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

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潺 著,周赞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米芾
  • 蜀素帖
  • 宋代
  • 字帖
  • 临摹
  • 书法练习
  • 传统书法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8705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81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行书墨迹绢本,高29.7厘米,长284.3厘米,计71行658字,是在蜀素绢上所书的自咏诗八首。《蜀素帖》用笔俊迈,率意放纵,笔势飞动,曲尽变化,展现了米芾独特的个人特质。本卷为米芾盛年期的代表作。
  《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针对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而编,特点是很大限度地高清放大原迹,从而让读者可以非常真切地体味到该碑帖在结构、点画、用笔、用墨等方面的细微之处。

内页插图


《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 概述 《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精选了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代表作《蜀素帖》,以单字放大的形式呈现,旨在帮助书法爱好者深入品鉴米芾的用笔、结构和神韵。本书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入学习和临摹的绝佳工具。通过对每一个单字的细致放大,读者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米芾笔下的提按顿挫、疾涩飞动,以及结体的奇逸跌宕。 作者简介: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居士等,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后迁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他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鉴赏家。米芾的性格狂放不羁,自称“风流才子”,其书法艺术成就极高,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以及同时代的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 米芾的书法取法广泛,集前人之长,又力求创新。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多姿,用笔纵横使转,结体险绝,笔势雄健,尤以行书成就最高,被誉为“天下八法”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作品鉴赏:《蜀素帖》 《蜀素帖》,又称《蜀纸帖》,是米芾晚年(约公元1100年)的代表作之一,纸本行书,纵28.3厘米,横97.2厘米,共计12行,192字。此帖为米芾应友人邀请,在蜀素(一种名贵的丝织品)上书写的一篇关于书画收藏的文章。 《蜀素帖》在米芾的书法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充分展现了他晚年成熟的书风。其特点如下: 用笔老辣,变化多端: 米芾在此帖中,用笔既有“刷”的痛快淋漓,又有“钉”的力道十足。提按顿挫自然而又富于变化,藏锋与露锋巧妙结合,使得笔画既有厚度又有飞动感。转折处尤为精彩,或圆转,或方折,无不恰到好处,表现出其“刷字”的独特风格。 结体险绝,奇逸自然: 米芾的结体素来以“险”著称,但在《蜀素帖》中,这种“险”并非故作姿态,而是自然流露。字形结构紧密,又常常带有欹侧之势,仿佛随时会倾倒,却又稳如磐石。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呼应,连带自然,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和谐。 墨色浓淡,丰富微妙: 《蜀素帖》的墨色变化极为丰富,时而浓重如漆,时而淡雅如烟,时而飞白显著,时而积墨淋漓。这些墨色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字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更赋予了作品浓厚的情感色彩和生命力。 章法错落,气韵生动: 整幅作品的章法安排错落有致,疏密得当,行与行之间留白恰到好处。米芾将短行长行、参差不齐的字形巧妙地融入整体布局,使得作品整体上气韵生动,流动性极强。 本书特色:单字放大,精细临摹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单字放大”的编排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字帖,本书将《蜀素帖》中的每一个单字进行独立放大,并配以高清的拓印或墨迹扫描。这意味着: 1. 细节呈现极致: 读者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观察到米芾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笔尖的细微动作,墨迹的枯湿浓淡,以及纸张的质感。这对于理解米芾的运笔技巧至关重要。 2. 拆解学习,逐个攻破: 书法学习往往需要从基础的笔画和结构入手。本书的单字放大,方便学习者将复杂的字分解为最基本的构成单元,逐一分析和模仿。每一个字的结构、笔画的长短、粗细、曲直,以及字形内部的比例关系,都能够被一一剖析。 3. 临摹效率提升: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进阶者,在临摹时都需要精细地描摹。单字放大提供了清晰的范本,学习者可以对照着对每一个字的结构和笔法进行精确的临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临摹质量。 4. 欣赏价值独具: 除了作为学习工具,《蜀素帖》的单字放大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它让读者能够将目光从整篇作品的宏观气势,转移到微观的笔墨细节,从而更深入地体会米芾作为一代书圣的功力。 适宜人群 书法初学者: 希望从经典名家作品入门,学习扎实的笔法和结构。 书法爱好者: 追求提升书法技艺,深入研究米芾行书风格的学习者。 书法教师及研究者: 需要细致分析和教学范本的专业人士。 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通过具体作品了解书法艺术魅力的读者。 结语 《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不仅是一次对经典书法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书法艺术传承和创新的探索。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加科学、高效的学习平台,让米芾《蜀素帖》的艺术魅力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翻开此书,您将踏上一段探寻米芾笔墨奥秘的精彩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接触过不少碑帖字帖,但《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无疑是我近期收到的最惊喜的一本书。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单字放大本”的定位,这让原本在整体碑帖中不易被细致观察的单字,得以获得“特写镜头”。这对于深入理解和学习书法至关重要。我迫不及待地翻到《蜀素帖》中的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字进行研究。比如“鹅”字,尤其是那个“鸟”字头,每个横画和竖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都展现出极强的力量感和动态感。放大后,我甚至能看到米芾笔尖在纸上稍微顿挫的痕迹,以及墨色在笔画上的自然晕染,这些细节是普通版本很难提供的。再比如“俯”字,那个“人”字旁,一撇一捺的变化多端,既有顿挫又有提按,配合着下面的“俯”字整体结构,显得既沉稳又不失灵动。这种放大,让我摆脱了以往对字形整体结构的笼统认知,而是开始关注每一个笔画的生命力。它教会我如何去“读”一个字,不仅仅是认识它的形状,更是要去理解它的构成逻辑,以及书写者在落笔那一刻的情感投入。这本书就像一本书法“解剖学”指南,让我能够剥离表象,直抵书法艺术的精髓,对于提升我的临帖质量和书法品味,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书法艺术的宝库之中。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那不同寻常的“单字放大”模式,这为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去审视米芾的《蜀素帖》。我常常会随机挑选一个字,比如“素”,然后沉浸在其中。放大后的“糸”部,那三点,每一个都展现出不同的姿态和力量。有的点,笔锋如锥, sharp and incisive;有的点,圆润饱满, smooth and full;有的点,带有细微的飞白, revealing the texture of the ink. 这种精细的观察,让我领略到了米芾在处理每一个笔画时所蕴含的巧思。又比如“蜀”字,那个“足”字底,放大后,我能清楚地看到米芾如何运用顿挫和提按,来塑造笔画的力度和节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让我对米芾的书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看到他的“神采”,更能理解他的“法度”。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提供了学习的素材,更是引导我进入一种全新的书法欣赏和学习模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

评分

我原本以为,像《蜀素帖》这样耳熟能详的碑帖,市面上已经有很多临摹和研究的版本了,但当这本《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摆在我面前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这本书最令人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每一个单字的放大处理。以往看碑帖,总是在整体上感受它的气韵,但细节之处,尤其是那些极其微小的用笔技巧,往往会因为字形整体的缩放而模糊不清。而这本放大本,就像拥有了一台显微镜,将米芾运笔的轨迹,墨色的枯润浓淡,笔锋的起伏变化,都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帖”字的解析,那个“口”字旁,最后一笔的捺,从起笔的蓄势待发,到行笔的厚重有力,再到收笔的干净利落,每一步都充满力量感,而且笔画的粗细变化,实在是太微妙了,放大后才能如此清晰地捕捉到。又比如“蜀”字,那个“足”字底,撇、横、竖、捺,每一笔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既有力又潇洒,完全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美,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寻常的笔画之中,而米芾,无疑是其中的大师。通过对这些单字的反复揣摩,我不仅能更准确地把握米芾的用笔方法,更能领略到他“尚意”书风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学思考。这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我真正走进了米芾的艺术世界,而非仅仅停留在外观的欣赏。

评分

我向来认为,真正的书法学习,并非一味地模仿形体,而是要去理解书写者的“心迹”,去感受他运笔时的“气韵”。而这本《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恰恰为我提供了这样一种绝佳的契机。它将《蜀素帖》中的每一个字都进行了精细的放大,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米芾笔下的每一个动作。我常常会选定一个字,例如“水”,它看似简单,但米芾写来,却别具一番风骨。那个横画的起笔,是不是带着一种果断的切入?行笔的过程中,墨色是否有所变化?收笔处的捺,是轻描淡写还是饱满有力?放大本让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我又细看“素”字,那个“糸”字旁的三个点,它们各自的形态,是豆状、还是长条状?彼此之间的距离和呼应关系如何?放大后,我发现米芾的用笔非常灵动,三个点既有独立的姿态,又共同构成了整体的和谐。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呈现,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米芾“刷字”的精髓,并非是随意挥洒,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笔法基础之上,然后在行云流水间融入个人情感。这本书不啻为一本“读字”的宝典,它引导我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去全方位地欣赏和学习米芾的艺术。

评分

拿到这本《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真是让我欣喜若狂,我一直对米芾的书法推崇备至,尤其是他那“刷字”的潇洒与狂放,总能在一笔一画中感受到他对笔墨的极致驾驭。这次的单字放大本,更是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近距离审视机会。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熟悉的《蜀素帖》的整体风貌,即便放大,原帖的章法、行气依然扑面而来,那种疏朗有致,却又暗藏锋芒的布局,让人不禁赞叹米芾构思之精巧。而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单字的放大呈现。每一个字,仿佛都被施了“魔法”,那些平日里不易察觉的笔触转折、墨迹浓淡、点画起收,此刻都变得清晰可见,纤毫毕现。我常常会花上半天时间,对着一个字细细品味,比如“蜀”字,那个“虫”部的最后一笔,勾挑的力度和弧度,以及收笔处的飞白,都藏着米芾当时的情绪和笔势的流转,仿佛能听到笔尖在纸上摩擦的声音。又比如“素”字,那个“糸”部的三点,撇、捺、提,各自的方向和力度都极具讲究,既相互呼应,又各自独立,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种放大,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对书法精神的深度挖掘。它让我明白,米芾的书法并非一味追求怪异,而是在规矩中寻求变化,在自由中保持法度。通过这本放大本,我仿佛与米芾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手中的笔,我眼中的字,都在诉说着书法艺术的魅力。这本书不仅是我学习米芾书法的宝贵资料,更是我提升书法鉴赏能力的重要工具。

评分

拿到这本《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我内心是无比激动的。作为一名长期潜心于书法艺术的研究者,我深知碑帖细节的重要性,而这本放大本,恰恰满足了我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它将《蜀素帖》中的每一个字都以惊人的精度进行了放大,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米芾是如何挥洒笔墨,如何营造出那份独特的“刷字”意境。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鹅”字的处理,尤其是那个“鸟”字旁,每一个横画都充满了力量感,仿佛是米芾用腕力在纸上“写”出来的。放大后,我甚至能看到笔尖在提按时的细微变化,以及墨色在纸上自然晕开的痕迹,这些都是普通尺寸的碑帖所无法提供的。再比如“水”字,那个撇画的起笔,是尖锐的还是圆浑的?行笔的过程是否流畅?收笔处是否有飞白?放大本都给予了清晰的答案。这本书,让我对米芾的书法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是一本“书法解剖学”的书,它引导我去分析每一个笔画的构成,去理解每一个字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把握米芾书法的精神内核。对于想要深入学习米芾书法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必备的珍藏。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书法史上的各位大家心怀敬意,而米芾,以其独特的“刷字”风格,总能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这次非常有幸入手了这本《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实在是让我收获颇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它对《蜀素帖》中每一个单字的精妙放大。以往临帖,总是在整体上模仿,对于一些细微的笔法变化,往往难以把握。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将米芾的笔墨技法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研究“帖”字,那个“口”字旁的最后一笔捺,放大后,我能清晰地看到米芾是如何运用腕力,是如何在笔画的行进中调整笔锋,最终收笔干净利落,却又不失力量。再比如“鹅”字,那个“鸟”字头的横画,它们之间看似简单,但放大后,我能感受到米芾在每一笔横画中的起伏和变化,有的饱满,有的瘦硬,有的则带着飞白,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字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米芾的“刷字”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笔法功底之上,再通过对情感的抒发,将这种笔法演绎得出神入化。这本书对于我提升临帖的精准度和深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评分

我一直认为,书法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无声的诉说”之中。而米芾的《蜀素帖》,便是这种诉说的典范。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能从整体上感受它的磅礴气势,却难以窥探其精微之处。直到我拥有了这本《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我才真正感觉自己触摸到了米芾的心跳。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对每一个单字的放大呈现。我花了很长时间,去仔细品味“蜀”字,那个“足”字底,每一笔的起收、转折,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放大后,我能清晰地看到米芾是如何运用笔锋,如何控制墨色的浓淡,从而营造出一种既沉稳又不失灵动的效果。又比如“素”字,那个“糸”部的三个点,它们形态各异,但又巧妙地呼应着,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大本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到,米芾是如何通过细微的笔画变化,来赋予这些点以生命力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呈现,让我对米芾的书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字的形状,更是关于字的“骨骼”和“血肉”,关于书写者在落笔那一刻的情感和思考。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米芾书法艺术的新视角。

评分

一直以来,米芾的书法我都觉得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野趣”,那是一种不拘泥于俗套,充满生命力的奔放。而《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这本书,更是将这种“野趣”放大到了极致,让我得以窥探其内核的奥秘。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放大”了字,更在于它“放大”了我们理解书法艺术的视角。我特别喜欢研究《蜀素帖》中那些看似随意,实则充满巧思的点画。比如,一些字的笔画末端,会带有飞白,这种飞白绝非是笔墨枯竭,而是米芾有意为之,用以表现笔墨的力度和节奏。放大本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些飞白处,笔毫的分叉和墨色的干枯程度,它们是如何恰到好处地出现在笔画的收尾,为整个字增添了动感和韵味。再比如,“帖”字中的“口”字,它的横画和竖画之间的连接,总能感受到一种力量的传递,仿佛是手腕的转动,笔尖的提按,都凝聚在这一处。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是普通尺寸的碑帖难以给予的。通过这本放大本,我仿佛能与米芾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他如何在创作时思考每一个笔画的走向,如何控制笔墨的湿润程度,如何运用身体的力量来驱动笔毫。这本书让我对米芾的书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仅仅是看到他的“神采”,更能理解他的“法度”。

评分

我一直对米芾的《蜀素帖》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领会其精髓。直到拿到这本《历代碑帖经典单字放大本:宋 米芾 蜀素帖》,我才感觉自己真正走进了米芾的笔墨世界。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它对每一个单字的精妙放大。以往看《蜀素帖》,最多能体会到它的整体气韵和章法布局,但对于一些微妙的笔法变化,往往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看得不够真切。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米芾内心世界的窗户。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蜀”字,那个“足”字底,每一个横画和竖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都蕴含着米芾独特的用笔方式。放大后,我能清晰地看到笔锋的走势,墨色的浓淡变化,甚至是笔毫在纸上留下的细微痕迹。这些细节,正是构成米芾书法“尚意”风格的关键所在。再比如,“素”字,那个“糸”部,三个点的形态各异,却又和谐统一,它们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又相互呼应,共同塑造了字的生命力。这种放大,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对书法技法的深度解析。它让我明白,米芾的书法并非狂放无度,而是在遵循传统笔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风。这本书对于我提升临帖水平,理解书法意境,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