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经典作品。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在本书中,芦原义信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文字深入浅出,特别对于外部尺寸和尺度的把握很有见地。这些都是我们并不会去关注的东西,只想着建筑外观的重要性,可是最基本的周围限定的外部空间都没有去了解,很难相信我们可以设计出合理的作品,更难谈得上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创作。阅读本书,通过芦原义信的空间理论可以认识到认识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并判断如何是好的外部空间,更可作为实际设计中的重要参考。
街道的美学(上、下)收录了日本著名建筑大师芦原义信的两部作品《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文字都通俗易懂,作者把自己的理论用于了自己的建筑创作中,很有说服力。书中作者分析了外部空间,街道、景观、住宅等,结合大量的实例。其中传达着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人而做的。如同很多日本建筑师一样,芦原义信强调对人文精神的把握。
芦原义信同时有东方和西方教育和工作的背景,在书中对比了日本、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建筑环境和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出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
《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曾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我以为这乃是此书的最大特点。
该书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芦原义信(1918—2003年),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著有《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等书。
《外部空间设计》
013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0141.外部空间的形成
0302.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051第二章外部空间的要素
0521.尺度
0622.质感
079第三章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0801.外部空间的布局
0952.空间的封闭
1013.外部空间的层次
1114.外部空间的序列
1175.其他手法
141第四章空间秩序的建立
1421.加法创造的空间与减法创造的空间
1512.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
162后记
——外部空间的构成与建筑空间论的动向
170参考文献
《街道的美学》(上)目录
006第一章建筑的空间领域
0061.内部与外部
0142.墙的意义
0273.城郭
036第二章街道的构成
0361.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0502.街道的构成
0553.宽与高之比(D/H)
0604.广场的美学
0695.阴角空间
0736.下沉式庭园技法与密接原理
0927.第一次轮廓线与第二次轮廓线
1088.俯视景观
1129.室外雕塑的意义
116第三章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
1161.小空间的价值
1252.夜景——“图形”与“背景”的反转
1393.留下记忆的空间
144第四章世界街道的分析
1441.几个问题
1482.澳大利亚帕丁顿的联排住宅与京都的町家
1543.意大利奇斯台尼诺与爱琴海希腊诸岛
1654.波斯街道——伊朗伊斯法罕
1755.昌迪加尔与巴西利亚
190第五章结束语
198后记
201参考文献
《街道的美学》(下)目录
004第一章关于空间领域的考察
0041.墙型建筑与地板型建筑
0142.内眺景观与外眺景观
0283.中心的丧失
036第二章景观的构成
0361.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中的应用
0432.水边的美学
0603.街道的指标——D/H与W/D
0704.绿化的美学
0775.城市的色彩
080第三章对住宅和城市环境的建议与探索
0801.社区性与私密性
0942.住宅与庭园的探索
1003.城市美化的进展
1074.商业街的变迁——从旧货市到步行商业街
1145.城市空间中的表演
132第四章世界景观的分析
1321.埃菲尔铁塔与东京塔
1452.米兰商场与浅草寺前街
1553.世界的桥
1724.德国南方中世纪街道——罗曼蒂克之路巡礼
1825.威尼斯街角上的思索
196第五章结束语——现代建筑展望
204后记
207参考文献
1.外部空间的形成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都有关。即使是同一空间,根据风、雨、日照的情况,有时印象也大为不同。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无意识地在创造空间。例如,有时去野餐,在田野上铺上毯子。由于在那里铺了毯子,一下子就产生出从自然当中划分出来的一块一家团圆的场地。收起毯子,即又恢复成原来的田野。又如,男女二人在雨中同行时,由于撑开雨伞,一下子在伞下产生了卿卿我我的两个人的天地。收拢雨伞,只有两个人的空间就消失了。再如,由于户外演讲人周围集合的群众,产生了以演讲人为中心的一个紧凑的空间。演讲结束群众散去,这个紧凑的空间就消失了。
所谓空间,就像这样是非常有趣的,是有研究价值的。老子说得很妙:“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际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在它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建筑师创造这个“无”的空间时,土这个材料仍然是必需的,这一点是不能忘记的。
根据常识来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所限定的。因此,可以认为地板、墙壁、天花板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当然,最近墙壁与天花板形成一体的曲面结构以及地面构成了原来的墙壁与天花板的地下建筑等,也有上述三要素不明显的情况。不过,即使在进入宇宙时代的今天,考虑建筑空间时,从重力上承托人的地面,无论如何也还是必需的。室外空间也和室内空间一样,地面的质地、纹样、高差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设计重点,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将在后面章节详述。建筑师,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地创造建筑空间的。例如,在灿烂阳光照耀的毫不出奇的平坦土地上,用砖砌起一段墙壁,于是,在那里就的的确确地出现了一个适合恋人们凭靠倾谈的向阳空间,在它背后则出现了一个照射不到阳光的冷飕飕的空间。拆去这段墙壁,就又恢复到原来的毫不出奇的土地。
第二章街道的构成
在城市形成时能看到街道的意义并富有强烈感情的,主要是拉丁民族,盎格鲁-撒克逊人次之,日本人可以说最差。特别是意大利人,街道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为了交通,还是作为社区而存在的。博洛尼亚的柱廊(带柱的门廊)在气候上是有用的,但在生活习惯上则更加重要。美国评论家B.鲁道夫斯基(BernadRudofsky)在《人的街道》中这样阐述:“博洛尼亚市民整天来往于柱廊之中,尽管如此,仍有一天去两次的习惯,他们绝不想取消柱廊下的仪式性散步。中午和黄昏时,大量人流在这个最大的城市走廊上来回遛
弯儿,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的确,对意大利人来说,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挚爱的表现。而英国人的街道则不是这样的。B.鲁道夫斯基接着讲述道:
的确,英国是不希求城市社会模式的,因为没有比他们更热衷于田园生活的了。其最充分的理由就是,他们的城市在欧洲传统中是最不健全的。英国人对城镇也许很忠心,但他们对于街道——那里倒是很优雅——却并不怎么热衷。他们喜欢躲在酒吧的微醺气氛中。丁尼孙在诗中咏道:“我讨厌广场和街道,然而还是在那里同熟人碰面……”这是在为多数英国人代言。
因此,意大利人不但建造了街道,还把城市空地建造为人们会面的场所——广场。英国人则建造了人们不会面的休息场所——公园。从日本城市的历史来看,对意大利广场和英国公园一类的外部空间一般并不关心,所以尽管有艺术性较高的室内空间,但缺乏创造良好的公共街道空间或广场的意图。正因起步晚,所以今天同国外相比仍是相形见绌。
……
《外部空间设计》一书得以出版,我非常高兴。此书原本是我于1960年根据洛克菲勒财团提供的研究经费,以纽约为中心开展关于外部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当时,使用同一个财团提供的经费研究相同内容的凯文·林奇(KevinLynch)和简·雅各布斯(JaneButznerJacobs)偶尔会到访。现在回想起简·雅各布斯女士写书的样子,我们推测大概是在思考《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内容吧。我的专业是建筑设计,因此,我只不过是一边设计一边继续研究而已。虽然不能说我的研究和他们比起来更加充分,但是估计是不同的东西。我的强项是通过设计的工作将自己的思考在作品中实行,因此,这里给出的案例除了第4章少数的案例之外,全部都是我自己的作品,这一点请读者原谅。因为,建筑师确信自己的思考可以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哪怕只有一点儿。其他的案例都是历史上的建筑,或者现存的不清楚的某个人的作品。我使用前面所说的研究经费,两次访问过意大利。在意大利令我最吃惊的事情是,像我这样的日本人和意大利人的空间概念完全相反。这种对立成为我思考空间论的基本的启迪。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首先,洛克菲勒财团的人文学部的理事查尔斯·法斯(CharlesB.Fahs)博士再次对研究给予援助,对此深表感谢。同时,这本书可以在美国出版,我的朋友G.E.基德·史密斯和内森·格莱泽尔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同样表示感谢。还有,和我研究同样领域的菲利普·蒂尔读过原稿之后,提醒我各处需要注意的事情也不能忘记。还有,决定出版这本书的瑞因霍德出版社的理事简·考夫德,在此对他致以谢意。这本书的基本构想是在1962年彰国社出版的《外部空间的构成》的基础上,增加了之后的研究内容,重新写的。对在美国出版本书提供支持的彰国社的金春国雄先生,在此致以谢意。在这本书制作的过程中,摄影师二川幸夫先生在世界各地奔走,提供了十分出色的照片,还有其他优秀的摄影师们,画了美丽插画的大场比吕志先生,还有将我的日语翻译成英语的翻译家星野郁美,留心出版的各项事宜的瑞因霍德出版社的南希·纽曼女士,以及我的秘书坂本菜子夫人,还有负责制作图片的职员泽田隆夫以及其他职员,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在此表示感谢。另外,从芬兰远道而来的奥利斯·布隆斯达特教授送给我这本书的小插画,对于他的好意我牢记在心。最后,如果没有我的妻子初子始终如一的支持,这本书可能不能出版。在此我想表达我的谢意。
芦原义信
芦原义信出生在一个始于江户时代的医生世家,倾其一生于建筑师的工作,直至终年85岁,除完成了超过300项以上的建筑设计外,还深入展开了对外部空间与街道的研究和教育活动。1951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格罗庇乌斯,并在马歇·布劳耶的事务所工作。在洋溢着包豪斯的时代潮流思想的大本营中学习了现代建筑,据说他感受最为深刻的是从中学到的“becreative,beoriginal”,即绝不模仿别人,坚持思考自我的原创设计的思想。回国后,通过建筑作品,为日本导入正统派的现代主义设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设计工作之余,芦原义信不停地对建筑和街道展开思索。通过与提倡对近代城市的批判和回归人性化生活环境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著者简·雅各布斯、凯文·林奇、菲利普·希尔、劳伦斯·哈普林等可以称得上是当时建筑与城市规划的人性派的代表人物的交流,芦原义信在留学时便开始意识到营造人性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当时,作为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主流,通过整体构思手法来构筑饱含活力的未来城市,将设计思潮引向了重视建筑形式或样式的方向,在日本这一思想的代表是丹下健三。与此相对,芦原义信却倾向于采用局部构思的手法,着眼于内容的思考和街道的形成等。通过芦原义信的两部著作,沿《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包括《续街道的美学》)的先后顺序,可以追溯到一位建筑师的思想的进化与展开。在《外部空间设计》(日文初版1975年,下同)中,将日本的街道与意大利的进行对比,以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的理论阐明了由单个建筑到街道的不同构筑原理,提倡通过外部空间构筑建筑群,共同形成魅力的街道的设计理论。《街道的美学》(1979年)则将外部空间理论在街道的尺度上加以展开,向一般的读者们广泛地论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生活意识密切相关的街道理论。指出了二战后,东京的复兴并没有基于确切的理念,而是优先考虑了保护土地所有者的私有权益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建设魅力的街道,必须重视街道的美学的主张。将局部构思,而非整体构思作为今后建筑、城市构成上的优位原理,为了对应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个性化等,提倡重视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的街道的美学。芦原义信的著作和随笔集的共同点是,所记述的内容都是基于本人的眼见、所察和思考,同时通过将日本人的生活和思想与西欧的思想加以对比,来加深对内容的思考。
这次,《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两部著作,以及由原日文版《屋顶阁楼中的小书斋》《建筑空间的魅力》和《探索秩序》三本书拔萃而成的《芦原义信随笔集》(两卷)得以在中国出版,甚是欣慰。谨此向参与出版工作的相关各位致以厚意。在此,衷心希望众多的读者在阅读芦原义信的著书和随笔中,获得面向未来人性化的建筑和街道的意念,并加深各位对建筑与街道的思考。
建筑师芦原太郎
《街道的美学(下册)》则将视角进一步拓展,从交通组织、公共艺术、夜景照明等更宏观的层面,阐述了如何构建富有活力的城市街道。我一直觉得,一个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夜间景象上。这本书对夜景照明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它不仅仅是关于“亮不亮”,更是关于“怎么亮”才能营造出安全、舒适、富有艺术感的夜间氛围。书中展示的许多国际知名街道的夜景照片,都让我惊叹不已。还有关于公共交通站点与街道空间的融合设计,以及如何通过艺术装置来提升街道的辨识度和文化内涵,这些都是我之前很少深入思考的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场所精神”的强调,它提醒我们,每一个街道都应该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故事,而设计不仅仅是硬件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注入。读完这一册,我感觉我对“街道”的理解,从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升华到了一个包含体验、情感和文化的立体概念。
评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这套书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是一名正在从事城市更新项目的青年设计师,经常需要处理历史街区改造、老旧小区整治等问题。《街道的美学》上下册中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的章节,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书中不仅分析了历史街区的肌理和文脉,更提出了如何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功能和人性化设计。对于我正在进行的一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我从中得到了关于如何提升小区内部公共空间品质,以及如何处理建筑与绿化关系的灵感。
评分这套书的内容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关注到宏观的规划,而忽略了那些构成城市空间的微小元素。这本书却恰恰相反,它把目光聚焦在街道家具、铺装材料、导视系统、绿化植物等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上,并深刻剖析了这些细节对整体空间品质的影响。读完后,我才意识到,一个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往往是无数个细节精心打磨的结果。我之前可能更关注整体的体量和流线,但现在,我开始更加重视每一个角落的处理,甚至连路灯的造型和垃圾桶的摆放,都会纳入我的考虑范围。
评分这次购入的“城市空间设计套装”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图书购买了。刚拿到手,沉甸甸的三本书就让我感觉物超所值。我是一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日常接触大量的理论书籍,但很多时候感觉它们都流于纸上谈兵,缺乏实际落地的指导。这套书却完全不同,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带领我深入理解城市空间的奥秘。 《街道的美学(上册)》部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街道尺度和人类尺度的探讨。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街道让人感觉亲切宜人,而有些则显得压抑疏离。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而是深入剖析“为什么这样做”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比如,书中对街道家具、店面橱窗、绿化配置等细节的考量,都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街道空间,往往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人性化的设计元素构成的。我尤其对关于“视觉焦点”和“路径引导”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们教会了我如何从行人的视角去思考街道的流线和吸引力,这对我今后进行街区改造项目的设计非常有启发。我之前总觉得街道就是连接点与点之间的通道,但读完这一册,我才真正理解了街道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社会和美学价值。那些关于历史街道的修复案例,更是让我看到了“过去”是如何为“现在”的空间增添厚重感的,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快速发展时代的规划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作为一名初涉城市设计领域的学生,我常常会在概念的形成和落地上感到迷茫。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更给出了可操作的设计手法。比如,在设计一个街区的时候,我不知道该如何平衡交通流线与行人步行体验,也不知道如何让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和谐共处。《街道的美学》上下册就提供了大量的解决方案,从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宽度比例,到街道两侧建筑的体量和高度控制,再到公共座椅和导视系统的设置,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本“设计宝典”,每当遇到设计难题,翻开书页,总能找到启发。
评分《外部空间设计》这一册,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之前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对于建筑外部,尤其是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互动,了解甚少。这本书填补了我的这一知识空白。它详细阐述了广场、庭院、滨水空间、绿地等多种类型的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边界”的讨论,也就是建筑与外部空间的过渡区域如何处理。书中给出了许多关于入口设计、遮阳构件、地面铺装、围墙等细致入微的建议,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一个外部空间是否舒适宜人的关键。而且,书中还非常强调外部空间的“可达性”和“包容性”,它提醒我们设计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人群的需求,力求创造一个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公共空间。
评分这套书的案例分析非常丰富,而且都选自世界各地的经典项目,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欧洲广场,还是现代化的滨水公共空间,书中都有详尽的图文介绍。我尤其喜欢书中提供的很多分析图和剖面图,它们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现出设计的逻辑和空间关系,这对于我理解设计的意图非常有帮助。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这些图纸,试图从中揣摩设计师的匠心独运。那些关于光影在不同外部空间中的运用,以及水体如何被整合进景观设计,都让我看到了设计的无限可能性。我之前总以为外部空间的设计主要就是景观的堆砌,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里面包含了如此多的学问。
评分总而言之,这套“城市空间设计套装”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实用、最有启发性的图书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指导手册,为城市设计领域的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灵感。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城市空间设计感兴趣的朋友,无论你是学生、设计师,还是仅仅对城市生活有美好憧憬的人,我相信你都能在这套书中找到属于你的收获。它让我看到了城市空间设计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未来城市的塑造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城市空间设计,应该是能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并促进社区活力的。这套书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书中对于“邻里空间”和“社区共享空间”的设计理念,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社区营造的重要性。比如,如何设计一个吸引居民聚集的社区公园,如何让商业街区成为居民日常交流的场所,这些都在书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我尤其喜欢关于“游戏化设计”在公共空间的应用,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有趣的互动和参与感。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城市”的理解,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有机体。
评分这套书的语言风格也值得称赞。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清晰、流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复杂的专业知识呈现出来。作者们显然对城市设计有着深厚的热情,并将这份热情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读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设计案例的描述,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和参数,而是充满了对设计背后故事和理念的解读,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享受。我常常会因为某个案例而产生共鸣,甚至在脑海中勾勒出自己设计的场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其他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很好看,有利于学习建筑设计,准备好好学习呢。
评分不错的,很好很好很好很好非常好非常不错
评分很好看,有利于学习建筑设计,准备好好学习呢。
评分好书
评分很不错的书,感觉定价偏高了,但还是很不错,适合建筑学的,
评分知识无价,所以买的书一般都好评了
评分小明:麻麻,如果有人打了你儿子怎么办?
评分好好好,挺好用的。喜欢这个商品呢!哈哈哈哈。东西很实用!!!!谢谢大家的支持!!!!!!!!!!!!!!!!!!!
评分好好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