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会上误用、滥用成语的现象比较严重,作者从2008年开始,陆续写了一批辨析成语误用的小文章,发表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语文刊物和新闻刊物上,反响较好。每篇文章讲一条成语,千字左右。先说这条成语怎么讲,理解和运用这条成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举出媒体中误用的例子,分析错在哪里,原因何在,必要时也指出应该怎样修改。《成语误用辨析200例》即是这些文章的汇编。
《语林漫步丛书:成语误用辨析200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所选200条成语都是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所举错误用例比较多,而且都取自近期主要报刊和主要网站,以便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三、对成语用法和误用原因的分析力求清楚透彻,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分析力求简明扼要,使一般读者都能看懂。
四、对成语字面义和深层含义的解释力求准确,书证力求丰富、典型。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深知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易,语言的准确性是基石。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去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中的成语。与其他只关注现代口语误用的书籍不同,它对一些源自古代文献的成语在历史流变中的意义漂移做了深入的考证。书中详尽地列举了不同朝代对同一成语的不同理解,这对于我们理解古文的真正意蕴至关重要。例如,它对某个特定成语在宋词和元曲中的用法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对,让我对中国文学的演变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种严谨的考据和细致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对语言历史的敬畏之心。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成语辨析,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不仅仅是一本“避错指南”,更是一部微型的、关于成语演化史的精彩论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元化了。
评分初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我还有些疑虑,毕竟市面上关于成语辨析的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是老生常谈,很难有什么新意。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其批判性的视角。作者并非简单地告诉你“A不能用在这里”,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这种“误用”会形成并流传开来,甚至在某些特定群体中被接受。比如,书中对某些网络热词与传统成语的混搭现象进行了有趣的观察,这种对当下语言生态的关注,使得这本书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而不是一本僵硬的“活化石”手册。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案例后面设置的“思维导图式”总结,用几个关键点迅速提炼出误用的核心逻辑,这对于我日后写作时的自我审视非常有帮助。它教会我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学会质疑和审视每一个用词的选择。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写出的公文和报告明显少了很多语义上的歧义,表达也更加凝练有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你建立了强大的语言“免疫系统”,让那些似是而非的表达无处遁形。
评分这部书,简直是语言学习者和文字工作者的救星!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把它啃完第一部分,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至今难忘。作者的功力深厚可见一斑,他没有像那些枯燥的字典那样堆砌冷冰冰的规则,而是仿佛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带着我们一步步走入成语的“内心世界”。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那些看似细微的语境差别把握得极其精准。记得有一个例子,关于“差强人意”的辨析,书中通过好几个不同年代的文学作品片段进行对比,清晰地展示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褒贬倾向,读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过去对这个词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表面。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剖析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汉语复杂性的认知。书中对于一些历史溯源的介绍也十分考究,让人在学习辨析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速成”读物可比。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注释清晰明了,即便是像我这样需要经常查阅参考资料的人,阅读体验也相当棒。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文有热情,想要真正做到“用词精准”的朋友们。
评分坦率地说,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尤其是在翻译工作时,一个错误的词汇选择可能会导致整个语意的偏差。在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常常因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成语使用错误而感到挫败。这本书的编排结构设计得极其巧妙,它没有按照笔画或拼音来组织内容,而是将相似的、容易混淆的成语放在一起进行“对决式”的比较。这种“A与B的较量”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例如,它对“戛然而止”和“骤然而止”的细微差别进行了长篇的论述,通过音韵学的角度分析了“戛”字所蕴含的突然和绝对的停顿感,这种深层次的解析,远超出了我从前所学的任何语言学教材。更难能可贵的是,书里引用的例证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从古典诗词到现代散文,跨度极大,展现了作者广博的学识。每看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仿佛尘封已久的知识被重新擦亮,熠熠生辉。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常备案头的工具书。
评分我很少对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书籍写下如此高的评价,但这本《语林漫步丛书》系列的其中一册,真的做到了雅俗共赏、深入浅出。我把它推荐给了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他老人家读完后也赞不绝口,说这比他教了三十年的那些陈旧教案要生动有趣得多。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幽默,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作者在处理严肃的语言规范问题时,并没有采用说教的口吻,反而经常穿插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轶事或典故,让紧张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我尤其喜欢其中提到的一些“流行误解”,作者用非常风趣的笔调去解构这些误解的产生背景,让你在笑声中就记住了正确的用法。这种寓教于乐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即便是对成语不太感冒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它真正做到了让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探索的乐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规范”与“趣味”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个人很满意,下次还会买非常好的一本书,京东配送也不错!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 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 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
评分有点折角,有点像词典,纸张比较薄,看起来没有想象中的新。
评分给小孩屯点书以后用得着
评分很好
评分大家手笔,通俗易懂
评分有点折角,有点像词典,纸张比较薄,看起来没有想象中的新。
评分有点折角,有点像词典,纸张比较薄,看起来没有想象中的新。
评分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
评分字迹清晰 物流倍儿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