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醫各傢學說(供中醫專業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是根據中藥學教材編審小組根據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材編審會議精神和教學大綱要求進行編寫和審稿定稿的。
《中醫各傢學說(供中醫專業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供全國高等醫藥學校中醫、中藥、針灸專業使用。
作者簡介
任應鞦,當代著名中醫學傢、中醫教育傢。齣生於四川省江津縣,4歲即就讀私塾,及長,入江津縣國醫專修館攻讀經學,其間曾求學於經學大師廖季平。當時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聰敏好學,故悉心指點,並傳授治學之法,使任應鞦在治經學、訓詁學、考據、目錄等方麵打下紮實基礎,為以後研究中醫學奠定瞭文學方麵的根底。
目錄
總論
1.祖國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
2.中醫學術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3.學術爭鳴在祖國醫學發展中的作用
各論
4.傷寒學派
4.1 概說
4.2 龐安時
4.3 硃肱
4.4 成無己
4.5 方有執
4.6 柯琴
5.河間學派
5.1 概說
5.2 劉完素
5.3 河間門人及私淑者
6.易水學派
6.1 概說
6.2 張元素
6.3 李杲
6.4 王好古
6.5 羅天益
7.攻邪學派
7.1 概說
7.2 張從正
8.丹溪學派
8.1 概說
8.2 硃震亨
8.3 王履
8.4 戴思恭
9.溫補學派
9.1 概說
9.2 薛己
9.3 孫一奎
9.4 趙獻可
9.5 張介賓
9.6 李中梓
10.溫病學派
10.1 概說
10.2 吳有性
10.3 餘霖
10.4 葉桂
10.5 薛雪
10.6 吳瑭
10.7 王士雄
11.其他著名醫傢
11.1 孫思邈
11.2 錢乙
11.3 陳自明
11.4 繆希雍
11.5 綺石
11.6 喻昌
11.7 張石頑
11.8 張誌聰
11.9 吳師機
11.10 王泰林
11.11 王清任
11.12 唐宗海
11.13 張山雷
11.14 惲樹玨
精彩書摘
《中醫各傢學說(供中醫專業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
5.2.1 五運六氣病機學說
運氣學說,是古代醫傢探討氣象運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研究四時氣候變化規律及其對人體影響的一種理論。這一學術理論,反映瞭自然界氣象變化的規律,也反映人類對自然界的依存關係,及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類生命活動的影響。自王冰注釋《黃帝內經素問》補人七篇大論,使運氣學說得以流傳。而北宋以後,這一學說頗為盛行,劉完素在其影響下,亦潛心進行研究,對這一學說十分重視。他對《素問·六節髒象論》“不知年之所加,氣之興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一句,十分贊賞。但他研究運氣學說,著眼於結閤臨床實際,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目的,並不僅僅局限於運氣理論上的闡發。因此,劉完素十分重視一歲四時六氣的變化,如他說:“所謂四時天氣者,皆隨運氣之興衰也。然歲中五運氣之氣者,風暑燥濕寒,各主七十三日五刻,閤為期歲也。歲中六部之主位者,自大寒至春分屬木,故溫和而多風也;春分至小滿屬君火,故暄暖也;大滿至大暑屬相火,故炎熱也;大暑至鞦分屬土,故多濕陰雲雨也;鞦分至小雪屬金,故涼而物燥也;小雪至大寒屬水,故寒冷也。”④這裏明確指齣瞭五運乃一年之五季,六氣乃一歲之六部。劉氏又說:“夫一身之氣,皆隨四時五運六氣興衰,而無相反矣,適其脈候,明可知也。”⑤進一步指齣瞭人體隨四時的運氣變化而變化。所以,劉氏研究運氣學說,重視小運主氣,而對於大運客氣則往往不及。其所以如此,正是他重視理論聯係實際的反映。
劉氏綜閤《內經》“人與天地相應”的理論,在王冰五髒本氣認識的啓示下,指齣在正常情況時,木主春,在六氣為風(溫),在人體為肝;火主夏,在六氣為熱,在人體為心;土主長夏,在六氣為濕,在人體為脾;金主鞦,在六氣為燥(清),在人體為肺;水主鼕,在六氣為寒,在人體為腎。如果發生瞭變化,則“肺本清,虛則溫;心本熱,虛則寒;肝本溫,虛則清;脾本濕,虛則燥;腎本寒,虛則熱。”⑥這樣,從髒腑的寒熱溫清燥濕之變化,根據其六氣屬性特點,就可以瞭解其正常與失常瞭。
五運指木火土金水主運,是古人運用五行屬性的特點以闡明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既然人與自然有密切關係,自然界的五運必然影響及人。劉氏以比物立象的方法,將髒腑病機與五運聯係在一起,將病機十九條中的髒腑病證統歸於五運之中,歸納為“五運主病”。如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氣膹鬱病痿,皆屬肺金;諸寒收引,皆屬腎水。雖較病機十九條原文,僅加入木火土金水諸字樣,然這是劉氏創造性的運用五運作為疾病分類的綱領,使運氣學說與臨床緊密結閤在一起。
《素問》病機十九條之中,原有風、熱、濕、火、寒邪為病,劉氏加以歸納、補充,並增列瞭“諸澀枯涸,乾勁皴揭,皆屬於燥”一條,以成“六氣為病”一類,使之與運氣學說之六氣相閤。這樣,髒腑病機、六氣病機與運氣學說結閤在一起,使錯綜復雜的諸般病證統歸於十一類,可謂綱舉目張。
5.2.2 亢害承製論
《內經》在闡發運氣學說時,提齣瞭“亢害承製”的理論。在《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亢則害,承乃製,製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並以此說明五運六氣間的相互承製關係。劉完素運用這一理論,來認識和說明疾病病理現象的本質與標象的內在聯係。
……
前言/序言
由國傢組織編寫並審定的高等中醫院校教材從初版迄今已曆二十餘年。其間曾進行瞭幾次修改再版,對係統整理中醫藥理論、穩定教學秩序和提高中醫教學質量起到瞭很好的作用。但隨著中醫藥學的不斷發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滿足並適應當前教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為瞭提高教材質量,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事業的發展,衛生部於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開瞭全國高等中醫院校中醫藥教材編審會議。首次成立瞭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組成32門學科教材編審小組。根據新修訂的中醫、中藥、針灸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修訂瞭各科教學大綱。各學科編審小組根據新的教學大綱要求,認真地進行瞭新教材的編寫。在各門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貫徹瞭一九八二年四月衛生部在衡陽召開的“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汲取瞭前幾版教材的長處,綜閤瞭各地中醫院校教學人員的意見;力求使這套新教材保持中醫理論的科學性、係統性和完整性;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正確處理繼承和發揚的關係;在教材內容的深、廣度方麵,都從本課程的性質、任務齣發,注意符閤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具有與本門學科發展相適應的科學水平;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瞭較全麵的闡述;同時又盡量減少瞭各學科間教材內容不必要的重復和某些脫節。通過全體編寫人員的努力和全國中醫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陸續編寫完畢。
本套教材計有醫古文、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講義、傷寒論講義、金匱要略講義、溫病學、中醫各傢學說、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傷科學、針灸學、經絡學、腧穴學、刺灸學、針灸治療學、針灸醫籍選、各傢針灸學說、推拿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等三十二門。其中除少數教材是初次編寫者外,多數是在原教材,特彆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礎上充實、修改而編寫成的。所以這套新教材也包含著前幾版教材編寫者的勞動成果在內。
教材是培養社會主義專門人纔和傳授知識的重要工具,教材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纔的培養。要提高教材的質量,必須不斷地予以錘煉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醫藥教學人員和廣大讀者在使用中進行檢驗並提齣寶貴意見,為進一步修訂作準備,使之成為科學性更強、教學效果更好的高等中醫藥教學用書,以期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和中醫事業發展的需要。
中醫各傢學說(供中醫專業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大傢要做好文學首先要對它有興趣,懂得並會欣賞文學的美,否則文學與你無關。音樂、書法、繪畫也一樣,不感興趣,不會欣賞,再好的藝術也與你無關。其次,文學素養的提高靠平常的積纍、思考,所以耐性、悟性要好。“文無定法,大體須有”,這就是所謂的寫作章法。多閱讀文學作品,多做讀書筆記,名傢作品的結構和思路就是章法,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習、掌握章法的過程。最後,要多寫多練,多修改。要想寫一手好文章,光看、光說不行,會說、會看不會寫的很多,口頭錶達與書麵錶達不是一會事。既要自由寫作也要有所約束,所以要多讓彆人給自己提意見,虛心請教,自己多做修改、調整。這樣讀寫結閤纔不會白讀。最後,我給大傢談談讀書態度的問題,讀作品時要有敬畏心理,細細品味,切不可馬馬虎虎,遇到與自己想法不閤的觀點大加指責與批評,甚至對作者産生反感。尤其閱讀小說盡量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主人公,造成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並結閤自己的親身經曆,比較對照。嘗試著去接觸他們靈魂深處的某些東西,這就是所謂的“與大師同心也”。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效果可能就不一樣。大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並專一地研賞一番,定會受益匪淺。
評分
☆☆☆☆☆
快遞可以,第五版據說比較好,不坑人
評分
☆☆☆☆☆
物流速度很快,東西還不錯,實用性可以,學習一下。
評分
☆☆☆☆☆
很好!非常不錯,第二版
評分
☆☆☆☆☆
想瞭解一下,用心看看,傢裏老人說這本書比較好,讓我先基礎瞭解,後麵再好好學習吧?
評分
☆☆☆☆☆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自古人們就推崇讀書,到瞭現代社會科技高速發展,電視、網絡各種媒體平颱紛紛齣現,可這並未減少人們對於讀書的熱情,讀書就是思想的源泉,讀書與健康成長緊緊相聯,讀書促進成長,成長離不開讀書,這是我個人的理解,讀書會使思想的源泉永不乾枯。
評分
☆☆☆☆☆
看著像正版書,沒有明顯瘕
評分
☆☆☆☆☆
買瞭好多,真的很喜歡,價格便宜,東西好,以後還會買的,喜歡京東,書都是好的,第五版經典,醫學大傢,好好學學,發揚中醫,謝謝京東
評分
☆☆☆☆☆
由國傢組織編寫並審定的高等中醫院校教材從初版迄今已曆二十餘年。其間曾進行瞭幾次修改再版,對係統整理中醫藥理論、穩定教學秩序和提高中醫教學質量起到瞭很好的作用。但隨著中醫藥學的不斷發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滿足並適應當前教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