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渠敬东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失范
  • 断裂
  • 缺席
  • 社会问题
  • 当代学术
  • 中国社会
  • 文化研究
  • 行为规范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93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399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果说社会学这个传统的许多重要概念,如整合、团结、功能、分化等,都不免浓厚的社会救治的味道的话,那么有一个概念可能是个例外,这就是失范。涂尔干简明地揭示了这个概念对于社会学家的悖谬:失范意味着“社会在个体身上的不充分在场”和“社会的缺席”。作者对于社会学理论不能面对困境的这一根本的“困境”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选择从“失范”概念入手来重构社会学面对“社会的缺席”,甚至“断裂”时刻的理论可能性。本书荣获第三届(2003年度)胡绳奖。


作者简介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长江学者,当代杰出的中青年社会学家。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目录

前言
导言:苏格拉底的“罪”及其他
1 失范理论综述
1.1涂尔干的失范理论
1.1-1 社会作为集体意识
1.1-2 正常与反常
1.1-3 决定论与个体主义
1.1-4 总结与批判
1.2 默顿的失范理论
1.2-1 结构及其功能
1.2-2 偏差行为的类型学
1.2-3 anomie与anomia
1.2-4 总结与批判
1.3 当代失范理论
1.3-1 失范的心理学理论
1.3-2 失范与异化
1.3-3 anomie与atomie

2 意义的缺席
2.1 行动及意义悬置
2.1-1 行动的构成与意义解释
2.1-2 意义的跳跃与悬置
2.2 时间、意义与焦虑
2.2-1 时间意识的构成
2.2-2 烦,作为生存结构
2.2-3 日常性与时间性
2.2-4 焦虑的意义

3 关系的断裂
3.1 “他我”的关系意涵
3.1-1 “我一你关系”及其缺陷
3.1-2 主体间性的裂痕
3.1-3 关系的悖论
3.2 失范作为一种实践逻辑
3.2-1 理想类型的匿名性和具体性
3.2-2 失范的构成作用
3.3 权力关系与反抗关系
3.3-1 权力关系作为“关系的关系”
3.3-2 常规化与失范
3.3-3 权力与反抗
附:海德格尔与福柯

4 制度的变迁
4.1 制度与范式
4.1-1 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
4.1-2 吉登斯:另一种解决方案
4.1-3 失范与范式变迁
附:有关硬核和保护带的一个案例
4.2 类比与分类
4.2-1 回到涂尔干
4.2-2 分类图式与生活逻辑
4.3 失范与制度变迁:一种拟议的综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失范社会:结构、张力与秩序重塑》 引言 人类社会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一部由规则、规范和秩序编织而成的宏大叙事。然而,社会并非永恒不变的静态结构,而是一个充满动态张力的有机体,在不断演进和变革的过程中,时常显露出“失范”的迹象。失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非简单的混乱或无序,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结构本身的脆弱性、规范体系的局限性,以及个体与社会互动中的复杂张力。本书《失范社会:结构、张力与秩序重塑》正是旨在深入探究这一复杂而普遍的社会现实,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剖析失范的根源、表现形态、演变路径,并最终探讨如何在失范的阵痛中,寻求社会秩序的重塑与再生。 第一章:失范的社会学意涵与理论溯源 失范并非一个新近出现的概念,其社会学意涵可以追溯至社会学奠基者们的思想之中。埃米尔·涂尔干在其经典著作中,率先将“失范”(Anomie)引入社会学分析,将其定义为社会规范的衰弱或缺失,个体在失去社会引导和约束的情况下,陷入目标迷失、欲望膨胀的无边境地。涂尔干认为,当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迁,传统的道德约束和社会整合机制失效时,失范便会滋生,导致个体行为的异常化,乃至社会整体的动荡。 本书在继承涂尔干理论精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失范的内涵。我们认为,失范不仅仅是规范的缺失,更是社会结构性矛盾、价值体系冲突、个体与社会权力关系失衡的综合反映。它表现为合法化目标与合法化手段之间的脱节,社会群体间期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以及传统权威与新兴力量之间的张力。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失范,本书将梳理并整合不同学派的理论视角。除了涂尔干的规范失范理论,我们将深入探讨: 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 从阶级对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出发,解析经济剥削和不平等如何引发社会失范,驱动社会变革。 韦伯的理性化与科层化理论: 分析现代社会中,理性化进程如何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铁笼”般的束缚,使个体在僵化的科层制度中感到疏离与失范。 齐美尔的社会形态学: 审视现代都市生活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解析在高度互动与匿名化的社会环境中,失范如何通过个体间的隔阂与疏离而显现。 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与相对剥夺理论: 深入剖析社会结构的功能失调如何导致失范,以及个体在感知到自身与他人之间相对差距时,可能产生的挫败感与越轨行为。 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的梳理与融合,本书将构建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失范理论框架,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 第二章:失范的根源:结构性矛盾与价值体系裂痕 失范的产生并非偶然,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和价值体系的裂痕。本章将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的根源: 2.1 经济结构性矛盾与不平等 经济是社会运行的基石,而经济结构的不均衡与分配的失衡,是导致失范的重要推手。 贫富差距的扩大: 当社会财富的分配极度不均,一部分人拥有过多的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长期处于贫困或边缘状态时,社会公平感会受到严重侵蚀。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不仅会引发个体层面的不满和绝望,更可能导致群体间的对立与冲突,破坏社会稳定。 就业结构性失衡与非正规就业: 产业结构的变迁、技术进步的冲击,可能导致传统就业岗位的消失,而新兴就业机会的准入门槛过高,使得部分群体难以适应。非正规就业、零工经济的盛行,则意味着不稳定、缺乏保障的劳动关系,个体在此种环境下难以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易于陷入失范状态。 金融化与资本逻辑的扩张: 过度金融化可能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投机行为的盛行,以及对短期利润的过度追求,都可能忽视社会效益和长远发展,加剧社会资源的配置扭曲,引发新的失范现象。 2.2 政治制度与治理的失灵 政治制度的运行效率、公共治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社会规范的制定、执行与内化。 权力腐败与合法性危机: 政治权力的滥用、腐败的蔓延,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与合法性。当民众对政治精英失去信任,对既有规则产生质疑时,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将大幅削弱,失范行为更容易滋生。 政策执行的偏差与社会公正的缺失: 宏观政策的制定即便初衷良好,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因层层加码、利益博弈,导致偏差,未能惠及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反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公。社会公正的缺失,是导致个体产生怨恨、不满,进而滑向失范的重要原因。 公民参与的不足与代议机制的困境: 当公民的声音难以被有效听取,代议机制未能充分代表民意时,社会群体间的沟通渠道不畅,矛盾容易积累。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个体容易产生无力感和疏离感,更容易出现“沉默的螺旋”之外的激进或消极的失范行为。 2.3 文化转型与价值观念的冲突 社会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转型,而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也可能为失范提供温床。 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与外来的、现代的价值体系发生碰撞。当旧的规范失去根基,而新的规范尚未完全确立,个体容易在价值真空或多元冲突中迷失方向,行为失去准绳。 消费主义的泛滥与异化: 过度强调物质消费、追求即时满足的消费主义文化,可能导致个体将自身价值与物质占有挂钩,忽略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的深度。这种异化式的价值取向,容易造成个体对物质的过度渴求,一旦无法满足,便可能产生失范行为。 信息爆炸与媒介失范: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也伴随着信息碎片化、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缺乏批判性思维,个体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加剧认知偏差,甚至被煽动,从而参与到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失范行为中。 第三章:失范的多元表现:从个体越轨到群体失序 失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体现在个体层面,也可能扩散至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结构。本章将深入剖析失范的不同表现: 3.1 个体层面:越轨行为与心理疏离 犯罪与违法行为: 最直接的失范表现便是犯罪与违法行为。这包括财产犯罪、暴力犯罪、经济犯罪等,这些行为直接挑战了法律秩序和社会规范。 非传统越轨行为: 除了法律层面的越轨,还存在大量非法律层面的越轨行为,例如,在网络上的散布不实信息、网络欺凌、传播低俗内容,以及在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等。 心理疏离与认知失调: 失范不仅仅是行为层面的问题,更体现在个体的心理状态。当个体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对未来感到迷茫,或者感到被社会抛弃时,便可能出现心理疏离、社会孤立、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滑坡效应”与习惯性失范: 个体一旦开始尝试某种越轨行为,并发现其可能带来某种“收益”(如金钱、关注度),便可能产生“滑坡效应”,逐渐降低对失范行为的心理门槛,形成习惯性的越轨。 3.2 群体层面:社会运动、群体冲突与集体记忆的断裂 失范驱动的社会运动: 当社会结构性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个体和社会群体的不满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便可能爆发具有失范色彩的社会运动。这类运动可能表现出非理性、激进化的倾向,甚至出现暴力冲突。 群体间的冲突与对立: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价值观念冲突、身份认同危机等原因,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可能产生尖锐的对立与冲突。这种冲突可能演变成群体性的骚乱、排斥,甚至暴力对抗,破坏社会和谐。 集体记忆的断裂与历史虚无主义: 严重的失范也会体现在集体记忆的层面。对历史事件的歪曲、对英雄人物的诋毁,甚至对国家民族共同情感的淡漠,都可能导致集体记忆的断裂,削弱社会凝聚力,为新的失范埋下伏笔。 3.3 社会结构层面:制度性失范与系统性风险 制度性失范: 指的是社会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或运行机制的失调,导致其无法有效地履行社会整合、规范引导的功能。例如,司法体系的不公、教育体系的僵化、医疗体系的困境等,都可能成为制度性失范的体现。 系统性风险的累积: 在高度互联的现代社会,失范现象可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或群体事件,而是呈现出系统性、传染性的特点。例如,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信息传播中的“回声室效应”加剧的群体极化,都可能在失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对整个社会系统造成颠覆性影响。 第四章:失范的后果与社会代价 失范的后果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着个体,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与进步构成严峻挑战。 社会信任的侵蚀: 失范行为的普遍化,会严重侵蚀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基础。当个体无法相信他人,不信任社会机构,社会交往的成本将大幅提高,社会合作将变得困难。 社会凝聚力的瓦解: 失范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变得松散,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被削弱,社会凝聚力自然随之下降。缺乏凝聚力的社会,容易陷入碎片化,难以形成合力应对共同的挑战。 经济发展的停滞与效率下降: 不稳定的社会环境,频发的失范行为,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投资信心,阻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制度性失范,如腐败、低效的行政,更会直接导致资源浪费,经济发展停滞。 政治动荡与社会秩序的崩塌: 长期且严重的失范,最终可能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导致社会秩序的全面崩塌。历史上的许多社会剧变,都与失范现象的长期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 个体生存的困境与幸福感的降低: 在失范的社会中,个体难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生存压力增大,幸福感降低。许多个体可能陷入“内卷”或“躺平”的消极状态,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第五章:秩序重塑:应对失范的社会学路径 面对失范的挑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如何积极应对失范,并探索社会秩序的重塑之路。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5.1 强化社会规范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健全法律体系,公正执法: 建立健全反映社会发展和民众意愿的法律体系,并确保法律得到公正、有效的执行。减少权力寻租和选择性执法,提高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 重建价值共识,加强道德教化: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努力寻找和巩固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通过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加强道德规范的传播与内化。 培育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引导个体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形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的社会文化。 5.2 促进社会结构公平与机会均等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缩小贫富差距: 采取积极的财富再分配政策,加强对垄断的监管,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机会均等,努力构建更加公平的经济结构。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安全网: 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减轻其因社会变迁而产生的失范风险。 推动教育公平,提升人力资本: 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其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减少因教育不公而产生的社会分层和失范。 5.3 创新社会治理与促进社会对话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强公共服务: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透明度,改进公共服务效率,及时回应民众关切,维护社会稳定。 鼓励社会参与,畅通沟通渠道: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搭建有效的社会对话平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不同群体间的理解与包容。 运用技术赋能,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及时预警和化解潜在的失范风险。 5.4 关注个体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支持: 关注个体在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压力,提供心理咨询、干预等服务,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避免滑向失范。 构建社区互助网络,增强社会支持: 鼓励社区建设,加强邻里互助,形成紧密的社会支持网络,为个体提供情感慰藉和实际帮助。 结论 失范并非社会发展的必然结局,而是社会在转型与变革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挑战。理解失范的深层根源,洞察其多元的表现,认识其严重的后果,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前提。本书《失范社会:结构、张力与秩序重塑》希望通过系统深入的社会学分析,为我们认识并应对失范现象提供有益的视角和启示。社会秩序的重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理解、包容、创新与担当中,不断前行,最终走向一个更加公正、稳定、充满活力的社会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扑面而来的理论厚重感,它似乎不是那种轻松阅读的读物,而是需要带着一份严肃的学术态度去啃食的。作者在开篇就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试图用一种近乎结构主义的视角来解构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联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规范”这一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辨析能力。他并没有满足于将失范简单地视为“规则的缺失”,而是深入挖掘了规则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文化基础。读到某个关于社会互动中“预期违背”的案例时,我几乎能感受到那种理论与现实交织时产生的思想火花。整本书的行文节奏是缓慢而严谨的,每一个论点的推进都伴随着大量的概念界定和逻辑推演,这对于渴望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尽管有时会因为术语的密集而需要反复咀嚼。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立即被它那种深入骨髓的“方法论焦虑”所吸引。作者显然对当前社会学研究中过于依赖实证数据而忽略深层结构性问题的倾向持保留态度。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如何“看见”那些缺失的东西,如何通过观察“断裂”来反推“连接”是如何被维系的。这种“反向工程”式的研究思路,对我理解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机制非常有启发。我感觉作者像一位精密的钟表匠,不是在修补表盘上的裂痕,而是在探究发条和齿轮的设计哲学。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因为它不断地要求读者跳出日常的经验框架,去从一个全新的、更具抽象性的维度审视现实。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与其说是在“论证”,不如说是在“描绘”一种社会图景的底色。它不像许多社会学著作那样热衷于抛出惊世骇俗的结论,而是耐心地将那些潜藏在社会表层之下的张力一一剖开。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社会整合与边缘化的论述,作者似乎暗示,我们所珍视的“稳定”往往是以某种形式的“排斥”为代价的。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自身所处的群体边界,思考那些被无形力量排除在主流话语之外的声音。文字风格上,它偏向于一种冷静、客观的描述,极少使用情绪化的词汇,但这恰恰增强了其说服力——仿佛作者本人只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客观记录着人类社会这场永不停歇的自我修正与失衡的游戏。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箱”,而非仅仅是提供一堆现成的答案。它教会我如何识别社会结构中那些微妙的“不适感”,以及如何将这些不适感系统化、理论化。其中关于社会规范的“动态平衡”理论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它颠覆了我过去那种认为社会规范是静态不变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触锋利而富有洞察力,总能在看似平静的社会表面下,挖掘出暗流涌动的矛盾。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挑战与收获并存的,它要求你付出智力上的努力,但回报是以一种更深刻、更具穿透力的世界观。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感和跨文化视野。作者在阐述当代社会现象时,总能巧妙地回溯到早期的社会理论家那里,将现代性的困境置于一个更长远的历史坐标系中进行考察。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根基扎实,而不是空中楼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秩序瓦解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语言上,它呈现出一种古典的严谨美感,句子结构复杂,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读起来颇有品味老酒般的醇厚感,需要细细咂摸才能领会其中韵味。它不迎合快节奏的阅读习惯,而是鼓励读者慢下来,与作者一同进行这场漫长的思想漫步。

评分

如果说社会学这个传统的许多重要概念,如整合、团结、功能、分化等,都不免浓厚的社会救治的味道的话,那么有一个概念可能是个例外,这就是失范。涂尔干简明地揭示了这个概念对于社会学家的悖谬:失范意味着“社会在个体身上的不充分在场”和“社会的缺席”。作者对于社会学理论不能面对困境的这一根本的“困境”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选择从“失范”概念入手来重构社会学面对“社会的缺席”,甚至“断裂”时刻的理论可能性。本书荣获第三届(2003年度)胡绳奖。

评分

不错,不错!蛮有质量的著作!

评分

渠老师的书,久闻大名,也许只是收藏,不知何时起而捧读。

评分

如果说社会学这个传统的许多重要概念,如整合、团结、功能、分化等,都不免浓厚的社会救治的味道的话,那么有一个概念可能是个例外,这就是失范。涂尔干简明地揭示了这个概念对于社会学家的悖谬:失范意味着“社会在个体身上的不充分在场”和“社会的缺席”。作者对于社会学理论不能面对困境的这一根本的“困境”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选择从“失范”概念入手来重构社会学面对“社会的缺席”,甚至“断裂”时刻的理论可能性。本书荣获第三届(2003年度)胡绳奖。

评分

感觉是正品书,快递也还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社会学著作,值得购买,更值得阅读!

评分

好书,值得看一看,非常值得看

评分

不错,不错!蛮有质量的著作!

评分

不错,不错!蛮有质量的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