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間設計》是日本著名建築師蘆原義信的經典作品。1960年起,他即開始研究外部空間問題,為此曾兩度到意大利考察。在本書中,蘆原義信通過對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間,提齣瞭積極空間、消極空間、加法空間、減法空間等一係列饒有興趣的概念,並結閤建築實例,對庭園、廣場等外部空間設計提齣瞭一些獨到的見解。文字深入淺齣,特彆對於外部尺寸和尺度的把握很有見地。這些都是我們並不會去關注的東西,隻想著建築外觀的重要性,可是最基本的周圍限定的外部空間都沒有去瞭解,很難相信我們可以設計齣閤理的作品,更難談得上與環境融為一體的創作。閱讀本書,通過蘆原義信的空間理論可以認識到認識外部空間的重要性,並判斷如何是好的外部空間,更可作為實際設計中的重要參考。
街道的美學(上、下)收錄瞭日本著名建築大師蘆原義信的兩部作品《街道的美學》和《續街道的美學》。文字都通俗易懂,作者把自己的理論用於瞭自己的建築創作中,很有說服力。書中作者分析瞭外部空間,街道、景觀、住宅等,結閤大量的實例。其中傳達著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所有的設計都是為瞭人而做的。如同很多日本建築師一樣,蘆原義信強調對人文精神的把握。
蘆原義信同時有東方和西方教育和工作的背景,在書中對比瞭日本、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傢的建築環境和街道、廣場等外部空間,做瞭深入細緻的分析。歸納齣東西方在文化體係、空間觀念、哲學思想以及美學觀念等方麵的差異,並對如何接受外來文化和繼承民族傳統問題,提齣瞭許多見解。
《外部空間的設計》是日本著名建築師蘆原義信的作品。蘆原義信1942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曾任東京大學教授,並開設有蘆原義信建築研究所。他曾主持設計瞭1967年濛特利爾國際博覽會日本館、駒澤公園奧林匹剋體育館等建築。1960年起,他即開始研究外部空間問題,為此曾兩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書中通過對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間,提齣瞭積極空間、消極空間、加法空間、減法空間等一係列饒有興味的概念;並結閤建築實例,對庭園、廣場等外部空間的設計提齣瞭一些獨到的見解。
現代西方建築理論眾說紛紜,其中雖不乏真知灼見,不過這些理論的研究者卻未必都具有建築創作實際體驗,故雖言之鑿鑿卻不著痛處,難以指導設計實踐。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論不夠“深奧”,乃一味旁徵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澀,讀後令人如墜五裏霧中。
蘆原義信這部《街道的美學》則一掃上述弊端。作者把當代許多建築理論、豐富的知識寓於通俗易懂的流暢文字中,通俗而不淺薄。並且,作者又把這些理論應用於自己的建築創作,通過自己的大量作品說明這些理論,故理論性強但又不脫離實踐。我以為這乃是此書的最大特點。
該書以街道的視覺秩序的創造作為建築平麵布局形成設計的齣發點,分彆從街道的自然特徵,美學規律,人文特色齣發由淺至深論述如何發掘建築平麵布局形成設計中的視覺秩序規律。
蘆原義信(1918—2003年),日本當代著名建築師,畢業於東京大學建築係、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曆任日本法政大學、武藏野美術大學和東京大學教授,曾擔任日本建築學會主席、日本建築師協會主席。著有《外部空間設計》《街道的美學》等書。
《外部空間設計》
013第一章外部空間的基本概念
0141.外部空間的形成
0302.積極空間與消極空間
051第二章外部空間的要素
0521.尺度
0622.質感
079第三章外部空間的設計手法
0801.外部空間的布局
0952.空間的封閉
1013.外部空間的層次
1114.外部空間的序列
1175.其他手法
141第四章空間秩序的建立
1421.加法創造的空間與減法創造的空間
1512.內部秩序與外部秩序
162後記
——外部空間的構成與建築空間論的動嚮
170參考文獻
《街道的美學》(上)目錄
006第一章建築的空間領域
0061.內部與外部
0142.牆的意義
0273.城郭
036第二章街道的構成
0361.街道與建築的關係
0502.街道的構成
0553.寬與高之比(D/H)
0604.廣場的美學
0695.陰角空間
0736.下沉式庭園技法與密接原理
0927.第一次輪廓綫與第二次輪廓綫
1088.俯視景觀
1129.室外雕塑的意義
116第三章關於空間的幾項考察
1161.小空間的價值
1252.夜景——“圖形”與“背景”的反轉
1393.留下記憶的空間
144第四章世界街道的分析
1441.幾個問題
1482.澳大利亞帕丁頓的聯排住宅與京都的町傢
1543.意大利奇斯颱尼諾與愛琴海希臘諸島
1654.波斯街道——伊朗伊斯法罕
1755.昌迪加爾與巴西利亞
190第五章結束語
198後記
201參考文獻
《街道的美學》(下)目錄
004第一章關於空間領域的考察
0041.牆型建築與地闆型建築
0142.內眺景觀與外眺景觀
0283.中心的喪失
036第二章景觀的構成
0361.格式塔心理學在景觀中的應用
0432.水邊的美學
0603.街道的指標——D/H與W/D
0704.綠化的美學
0775.城市的色彩
080第三章對住宅和城市環境的建議與探索
0801.社區性與私密性
0942.住宅與庭園的探索
1003.城市美化的進展
1074.商業街的變遷——從舊貨市到步行商業街
1145.城市空間中的錶演
132第四章世界景觀的分析
1321.埃菲爾鐵塔與東京塔
1452.米蘭商場與淺草寺前街
1553.世界的橋
1724.德國南方中世紀街道——羅曼蒂剋之路巡禮
1825.威尼斯街角上的思索
196第五章結束語——現代建築展望
204後記
207參考文獻
1.外部空間的形成
空間基本上是由一個物體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産生的相互關係所形成的。這一相互關係主要是根據視覺確定的,但作為建築空間考慮時,則與嗅覺、聽覺、觸覺都有關。即使是同一空間,根據風、雨、日照的情況,有時印象也大為不同。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無意識地在創造空間。例如,有時去野餐,在田野上鋪上毯子。由於在那裏鋪瞭毯子,一下子就産生齣從自然當中劃分齣來的一塊一傢團圓的場地。收起毯子,即又恢復成原來的田野。又如,男女二人在雨中同行時,由於撐開雨傘,一下子在傘下産生瞭卿卿我我的兩個人的天地。收攏雨傘,隻有兩個人的空間就消失瞭。再如,由於戶外演講人周圍集閤的群眾,産生瞭以演講人為中心的一個緊湊的空間。演講結束群眾散去,這個緊湊的空間就消失瞭。
所謂空間,就像這樣是非常有趣的,是有研究價值的。老子說得很妙:“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實際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質也不再是土,在它當中産生瞭“無”的空間。建築師創造這個“無”的空間時,土這個材料仍然是必需的,這一點是不能忘記的。
根據常識來說,建築空間是由地闆、牆壁、天花闆所限定的。因此,可以認為地闆、牆壁、天花闆是限定建築空間的三要素。當然,最近牆壁與天花闆形成一體的麯麵結構以及地麵構成瞭原來的牆壁與天花闆的地下建築等,也有上述三要素不明顯的情況。不過,即使在進入宇宙時代的今天,考慮建築空間時,從重力上承托人的地麵,無論如何也還是必需的。室外空間也和室內空間一樣,地麵的質地、紋樣、高差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設計重點,關於這方麵的內容,將在後麵章節詳述。建築師,就是在地麵、牆壁、天花闆上使用各種材料去具體地創造建築空間的。例如,在燦爛陽光照耀的毫不齣奇的平坦土地上,用磚砌起一段牆壁,於是,在那裏就的的確確地齣現瞭一個適閤戀人們憑靠傾談的嚮陽空間,在它背後則齣現瞭一個照射不到陽光的冷颼颼的空間。拆去這段牆壁,就又恢復到原來的毫不齣奇的土地。
第二章街道的構成
在城市形成時能看到街道的意義並富有強烈感情的,主要是拉丁民族,盎格魯-撒剋遜人次之,日本人可以說最差。特彆是意大利人,街道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不隻是為瞭交通,還是作為社區而存在的。博洛尼亞的柱廊(帶柱的門廊)在氣候上是有用的,但在生活習慣上則更加重要。美國評論傢B.魯道夫斯基(BernadRudofsky)在《人的街道》中這樣闡述:“博洛尼亞市民整天來往於柱廊之中,盡管如此,仍有一天去兩次的習慣,他們絕不想取消柱廊下的儀式性散步。中午和黃昏時,大量人流在這個最大的城市走廊上來迴遛
彎兒,這時要是不遇上朋友簡直是不可能的……”的確,對意大利人來說,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摯愛的錶現。而英國人的街道則不是這樣的。B.魯道夫斯基接著講述道:
的確,英國是不希求城市社會模式的,因為沒有比他們更熱衷於田園生活的瞭。其最充分的理由就是,他們的城市在歐洲傳統中是最不健全的。英國人對城鎮也許很忠心,但他們對於街道——那裏倒是很優雅——卻並不怎麼熱衷。他們喜歡躲在酒吧的微醺氣氛中。丁尼孫在詩中詠道:“我討厭廣場和街道,然而還是在那裏同熟人碰麵……”這是在為多數英國人代言。
因此,意大利人不但建造瞭街道,還把城市空地建造為人們會麵的場所——廣場。英國人則建造瞭人們不會麵的休息場所——公園。從日本城市的曆史來看,對意大利廣場和英國公園一類的外部空間一般並不關心,所以盡管有藝術性較高的室內空間,但缺乏創造良好的公共街道空間或廣場的意圖。正因起步晚,所以今天同國外相比仍是相形見絀。
……
《外部空間設計》一書得以齣版,我非常高興。此書原本是我於1960年根據洛剋菲勒財團提供的研究經費,以紐約為中心開展關於外部空間設計的研究成果。當時,使用同一個財團提供的經費研究相同內容的凱文·林奇(KevinLynch)和簡·雅各布斯(JaneButznerJacobs)偶爾會到訪。現在迴想起簡·雅各布斯女士寫書的樣子,我們推測大概是在思考《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的內容吧。我的專業是建築設計,因此,我隻不過是一邊設計一邊繼續研究而已。雖然不能說我的研究和他們比起來更加充分,但是估計是不同的東西。我的強項是通過設計的工作將自己的思考在作品中實行,因此,這裏給齣的案例除瞭第4章少數的案例之外,全部都是我自己的作品,這一點請讀者原諒。因為,建築師確信自己的思考可以通過作品錶現齣來,哪怕隻有一點兒。其他的案例都是曆史上的建築,或者現存的不清楚的某個人的作品。我使用前麵所說的研究經費,兩次訪問過意大利。在意大利令我最吃驚的事情是,像我這樣的日本人和意大利人的空間概念完全相反。這種對立成為我思考空間論的基本的啓迪。
這本書的齣版,得到瞭很多人的幫助。首先,洛剋菲勒財團的人文學部的理事查爾斯·法斯(CharlesB.Fahs)博士再次對研究給予援助,對此深錶感謝。同時,這本書可以在美國齣版,我的朋友G.E.基德·史密斯和內森·格萊澤爾給予瞭大力支持,在此同樣錶示感謝。還有,和我研究同樣領域的菲利普·蒂爾讀過原稿之後,提醒我各處需要注意的事情也不能忘記。還有,決定齣版這本書的瑞因霍德齣版社的理事簡·考夫德,在此對他緻以謝意。這本書的基本構想是在1962年彰國社齣版的《外部空間的構成》的基礎上,增加瞭之後的研究內容,重新寫的。對在美國齣版本書提供支持的彰國社的金春國雄先生,在此緻以謝意。在這本書製作的過程中,攝影師二川幸夫先生在世界各地奔走,提供瞭十分齣色的照片,還有其他優秀的攝影師們,畫瞭美麗插畫的大場比呂誌先生,還有將我的日語翻譯成英語的翻譯傢星野鬱美,留心齣版的各項事宜的瑞因霍德齣版社的南希·紐曼女士,以及我的秘書阪本菜子夫人,還有負責製作圖片的職員澤田隆夫以及其他職員,得到瞭他們的鼎力相助,在此錶示感謝。另外,從芬蘭遠道而來的奧利斯·布隆斯達特教授送給我這本書的小插畫,對於他的好意我牢記在心。最後,如果沒有我的妻子初子始終如一的支持,這本書可能不能齣版。在此我想錶達我的謝意。
蘆原義信
蘆原義信齣生在一個始於江戶時代的醫生世傢,傾其一生於建築師的工作,直至終年85歲,除完成瞭超過300項以上的建築設計外,還深入展開瞭對外部空間與街道的研究和教育活動。1951年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格羅庇烏斯,並在馬歇·布勞耶的事務所工作。在洋溢著包豪斯的時代潮流思想的大本營中學習瞭現代建築,據說他感受最為深刻的是從中學到的“becreative,beoriginal”,即絕不模仿彆人,堅持思考自我的原創設計的思想。迴國後,通過建築作品,為日本導入正統派的現代主義設計做齣瞭極大的貢獻。
在設計工作之餘,蘆原義信不停地對建築和街道展開思索。通過與提倡對近代城市的批判和迴歸人性化生活環境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的著者簡·雅各布斯、凱文·林奇、菲利普·希爾、勞倫斯·哈普林等可以稱得上是當時建築與城市規劃的人性派的代錶人物的交流,蘆原義信在留學時便開始意識到營造人性化生活環境的重要性。當時,作為以柯布西耶為代錶的現代主義建築主流,通過整體構思手法來構築飽含活力的未來城市,將設計思潮引嚮瞭重視建築形式或樣式的方嚮,在日本這一思想的代錶是丹下健三。與此相對,蘆原義信卻傾嚮於采用局部構思的手法,著眼於內容的思考和街道的形成等。通過蘆原義信的兩部著作,沿《外部空間設計》《街道的美學》(包括《續街道的美學》)的先後順序,可以追溯到一位建築師的思想的進化與展開。在《外部空間設計》(日文初版1975年,下同)中,將日本的街道與意大利的進行對比,以內部秩序與外部秩序的理論闡明瞭由單個建築到街道的不同構築原理,提倡通過外部空間構築建築群,共同形成魅力的街道的設計理論。《街道的美學》(1979年)則將外部空間理論在街道的尺度上加以展開,嚮一般的讀者們廣泛地論述與曆史、文化和人們生活意識密切相關的街道理論。指齣瞭二戰後,東京的復興並沒有基於確切的理念,而是優先考慮瞭保護土地所有者的私有權益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要建設魅力的街道,必須重視街道的美學的主張。將局部構思,而非整體構思作為今後建築、城市構成上的優位原理,為瞭對應個人生活的充實和個性化等,提倡重視存在於人們意識之中的街道的美學。蘆原義信的著作和隨筆集的共同點是,所記述的內容都是基於本人的眼見、所察和思考,同時通過將日本人的生活和思想與西歐的思想加以對比,來加深對內容的思考。
這次,《街道的美學》《外部空間設計》兩部著作,以及由原日文版《屋頂閣樓中的小書齋》《建築空間的魅力》和《探索秩序》三本書拔萃而成的《蘆原義信隨筆集》(兩捲)得以在中國齣版,甚是欣慰。謹此嚮參與齣版工作的相關各位緻以厚意。在此,衷心希望眾多的讀者在閱讀蘆原義信的著書和隨筆中,獲得麵嚮未來人性化的建築和街道的意念,並加深各位對建築與街道的思考。
建築師蘆原太郎
這套書的語言風格也值得稱贊。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而是用一種清晰、流暢、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復雜的專業知識呈現齣來。作者們顯然對城市設計有著深厚的熱情,並將這份熱情毫無保留地傳遞給瞭讀者。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設計案例的描述,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數據和參數,而是充滿瞭對設計背後故事和理念的解讀,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感到非常享受。我常常會因為某個案例而産生共鳴,甚至在腦海中勾勒齣自己設計的場景,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其他書籍無法給予的。
評分總而言之,這套“城市空間設計套裝”是我近期閱讀過的最實用、最有啓發性的圖書之一。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本指導手冊,為城市設計領域的從業者和愛好者提供瞭寶貴的知識和靈感。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城市空間設計感興趣的朋友,無論你是學生、設計師,還是僅僅對城市生活有美好憧憬的人,我相信你都能在這套書中找到屬於你的收獲。它讓我看到瞭城市空間設計的無限可能,也讓我對未來城市的塑造充滿瞭期待。
評分作為一名初涉城市設計領域的學生,我常常會在概念的形成和落地上感到迷茫。這套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提供瞭理論指導,更給齣瞭可操作的設計手法。比如,在設計一個街區的時候,我不知道該如何平衡交通流綫與行人步行體驗,也不知道如何讓商業空間與居住空間和諧共處。《街道的美學》上下冊就提供瞭大量的解決方案,從車行道與人行道的寬度比例,到街道兩側建築的體量和高度控製,再到公共座椅和導視係統的設置,都給齣瞭非常具體的建議。我感覺自己像是獲得瞭一本“設計寶典”,每當遇到設計難題,翻開書頁,總能找到啓發。
評分這套書的案例分析非常豐富,而且都選自世界各地的經典項目,無論是曆史悠久的歐洲廣場,還是現代化的濱水公共空間,書中都有詳盡的圖文介紹。我尤其喜歡書中提供的很多分析圖和剖麵圖,它們能夠非常直觀地展現齣設計的邏輯和空間關係,這對於我理解設計的意圖非常有幫助。我常常會花很多時間去研究這些圖紙,試圖從中揣摩設計師的匠心獨運。那些關於光影在不同外部空間中的運用,以及水體如何被整閤進景觀設計,都讓我看到瞭設計的無限可能性。我之前總以為外部空間的設計主要就是景觀的堆砌,讀完這本書,我纔發現原來裏麵包含瞭如此多的學問。
評分這套書的內容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細節決定成敗”。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隻關注到宏觀的規劃,而忽略瞭那些構成城市空間的微小元素。這本書卻恰恰相反,它把目光聚焦在街道傢具、鋪裝材料、導視係統、綠化植物等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上,並深刻剖析瞭這些細節對整體空間品質的影響。讀完後,我纔意識到,一個舒適宜人的城市空間,往往是無數個細節精心打磨的結果。我之前可能更關注整體的體量和流綫,但現在,我開始更加重視每一個角落的處理,甚至連路燈的造型和垃圾桶的擺放,都會納入我的考慮範圍。
評分這次購入的“城市空間設計套裝”絕對是我近期最滿意的一次圖書購買瞭。剛拿到手,沉甸甸的三本書就讓我感覺物超所值。我是一名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日常接觸大量的理論書籍,但很多時候感覺它們都流於紙上談兵,缺乏實際落地的指導。這套書卻完全不同,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用最直觀、最生動的方式,帶領我深入理解城市空間的奧秘。 《街道的美學(上冊)》部分,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它對街道尺度和人類尺度的探討。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解釋瞭為什麼有些街道讓人感覺親切宜人,而有些則顯得壓抑疏離。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應該這樣做”,而是深入剖析“為什麼這樣做”會産生這樣的效果。比如,書中對街道傢具、店麵櫥窗、綠化配置等細節的考量,都讓我意識到,一個成功的街道空間,往往是由無數個微小的、人性化的設計元素構成的。我尤其對關於“視覺焦點”和“路徑引導”的章節印象深刻,它們教會瞭我如何從行人的視角去思考街道的流綫和吸引力,這對我今後進行街區改造項目的設計非常有啓發。我之前總覺得街道就是連接點與點之間的通道,但讀完這一冊,我纔真正理解瞭街道本身所承載的文化、社會和美學價值。那些關於曆史街道的修復案例,更是讓我看到瞭“過去”是如何為“現在”的空間增添厚重感的,這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快速發展時代的規劃者來說,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街道的美學(下冊)》則將視角進一步拓展,從交通組織、公共藝術、夜景照明等更宏觀的層麵,闡述瞭如何構建富有活力的城市街道。我一直覺得,一個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的夜間景象上。這本書對夜景照明的設計原則和技術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它不僅僅是關於“亮不亮”,更是關於“怎麼亮”纔能營造齣安全、舒適、富有藝術感的夜間氛圍。書中展示的許多國際知名街道的夜景照片,都讓我驚嘆不已。還有關於公共交通站點與街道空間的融閤設計,以及如何通過藝術裝置來提升街道的辨識度和文化內涵,這些都是我之前很少深入思考的問題。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場所精神”的強調,它提醒我們,每一個街道都應該有其獨特的個性和故事,而設計不僅僅是硬件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注入。讀完這一冊,我感覺我對“街道”的理解,從一個簡單的物理空間,升華到瞭一個包含體驗、情感和文化的立體概念。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城市空間設計,應該是能夠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並促進社區活力的。這套書恰恰在這方麵提供瞭豐富的思路。書中對於“鄰裏空間”和“社區共享空間”的設計理念,讓我深刻體會到瞭社區營造的重要性。比如,如何設計一個吸引居民聚集的社區公園,如何讓商業街區成為居民日常交流的場所,這些都在書中得到瞭詳細的闡述。我尤其喜歡關於“遊戲化設計”在公共空間的應用,它提醒我們,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有趣的互動和參與感。讀完這套書,我感覺自己對“城市”的理解,不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集閤,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有機體。
評分從實際操作層麵來看,這套書的內容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我是一名正在從事城市更新項目的青年設計師,經常需要處理曆史街區改造、老舊小區整治等問題。《街道的美學》上下冊中關於曆史街區保護與活化的章節,為我提供瞭很多寶貴的經驗。書中不僅分析瞭曆史街區的肌理和文脈,更提齣瞭如何在保留曆史風貌的同時,融入現代功能和人性化設計。對於我正在進行的一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我從中得到瞭關於如何提升小區內部公共空間品質,以及如何處理建築與綠化關係的靈感。
評分《外部空間設計》這一冊,則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野。我之前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建築內部空間的設計,對於建築外部,尤其是建築與城市環境的互動,瞭解甚少。這本書填補瞭我的這一知識空白。它詳細闡述瞭廣場、庭院、濱水空間、綠地等多種類型的外部公共空間的設計原則和方法。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邊界”的討論,也就是建築與外部空間的過渡區域如何處理。書中給齣瞭許多關於入口設計、遮陽構件、地麵鋪裝、圍牆等細緻入微的建議,這些細節往往是決定一個外部空間是否舒適宜人的關鍵。而且,書中還非常強調外部空間的“可達性”和“包容性”,它提醒我們設計應該考慮到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人群的需求,力求創造一個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公共空間。
評分包裝完好,物流超快
評分實在,很好用,蠻不錯的,給個好評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送貨一如既往地快,超級喜歡在京東自營上買東西,書還沒來得及看,不過超級期待(?˙ー˙?)
評分一天小明拿著零分的考捲迴傢被老爸打瞭一頓,然後找麻麻告狀。
評分很好,質量好,速度快,還優惠多
評分好好好,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評分很好的書,翻譯不太好啊
評分小明:沒什麼,我就是問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