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

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阎小骏 著
图书标签:
  • 香港政治
  • 香港未来
  • 2047
  • 政治哲学
  • 社会运动
  • 政治预测
  • 中国政治
  • 港独
  • 一国两制
  • 政治想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619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04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香港政局关注与研究者。
香港为何曾陷入政治乱局?
“一国两制”缘何不能是“一国两治” ?
港人的“国家认同”为何备受关注?
香港在“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的2047,将何去何从?
本书梳理香港问题的历史脉络,以香港2014年“占领运动”和2015年行政长官普选制度本地立法失败为开篇,对2047年的香港提出了三种可能,值得我们思考。作者深度剖析香港政治困局的形成过程、总结香港社会在1997年回归之后的独特心路历程,但重点在于探讨香港政治的未来。全书笔调严谨清晰,极富思辨性。适合所有关心香港现状与未来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全书以2014年“占领运动”开篇,解析香港政治之所以走入当前困局的社会、政治、心理和历史脉络;第二章辨析香港社会对于“一国两制”方针所存在的观念偏差,探讨“一国两制”架构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务实性和交互性;第三章深入分析香港社会在国家政治认同方面所经历的复杂

作者简介

阎小骏,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硕士。现任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及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兼任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特邀顾问。2012年,其关于中国农民企业家的研究获全球中国研究专业学术期刊、英国《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年度原创性论文奖。同年入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首届杰出青年学者计划。2013年获香港大学杰出教学奖。其首部中文专著《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中文繁体字版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荣膺《亚洲周刊》2015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非小说类)。

目录

第 1章 香港的迷茫 1 /香港不平静
3 / “八一八事件 ”
8 /前尘后际
13 /回归的与未回归的
20 /破解困局
23 /待解之惑
第 2章 治乱一念间 26 /实践中的 “一国两制 ”
31 / “急冻式 ”回归
40 / “一国两制 ”还是 “一国两治 ”?
45 /中央的治权
49 / “一国两制 ”面临挑战
60 /治乱一念间
第 3章 香港人之惑 63 /认同的政治
70 /香港的心结
76 /北方来客
82 /爱恨 “自由行 ”
92 /深圳河的两边
第 4章 谁掌管香港? 95 / “港人治港 ”
104 /谁来当特首?
109 /正正反反:建制与泛民
114 / “公务员党 ”?
119 /法律之上
129 /与时代共舞
第 5章 特殊的边陲 134 /北京,北京
138 /合作还是自残?
143 / “底线关切 ”的政治
150 / “泛民 ”的困境
153 / “二十三条 ”
第 6章 未来的香港 162 /自信年代
167 /核心问题
173 /主权的能见度
180 /香港的位置
188 /认受性建设
结语 迈向 2047 190 /治港 “新常态 ”
193 / “港独 ”:虚妄与现实
197 / 2047:变与不变
202 /命运共同体 204 /后记
207 /附录本书提及的香港重大事件年表

精彩书摘

第 章  1 香港的迷茫 香港不平静 2014年,香港不平静。 8月 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 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下称“八三一决定”或“人大常委会决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下称“特首”)的普选制度做出规定。人大常委会决定确认,根据香港基本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香港可于 2017年实现特区行政首长的首次全民普选。但决定同时亦就选举制度做出三项重要的宪制性规限,即:第一,参加特首普选的候选人须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提名,而该委员会的人数、构成和产生办法,均应严格遵循 2012年特首选举委员会的成例;第二,每名候选人均须获得提名委员会全体委员半数以上的支持;第三,最终有资格名列普选选票的特首候选人人数限制在二至三名。这三项重要规定被本地媒体称为“连落三闸”。长期寄望于通过 特首普选分享特区管治权力的“泛民主派”大失所望,酝酿已久的“占领 中环”行动迅即被转入组织和实施阶段。 9月 28日下午,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香港示威者在经历了约一周的 罢课抗议后,于金钟冲出警察防线,占领了主要行车通道。在警方防线被 突破后大约一个多小时内,中环干诺道中全线、金钟夏悫道全线、金钟道 东行往湾仔方向的三条行车线、红棉道,以及湾仔轩尼诗道西段及告士打 道近演艺学院一带随即被市民迅速占据。占领行动在数日内蔓延至香港和 九龙的其他重要商业区,由此开始了香港示威民众对港九核心区域长达 七十九天的占领行动。这场占领运动很快被纳入不同的政治话语的对立论 述之中——本地的运动参与和支持者称其为“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中 央和香港特区政府则斥之为在外国反华势力支持和策划下的一场未遂的、 旨在“反中乱港”的“颜色革命”。而论述的双方都不约而同承认的一点是:“占领运动”的最终发生,的确是香港社会自 1997年回归中国以来积累多 年却未得到重视的各种结构性矛盾的一次总体爆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在 2014年之前的差不多十年之间,北京与 香港所共同目睹的是,特区管治中的结构性矛盾不断被各方势力人为地推 向激化。从 2003年国家安全立法失败开始,到 2010年的反高铁运动,及 2012年的反国民教育运动的勃兴,再加上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日常抗 议活动和例行集会,香港这个昔日的亚洲国际都会俨然已经成为悸动不安 的社会运动之都。 随着政治动荡而到来的,还有内地和香港两地民众之间矛盾情绪的激化。特别是 2003年之后,由“自由行”政策所带来的大量内地旅客突然出现在香港街头,更使得香港社会和民众猝不及防。加之愈演愈烈的两地“水客”走私活动所带来的一些负面社会影响,在政治矛盾的背景下亦被人为放大,形成了一整套所谓“两地矛盾”的极端论述,甚至连神隐半个 世纪的“港独”言论,也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包装下悄然浮出水面,再露端倪。 2015年 6月 1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否决了特区政府根据全国 人大常委会“八三一决定”拟制并提交审议的 2017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 普选方案。香港政治的困局进一步深化,香港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剧增, 北京与香港社会的政治互信关系亦处于 1997年以来最不明朗的时刻,被 新的乌云所笼罩。任何不故意蒙住双眼的人都不会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第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已然在 2015年的夏天抵达一个历史的 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值得思索。 “八一八事件 ” 香港病了,但这个英国的前殖民地、如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特区,其肌体内部的病源似乎一时之间也难以断定。就人类认知而言,了解当下的历史往往是最为困难的。由于缺乏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和间隔,一切纷繁复杂的事件初看起来都显得茫无头绪,也难以寻找到合适的逻辑线索给以清晰的解释和说明。如社会学家吕大乐曾评论的那样: 作为历史,它属于当代,跟作者与读者都缺乏一种距离。它的问题倒不在于是否时间尚早,未能盖棺论定,而是很多事物、经验、记忆依旧新鲜,还在人们的脑海里(因此每个人都有他的说法),令人以为自己心中亦有答案,欠缺一种对历史的好奇。 A 香港这个特殊之城的政治困局则比一般当代史的层次来得更为丰富——主权体认的困难、国族认同的歧异、社群心理的扭曲、经济体量的鸿沟、互信基础的缺失、权力关系的异化、外国势力的涉入、未来前景的晦暗,以及内地与香港之间长期以来对彼此形象的“妖魔化”等种种前日之因相互交织,造就了今日香港困局之果。此时,若寻找一个历史最关键的节点,取其断面,或者多少可以给有心人以相当的启示。 2011年 8月 18日在香港大学发生的“八一八事件”,恰正提供了这样一个了解当前香港政治的截面。 2011年适逢香港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百周年大庆对于任何高等学府而言都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纪念日。香港大学自不例外。但更为重要的是,在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作为前港英殖民统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所拥有由英国纹章院颁赐校徽的百年学府正面临着严重的身份危机。回归之后的港大究竟是香港的?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如何确定港大在新的政治秩序中的位置?而北京又会如何对待这所在全世界主要大学排名中均 A 吕大乐:《那似曾相识的七十年代》,中华书局(香港) 2012年版,第 5页。 名列前茅,但却是由异族统治者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殖民地大学?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决定港大未来的政治地位和发展方向,京港各界都对此拭目以待。 中国政治讲究“格”——规格体现了一个机构或个人在中国政治体系中所享有的待遇和地位。中国政府对于大学的百年校庆有既定的处理规格。为中国培养最精英人才的两所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自然享受特权。被俗称“两校”的北大( 1998年)、清华( 2011年)百周年校庆,官方活动均包括最高领导人亲临校园致贺、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出席盛大庆典、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现场直播庆典实况及当晚的专场庆祝文艺晚会,以及国家邮政局发行纪念邮票等殊荣。京外最高级的国立大学获得的规格则略有减杀,但至少包括最高领导人致贺信及一名中央政治局常委出京参加庆祝大会,中国邮政亦间或会为个别京外大学百年校庆发行邮票以资庆贺。 但 2011年香港大学的百周年庆典则是一个尚无前例的情形。港大自 2011年 5月起就开始筹划邀请一名国家高级领导人出席百周年校庆,主要目的之一显然是要明确港大在新的主权体系和国家高等教育版图中的地位。就北京而言,港大尚属一所“体制外”的大学,但因位处中国境内又学术声誉崇高,给予其何种待遇既是对港大地位身份的初步确定,亦是北京作为主权者对于香港上层知识文化界,乃至香港社会的一次重要的政治表达。兹事体大,不可不慎。
《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 序言 香港,这座东方之珠,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政治体制,长期以来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从殖民地的繁荣到回归祖国的过渡,再到“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的每一页都书写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叙事。当“2047”这个数字日益临近,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对香港未来政治走向的深层叩问与想象。本书《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正是试图深入剖析这一议题,从多个维度审视香港政治的演变、挑战与潜在可能。 第一章:历史的基因与回归的遗产 本章将回溯香港历史的深层基因,探讨其作为自由港、东西方交汇点的独特属性如何在殖民时期塑造了其经济活力与社会结构。重点将分析英国殖民统治对香港政治文化、法治精神以及精英阶层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解析1997年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以及“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出台背景、核心内涵与制度设计。 殖民遗产的塑造: 分析殖民统治如何造就了香港的独立司法体系、自由经济以及相对独立的社会资本,这些要素如何成为日后政治讨论的基石。 “一国两制”的诞生: 梳理“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的设想、中英谈判的曲折过程,以及《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法律地位与权威性。 回归初期的探索: 审视香港回归后初期政治体制的平稳过渡,以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原则在实践中遇到的初步挑战与适应。 第二章:社会结构的张力与政治认同的变迁 香港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是理解其政治走向的关键。本章将深入剖析香港不同社会阶层、族群以及世代之间的利益分歧与诉求,探讨这些张力如何在政治议题上显现,并影响着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经济因素的驱动: 分析贫富差距、房地产价格、经济结构转型等经济因素如何引发社会不满,并转化为政治诉求。 社会阶层的分化: 审视不同社会阶层(如中产阶级、基层民众、专业人士)在政治上的立场与行动,以及他们对“一国两制”的不同解读。 代际差异与政治参与: 探讨不同世代(如“后90后”、“千禧一代”)的成长环境、价值观差异如何影响其政治参与方式和对香港未来的看法。 族群与身份认同: 分析香港本土意识的兴起、身份认同的多元性(如中国香港人、香港人、中国人),以及这些身份认同在政治议题中的复杂交织。 第三章:“一国两制”的实践与挑战:制度的演进与张力 “一国两制”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政治实践,其执行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探索与挑战。本章将聚焦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际运作,深入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实践情况,特别是法治、民主、自由以及行政与立法关系等方面所呈现的制度性张力。 法治的基石与演变: 考察香港司法独立的运作,以及《基本法》在维护法治方面的作用。分析近年来围绕法律解释、司法复核等议题所引发的争议,以及对法治权威性的影响。 民主进程的起伏: 梳理香港民主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政党政治的萌芽到普选诉求的提出。探讨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如何理解和推进民主,以及选举制度的演变与各方立场。 自由边界的界定: 分析香港在新闻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方面的实践,以及这些自由在“一国两制”下的界限与保障。考察相关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对社会自由度的影响。 行政与立法关系: 剖析香港的政治体制中,行政主导与议会民主之间的动态平衡。分析政府施政、立法会的监督以及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互动与博弈。 第四章:外部环境的变量与地缘政治的考量 香港的政治走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嵌入在地缘政治的宏大叙事之中。本章将审视中国内地政治经济的发展、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中美关系等外部因素,如何对香港的政治生态产生影响,并可能塑造其2047年的未来。 中国内地的角色: 分析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以及其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方面的考量。 国际社会的关注: 探讨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对香港人权、民主与自由的关注,以及其对香港政治进程的潜在影响。 地缘政治的角力: 分析香港在中国与世界互动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其可能成为中美等大国博弈的场所。 全球化与区域发展: 审视全球化浪潮、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宏观趋势,如何影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地位,进而影响其政治经济的稳定性。 第五章:2047的想象:机遇、挑战与多元路径 随着2047年这一关键时间点的临近,关于香港未来政治走向的想象与推演愈发受到关注。本章将尝试梳理和分析,在现有框架下,可能出现的不同发展路径,以及这些路径所伴随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两制”的深化或调整: 探讨“一国两制”在2047年后可能继续保持、有所深化抑或发生调整的可能性,以及这些调整可能带来的影响。 国家治理模式的融合: 分析香港与内地治理模式在不同程度上的融合可能,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香港政治自主性和制度特色的挑战。 地方自治的演进: 设想在新的政治格局下,香港地方自治的内涵与外延可能如何演变,以及如何在中央管治与地方自治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制度创新与韧性: 探讨香港在面对复杂挑战时,其制度的创新能力与韧性,以及其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到新的发展模式。 多元政治的可能性: 尽管存在种种限制,但仍将探索在现有框架下,香港政治光谱中可能存在的多元声音与政治实践的可能性。 结语 《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一书,并非预言,而是基于对香港历史、社会、政治以及国际环境的审慎观察与深度分析。它试图通过呈现不同视角的观点,揭示香港政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并引发读者对这座城市未来的深入思考。2047年,对于香港而言,既是一个未知的数字,也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本书旨在为理解这个未来提供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视角,鼓励人们以理性、包容的态度,共同面对香港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个书名——《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简直点燃了我对香港未来命运的强烈好奇心。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2047”的可能性。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感和不确定性,它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也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如何构建他的“政治想象”的?他是否依赖于扎实的学术研究、严谨的数据分析,还是更侧重于基于历史趋势和现实观察的推演?书中会不会讨论那些对香港至关重要的议题,比如政治体制的演进、经济模式的转型、社会思潮的变化,以及香港与内地关系的新格局?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甚至是大胆的预测,去描绘2047年香港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境。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个未来年份的简单展望,更是一次对香港独特地位和发展潜力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香港未来命运的无限遐想。《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这个名字精准地抓住了我心中最深切的担忧与期盼。2047年,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那是“一国两制”承诺的终点,也是香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作者究竟会如何剖析这一漫长而充满变数的过渡期?他会从何种角度切入,去描绘那可能出现的种种景象?我好奇的是,作者对“治”与“乱”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是狭义的社会秩序,还是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稳定与动荡?他是否会探讨在不同外部环境、内部社会力量博弈下,可能出现的治理模式的演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那些被普遍关注的议题,例如民主发展、法治基石、经济活力、身份认同等,进行深入的、甚至是有些大胆的预测。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超越宏大叙事、触及个体经验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未来生活在香港的普通人的可能遭遇。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只是关于政治分析,更是一次对集体记忆与未来憧憬的梳理与碰撞。

评分

《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许多关于香港未来的疑问。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治”与“乱”这两个概念的?它们是否仅仅是表面的社会稳定与动荡,还是包含了更深层的制度性、社会结构性问题?2047年,这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在作者的想象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是“一国两制”的终点,抑或是一个新的起点?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香港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内地发展背景下,其独特的政治生态将如何演变。作者会不会分析那些可能影响香港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例如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香港与内地的关系走向?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预测,而是深入剖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可能性,并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深刻见解。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香港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度探索,我希望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

刚翻开《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这本书,就被它引人入胜的题目深深吸引住了。2047年,这个日子对许多关心香港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甸甸的符号。我一直对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他过往的研究领域以及他的分析框架感到好奇。他是否是一位深谙香港历史文化、洞悉两地政治格局的学者?他提出的“政治想象”究竟是基于怎样的理论依据或现实观察?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那些历史性的时刻,例如回归初期的期待与挑战,以及近年来的社会变迁,并以此为基石,推演出2047年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并非陈词滥调的观点,能够挑战我已有的认知,引发新的思考。这本书会不会涉及香港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变化,或者它在东西方文明交汇中所扮演的独特地位?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批判性的、但又不失建设性的态度,去探讨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政治图景,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几种预设的结局。

评分

《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这个题目,让我立刻联想到香港过去与现在交织的复杂现实,以及对未来充满未知数的担忧和期盼。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解读“治”与“乱”这两个词的?它们的边界在哪里?在2047年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香港的政治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会走向更加成熟的治理,还是会面临意想不到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香港制度性演进的深入分析,例如它是否会探索在不同政治力量的角逐下,香港的自治框架可能呈现的不同形态。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会触及香港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市民的身份认同等多元议题,因为这些都将深刻影响着香港的未来走向。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关于香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身定位的一次深度思考,我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性的见解。

评分

包装好送货快一饱眼福值得推荐

评分

可以吧

评分

真是一本好书,确实值得拥有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正版难得好书不错不错

评分

还行。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了解香港

评分

澳门招行卡尔虞我诈我很喜欢的?希望港澳台越来越好

评分

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