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 04:單獨作戰》,作者講述瞭二戰初期作為首相身兼財政大臣、國防大臣和下院領袖,在德國對英國發動緻命攻擊之際,在缺乏外來援助的情況下,率領全英國人民英勇奮戰,共同度過瞭戰爭的睏難時期。其間,英國人民雖孤立無援,卻始終堅守堡壘,頑強抵抗德國飛機不分晝夜的空襲。北非形勢更不容樂觀,意大利人也乘機不斷蠶食北非國傢。在這種形勢下,英國政府積極尋求美國、西班牙等國傢的支持,以圖聯閤對抗法西斯主義的進一步擴張。
作者簡介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著名政治傢、演說傢、軍事傢和作傢,20世紀重要的政治風雲人物之一,曾兩度齣任英國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聞領導蕘凰取得瞭戰爭後的勝利,榮騰嘉德勛章等英國高榮譽。丘吉爾憑藉極高的文學成就,於195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成為曆史上獲得該奬的政治傢。
目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01:從戰爭到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02:晦暗不明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03:法國的淪陷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04:單獨作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05:德國東進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06:戰爭臨到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07:日本的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08:挽迴非洲局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09:戰勝意大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10:從德黑蘭到羅馬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11:勝利的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12:鐵幕
精彩書摘
從9月7日到11月3日,平均每天晚上有二百架德國轟炸機襲擊倫敦。在此以前的三個星期對我各郡城市進行的初期轟炸,使我們大量分散瞭我們的高射炮部隊,所以當倫敦成為主要的襲擊目標之初,它設在倫敦的高射炮隻有九十二門。當時認為*好是讓第十一大隊指揮的夜間戰鬥機在空中自由活動。在夜間戰鬥機中,有六個中隊是“伯倫翰”式和“無畏”式戰鬥機。夜間戰鬥那時還處在幼稚階段,使敵人遭受的損失很小。我們的高射炮兵卻因此一連三夜沒有開炮。當時,他們本身的技術也低得可憐。盡管如此,鑒於我們夜間戰鬥機存在的弱點和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於是決定準許高射炮手隨意使用他們*好的技術,放手射擊他們看不見的目標。指揮防空炮隊的派爾將軍,把高射炮從各郡的城市撤迴來,使倫敦的高射炮數目在四十八小時內增加瞭一倍多。我們自己的飛機躲開瞭,高射炮大顯身手的機會來到瞭。
倫敦居民呆在他們傢裏或簡陋的防空洞裏忍受這似乎未受任何抵抗的空襲已有三夜瞭。突然,在9月10日,整個防空火網打開瞭,而且伴隨著強烈的探照燈光。這轟隆隆的炮火給予敵人的損害並不大,但它卻使居民們大為滿意。每個人都歡欣鼓舞,認識到我們對敵人進行還擊瞭。從此以後,高射炮隊就經常開炮;當然,由於經常練習和熟練以及當前的迫切需要,射擊技術便不斷有所提高。德國入侵飛機被擊落的數字也逐漸增加。有時,高射炮隊暫停射擊,讓作戰方法也大為改進的夜間戰鬥機飛臨倫敦上空。夜間空襲之外,還伴之以幾乎是連續不斷的白晝空襲,有時來的是小隊敵機,有時甚至僅僅隻有一架,在整個二十四小時內,經常是每隔一會兒就有一次警報。七百萬倫敦居民對於這種奇特的生活已經習以為常瞭。
關於“閃電戰”,我當然知道成韆上萬的人有許多更加驚心動魄的故事要講,所以為瞭節省篇幅,我在這裏隻談幾件我個人的見聞。
轟炸剛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在思想上沒有把它當一迴事。在倫敦西區,每個人都照常工作、娛樂、吃飯和睡覺。劇場裏經常客滿,熄滅瞭燈光的街道到處是三三兩兩的人群。同巴黎的失敗主義分子在他們5月間一遭到嚴重的空襲就怕得要死、喊叫連天的情況相比,倫敦人的這些反應可以說是良好的。我記得,有一次在連續不斷的猛烈空襲中,我和幾個朋友正在吃晚飯。斯多諾威大廈朝著格林公園的幾扇大窗全部開著,公園裏閃爍著高射炮的火焰,還時而被爆炸的炸彈所發齣的火光照得通明。我覺得我們在冒不必要的危險。吃完晚飯後,我們走到那俯瞰大堤的帝國化學公司大樓去。從那些用石頭構築的高高的陽颱上可以眺望美麗的河景。南岸至少有十幾處地方在燃燒,正當我們在那裏的時候,落下瞭幾顆重型炸彈,有一顆距離很近,我的朋友們急忙把我拉到一根堅固的石柱後麵。這一次,證明瞭我關於我們在日常生活的享受上應當受到許多限製的看法是對的。
在白廳周圍的那些政府建築物,一再被擊中。唐寜街的房屋已有二百五十年的曆史瞭,這些搖搖晃晃修得很馬虎的房屋,是一個惟利是圖的人承建的,上麵迄今還留有他的名字。在慕尼黑危機期間,為唐寜街十號和十一號的居住者構築瞭防空壕,並把地麵下的那些房間的天花闆用另外一層木製天花闆和結實的木柱支撐。人們認為這樣就能在房子被炸毀或震塌時支撐殘垣。當然,無論是這些房間或防空壕,都是經不起一顆直接命中的炸彈的。在9月的後兩個星期裏,已經作好準備,把我的內閣辦公室搬到斯多利門附近、遙對聖詹姆斯公園的比較新式和堅固的政府辦公大樓。我們把大樓稱為“新樓”。在“新樓”下麵有一個作戰指揮室和幾間避彈臥室。這時的炸彈當然比以後各階段投的炸彈小,但是在新居還未準備就緒之前的一個時期裏,唐寜街的生活是**緊張的。我們好像是生活在前綫的一個營指揮所裏。
在這幾個月裏,我們的夜間內閣會議是在“新樓”地下室的作戰指揮室裏舉行的。從唐寜街到那裏,必須步行穿過外交部的四方形院子,然後嚮上攀登,從正在為加固作戰指揮室和地下辦公室而灌注混凝土的施工隊中間走過去。我當時沒有注意到這對動過大手術後身體贏弱的張伯倫先生是多麼睏難,但是任何睏難也擋不住他,他比前幾次參加內閣會議時更加衣冠楚楚,舉止從容,態度堅定。
1940年9月末的一個傍晚,我從唐寜街十號的前門嚮外張望,看見工人們正在把沙袋堆在對麵外交部地下室的窗前。我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告訴我說,內維爾?張伯倫先生動過手術以後,必須得到特殊的定期治療,而在唐寜街十一號的防空壕裏進行治療很不方便,那裏在經常不斷的空襲時至少聚集著二十個人,因此,他們就在這裏給他準備一個私人用的小小的地方。他每天矜持地、敏捷地、衣冠楚楚地遵守一切約會。但是,實際情況擺在麵前,他怎能經受得瞭。我行使瞭我的職權。我穿過十號與十一號之間的過道找到瞭張伯倫夫人。我說:“他病成這樣,根本就不應該留在這裏。你必須把他送走,等他恢復健康再說。我每天都把所有的電報給他送去。”她就去找她的丈夫。不到一小時,她告訴我說:“他願意聽從你的意見。我們今晚就走。”我從此就再沒有見到過他。不到兩個月,他就與世長辭瞭。我確信他是希望死在他的崗位上的。我們不能讓他這麼做。
……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 04:單獨作戰 引言:曆史長河中的孤軍身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吞噬瞭無數生命與夢想的全球性衝突,留下瞭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與無數悲壯的個體故事。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史詩中,並非所有的戰役都如諾曼底登陸般聲勢浩大,也並非所有的英雄都如丘吉爾般名垂青史。在曆史的宏大敘事之下,隱藏著無數默默無聞卻又可歌可泣的個體命運。他們或許是孤立無援的守軍,或許是單槍匹馬的突襲者,或許是獨自承擔著沉重使命的指揮官。他們的戰鬥,常常不為人知,他們的犧牲,常常無人銘記。然而,正是這些“單獨作戰”的身影,以其頑強的意誌與驚人的勇氣,在最黑暗的時刻點燃瞭希望的火種,成為瞭戰爭機器上不可或缺卻又常常被忽略的齒輪。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 04:單獨作戰》正是試圖將鏡頭對準這些曆史的“邊緣人”,挖掘那些在宏大戰略之外,被個人命運的洪流裹挾而不得不獨自麵對嚴酷現實的士兵、軍官、甚至是普通民眾。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國傢或戰場的全局性描述,而是以一種更為微觀、更為個體化的視角,審視戰爭中那些令人窒息的孤獨與絕望,以及在極端壓力下所迸發齣的驚人潛能與不屈精神。它不迴避戰爭的殘酷,不粉飾犧牲的沉重,而是力圖真實地呈現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以及他們如何以一己之力,在風暴中心孤軍奮戰,書寫屬於自己的戰爭篇章。 第一章:迷失的戰綫——個體在戰場的孤立無援 戰爭的機器一旦啓動,往往會以其龐大的慣性碾壓一切。然而,在戰場迷宮般的通訊中斷、補給匱乏、指揮失靈的情況下,個體士兵常常會發現自己突然從宏大的戰爭機器中剝離齣來,置身於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他們可能是被友軍遺忘的哨所守衛者,在敵軍重圍中苦苦支撐;他們可能是深入敵後、迷失方嚮的偵察兵,隻能依靠有限的資源與過人的智慧求生;他們甚至可能是被戰火衝散的普通民眾,在淪陷的故土上,獨自麵對侵略者的鐵蹄。 本章將深入探討這些被“孤立”的個體所麵臨的生存睏境。我們將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還原他們在通訊中斷、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如何憑藉本能與意誌,與嚴酷的環境和強大的敵人周鏇。從太平洋戰場上被日軍包圍的孤島守軍,到東綫戰場上被德軍分割的蘇軍小分隊,再到被戰火席捲的淪陷城市中,那些為保護傢人而與敵人搏鬥的平民。本書將不遺餘力地展現他們在極端環境下,所經曆的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摺磨,以及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驚人韌性。在這裏,沒有成建製的軍隊,沒有宏大的戰術部署,隻有個體與命運的直接搏鬥。 第二章:一人之戰——打破常規的單兵突擊與遊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廣闊畫布上,並非所有的戰鬥都以大規模的正麵衝突展開。無數的勝利,都建立在那些不為人知的、充滿風險的“單兵作戰”之上。這些作戰行動,往往打破瞭常規的軍事思維,以齣其不意的戰術和極高的個人能力,對敵方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從深入敵後的破壞行動,到孤身一人滲透敵軍指揮部,再到在敵軍腹地建立秘密據點,展開遊擊戰,這些“單獨作戰”的士兵,以其非凡的勇氣與智慧,成為瞭戰爭進程中的“幽靈”。 本章將聚焦於那些以一己之力或以極少兵力,扭轉戰局的傳奇人物與行動。我們將通過曆史檔案與相關迴憶錄,挖掘例如深入敵後,炸毀敵軍關鍵補給綫或通訊樞紐的特工;利用地形與個人技能,在敵占區建立秘密聯絡點,傳遞重要情報的遊擊隊員;以及那些在敵軍陣地中,以一己之力殲滅大量敵人的“孤膽英雄”。本書將不迴避這些行動的巨大風險,以及行動者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而是力圖展現他們如何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憑藉對敵我態勢的精準判斷,以及超乎尋常的決心,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這些“單獨作戰”的個體,是戰爭中最銳利的匕首,也是最無畏的暗影。 第三章:鐵血孤城——在絕境中堅守的防綫 戰爭最殘酷的畫麵,往往是那些被敵軍重重包圍,卻依然頑強抵抗的孤城。在通訊中斷、彈盡糧絕、援軍無望的絕境中,堅守一座孤城,需要的不僅僅是士兵的勇氣,更是一種超越生理極限的精神力量。這些“鐵血孤城”的戰士們,他們的戰鬥,不再是為瞭戰術目標,而是為瞭榮譽,為瞭最後的尊嚴,為瞭給後方爭取寶貴的時間。他們的每一聲槍響,都是對絕望的呐喊,他們每一次的突圍,都是對生命的贊歌。 本章將深入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些經典的“孤城堅守”案例。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被圍睏在城市廢墟中的蘇軍士兵,到卡裏內亞戰役中,堅守孤立無援的陣地的士兵,再到太平洋島嶼上,與彈盡糧絕的絕望抗爭的守軍。本書將不迴避他們在極端惡劣條件下所遭受的飢餓、疾病、疲憊,以及麵對死亡時的恐懼。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重點展現他們在失去一切希望後,依然能夠凝聚成一股強大的戰鬥意誌,以最原始的生命力,對抗強大的敵人。這些“鐵血孤城”的戰士,他們用生命捍衛瞭最後的防綫,他們的故事,是戰爭中最令人心痛卻又最令人敬佩的篇章。 第四章:無聲的代價——個人在戰爭中的精神磨礪 戰爭並非隻發生在戰場之上,它更深刻地刻畫在每一個親曆者的心靈之中。對於那些“單獨作戰”的個體而言,他們所承受的孤獨、恐懼、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拷問,往往比普通士兵更為沉重。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在生死一綫之間,他們的精神世界經曆瞭前所未有的磨礪。或許是漫長的等待,或許是驚心動魄的逃亡,或許是目睹親人離去。這些經曆,如同淬火一般,在他們心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本章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單獨作戰”的個體所承受的精神壓力。我們將通過對一些著名案例的心理分析,還原他們在孤獨、恐懼、焦慮、甚至絕望情緒下的內心活動。例如,那些在敵後長期潛伏的特工,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清醒的頭腦;那些在淪陷區躲藏的平民,如何在恐懼與希望之間搖擺;那些在戰場上目睹戰友犧牲的士兵,如何在悲痛中繼續戰鬥。本書將力圖揭示,在極端環境下,人類心靈的脆弱與堅韌,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自我調節、對信念的堅守,甚至對微小希望的追逐,來對抗戰爭對精神的侵蝕。這些“無聲的代價”,是戰爭留給個體最深刻、也最難以愈閤的傷痕。 第五章:迴響與傳承——“單獨作戰”的精神遺産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成為曆史,但那些“單獨作戰”的故事,依然在我們心中迴響。他們或許沒有留下恢弘的紀念碑,但他們的精神,卻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傳承。他們的勇氣,激勵著後人;他們的智慧,啓迪著未來;他們的犧牲,讓我們銘記和平的珍貴。這些個體,用他們的生命,書寫瞭戰爭中最純粹的悲壯,也最深刻地詮釋瞭人性的光輝。 本章將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 04:單獨作戰》中所呈現的案例進行總結與升華。我們將探討,這些“單獨作戰”的故事,對於今天的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它們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戰爭的復雜性,如何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本書將通過分析這些個體故事的現代意義,以及它們在文學、藝術、甚至軍事思想中的影響,來展現“單獨作戰”的精神遺産,是如何跨越時空,繼續觸動和啓迪著我們。從那些在絕境中不屈不撓的身影,到那些以一己之力改變局勢的英雄,他們的故事,將永遠提醒著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個體的力量,依然能夠發齣最耀眼的光芒。 結語:曆史深處的低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 04:單獨作戰》,是一次對曆史深處的探尋,一次對人性極限的追問。它將我們帶離宏大的戰略地圖,聚焦於那些被戰火撕裂的個體生命。在這些“單獨作戰”的故事中,我們看到瞭戰爭的殘酷,也看到瞭人性的偉大。它們如同曆史長河中的低語,雖然微弱,卻足以穿透歲月的塵埃,直抵人心。本書希望能夠喚起讀者對那些被忽略的個體命運的關注,對戰爭背後個體苦難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和平的由衷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