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03:法国的沦陷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03:法国的沦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斯顿·丘吉尔 著,贾宁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回忆录
  • 法国
  • 沦陷
  • 历史
  • 战争
  • 军事
  • 欧洲
  • 1940
  • 个人经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64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19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36
字数:3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03:法国的沦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叙了1940年间,在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战役的失利之后,法国遭受德国侵略的灾难性过程。法国的沦陷对战争形势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一方面,沦陷后新成立的维希政府彻底沦为法西斯的傀儡,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法国人民惨遭蹂躏;另一方面,德国对法国的占领,使得英国面临德国渡过英吉利海峡直捣英伦三岛的威胁。作者在书中以决策者的身份对战争发展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内情进行了全方位描述,特别详述了这个时期发生的两个重大事件,即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和英法海军奥兰事件。

作者简介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
  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风云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闻领导荛凰取得了战争后的胜利,荣腾嘉德勋章等英国高荣誉。丘吉尔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获得该奖的政治家。

目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1:从战争到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2:晦暗不明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3:法国的沦陷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4:单独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5:德国东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6:战争临到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7:日本的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8:挽回非洲局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9:战胜意大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0:从德黑兰到罗马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1:胜利的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2:铁幕

精彩书摘

  当我上午8点左右醒来的时候,我就阅读所有的电报,并在床上口授大批发给各部及参谋长委员会的备忘录和指示。这些备忘录和指示一经口授完毕就陆续打印出来,立即交给战时内阁副秘书(主管军事)兼我的驻参谋长委员会的代表伊斯梅将军,他每天清晨都来见我。这样,当参谋长委员会在10点30分开会时,他就有许多书面的东西带给他们。他们在讨论总的形势的同时,是充分考虑我的意见的。这样,在下午3点至5点,除非我们之间有某些异议需要进一步磋商之外,一整批由我或由各参谋长发布的经过我们大家同意的命令和电报就准备妥当了,就可以解决那些需要马上决定的事情了。
  在总体战中,很难在军事问题和非军事问题之间划出什么明确的界线。军事参谋人员和战时内阁人员之间所以没有发生过这种摩擦,主要是由于战时内阁秘书爱德华·布里奇斯爵士的为人。这位前桂冠诗人的儿子,不但是一个孜孜不倦、十分称职的工作人员,而且是个具有非凡的毅力、才干和优美风度的人,在他的性格中丝毫也没有一点忌妒心。他最关心的是,战时内阁秘书处作为一个整体应当尽最大的能力为首相和战时内阁服务。他从来没有考虑过他自己的个人地位,在秘书处的行政人员和军事人员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龃龉。
  在遇到较大的问题或意见分歧时,我就召开战时内阁国防委员会会议;这个委员会最初是由张伯伦先生、艾德礼先生和海陆空三军的大臣组成的,并由三军参谋长列席会议。这些正式会议在1941年以后就越来越少。15’由于政府机构的工作开始进行得比较顺利,我就得出一个结论:由三军参谋长出席的战时内阁的日常会议是不再需要的了。因此,我最后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举行后来在我们之间所谓的“星期一内阁检阅会”。每逢星期一,就召开一个相当大的会议——战时内阁全体阁员、海陆空三军大臣、国内安全大臣、财政大臣、自治领大臣、印度事务大臣、新闻大臣、三军参谋长和外交部的长官都参加。在这些会议上,每个参谋长轮流报告过去七天内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接着,由外交大臣叙述外交方面的种种重要事态发展。在每周的其他日子里,战时内阁单独开会,一切需要决定的重大事情都提到会上讨论。其他大臣则主要是在讨论与他们主管的事情有关的问题时才出席。战时内阁阁员统统传阅有关战争的一切文件,并且阅读所有由我发出的重要电报。由于信任的程度日益加深,战时内阁就不更多地干预作战的活动了,尽管他们对战事是密切注意和充分了解的。战时内阁阁员几乎替我承担了内政和党务的全部重担,从而使我从其他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处理主要问题。关于所有未来的重大军事行动,我总是及时同他们商量;他们虽然是很仔细地考虑有关战争的问题,却常常要求我不要告诉他们日期和详情,而且的确有几次在我正要告诉他们日期和详情的时候,他们阻止了我。
  ……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03:法国的沦陷》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席卷全球的浩劫,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一段深刻的伤痕。无数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无数的国家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意识形态、国家意志与人民命运的交织。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法国的沦陷,无疑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之一。本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03:法国的沦陷》将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深入探究法国这个欧洲文明古国,如何在短短数周之内,从一个强大国家的地位跌落,沦为纳粹德国的占领区。 背景:战前的欧洲格局与法国的战略困境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然而,在此之前,欧洲的政治气候早已暗流涌动。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以及由此滋生的德国民族主义情绪,为希特勒的上台和扩张野心提供了土壤。英法两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起初采取了绥靖政策,希望通过满足德国的部分领土要求来换取和平。然而,这一策略最终证明是饮鸩止渴,反而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对于法国而言,战前的战略态势尤为复杂。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法国人民对战争心有余悸,国内弥漫着和平主义思潮。政治上,政府更迭频繁,政党林立,难以形成统一的对外战略。军事上,虽然拥有陆军的传统优势,但其战略思想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对德国的机械化作战和空军的潜在威胁准备不足。备受寄望的马奇诺防线,虽然在技术上代表了当时法国的最高军事水平,但其固守战略的性质,也预示了其在面对德军灵活机动的战术时的局限性。 德国的战略意图与“闪击战”的阴影 与法国的谨慎和迟疑不同,德国从一开始就抱持着颠覆现有欧洲秩序的野心。希特勒认为,法国是欧洲大陆上阻碍德国崛起的最大障碍。他深谙法国的弱点,并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针对法国的军事行动。 1940年5月10日,德军按照“黄色方案”(Fall Gelb)的指示,兵分三路,大举进攻法国。北路德军佯攻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意在牵制盟军主力,将法军吸引至比利时境内。而真正决定性的攻击,则集中在中路,由古德林将军指挥的装甲部队,穿越被法国人视为“不可能逾越”的阿登森林。这一战略意图,正是后来被称之为“闪击战”的雏形,其核心在于集中优势兵力,利用装甲部队的突击能力,快速撕裂敌方防线,形成合围之势。 法国的应对与战争的迅速演变 面对德军的突袭,法国军队的反应显得迟缓且混乱。由于对阿登地区的战略评估失误,法军未能在此构筑起足够坚固的防线。当德军装甲部队从阿登突破后,迅速推进至法国北部海岸,将大量英法联军分割包围。 战局的演变之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法军指挥部在战场信息传递不畅、指挥体系混乱以及战略思想僵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难以有效组织反击。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经历了惨烈的撤退,虽然部分士兵得以撤往英国,但大量装备被遗弃,也宣告了法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溃败。 巴黎的陷落与法国的分裂 随着战线的全面崩溃,德军长驱直入,直逼巴黎。1940年6月14日,德国军队进入巴黎,这座象征着法兰西荣耀的城市,在沉默中沦陷。巴黎的陷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志的失守,更是法国精神遭受的沉重打击。 面对无可挽回的军事败局,法国政府内部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一部分人主张继续抵抗,与盟军并肩作战;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继续抵抗只会招致更大的灾难,主张寻求停战,以保存法国的实力。最终,以贝当元帅为首的“投降派”占据了上风,法国总理雷诺辞职,贝当组建新政府,并向德国提出了停战。 1940年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署了停战协定。根据协定,法国被划分为两部分:北部和西部被德国直接占领,南部则成立了一个由贝当领导的、具有傀儡性质的维希政府。这一分裂的局面,标志着法国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终结,也为日后法国的抵抗运动埋下了种子。 沦陷后的法国:占领、抵抗与民族的挣扎 法国的沦陷,并非意味着抵抗的终结,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的斗争开始。在被占领区,法国人民遭受着德国的严酷统治,资源被掠夺,自由被剥夺。然而,在这片阴影之下,抵抗的火种从未熄灭。 以戴高乐将军为代表的自由法国力量,在英国继续抵抗。他们组织游击队,破坏德国的军事设施,策反占领军,为盟军提供了宝贵的情报支持。在法国本土,各种地下抵抗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传播反纳粹思想,营救犹太人,组织罢工和示威,为最终的解放积累力量。 沦陷后的法国,经历了民族的深重磨难。人民在屈辱与希望之间挣扎,在恐惧与勇气之间抉择。这段黑暗的时期,不仅考验着法国人民的生存能力,更考验着他们守护民族尊严和自由的决心。 战争的反思与历史的教训 法国的沦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警示意义的事件之一。它暴露了军事战略的落后、政治决策的失误、国家凝聚力的不足以及和平主义的局限性。这场惨痛的经历,迫使法国人民深刻反思,并为战后的重建和国家的未来指明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03:法国的沦陷》一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事实的记录,更是对历史深层原因的剖析,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探索。通过对这场悲剧的细致描绘,我们得以窥见战争的残酷,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教训。这本书将引导读者一同回顾那段艰难岁月,感受法兰西民族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抗争,以及对自由与独立的永恒追求。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曲折与复杂,也提醒着我们,铭记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整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掌控得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指挥家在指挥一场交响乐,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从不喧宾夺主。开篇的铺陈,是低沉的大提琴,缓慢而有力地奠定了时代悲剧的基调,让人感受到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随后,随着战局的展开,节奏骤然加快,小提琴组进入急促的、令人窒息的乐章,模拟着战火下的混乱与恐慌。最妙的是,在那些最激烈的部分,作者总能适当地插入一些充满人性温情的“慢板”,比如对战俘营中短暂友谊的描绘,或是士兵们在间隙中对家乡风景的共同回忆。这些瞬间的停顿,非但没有削弱紧张感,反而像强光下的阴影,使得整体的对比更加强烈,让读者在喘息之余,更深切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本质——它剥夺的远不止生命,还有那份日常的、宁静的美好。这种对情感张力的结构性拿捏,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文学功底,使得这本历史著作,在阅读的体验上,完全可以媲美最优秀的小说。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战争回忆录,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或战术复盘,它更应该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光谱。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和在巨大历史洪流面前个体命运的渺小与挣扎。作者的叙事笔触极为细腻,他没有刻意去渲染宏大的悲壮,而是通过对日常细节,比如一次未寄出的家书,一顿变质的口粮,或者仅仅是某个清晨的雾气,来不动声色地构建出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绝望情绪。这种处理方式,让冰冷的史实拥有了鲜活的温度和难以言喻的疼痛感。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国家机器的碾压之下,普通人的尊严和情感是如何被挤压和扭曲的。叙述者似乎保持着一种克制的距离,像一位冷静的记录者,但越是这种克制,反而让其中蕴含的情感张力爆发得更加彻底,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那种混合着遗憾、不解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坚韧的情绪。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也对读者的历史基础知识提出了不低的要求。作者频繁地穿插引用了大量的专业军事术语、不同国家体系下的军衔对照,以及对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详尽描述,这使得阅读过程需要时常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否则很容易在复杂的行军路线或政治派系斗争中迷失方向。不过,如果读者愿意付出这份努力,回报将会是极为丰厚的。通过这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细致打磨,作者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解构成了无数个可供检验和分析的微观案例。它拒绝提供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将每一个角色都置于其特定的历史困境中进行剖析,展示了在极端压力下,即便是最坚定的信念也可能动摇,最清晰的逻辑也可能被恐惧所取代。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忠实呈现,使得全书的论述基调显得无比沉稳和可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深沉的墨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轻轻触碰,就能感受到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重量。封面上的那幅插画,虽是抽象的剪影,却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压抑与肃穆的氛围,尤其是在光线下,那微微泛旧的纸张纹理,更添了几分仿佛是从旧档案中打捞出来的珍贵感。拿到手里,分量十足,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小册子,它需要你静下心来,用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去对待。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号适中,行距留得恰到好处,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装订的工艺也十分扎实,即使是反复翻阅查找某个细节,也能保证书脊的完整性,这对于一本需要被反复研读的历史文献来说,无疑是加分项。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这套系列时,确实投入了极大的心血,从材质的选择到最终的呈现,无不体现出对历史严肃性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本身就是对文字内容价值的一种无声肯定,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叙述充满了敬意与期待。

评分

这本书在对情报工作的描述上,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度和广度。它没有停留在那种好莱坞式的、夸张的英雄主义叙事上,而是非常写实地揭示了情报战的残酷与虚无。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信息失真和误判的探讨,那些被过滤、被曲解、或是被恶意导向的电报和密信,是如何在决策链条中层层累积,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去考证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挖掘那些在战时被刻意模糊或压制的幕后博弈。通过大量引用当时的内部备忘录和当事人的侧面陈述,构建起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展示了情报工作既是高风险的赌博,也是充满人类主观偏见的活动。这让读者明白,历史的走向,有时并不取决于炮火的猛烈程度,而仅仅是某个关键时刻,某个疲惫不堪的分析员对一个模糊信号做出的倾向性判断。这种对“信息战”的深刻剖析,是许多同类著作中鲜少触及的精妙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