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

建军大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英 著
图书标签:
  • 建军
  • 历史
  • 军事
  • 战争
  • 革命
  • 中国近现代史
  • 政治
  • 纪实
  • 传记
  • 红色题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ISBN:97875043791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60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共和国三部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红色经典必读之作
  “共和国三部曲史学读本”是2017年重点主题出版物,是向党的献礼之作,是由中影股份授权,并参考重要作品改编而来的史学读本,内容真实严谨、描写翔实生动。《建军大业》作为其中之一,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峥嵘岁月中一次次血雨腥风的斗争,一场场生死攸关的较量……加速人民之觉醒,挽救民族于危亡。
  谨以此书向建军90周年献礼
  谨以此书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中影股份领衔出品的电影《建军大业》为依据,用翔实的史料,讲述了八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用生动的笔墨记录了大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贺龙等革命先辈,在革命生死攸关的时刻,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军事活动、武装斗争和建军活动。本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读本,让我们通过史实看到了先辈们用热血和青春铸就的理想和信念,看到了人民军队的成长和建立。

作者简介

  江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均战史、毛泽东军事思想、战略学等。科研出版成果主要有《建军大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等。学术成果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全军军事科研特别奖、一等奖等。

目录

第一章 国民党向共产党举起屠刀 1
一、国共合作成绩斐然 1
1. 黄埔军校将星闪耀 1
2. 平商团行东征,中共开始抓武装 3
3. 北伐战争显神威 7
二、蒋介石叛变革命 12
1. 中山舰事件 12
2. 整理党务案 13
3. 四一二血洗江南 15
三、汪精卫叛变革命 18
1. 武汉政府逐渐右转 18
2. 马日事变 19
3.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1
第二章 南昌起义 24
一、党决定在南昌起义 24
1. 不惧艰险,继续战斗 24
2. 酝酿和部署起义 25
3. 周恩来发挥关键作用 28
二、革命洪流汇南昌 32
1. 叶剑英递情报,两支力量得保存 32
2. 朱德、周恩来到达南昌 33
3. 叶挺、贺龙、刘伯承聚集南昌 36
二、南昌城头的枪声 39
1. 暴动决不能停止 39
2. 打响第一枪 41
3. 人民军队的诞生 45
第三章 南下和挫折 48
一、起义军英勇南下 48
1. 国民党军队虎视眈眈 48
2. 下一步去向何方 49
3. 南下路线之争 51
二、天灾和人祸 53
1. 坎坷南下路 53
2. 战斗在壬田、会昌 56
3. 改道东进,终入广东 58
三、分散和挫折 61
1. 兵败潮汕 61
2. 起义军陷入分散和混乱 62
3. 一直把革命干到底 64
第四章 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67
一、八七会议 67
1. 紧急召开八七会议 67
2. 罗明纳兹的报告 68
3. 一天会议决定中国革命的走向 71
二、秋收起义 75
1. 毛泽东计划“湘中暴动取长沙” 75
2. 风暴来临前革命力量的集结 77
3. 毛泽东奔赴湘赣边 80
4. 霹雳一声震天响 82
三、广州起义 87
1. 紧锣密鼓组织起义 87
2. 夜半枪声连角起 89
3. 悲歌响起 92
4. 刑场上的婚礼 96
第五章 井冈山道路通天下 100
一、退向井冈山 100
1. 文家市决策南下 100
2. 三湾改编——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 103
3. 古城会议决定安家井冈 107
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11
1. 毛泽东送袁文才100支枪 111
2. 盘旋游击,终到茨坪 114
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117
第六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21
一、星星之火 121
1. 南方群众基础较好的省份起义 121
2. 革命的火种传向北方 125
二、湘南暴动和平江起义 129
1. 湘南暴动 129
2. 平江起义 133
三、革命力量的第一次大汇合 137
1. 历史性的握手 137
2. 两支红军大会师 140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起义花开遍地 143
一、江西起义 143
1、东固起义 143
2、江西首建政权的万安起义 145
3、泰和三十都起义 148
二、福建平和起义 151
1、朱积垒在平和开展农会、工会斗争 151
2、平和临时县委成立及武装力量的扩展 152
3、革命军占领平和 154
4、起义揭开了福建工农革命的序幕 156
三、陕西渭华起义 159
1、渭华起义的条件日渐成熟 159
2、陕西省委做了准备 161
3、渭华起义和西北工农革命军的成立 163
4、国民党军三次反扑 164
结语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167
参考文献 168
后记 169

精彩书摘

  棉湖之战是第一次东征过程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由于通讯不灵、地图不明确等因素,与林虎部正面交锋的只有教导第1团1000余人,面对的却是敌军近万人。面对叛军疯狂的反扑,1团官兵仍拼死坚持,不退不让。面对凶残的敌人,战斗十分惨烈,伤亡惨重。后来,教导第2团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从侧面给敌军强力打击。在合力之下,终于将叛军打败。
  经过了棉湖之战后,东征军又相继攻克了五华、兴宁、梅县等地。陈炯明的一部分力量被消灭,残余各部逃往闵赣边界。
  东征联军原本分为左中右三路,但实际参与战斗的只有以黄埔教导团、学生军和粤军组成的右路军,由滇军杨希闵部和桂军刘震寰部组成的左、中路军却与陈炯明暗中勾结,按兵不动,观望战事。到1925年5月,杨、刘的滇桂军占据了广州的中心区永汉马路及京九车站等要塞地区,意图武装叛变,并且搜刮钱财、欺压百姓,引得民怨沸腾。1925年6月,东征军回师广州,与滇桂军开始正面战斗。
  此次,中共广东区委组织了以罗亦农为首的革命委员会,参加了这场战斗。陈赓等人化装潜入广州城,散发传单,揭露刘、杨罪行,号召民众支持东征军。铁甲车队在徐成章、廖乾吾的指挥下,坚守大沙头的木桥,掩护国民党中央和苏联顾问团转移。东征军攻城时,铁甲车队夜晚偷偷渡过珠江,从敌后方发起攻击,切断了敌军城内城外的联系,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
  只经过一夜的激战,刘、杨部队即被打败。而能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一方面是由于革命战士的英勇表现,更重要的是共产党发动了广州工农群众起来支持东征军。刘、杨军阀叛乱被镇压,使得广州革命政府政权更加稳定。
  第一次东征并未完全消灭陈炯明的势力,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陈再一次聚集力量重新占据东江一带,并准备再次进攻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再度东征,以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汪精卫为党代表,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分三路纵队进攻,以彻底消灭陈炯明余部。
  在第二次东征过程中,在由旧粤军改编的东征军第3师被叛军主力林虎部重重包围时,蒋介石亲自前往华阳地区督战,陈赓担任蒋介石的护卫。
  无奈第3师的战斗力实在太差,蒋介石到达没多久,第3师已经如潮水一般溃败下来,甚至有人就直接从蒋介石面前飞快地逃窜。
  蒋介石再也无法忍受,大喊:“陈赓!”陈赓立即跑过来,笔直地站在蒋介石面前。蒋介石对陈赓说:“陈赓,你是黄埔的好学生,现在革命危在旦夕,校长现在命令你赶快下山,传达我的命令,不准退却!临阵脱逃一律枪毙!”
  陈赓拔出驳壳枪,冒着炮火,飞奔到前沿阵地。但眼前已经是一片兵败溃逃的乱局,任凭他怎么吆喝,都没人上前,甚至有几个逃命的士兵还故意撞倒他,有的人就在他身体上面跳过去,有的干脆踩他一脚,发泄心中的火气。
  陈赓孤立无援,只能跑回山头,向蒋介石报告军情。陈赓此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危局一时无法扭转,便对蒋介石说:“校长,指挥部该撤退了。”听了陈赓的话,蒋介石才开始环顾四周,发现周围不断有人中弹身亡,敌人的喊杀声也越来越近。蒋介石开始有点紧张了,腿也不知向何处挪动了。
  眼看阵地就要被敌人扑上来了,危急之下,陈赓不由分说,上前架住蒋介石就往山下跑。跑到山下,蒋介石一屁股赖在地上,不走了,颓然道:“我不走了!我堂堂总指挥落到这步田地,还有什么脸回去见江东父老。”
  蒋介石越说越激动,不由得声泪俱下,甚至拔出了短刀。陈赓一把夺过短刀,劝蒋介石道:“你是总指挥,你的行动会对整个战局产生影响,这里没有黄埔的军队,赶快离开这里,再不走就晚啦。”蒋介石听完陈赓的话,稍微冷静点,无奈地说:“我走不动了。”
  “我背你走。”陈赓蹲在了蒋介石面前,蒋介石犹豫了一下,还是跳上了陈赓的背。陈赓背着蒋介石爬过泥泞的山路,穿过草丛,趟过一条小河,听到枪声渐渐稀落了,才把蒋介石放下来。
  在把蒋介石安顿好后,由于随行人员都不愿去送信求援,陈赓不顾劳累,又承担起送信求援的任务,一个人穿越敌人盘踞的山区,还要攀爬一座莲花山脉,甚至有可能遇到土匪和野兽。深夜了,陈赓只身穿行在深山丛林中,由于任务急,时间紧,陈赓沿着崎岖的山路紧赶慢赶,一步不停,走得脚上磨出了血泡,走一步都钻心疼。但他强忍着疼痛,终于在次日下午赶到了目的地,将信送到。周恩来派出一支队伍将蒋介石接了回来,蒋介石才算完全脱离了险地。因此,对黄埔三杰后有戏言: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
  不久,援军到达。经过了惠州之役、海丰阻击战,并在塘湖地区歼灭了陈炯明的主力部队,到11月初,盘踞东江的敌军基本扫清。
  ……

《建军大业》是一部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初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的史诗级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献,一次对革命先辈们不屈奋斗精神的深刻致敬。 影片聚焦于1927年中国革命最黑暗、最危急的时刻。国民党右派的背叛,让刚刚萌芽的中国共产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大革命的洪流被迫中断,无数革命志士血染沙场,革命的火种仿佛随时都会被无情地扑灭。在这样的绝境之下,以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毅、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临危不惧,毅然决然地举起了武装斗争的旗帜。 电影的开篇,便将观众带入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上海血雨腥风的街头,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无情地收割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生命。在那一刻,鲜血染红了大地,理想似乎瞬间被碾碎。然而,正是这残酷的现实,催生了新的希望,磨砺出更加坚定的信念。南昌城,这座英雄的城市,成为了中国革命新的起点。 影片详细刻画了“八一南昌起义”前后的紧张局势和周密部署。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失去了武装,就失去了革命的根本。周恩来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力挽狂澜。他与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将领紧密合作,克服了党内存在的路线分歧和现实的巨大困难,最终决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南昌城内,黎明前的黑暗尤为浓重。起义的号角即将吹响,激昂的革命歌曲在黑夜中回荡。电影镜头跟随那些年轻而又坚定的面孔,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决心与牺牲。他们知道,这一仗,关乎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关乎千百万劳苦大众的未来。叶挺将军率领的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以其英勇善战而闻名,成为了起义的主力。朱德、贺龙的部队也迅速集结,共同承担起推翻旧政权的重任。 影片中,对南昌起义的战斗场面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硝烟弥漫的战场,激烈的枪炮声,以及革命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胜利,都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年代革命的艰辛与壮烈。起义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力量的开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起义部队在南下途中,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经历了严酷的考验。在湘江,部队一度陷入绝境,士气也受到影响。正是在这样的低谷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以及他领导的三湾改编,成为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转折点。 三湾改编,这一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进行的军事改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调整,更是思想上的深刻变革。毛泽东同志以其独特的政治远见,强调支部建在连上,打破了旧军队的指挥模式,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创新性的举措,为日后人民军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片细致地展现了三湾改编的场景,将毛泽东同志如何深入基层,与士兵们交流,如何用革命的理论说服他们,最终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的过程,描绘得生动感人。 接着,影片带领观众走向了井冈山。这座被革命烈火点燃的山峦,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井冈山,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将分散的革命力量重新整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他们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电影中,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过程充满了艰辛。与国民党军队的斗争,与反动势力的较量,与贫苦人民的联系,都得到了细致的展现。影片描绘了红军战士们如何克服物质匮乏,如何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自己,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朱德同志在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的会师,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两支队伍的结合,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新的强大力量。 《建军大业》还着力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革命人物。周恩来的沉稳与睿智,毛泽东的坚定与远见,朱德的朴实与豁达,贺龙的勇猛与直率,叶挺的果敢与担当,刘伯承的冷静与谋略,都通过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跃然荧幕。这些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者,他们的决策、他们的困惑、他们的牺牲,都深深地触动着观众的心。 影片在视觉呈现上,也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感。从宏大的战争场面到人物细腻的情感表达,都充满了史诗般的厚重感。服装、道具、场景的选择,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力求重现那个时代的风貌。枪林弹雨的战场,简陋却充满生机的根据地,革命战士们饱经风霜的面庞,都构成了影片震撼人心的视觉语言。 更重要的是,《建军大业》不仅仅是关于战争和政治的叙述,它更深入地挖掘了革命的灵魂。影片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在绝境中永不放弃的革命精神。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片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初期那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的描绘,向观众传递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人民军队的诞生,是中国人民自救图强的伟大壮举,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最好证明。 《建军大业》是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史诗,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峥嵘岁月的缅怀,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它让我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这部影片,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看,去思考,去铭记。它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一曲壮丽的革命赞歌,一次对我们民族脊梁的深刻致敬。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就一定能够迎来黎明。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军事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对早期军事建构过程的梳理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专业水准,但它的魅力远不止于军事细节。作者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将军事力量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群众基础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关于如何从地方武装逐步过渡到一支拥有统一指挥体系的正规军的论述,非常细致入微,其中涉及到组织架构的调整、政治教育的渗透以及军民关系的维护等多个维度。这不是简单的“打仗”记录,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建立一支有灵魂的军队”的教科书。书中对初创时期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的描述尤其值得深思,它揭示了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发现和重用那些具有潜力的年轻人,并为他们提供成长的舞台。读完后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是关于过去某个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录,它对于任何试图建立或改革一个复杂组织的领导者,都具有超越时空的借鉴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慢慢消化那种历史的重量感。它不煽情,却能引发最深沉的共鸣。作者采用了非常现代的叙事手法,比如在关键时刻插入“历史回响”式的短篇分析,将当时的决策与后来的历史走向进行对比,这种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我特别喜欢它对普通士兵和基层干部的描绘,这些“螺丝钉”们在宏大叙事下常常被忽略,但正是他们的汗水和牺牲,才真正支撑起了历史的巨轮。通过这些小人物的视角,历史的温度被重新找回,不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整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社会背景的铺陈到事件的爆发,再到最终的整合与确立,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绝无拖泥带水之感。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研究的佳作,它不仅普及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我们对民族精神源头的敬畏与理解。

评分

坦白讲,最初拿起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涉及的主题如此重大和敏感。然而,这本书的文笔出乎意料地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简直像是在阅读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小说。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书信、日记甚至当时的报刊片段作为佐证,让历史的“原声”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一系列关键人物性格侧面的挖掘。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像,而是有着各自的局限、矛盾和过人的胆识。例如,书中对某位关键领导人在面对巨大挫折时展现出的坚韧和幽默的描述,就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震撼。这种“去神化”的处理方式,反而使得他们的伟大更加真实可信。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老照片,虽然泛黄,却有着穿透时空的力量,每看一眼,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清“发生了什么”,更要探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在那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做出那样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艰难抉择”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历史的转折点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妥协、争论甚至是痛苦的分裂。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性,反而将它们置于聚光灯下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派别观点冲突时的那种克制与公正。他似乎在努力扮演一个冷静的记录者,而非一个历史的审判官,让读者能够自行去权衡不同方案的利弊和背景。书中对多次重大军事行动的复盘分析,令人拍案叫绝。不仅仅是描述了兵力部署和战术运用,更深入挖掘了后勤保障的极端困难、情报获取的艰辛,以及每一次行动背后所寄托的政治期望。读到某些章节,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严酷的环境——缺衣少食、物资匮乏,但信念却无比坚定。这种全景式的展现,让读者明白了,伟大的成就绝非偶然,而是无数次超越极限的坚持和近乎奇迹般的组织力凝聚而成。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雏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观察窗口。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在我翻开的第一页起,便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气息所深深吸引。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物群像和波澜壮阔的事件脉络。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考证那些尘封的档案,使得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军事部署的细微调整,还是决策层内部的激烈辩论,都显得有血有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洪流之中。特别是对早期革命队伍内部思想碰撞的描写,那种真挚而又残酷的抉择,让人不禁反思,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是”与“非”的界限究竟是如何被艰难地划定出来的。书中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老道,时而如同大河奔流般一泻千里,勾勒出宏大的历史走向;时而又如同涓涓细流,细腻地描摹了某个关键人物在特定时刻的内心挣扎与最终的坚定。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奠基性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而是一群有血有肉、背负着民族命运的先行者。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叙事与个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达到了历史作品中难得的平衡感。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看

评分

哈哈哈哈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价格也便宜,物流很快,经常有活动,买书很实惠,以后还会继续关注本店,满意,给个超赞。继续买买买。

评分

写作参考书,实用

评分

送货速度给力,包装很结实。下次还会再来。

评分

好书,值得仔细反复阅读,并予以收藏。

评分

建国大业这个二维码好烦人,评价他总出来像咱这京东页面挺诡异,我评价了半天,白费劲了。没了!我的收获了地点,总是变为其它省,看看吧。像咱这京东页面挺诡异,我评价了半天,白费劲了。没了!我的收获了地点,总是变为其它省,看看吧。像咱这京东页面挺诡异,我评价了半天,白费劲了。没了!我的收获了地点,总是变为其它省,看看吧。

评分

挺好的选择,京东买书现在比当 当方便又便宜

评分

印刷清晰,纸质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