的精品。而“掌故”一词,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它并非是冰冷的学术考证,而是将这些珍贵的碑帖“活化”,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其背后的人文历史。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书中会为我们讲述哪些引人入胜的“掌故”?是关于某位帝王下诏的史实,如何被镌刻成流传千古的碑文?是关于某位书法大家的创作历程,以及其作品为何成为“善本”?是关于这些碑帖在历史上的流转过程,其中是否经历了曲折离奇的故事?我渴望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了解到碑帖本身的艺术价值,更能感受到它们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人物情感,以及那些关于发现、保护和传承的动人篇章。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向认为,碑刻拓片是中国古代艺术和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承载了丰富的书法艺术信息,更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善本”一词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这本书所聚焦的对象,必然是那些经过时间检验、价值非凡的精品。我设想着,书中会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讲述这些“善本”碑拓的来龙去脉。比如,可能会讲述某位古代皇帝的诏令碑,是如何在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后被镌刻,又为何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的范本。又或者,是某个著名文人墨客,在游历名山大川时,偶然发现了失传已久的碑文,并将其拓印下来,从而得以重见天日。我期待着,通过这些“掌故”,不仅能欣赏到碑拓的艺术之美,更能了解到它们在历史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那些为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而付出的努力。
评分初捧《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仿佛穿越了悠悠岁月,直接触碰到了那些凝固在石头上的历史印记。我尤其好奇“掌故”二字,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碑帖的考据和辨析,而是更侧重于那些围绕着它们的、鲜活的故事。是关于哪位书法大家如何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挥毫泼墨,留下了这传世之作?是关于这些珍贵善本在动荡年代里,是如何辗转流离,又被何人悉心珍藏?是关于某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譬如拓印纸的选择、墨色的运用,甚至是当年参与拓印工匠的辛勤身影?我设想着,也许书中会穿插着文人雅士间的轶事,官场中的机锋,甚至是战场上的风云,而这一切,都将围绕着那些镌刻在碑石上的文字展开。这种将学术研究与人文故事巧妙结合的尝试,在我看来,是最能打动人心、也最具阅读价值的。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里,不仅仅是看到冰冷的文字和模糊的图像,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触摸到文脉的脉搏,让那些沉寂千年的碑拓,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评分光是看到《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这个书名,我就感到一种历史的回响。我一直觉得,碑帖的背后,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鲜活的人物和故事。那些被岁月磨砺的石刻,就像一本本古老的日记,记录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掌故”这两个字,在我看来,便是打开这些日记的钥匙,它承诺了这本书将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人情味和故事性的叙述。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讲述哪些关于“善本”碑拓的传奇?是关于某位书法家,在创作某幅名作时,经历怎样的灵感迸发?是关于某块稀世碑帖,在动荡年代里,是如何被隐匿,又是如何奇迹般地被后人发现的?是关于一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他们如何用精湛的技艺,将那些文字永恒地镌刻在石头上?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遥远的时代,去感受先人的智慧和匠心,去理解每一笔、每一划所蕴含的深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与历史产生更深切的连接。
评分翻开《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而典雅的纸张触感,仿佛置身于一家静谧的古籍书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为我揭示哪些关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秘密”?那些被称作“善本”的碑拓,究竟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是字迹的精妙绝伦,还是其历史文献价值的无可替代?我猜测,书中或许会详细介绍几件在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碑帖,并深入剖析它们的艺术特色,比如其章法、用笔、结字等,可能会引用许多权威学者的观点,进行一番细致入微的比较和鉴赏。但“掌故”二字又让我觉得,它不会止步于纯粹的技术分析。我更期待的是,能了解到这些碑帖在历史长河中的“前世今生”: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是如何被人们发现其价值的?在流传过程中,是否发生过一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事件?比如,某块珍贵的碑石,是如何在乱世中躲过劫难的?某个名家,又是如何临摹并研究某块碑帖,从而取得了艺术上的突破?我渴望通过这些“掌故”,来理解碑拓背后的文化意涵,以及它们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性。
评分快递包装简陋,差评!
评分很不错,值得买,图片印的也还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最近天气好,刚好可以看书
评分快递包装简陋,差评!
评分这书一般情况,看看而已,说不上多值得买。现在抢个卷太难了,也好,有效的控制了买书速度,省了钱,感谢规则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替读者考虑,怕我胡买乱买呀,呵呵
评分这套书装帧不好,特别容易散页
评分书很不错,图片清晰,局部细致,印刷精良,装帧美观,超级喜欢,强烈推荐,送货及时。
评分正品书,质量好,发货快,搞活动的时候买的,价格合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