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装备006

单兵装备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文战甲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装备
  • 单兵装备
  • 武器
  • 战术
  • 军事科技
  • 国防
  • 军事历史
  • 装备评测
  • 生存技能
  • 户外拓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23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88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宣纸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与彩色实物图,打造全新的装备类百科全书,囊括各国独具特色的单兵武器、服装,是军迷朋友和收藏家不可错过的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单兵装备为主题,由相关领域爱好者和研究者撰写,通过专业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了近现代单兵装备的发展和变迁,为历史爱好者和军迷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参考,也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参考意见。本辑分为四部分,李-恩菲尔德步枪是1895年至1956年英军的制式步枪,亦是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广泛装备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及印度等国家的军队;维克斯水冷式机枪在英国陆军服役了半个多世纪,维克斯气冷式机枪则在英国皇家空军找到了一席之地,本文介绍了从维克斯-贝蒂尔机枪到维克斯K机枪的发展历程;铁拳和坦克杀手的出现大幅提升了德军步兵的反坦克水平,也对盟军的战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期文章将着重介绍这两种武器的装备和使用情况;M1956单兵装具是美军越战前期配发的装具,也曾被其他多个国家所仿制,本文由资深军品收藏家为读者介绍这种经典装具。

作者简介

  指文战甲工作室,由众多单兵装具、战术、轻武器、部队史等研究专家、收藏家、作家和研发参与者组成,通过对古今中外单兵装备的发展研究、实物细部展示、战术运用、作战战例、收藏鉴赏,将系统的研究、通俗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来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世界军警装备文化盛宴。

内页插图

目录

恩菲尔德的杰作——二战英系步枪发展史
李-恩菲尔德步枪是1895年至1956年英军的制式步枪,亦是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广泛装备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及印度等国家的军队。
另辟蹊径——二战英国维克斯气冷机枪发展史
维克斯水冷式机枪在英国陆军服役了半个多世纪,维克斯气冷式机枪则在英国皇家空军找到了一席之地。本文介绍了从维克斯-贝蒂尔机枪到维克斯K机枪的发展历程。
德军单兵反坦克装备1917-1945(下)
铁拳和坦克杀手的出现大幅提升了德军步兵的反坦克水平,也对盟军的战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期文章将着重介绍这两种武器的装备和使用情况。
M-1956承载装具系统
M1956单兵装具是美军越战前期配发的装具,相比二战时期的M1928/1936装具,M1956装具调整了固定方式,提升了安装/更换装备时的灵活性。

精彩书摘

  李·恩菲尔德步枪的诞生
  1816年,英国政府在伦敦北郊的恩菲尔德镇(Enfield)建立了一家小兵工厂,负责组装布朗·贝丝燧发枪,这家兵工厂后来发展成为英国著名的轻武器研发和生产中心。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1号、3号和4号系列步枪均被冠以“恩菲尔德”之名,成为英国及其他英联邦国家陆军的制式武器。
  1895年11月,李·恩菲尔德插入式弹匣步枪问世,由于最初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和李·麦特福德步枪的全长都是1257毫米,因此被非正式地统称为“李·恩菲尔德插入式弹匣长步枪”。该枪在麦特福德步枪的基础上,采用了与无烟火药子弹相匹配的改进来复线和准星,并保留了麦特福德MarkⅡ步枪使用的10发双排插入式弹匣。李·恩菲尔德弹匣步枪缩写为“MLE”,该枪是两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军广泛装备的恩菲尔德短步枪的直系祖先。
  布尔战争是大英帝国进入20世纪后遇到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与以往殖民地战争中遇到的对手不同,这次英国要面对的荷兰移民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装备先进的毛瑟步枪。虽然英军将多次战斗失利归结于战略和战术上的问题,但许多英军士兵认为,布尔人使用的毛瑟步枪更加先进。吸取了经验教训后,英军于1903年列装改进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该枪长度缩短至1129毫米,采用5发桥夹装填、两次压弹装满弹匣,机械瞄具很容易调整归零。
  这种短步枪早在1901年就开始测试了,1903年被正式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缩写为S.M.L.E),简称为“李·恩菲尔德短步枪”。与长步枪相比,该枪的整体结构变化不大,只是枪管由原来的762毫米缩短到640毫米,前木托与枪口平齐。恩菲尔德兵工厂于1903年开始正式生产李·恩菲尔德短步枪MarkⅠ型。1904年,斯巴克布鲁克皇家兵工厂、伯明翰轻武器制造公司(BSA)和伦敦轻武器制造公司(LSA)加入到李·恩菲尔德短步枪的生产行列。
  1906年,稍作改进的李·恩菲尔德短步枪MarkⅠ*、MarkⅠ**和MarkⅠ***型(星号表示该型号改动较小)先后问世。在此期间,英国政府批准为原有的李氏长步枪更换枪管,改装为李·恩菲尔德短步枪,这些枪管改装型被命名为“李·恩菲尔德短步枪MarkⅡ”。1907年,恩菲尔德、BSA和LSA开始生产经过进一步改进的李·恩菲尔德短步枪Mark Ⅲ型。1909年,印度伊沙普尔步枪厂(Ishapore Rifle Factory,简称IRF)和澳大利亚的里斯高轻武器制造厂(Lithgow Small Arms Factory,简称LSAF)加入到Mark Ⅲ型步枪的生产行列。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曾经遭到英国保守派设计师和军官的非议,这些观念守旧的专家仅凭理论研究而非调查实践就得出结论:短步枪对步兵来说尺寸太短,而由骑兵使用又偏长。他们甚至认为李·恩菲尔德长步枪可由一种采用毛瑟枪机的长步枪代替。在这种意见的影响下,恩菲尔德厂研制出了著名的P14步枪(即恩菲尔德3号步枪),但李·恩菲尔德短步枪仍然继续生产和改进,其中Mark Ⅲ型的产量最高。
  一战中,英军士兵发现李·恩菲尔德短步枪Mark Ⅲ型制作精良、射击精确、使用可靠、火力迅猛、操作方便,一名受过正规训练的英军士兵可以达到15发/分的平均射速,甚至30发/分的最快射速。战壕中的英军士兵以齐射方式连续射击时,冲锋的德国士兵往往感觉到机枪般的猛烈火力。1915年,为了增加产量,Mark Ⅲ型步枪改进为设计简化的Mark Ⅲ*型。
  二战时期的恩菲尔德步枪及其衍生型的发展
  20世纪初,英国步枪一般采用制造厂商名称作为主型号名,子型号冠以“Mark + 罗马数字”。1926年,英国兵工部门感到他们的武器命名方式太过混乱,有些用标记,有些用年号,因此决定采用阿拉伯数字统一命名制式轻武器,即“阿拉伯数字”号(主型号)+ Mark“罗马数字”(子型号)+后缀‘*’(意为标准型的改进型)。李·恩菲尔德弹匣短步枪MarkⅡ型(缩写为S.M.L.E MkⅡ)根据1926年命名规则被重新命名为“1号MarkⅡ型步枪”(下文中改用此名称)。二战中,英军步枪延续了这种命名规则,战后才进行了小幅调整,即以字母“L”和“A”分别替代“号”和“Mark”,如4号MarkⅠ型步枪,按照战后重新命名规则应该改为L4A1步枪。本文只讨论二战中英军及英联邦部队使用的制式步枪,但所有相关制式英军步枪都将进行分类汇总。
  20世纪20-30年代,1号步枪仍然保持着量产和装备更新,恩菲尔德兵工厂改进了一系列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包括1号Mark Ⅳ型步枪、20世纪20年代早中期设计定型、采用试验改用觇孔照门的1号Mark Ⅴ型步枪,以及20世纪20年代后期设计采用重量型自动定位枪膛的1号Mark Ⅵ步枪,这几款设计由于评审时间过长,一直未能正式投产,其中1号Mark Ⅵ步枪稍加改进后成为二战期间著名的4号系列步枪。
  直到1939年11月,英军才正式采用4号MarkⅠ步枪作为新式单兵武器投入量产。由于二战初期英军在对德作战中装备损失巨大,4号MarkⅠ*简化型很快投入量产,与此同时,1号Mark Ⅲ与Mark Ⅲ*步枪仍然持续生产,以补充损失并装备新近成立的部队。在对日作战中,由于1号和4号步枪过长过重,并不适合丛林作战,恩菲尔德兵工厂基于4号步枪专门设计了较短较轻的5号“丛林卡宾枪”,下发到东南亚战区的英联邦部队。澳大利亚方面也利用1号Mark Ⅲ步枪改造出一款卡宾枪型,命名为6号卡宾枪,该枪在外形上与5号卡宾枪极其相似,但始终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战后的恩菲尔德步枪
  二战结束后,恩菲尔德兵工厂以4号MarkⅠ步枪为基础,进一步改进出4号Mark 2步枪,值得注意的是,从1944年开始,英国人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取代罗马数字作为子型号标识,并在战后全面推广。4号Mark 2步枪在设计改良和制造工艺标准方面比战时的4号MarkⅠ和MarkⅠ*步枪有了一定提高。同时,老式的4号MarkⅠ和MarkⅠ*也按照Mark 2标准进行了改造,其中4号MarkⅠ型的改造型号为4号Mark 1/2,MarkⅠ*的改造型号为4号Mark 1/3。
  战后,部分4号MarkⅠ*步枪在加拿大的长枝兵工厂改装为5.56毫米口径的7号训练用步枪。1956年,李·恩菲尔德9号训练步枪问世,该枪产量约为3000支,全部交付英国皇家海军使用。另有两款基于恩菲尔德步枪改装而来、无法射击的操演型步枪在战后得到了正式命名,即基于4号系列步枪改装而来的L59A1型,以及基于1号步枪改装而来的L59A2型,这些枪上都打有“DP”字样(“训练用途”Drill Purpose的缩写)。
  战后,结合5号和6号卡宾枪训练型的设计制作经验,英国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研制了李·恩菲尔德8号竞技型步枪,该枪的用户不仅包括军事单位,还有一些民间的射击俱乐部等。8号步枪分为两款子型号,分别用于军事训练和比赛竞技,产量各接近100支。8号步枪口径仍然采用训练型的5.56毫米口径,其中竞技型步枪采用589毫米长的短枪管,射击精度提高。而军事训练用8号步枪采用736.6毫米长的长枪管,重量也略大于竞技型。
  20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和国防部决定斥资改装一批采用北约标准7.62×51毫米口径的李·恩菲尔德4号步枪,口径修改后的步枪被命名为L8型,恩菲尔德兵工厂采用了北约标准7.62毫米枪管、新式枪机和机匣、新式10发装7.62毫米子弹用插入式弹匣。从外形来讲,L8步枪与恩菲尔德步枪差别很小。
  由于L8系列步枪型号庞杂,英国政府并没有将全部库存的4号步枪改装为7.62毫米口径的L8系列步枪。但基于改装经验,英国人将二战中的4号狙击步枪改为北约标准7.62毫米口径的L42A1型。20世纪60年代后期,恩菲尔德皇家轻武器工厂开始基于L42A1狙击步枪生产适合警用和民间射击比赛的运动型步枪,这种狙击步枪装有一部“派卡”(Pecar)瞄准具。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后,印度伊沙普尔步枪厂开始生产基于恩菲尔德1号Mark Ⅲ*步枪改进而来的7.62毫米2A系列步枪。除了发射北约标准7.62毫米步枪弹,该枪在外形上与Mark Ⅲ*差异不大,但插入式弹匣更加近似方形,内部装弹增加至12发,后来的2A1步枪又将弹匣容量改回为10发。
  澳大利亚国际军火公司(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Arms,简称AIA)也曾生产过一款4号MarkⅡ步枪的现代复制型,发射7.62×51毫米北约标准弹,弹匣取自美国M14步枪。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该枪的正式型号为AIA 4号Mark Ⅳ型步枪,可以直接在机匣上安装狙击用瞄准具。该公司同时生产了发射7.62×39毫米苏俄标准弹的AIA M10-A1卡宾枪,该枪由战时的丛林卡宾枪直接改装而来,可以兼容AK-47突击步枪的标准弹匣,还有一部改用美国M14步枪弹匣的卡宾枪被重新命名为M10-B2型。事实上,澳洲外销版本的4号Mark Ⅳ、M10-A1和M10-B2仍然属于李·恩菲尔德步枪家族。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李·恩菲尔德步枪一直是民间非常欢迎的猎枪和运动枪,一些搜藏家和爱好者甚至自发成立了李·恩菲尔德步枪交流协会。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李·恩菲尔德步枪仍然是准军事组织制式武器或警用装备。在动荡的阿富汗,依然可见手持李·恩菲尔德短步枪的武装人员与装备AK-47突击步枪、SKS半自动步枪的战友一起战斗。
  李·恩菲尔德步枪无论在产量、工艺,还是使用范围上都堪与德国毛瑟步枪、俄国莫辛-纳甘步枪齐名。截止一战结束时,仅恩菲尔德兵工厂一家的短步枪总产量就已经达到380万支。到1956年英国本土兵工厂关闭生产线之前,李·恩菲尔德式步枪的全球总产量超过了1600万支。虽然英国的伯明翰轻武器制造公司(BSA)和澳大利亚的里斯高轻武器制造厂(LSAF)也在20世纪50年代停产,但巴基斯坦兵工厂全盘购买了英国法贾克利皇家兵工厂(ROF Fazakerley)的生产线,继续在国内制造4号系列步枪。印度伊沙普尔步枪厂甚至将李·恩菲尔德军用短步枪的生产延续到1980年,目前印度工厂还在使用恩菲尔德1号Mark Ⅲ步枪的部分组件生产8毫米口径的运动步枪。
  李·恩菲尔德步枪的战场使用也是极其广泛的,从第二次布尔战争开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多次殖民地冲突、爱尔兰独立战争、马来亚危机、朝鲜战争、中东战争、尼泊尔内战和阿富汗战争中均能看见它的身影。
  ……

前言/序言


《战火孤影:铁翼下的生存法则》 序言 广袤的战场,硝烟弥漫,每一次呼吸都可能带着死亡的气息。在这里,没有温室里的花朵,只有钢铁意志与血肉之躯的较量。个体,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他们是战场上最闪耀的星辰,也是最易碎的镜子,映照出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战火孤影:铁翼下的生存法则》正是这样一本,献给那些在最前线、最孤寂的角落里,用生命书写史诗的战士们。本书不谈宏大的战略,不赘述辉煌的胜利,而是聚焦于“单兵”,那个在钢铁洪流中,独自面对生死考验的渺小个体。它深入剖析,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个体所依赖的,不仅仅是勇气和决心,更是一整套严苛的生存法则,以及那些常被忽略的细节。 第一章:战场的温度与感知 “战场是什么温度?”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它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寒冷或炎热,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作者将带领读者穿越感官的迷雾,去感受战场上无处不在的“温度”。 听觉的猎场: 在战火纷飞的背景音中,耳朵成为了最敏感的雷达。一声轻微的异响,可能是敌方步枪保险打开的声音;一阵急促的金属摩擦,或许是装甲车履带的低语;远处隐约的爆破声,则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冲击。本书将详述各种战场声音的辨识技巧,以及如何从这些声音中捕捉情报、判断威胁。从不同口径子弹划破空气的呼啸声,到重炮轰鸣时地表的震颤,再到迫击炮弹呼啸而至前的短暂寂静,每一种声音都承载着生存的密码。 视觉的陷阱与机遇: 战场是瞬息万变的迷宫,也是充满伪装与欺骗的舞台。如何透过迷雾和烟尘,捕捉敌人的踪迹?如何利用地形和植被,成为一抹难以察觉的阴影?本书将详细阐述光学迷彩的原理与应用,讲解如何通过观察地形的细微变化,判断敌方可能的伏击点。从不同天气条件下,色彩的细微差别所揭示的信息,到敌军装备留下的痕迹,再到友军信号弹的意义,每一个视觉细节都可能决定生死。 触觉的预警: 地面的震动,空气的压力变化,甚至皮肤上细微的静电感,都可能成为预警的信号。作者将描述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依靠触觉来判断地雷、爆炸物以及敌方人员的接近。例如,通过脚下的泥土湿度变化,来判断附近是否有水源或潜在的陷阱;通过空气中淡淡的硝烟味,来推测炮击的距离和方向;甚至通过服装面料与环境的细微摩擦声,来评估自己暴露的风险。 嗅觉的危机: 硝烟、泥土、血腥味,以及化学武器特有的刺鼻气味,构成了战场的嗅觉图谱。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嗅觉,来辨别危险的源头,例如,早期预警化学武器的泄露,或者辨别附近战场区域的活动规模。 第二章:身体的极限与延展 战士的身体,是执行任务最直接的载体。在缺乏补给、身心俱疲的战场上,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身体潜能,是生存的关键。 体能的精算: 长途奔袭、在高强度作战中保持专注,需要超乎常人的体能储备。本书将介绍如何在极端环境下,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和能量补充。从野外生存中的能量棒、压缩饼干的合理分配,到如何在缺乏水源的情况下,寻找并净化饮用水,再到如何通过简易的动作,在短时间内恢复体能,这些都是实用的技能。 疼痛的控制与忽略: 伤痛,是战场上如影随形的伴侣。如何在高压环境下,有效地控制疼痛,继续战斗,甚至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自救?本书将探讨疼痛的心理机制,以及通过呼吸、冥想等方法来缓解疼痛的技巧。例如,如何通过深呼吸来转移对伤口的注意力,如何在受伤时,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来固定伤口,以及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止血包扎。 睡眠的艺术: 在战火不息的战场上,睡眠成为一种奢侈。如何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有效地恢复体力和精神?本书将分享如何在简陋的环境下,快速入睡,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作息,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休息效果。例如,选择相对安全的地形进行短暂休息,利用装备进行简易的遮挡以减少光线干扰,以及在短暂的休息中,进行精神上的放松和能量的积蓄。 感官的适应性: 长期暴露在危险环境中,人的感官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如何理解并利用这种适应性,反而成为一种优势?本书将探讨在高压环境下,身体的应激反应,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反应来提升警觉性和反应速度。 第三章:装备的灵魂与伙伴 装备,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和布料,它们是战士在绝境中的延伸,是信任的伙伴。本书将深入解析单兵装备的每一个细节,以及它们在实战中的重要作用。 武器的呼吸: 从步枪的射击精准度,到手榴弹的投掷角度,再到副武器的快速切换,每一件武器都承载着战士的生命。本书将详细分析不同类型武器的性能特点、保养要领,以及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最佳使用方式。例如,如何根据距离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弹药;如何在高寒环境下,保持武器的正常运转;以及如何在近距离作战中,灵活运用副武器。 防护的屏障: 防弹衣、头盔,这些看似厚重的装备,是抵挡致命伤害的第一道防线。本书将探讨不同防护等级装备的防护原理,以及如何在保证防护能力的同时,兼顾行动的灵活性。例如,如何根据任务的危险程度,选择最合适的防护装备;如何在受伤后,迅速评估防护装备的损伤情况;以及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对防护装备进行简易的修复。 通讯的生命线: 在战场上,信息就是生命。通讯设备,是连接个体与集体的桥梁。本书将阐述不同通讯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在信号受阻的情况下,保持有效的沟通。例如,如何在无线电信号不稳定的区域,使用战术手语或信号灯进行沟通;如何解读加密通讯的简易信号;以及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利用一切可能的媒介传递信息。 生存工具的智慧: 战术刀、打火机、净水片、急救包……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具,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生存工具的用途,以及如何在野外环境中,最大化利用它们。例如,如何利用战术刀进行简易的搭建和切割;如何利用打火机在潮湿的环境中生火;如何利用净水片处理雨水或雪水;以及如何根据伤情,迅速准确地使用急救包中的物品。 夜视与热成像的魔眼: 在黑暗的掩护下,夜视仪和热成像仪,成为了战场上的“魔眼”。本书将探讨这些高科技装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在实战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优势。例如,如何识别出被伪装的目标;如何在烟雾或雨雪天气中,发现隐藏的敌人;以及如何利用热成像仪,来判断敌方人员的活动迹象。 第四章:心理的堡垒与坚韧 战争,是对人类心理最严峻的考验。在生与死的边缘,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战胜恐惧,是每一个战士必须面对的课题。 恐惧的驯服: 恐惧,是人类最本能的情绪。本书将探讨如何识别和管理战场上的恐惧,将其转化为警觉和行动力。例如,通过反复的训练和模拟,来熟悉危险情境,从而降低恐惧感;通过团队的相互鼓励和支持,来增强心理韧性;以及通过专注于任务本身,来转移对危险的注意力。 孤独的对话: 很多时候,战士们必须独自面对危险,与孤独为伴。本书将分享如何在极度的孤独中,保持自我,不被绝望吞噬。例如,通过记录日志,来梳理思绪和情绪;通过回忆亲人或家乡的画面,来寻找心灵的慰藉;以及通过进行内心的自我对话,来坚定信念。 压力的释放与转化: 持续的压力,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害。本书将介绍如何在战场上,有效地释放和转化压力,避免其对战斗力造成影响。例如,通过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通过进行一些具有仪式感的活动,来缓解紧张情绪;以及通过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去更专注地完成任务。 战友的羁绊: 在最危险的时刻,战友之间的信任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本书将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小队中建立牢固的战友情。例如,通过共同经历生死考验,来深化战友之间的理解和信任;通过相互配合和掩护,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以及通过在战场之外,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来缓解心理压力。 希望的微光: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寻找希望的微光。本书将探讨如何在绝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并相信胜利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关注任务的每一个小小的进展,来积累成功的经验;通过记住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来激励自己前进;以及通过相信战友和国家的未来,来保持坚定的信念。 结语 《战火孤影:铁翼下的生存法则》并非一本指导杀戮的书籍,而是一曲献给个体生命在宏大战争背景下,不屈抗争的挽歌。它试图从最微观的视角,去展现战争的真实面貌,以及那些在烈火中锻造出的钢铁意志。每一个章节,都凝聚着无数血与泪的教训,每一个字句,都承载着对生命最深刻的敬畏。本书献给所有曾在战场上孤身前行的勇士,也献给所有对战争有深刻理解和反思的人们。愿这本《战火孤影》,能成为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片片血色的土地上,个体生命所迸发出的,最为耀眼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科幻小说和硬核技术都感兴趣的读者,所以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瞥见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惊讶的。因为它似乎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虽然书名听起来很写实,但读着读着,我竟然能在某些设计理念中感受到一种未来感,仿佛看到了未来战士的雏形。它并没有回避技术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向我解释了那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装备是如何工作的。我最喜欢的是它在描写某些前沿技术时,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结合了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甚至是一些畅想。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很有启发性,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我想,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在科技和军事领域寻找灵感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封面配色沉稳大气,有一种低调的质感,摸上去也很有分量。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触感就让人感觉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而是带着一点点书卷气的柔韧。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压痕,字体的选择,还有插图的风格,都透着一股认真劲儿。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在内容呈现上所付出的心血。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的,毕竟“单兵装备”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冷冰冰的,但实际接触到这本书,立刻打消了我的顾虑。我尤其期待的是它在技术细节上的呈现,希望那些图文并茂的介绍能够让我对装备的演进和设计理念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初遇”,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

我是一个对服装和户外运动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偶然。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充斥着我看不懂的专业术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我被它所展现的“装备”概念深深吸引了。这里的“装备”不仅仅是冰冷的武器,更是那些为了提升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生存能力和作战效率而设计的各种工具和服饰。我惊叹于设计师们在材料选择、人体工学设计以及功能集成方面的匠心独运。即使我不是军事专业人士,也能从中学到很多关于耐磨性、防水性、透气性、轻便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对于我日常的户外活动也大有裨益。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军事,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技术来适应和征服自然。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军事题材一向不怎么感冒的人,总觉得离我太远,也太血腥。但朋友强烈推荐了这本书,我抱着好奇心翻开了。没想到,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军事装备的刻板印象。它没有渲染战争的残酷,也没有过度纠缠于复杂的战术分析,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人”与“装备”之间的关系上。我看到了那些精密的仪器是如何帮助士兵更好地完成任务,那些坚固的防护是如何让他们在危险中获得一丝喘息,那些轻便的设计又是如何让他们在长途跋涉中减少负担。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展现了科技如何服务于个体,如何提升人的潜能。我开始觉得,这些装备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也承载着他们对生存和胜利的渴望。

评分

作为一个对军事历史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填补一些研究空白的资料,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翻阅了一些章节,发现它不仅仅是罗列装备的型号和参数,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装备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战场环境下的作用和影响。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国家的装备,而是展现了全球范围内单兵装备的发展脉络,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耳目一新。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装备背后设计思想和战术理念的探讨,比如为什么会出现某项革新,它又如何改变了战场上的力量对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很生动,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军事概念和技术细节娓娓道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军事对话。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支持京东,东西不错,下次还来

评分

好就一个字

评分

好书。。。。。。。。。。。。。。。

评分

这期一半多是那篇恩菲尔德步枪,看了一下,写的还是很全,发展沿革,衍生型号基本都涵盖进去了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指文的选题和质量都不错,京东发货也快。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看。

评分

介绍得很专业,内容很详实,稍显枯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