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04:单独作战》,作者讲述了二战初期作为首相身兼财政大臣、国防大臣和下院领袖,在德国对英国发动致命攻击之际,在缺乏外来援助的情况下,率领全英国人民英勇奋战,共同度过了战争的困难时期。其间,英国人民虽孤立无援,却始终坚守堡垒,顽强抵抗德国飞机不分昼夜的空袭。北非形势更不容乐观,意大利人也乘机不断蚕食北非国家。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政府积极寻求美国、西班牙等国家的支持,以图联合对抗法西斯主义的进一步扩张。
作者简介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风云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闻领导荛凰取得了战争后的胜利,荣腾嘉德勋章等英国高荣誉。丘吉尔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获得该奖的政治家。
目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1:从战争到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2:晦暗不明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3:法国的沦陷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4:单独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5:德国东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6:战争临到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7:日本的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8:挽回非洲局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9:战胜意大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0:从德黑兰到罗马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1:胜利的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2:铁幕
精彩书摘
从9月7日到11月3日,平均每天晚上有二百架德国轰炸机袭击伦敦。在此以前的三个星期对我各郡城市进行的初期轰炸,使我们大量分散了我们的高射炮部队,所以当伦敦成为主要的袭击目标之初,它设在伦敦的高射炮只有九十二门。当时认为*好是让第十一大队指挥的夜间战斗机在空中自由活动。在夜间战斗机中,有六个中队是“伯伦翰”式和“无畏”式战斗机。夜间战斗那时还处在幼稚阶段,使敌人遭受的损失很小。我们的高射炮兵却因此一连三夜没有开炮。当时,他们本身的技术也低得可怜。尽管如此,鉴于我们夜间战斗机存在的弱点和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于是决定准许高射炮手随意使用他们*好的技术,放手射击他们看不见的目标。指挥防空炮队的派尔将军,把高射炮从各郡的城市撤回来,使伦敦的高射炮数目在四十八小时内增加了一倍多。我们自己的飞机躲开了,高射炮大显身手的机会来到了。
伦敦居民呆在他们家里或简陋的防空洞里忍受这似乎未受任何抵抗的空袭已有三夜了。突然,在9月10日,整个防空火网打开了,而且伴随着强烈的探照灯光。这轰隆隆的炮火给予敌人的损害并不大,但它却使居民们大为满意。每个人都欢欣鼓舞,认识到我们对敌人进行还击了。从此以后,高射炮队就经常开炮;当然,由于经常练习和熟练以及当前的迫切需要,射击技术便不断有所提高。德国入侵飞机被击落的数字也逐渐增加。有时,高射炮队暂停射击,让作战方法也大为改进的夜间战斗机飞临伦敦上空。夜间空袭之外,还伴之以几乎是连续不断的白昼空袭,有时来的是小队敌机,有时甚至仅仅只有一架,在整个二十四小时内,经常是每隔一会儿就有一次警报。七百万伦敦居民对于这种奇特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了。
关于“闪电战”,我当然知道成千上万的人有许多更加惊心动魄的故事要讲,所以为了节省篇幅,我在这里只谈几件我个人的见闻。
轰炸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在思想上没有把它当一回事。在伦敦西区,每个人都照常工作、娱乐、吃饭和睡觉。剧场里经常客满,熄灭了灯光的街道到处是三三两两的人群。同巴黎的失败主义分子在他们5月间一遭到严重的空袭就怕得要死、喊叫连天的情况相比,伦敦人的这些反应可以说是良好的。我记得,有一次在连续不断的猛烈空袭中,我和几个朋友正在吃晚饭。斯多诺威大厦朝着格林公园的几扇大窗全部开着,公园里闪烁着高射炮的火焰,还时而被爆炸的炸弹所发出的火光照得通明。我觉得我们在冒不必要的危险。吃完晚饭后,我们走到那俯瞰大堤的帝国化学公司大楼去。从那些用石头构筑的高高的阳台上可以眺望美丽的河景。南岸至少有十几处地方在燃烧,正当我们在那里的时候,落下了几颗重型炸弹,有一颗距离很近,我的朋友们急忙把我拉到一根坚固的石柱后面。这一次,证明了我关于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享受上应当受到许多限制的看法是对的。
在白厅周围的那些政府建筑物,一再被击中。唐宁街的房屋已有二百五十年的历史了,这些摇摇晃晃修得很马虎的房屋,是一个惟利是图的人承建的,上面迄今还留有他的名字。在慕尼黑危机期间,为唐宁街十号和十一号的居住者构筑了防空壕,并把地面下的那些房间的天花板用另外一层木制天花板和结实的木柱支撑。人们认为这样就能在房子被炸毁或震塌时支撑残垣。当然,无论是这些房间或防空壕,都是经不起一颗直接命中的炸弹的。在9月的后两个星期里,已经作好准备,把我的内阁办公室搬到斯多利门附近、遥对圣詹姆斯公园的比较新式和坚固的政府办公大楼。我们把大楼称为“新楼”。在“新楼”下面有一个作战指挥室和几间避弹卧室。这时的炸弹当然比以后各阶段投的炸弹小,但是在新居还未准备就绪之前的一个时期里,唐宁街的生活是**紧张的。我们好像是生活在前线的一个营指挥所里。
在这几个月里,我们的夜间内阁会议是在“新楼”地下室的作战指挥室里举行的。从唐宁街到那里,必须步行穿过外交部的四方形院子,然后向上攀登,从正在为加固作战指挥室和地下办公室而灌注混凝土的施工队中间走过去。我当时没有注意到这对动过大手术后身体赢弱的张伯伦先生是多么困难,但是任何困难也挡不住他,他比前几次参加内阁会议时更加衣冠楚楚,举止从容,态度坚定。
1940年9月末的一个傍晚,我从唐宁街十号的前门向外张望,看见工人们正在把沙袋堆在对面外交部地下室的窗前。我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告诉我说,内维尔?张伯伦先生动过手术以后,必须得到特殊的定期治疗,而在唐宁街十一号的防空壕里进行治疗很不方便,那里在经常不断的空袭时至少聚集着二十个人,因此,他们就在这里给他准备一个私人用的小小的地方。他每天矜持地、敏捷地、衣冠楚楚地遵守一切约会。但是,实际情况摆在面前,他怎能经受得了。我行使了我的职权。我穿过十号与十一号之间的过道找到了张伯伦夫人。我说:“他病成这样,根本就不应该留在这里。你必须把他送走,等他恢复健康再说。我每天都把所有的电报给他送去。”她就去找她的丈夫。不到一小时,她告诉我说:“他愿意听从你的意见。我们今晚就走。”我从此就再没有见到过他。不到两个月,他就与世长辞了。我确信他是希望死在他的岗位上的。我们不能让他这么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04:单独作战 引言:历史长河中的孤军身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吞噬了无数生命与梦想的全球性冲突,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与无数悲壮的个体故事。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并非所有的战役都如诺曼底登陆般声势浩大,也并非所有的英雄都如丘吉尔般名垂青史。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隐藏着无数默默无闻却又可歌可泣的个体命运。他们或许是孤立无援的守军,或许是单枪匹马的突袭者,或许是独自承担着沉重使命的指挥官。他们的战斗,常常不为人知,他们的牺牲,常常无人铭记。然而,正是这些“单独作战”的身影,以其顽强的意志与惊人的勇气,在最黑暗的时刻点燃了希望的火种,成为了战争机器上不可或缺却又常常被忽略的齿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04:单独作战》正是试图将镜头对准这些历史的“边缘人”,挖掘那些在宏大战略之外,被个人命运的洪流裹挟而不得不独自面对严酷现实的士兵、军官、甚至是普通民众。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国家或战场的全局性描述,而是以一种更为微观、更为个体化的视角,审视战争中那些令人窒息的孤独与绝望,以及在极端压力下所迸发出的惊人潜能与不屈精神。它不回避战争的残酷,不粉饰牺牲的沉重,而是力图真实地呈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以及他们如何以一己之力,在风暴中心孤军奋战,书写属于自己的战争篇章。 第一章:迷失的战线——个体在战场的孤立无援 战争的机器一旦启动,往往会以其庞大的惯性碾压一切。然而,在战场迷宫般的通讯中断、补给匮乏、指挥失灵的情况下,个体士兵常常会发现自己突然从宏大的战争机器中剥离出来,置身于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可能是被友军遗忘的哨所守卫者,在敌军重围中苦苦支撑;他们可能是深入敌后、迷失方向的侦察兵,只能依靠有限的资源与过人的智慧求生;他们甚至可能是被战火冲散的普通民众,在沦陷的故土上,独自面对侵略者的铁蹄。 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被“孤立”的个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我们将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还原他们在通讯中断、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如何凭借本能与意志,与严酷的环境和强大的敌人周旋。从太平洋战场上被日军包围的孤岛守军,到东线战场上被德军分割的苏军小分队,再到被战火席卷的沦陷城市中,那些为保护家人而与敌人搏斗的平民。本书将不遗余力地展现他们在极端环境下,所经历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惊人韧性。在这里,没有成建制的军队,没有宏大的战术部署,只有个体与命运的直接搏斗。 第二章:一人之战——打破常规的单兵突击与游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广阔画布上,并非所有的战斗都以大规模的正面冲突展开。无数的胜利,都建立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风险的“单兵作战”之上。这些作战行动,往往打破了常规的军事思维,以出其不意的战术和极高的个人能力,对敌方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从深入敌后的破坏行动,到孤身一人渗透敌军指挥部,再到在敌军腹地建立秘密据点,展开游击战,这些“单独作战”的士兵,以其非凡的勇气与智慧,成为了战争进程中的“幽灵”。 本章将聚焦于那些以一己之力或以极少兵力,扭转战局的传奇人物与行动。我们将通过历史档案与相关回忆录,挖掘例如深入敌后,炸毁敌军关键补给线或通讯枢纽的特工;利用地形与个人技能,在敌占区建立秘密联络点,传递重要情报的游击队员;以及那些在敌军阵地中,以一己之力歼灭大量敌人的“孤胆英雄”。本书将不回避这些行动的巨大风险,以及行动者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而是力图展现他们如何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凭借对敌我态势的精准判断,以及超乎寻常的决心,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些“单独作战”的个体,是战争中最锐利的匕首,也是最无畏的暗影。 第三章:铁血孤城——在绝境中坚守的防线 战争最残酷的画面,往往是那些被敌军重重包围,却依然顽强抵抗的孤城。在通讯中断、弹尽粮绝、援军无望的绝境中,坚守一座孤城,需要的不仅仅是士兵的勇气,更是一种超越生理极限的精神力量。这些“铁血孤城”的战士们,他们的战斗,不再是为了战术目标,而是为了荣誉,为了最后的尊严,为了给后方争取宝贵的时间。他们的每一声枪响,都是对绝望的呐喊,他们每一次的突围,都是对生命的赞歌。 本章将深入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些经典的“孤城坚守”案例。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被围困在城市废墟中的苏军士兵,到卡里内亚战役中,坚守孤立无援的阵地的士兵,再到太平洋岛屿上,与弹尽粮绝的绝望抗争的守军。本书将不回避他们在极端恶劣条件下所遭受的饥饿、疾病、疲惫,以及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重点展现他们在失去一切希望后,依然能够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战斗意志,以最原始的生命力,对抗强大的敌人。这些“铁血孤城”的战士,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最后的防线,他们的故事,是战争中最令人心痛却又最令人敬佩的篇章。 第四章:无声的代价——个人在战争中的精神磨砺 战争并非只发生在战场之上,它更深刻地刻画在每一个亲历者的心灵之中。对于那些“单独作战”的个体而言,他们所承受的孤独、恐惧、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拷问,往往比普通士兵更为沉重。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在生死一线之间,他们的精神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磨砺。或许是漫长的等待,或许是惊心动魄的逃亡,或许是目睹亲人离去。这些经历,如同淬火一般,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章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单独作战”的个体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我们将通过对一些著名案例的心理分析,还原他们在孤独、恐惧、焦虑、甚至绝望情绪下的内心活动。例如,那些在敌后长期潜伏的特工,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些在沦陷区躲藏的平民,如何在恐惧与希望之间摇摆;那些在战场上目睹战友牺牲的士兵,如何在悲痛中继续战斗。本书将力图揭示,在极端环境下,人类心灵的脆弱与坚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我调节、对信念的坚守,甚至对微小希望的追逐,来对抗战争对精神的侵蚀。这些“无声的代价”,是战争留给个体最深刻、也最难以愈合的伤痕。 第五章:回响与传承——“单独作战”的精神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成为历史,但那些“单独作战”的故事,依然在我们心中回响。他们或许没有留下恢弘的纪念碑,但他们的精神,却以另一种方式得以传承。他们的勇气,激励着后人;他们的智慧,启迪着未来;他们的牺牲,让我们铭记和平的珍贵。这些个体,用他们的生命,书写了战争中最纯粹的悲壮,也最深刻地诠释了人性的光辉。 本章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04:单独作战》中所呈现的案例进行总结与升华。我们将探讨,这些“单独作战”的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战争的复杂性,如何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本书将通过分析这些个体故事的现代意义,以及它们在文学、艺术、甚至军事思想中的影响,来展现“单独作战”的精神遗产,是如何跨越时空,继续触动和启迪着我们。从那些在绝境中不屈不挠的身影,到那些以一己之力改变局势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提醒着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个体的力量,依然能够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结语:历史深处的低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04:单独作战》,是一次对历史深处的探寻,一次对人性极限的追问。它将我们带离宏大的战略地图,聚焦于那些被战火撕裂的个体生命。在这些“单独作战”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它们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低语,虽然微弱,却足以穿透岁月的尘埃,直抵人心。本书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那些被忽略的个体命运的关注,对战争背后个体苦难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和平的由衷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