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

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以] 阿維什·賽德爾(Avishai Ceder) 著
圖書標籤:
  • 公共交通
  • 交通規劃
  • 交通運營
  • 建模
  • 齣行行為
  • 城市規劃
  • 智能交通
  • 交通工程
  • 可持續交通
  • 交通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54762
版次:2
商品編碼:1213244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29
字數:99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本書與同類教材相比具有鮮明的特色,是一本既有理論深度又與實踐緊密結閤,廣泛適用於研究人員、教師、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公交實踐人員的優秀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希望本書能對我國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領域教學活動中的課程體係建設和教學內容改革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也能對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的實踐活動給予一定的幫助和指導。

內容簡介

  (1) 公交規劃概述和數據采集的必要性(第1,2章);

  (2) 公交時刻錶的設計與優化、車輛行車計劃和司售人員排班(第3~9章);

  (3) 乘客需求和客流分析(第10,11章);

  (4) 圍繞運營計劃和乘客行為的公交服務、路網和綫路設計(第12~17章);

  (5) 公交服務可靠性、運營策略和公交運營規劃的未來發展趨勢(第18~20章)。

  本書中更新內容較多的章節包括第5,8,12和15章,新增章節包括第13,14和19章。

  以上含有定量分析的章節,都在各章結尾提供瞭習題,以便幫助讀者理解和掌握各章內容(除第1,2和20章之外),書後附有習題答案。各章的最後一節是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除第1,7章外),這樣編排的目的是將核心內容放在每章的前麵,隻是在結尾為部分感興趣的讀者提供參考文獻,以便其進一步延伸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公交服務規劃介紹1
1.1撰書動機2
1.2實際規劃步驟分解4
1.3服務、評價標準及相關問題9
1.4公交服務的可行性分析13
1.5其他章節概述14
參考文獻16

第2章數據需求和采集19
2.1引言20
2.2數據采集技術21
2.3數據需求23
2.4基本統計工具26
2.5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31
參考文獻35

第3章發車頻率與發車間隔的確定39
3.1引言41
3.2最大客流(站點調查)方法42
3.3斷麵客流(跟車調查)方法44
3.4選擇站點調查或跟車調查的準則48
3.5結論(兩個示例)51
3.6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60
習題62
參考文獻63

第4章時刻錶的編製65
4.1引言67
4.2目標、可選時刻錶和比較指標68
4.3平滑過渡的均勻發車間隔72
4.4平均載客量均衡的發車間隔754.5自動化、測試和結論79
4.6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87
習題89
參考文獻90

第5章先進的時刻錶——優化與協同93
5.1引言95
5.2單個車輛的均衡最大載客量95
5.3兼顧均勻發車間隔和均衡平均載客量的時刻錶102
5.4基於多目標規劃方法的時刻錶109
5.5最優化、運籌學和計算復雜性113
5.6固定車隊規模的最小乘客擁擠度時刻錶115
5.7最大協同算法和運籌學模型121
5.8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131
習題136
參考文獻137

第6章車輛行車計劃編製Ⅰ: 固定行車計劃141
6.1引言142
6.2確定單綫路的車隊規模144
6.3多綫路車輛調度問題精確求解實例146
6.4求解固定行車計劃的車輛調度的最大流法148
6.5插入空駛車次的逆差函數模型151
6.6有場站約束的車輛行車計劃編製161
6.7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165
習題168
附錄6.A最大流問題170
參考文獻175

第7章車輛行車計劃編製Ⅱ: 可變行車計劃177
7.1引言178
7.2固定行車計劃條件下車隊規模下限的確定179
7.3可變車次發車時間183
7.4可變行車計劃條件下車隊規模下限的確定189
7.5縮減車隊規模的過程192
7.6車輛行車計劃編製實踐198
7.7均衡載客量時刻錶的檢驗和思考199
習題203
附錄7.A行車計劃編製軟件實例205
參考文獻207

第8章行車計劃中的車輛類型和大小209
8.1引言210
8.2概述及優化架構211
8.3基於逆差函數的車輛類型計劃問題213
8.4基於逆差函數的車輛類型計劃問題示例216
8.5多類型行車計劃問題的最小費用流方法223
8.6車輛類型選擇227
8.7最優公交車輛大小: 文獻綜述229
習題234
參考文獻236

第9章司售人員排班239
9.1引言240
9.2基於人員成本最小方法建立車次鏈241
9.3數學求解方法248
9.4案例分析: 新澤西通勤鐵路252
9.5人員輪班256
9.6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261
習題265
附錄9.A最短路徑問題267
參考文獻270

第10章乘客需求273
10.1引言275
10.2公交需求、影響因素和需求彈性275
10.3需求預測方法及過程示例281
10.4多項式logit模型(MNL)286
10.5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O�睤估計)288
習題291
參考文獻292

第11章路徑選擇與客流分配295
11.1引言297
11.2基於等待時間策略的路徑選擇297
11.3綫路乘客分配比例300
11.4有規律到達車輛的乘客比例302
11.5基於路徑選擇的客流分配304
11.6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306
習題312
參考文獻312

第12章公交服務設計: 要素、停車泊位及站點位置315
12.1引言316
12.2公交服務設計要素317
12.3基於車輛行車計劃編製的停車泊位衝突解決方案322
12.4最佳站點設置——基於路網的理論探討327
12.5不平坦地形下公交站點的選擇334
12.6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339
習題342
參考文獻344

第13章協調性與銜接性: 指標和分析347
13.1引言348
13.2銜接性指標350
13.3綫路間及多齣行方式間路徑薄弱點的檢測358
13.4檢測銜接網絡中的瓶頸359
13.5公共交通供給均等化366
13.6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369
習題369
參考文獻370

第14章協同性與銜接性: 行為方麵373
14.1引言374
14.2心理因素對乘客換乘意嚮的影響376
14.3車外時間變化對乘客換乘決策的影響382
14.4基於路徑選擇的齣行時間與費用節省最小可覺差389
14.5有計劃與無計劃的換乘: 決策者指南393
14.6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398
習題400
參考文獻401

第15章綫網(綫路)設計405
15.1引言406
15.2目標函數408
15.3方法和案例415
15.4需求變動下的公交綫網設計421
15.5實際規模公交綫網的設計方法435
15.6公交綫網中優先車道互連的思考437
15.7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439
習題445
參考文獻447

第16章區間車設計451
16.1引言453
16.2主要方法453
16.3候選區間點的確定454
16.4刪減發車車次的方法456
16.5最大化延伸區間車車次462
16.6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467
習題469
參考文獻471

第17章機動班車和支綫服務473
17.1引言475
17.2單條圈點班車綫路所需的最小車隊規模476
17.3路徑選擇策略478
17.4仿真模擬480
17.5案例分析484
17.6乘客調查問捲488
17.7最優路徑設計: 基本網絡490
17.8最優路徑設計: 算法494
17.9實施策略497
17.10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499
習題504
參考文獻505

第18章服務可靠性與控製507
18.1引言509
18.2可靠性指標和不可靠服務的來源511
18.3可靠性變量建模516
18.4站點乘客等待時間520
18.5先進的數據采集技術和控製524
18.6解決可靠性問題的技術527
18.7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534
習題542
參考文獻543

第19章運營戰略與戰術547
19.1引言549
19.2多智能體公交係統(MATS)549
19.3路段上的車輛交會552
19.4協同換乘仿真模型559
19.5協同換乘目標下的控製發車與跨站策略564
19.6基於車間通信的公交換乘協同573
19.7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585
習題587
參考文獻588

第20章公共交通係統運營前景展望593
20.1引言與換乘新概念594
20.2自動化公共交通係統的發展597
20.3雙嚮單梁高架公交案例599
20.4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602
20.5結束語608
參考文獻608

習題解答611

專業術語中英文對照錶623

精彩書摘

  第3章

  發車頻率與發車間隔的確定

  本章提綱

  3.1引言

  3.2最大客流(站點調查)方法

  3.3斷麵客流(跟車調查)方法

  3.4選擇站點調查或跟車調查的準則

  3.5結論(兩個示例)

  3.6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學習指導

  本章探討瞭如何確定公交綫路上的發車頻率這一問題,這也是學術界和公交企業長期關注的問題。為瞭將節約資源和保持服務水平有效地結閤,本章對此問題進行瞭深入分析並給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

  客流信息的重要性已經促使公交企業引入自動檢測技術,或者增加人工采集數據的數量。公交企業自然希望通過采集更多準確的客流數據來獲得對編製運營計劃有用的信息。本章描述瞭能夠有效設定發車頻率和發車間隔的數據采集方法,提齣瞭4種不同的方法以用於確定發車頻率,其中2種基於站點調查(最大客流)數據,而另2種則基於跟車調查(斷麵客流)數據。同站點調查相比,跟車調查能提供更多完整的信息,但是成本更高,所以存在所獲信息與費用是否相匹配的問題。這4種方法都基於可用的曆史斷麵數據,並能指導運營人員選擇閤適的數據采集方法。此外,當放寬載客量標準並避免過度擁擠時,運營人員或排班人員能夠估算齣最小期望車次數。

  本章首先描述瞭計算閤適發車頻率的重要性,3.2節和3.3節介紹瞭確定發車頻率的4種方法。3.4節提齣瞭選擇站點調查還是跟車調查方法的準則,該準則基於斷麵客流數據。3.5節利用兩個示例說明瞭確定發車頻率的4種方法,其中一個示例的數據來源於美國洛杉磯(LA)217公交綫路。本章的最後是文獻綜述和習題。公交實踐人員可跳過3.2節和3.4節的後半部分,相關內容可以通過學習圖3.10所描述的過程來瞭解。

  對采集數據的處理結果會影響運營車次數,此問題讓人聯想到一則真實的趣事: 一名公交公司的運營主管曾經觀察到某條公交綫路上存在多餘車次的情況,之後他發現這一車次被安排為工作日的末班車次,目的是使駕駛員能夠下班時離傢更近。六個月之後,這名運營主管驚訝地得知該多餘車次依然存在,然後他憤怒地給綫路的計劃人員打電話並要求得到解釋,然而他得到的迴答是: “哦,我告訴過這名駕駛員,如果有檢查人員在場的話,就不要跑這一車次瞭!”

  本學習指導可簡要總結為: 傳統的觀念與方法雖然平時不太被注意,但由於約定俗成,要打破卻非常睏難。因此,在公交運營計劃中,應該允許靈活性、變化性和新措施的存在。

  3.1引言

  公交服務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是根據每天中不同的時刻、每周中不同的天以及日期的類型為係統中的每條公交綫路選擇最閤適的發車頻率(輛/h)。本章對圖2.1中的第二個關鍵問題——公交服務規劃時的智能化決策進行瞭初步解釋。該問題將在第16章中進行進一步的闡述。

  圖1.2錶明發車頻率的確定是創建行車計劃的重要基礎。Furth和Wilson(1981)指齣公交企業一般使用服務標準作為確定發車頻率的基礎,同時綜閤考慮經驗、判斷和客流量等因素。常用的服務標準如錶1.3所示: 擁擠程度、允許的最大無座乘客數以及發車間隔的上限(法定)和下限。錶1.4強調瞭這些服務標準並不能作為實際操作的規則,而且它們必須建立在確定性準則的基礎上。因為高的發車頻率涉及高成本,因此並非始終需要高發車頻率,這一點顯得尤為實際。謹慎的公交運營管理需要在方案實施成本與頻率提高間取得平衡。我們觀察到一些公交企業常常存在這樣的觀念:上周的發車頻率也適閤於本周,並不需要調整來適應波動的客流。對持有這種觀念的人,我們隻能說: 推陳齣新好過墨守成規。

  本章闡述的不同方法, 既可用於有效地確定發車頻率,也可用於對變化敏感度的分析。本章的目標有兩方麵: 一是在保證服務質量且所需運營車輛最少的前提下確定發車頻率;二是建立有效的評價工具,用於衡量在公交綫路上采集閤適的客流數據的成本。

  本章的主要輸入數據是站點客流調查和綫路客流調查數據。這類數據在2.2節和圖2.2中有詳細描述,並在分析擁擠程度和最小發車頻率(法定發車間隔的倒數)標準中有所應用。通常每年或每幾年會采集整條公交綫路(跟車調查)的斷麵客流數據,最近的客流信息一般來自沿綫的一個或多個站點的調查,在這些站點車輛將承擔最大載客量。為瞭盡可能完善行車計劃,每年要固定進行幾次站點調查,目的是為新建或調整的綫路編製新的行車時刻錶,調整日常時刻錶以適應商業核心區、工業區高峰時段以及學校放學時段。與站點調查相比,跟車調查提供瞭更全麵的信息,但是由於需要額外的調查人員,或需要自動調查係統(如APC,AVL)提供數據因而成本更高,問題在於所獲的信息是否與高昂的數據采集成本相匹配。本章將探討公交企業如何運用曆史斷麵數據以決定選擇哪種調查方式(站點調查或跟車調查),而哪種方式在采集新數據時更閤適且成本更低。

  根據Furth和Wilson(1981)的研究,公交企業建立發車間隔一般基於已有的擁擠時段的服務標準和法定的發車間隔。這種標準基於以下兩個要求: 一是提供適宜的空間滿足乘客的需要;二是設置發車間隔的上限,以確定保證服務水平的最小發車頻率。第一個要求作用於客流量大的綫路時段(高峰時段),第二個要求作用於客流量小的時段。第一個要求可以通過廣泛應用的高峰客流因子法(站點調查)來滿足,它與3.2節將要介紹的最大客流方法比較相似。第二個要求可以通過法定的發車間隔來滿足,法定發車間隔通常不超過60min,且在一些情況下限製在30min。有時候基於運力或成本�彩找嬋悸牽�會設定發車間隔的下限值。現有的一些數學規劃技術有助於解決綫路設計和服務頻率問題。Furth和Wilson(1981)采用瞭這一技術以確定閤適的發車間隔,同時滿足社會效益最大化、預算總額、車隊規模和車輛保有量的限製條件。然而,因為數學規劃模型在最優化分析方麵不能與實際操作相結閤,所以很難得到應用。

  本章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闡述瞭基於站點調查數據(最大客流)確定發車頻率的兩種方法。第二,提齣基於跟車調查數據(斷麵客流)的另外兩種方法。第三,建立瞭確定每種數據采集方法適閤程度的標準。這四種方法都是基於Ceder(1984)的著作,並針對一條公交綫路提齣和分析的。之後是兩個示例(其中一個為實例),最後是文獻綜述和習題。

  ……

前言/序言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父親Samuel,他在一傢大型公交企業作為駕駛員和財務人員工作瞭30多年;獻給我的母親Anna,祝願她健康長壽。首先,非常感謝北京交通大學關偉教授承擔瞭本書中文版的翻譯工作,關偉教授及其團隊也是2010年本書第1版的譯者。需要指齣的是,本書第2版中有2/3的內容來自於第1版,另外1/3的內容來自於近年研究的新成果。

  我很高興看到從2010年至今,有很多中國學生和研究人員使用本書中文第1版。我每年到中國訪學時,都會注意到有許多中國學生帶著本書2010年的中文版來參加我的講座和研討會,甚至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能看到中國學生帶著2010年中文版來上課的類似情景。毫無疑問這是本書內容引起越來越多關注的一個指標,我相信中文第2版的齣版將繼續提高其關注度。為此,這裏引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說的一句話: “努力不是為其成功,而是為瞭其價值。”

  能否成功引入新的概念和方法,在某種程度上是評價一本專業書籍價值的依據。通過學習書本的內容,要能夠激發讀者的想象力,該理念也是本書第2版撰寫的指導方針。最後,我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另一句話作為結束語: “教育並不是單純學習知識,而是訓練頭腦如何去思考。”

  於新西蘭奧剋蘭2016年3月Avishai Ceder教授從1981年起作為訪問教授就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講授“公共交通運營規劃”等課程,是公共交通領域國際著名的學者,現任新西蘭奧剋蘭大學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自2007年起,Avishai Ceder教授多次到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訪問講學,並介紹瞭凝聚他30多年研究成果的專著《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理論、建模及應用》(第1版),該書由Elservier公司於2007年齣版,並被國外多所大學選作教材或教學參考書。2010年,《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理論、建模及應用》的中文版由清華大學齣版社齣版,國內一些大學將其選作公交方麵課程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2016年,Avishai Ceder教授在第1版的基礎上,完成瞭《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的工作,該書由Taylor & Francis集團旗下的CRC齣版社齣版。與第1版相比,第2版更新和增加瞭其中大約1/3的內容,誠如書名微調所體現,這一版重點增加瞭公交齣行乘客心理和行為、公交運營策略等方麵的內容。在第1版中文翻譯工作的基礎上,經過團隊的共同努力,《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的中文翻譯工作終於完成。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本書與同類教材相比具有鮮明的特色,是一本既有理論深度又與實踐緊密結閤,廣泛適用於研究人員、教師、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公交實踐人員的優秀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希望本書能對我國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領域教學活動中的課程體係建設和教學內容改革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也能對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的實踐活動給予一定的幫助和指導。

  全書由關偉負責統譯和統校工作。北京交通大學高自友教授為本書的翻譯工作提齣瞭許多寶貴的建議。除參加第1版翻譯工作的人員外,重點參加第2版翻譯工作的教師有黃愛玲、李寶文、馬繼輝、張文義、熊傑等,研究生有江世雄、郭戎格、鄭思瑤、韓光胤、周傳鈺、段暢、王俊兵等。這裏特彆感謝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城市公共交通”課程組的各位老師,他們有5年使用本書作為教材的實踐教學經驗,為本書中文版的修改提齣瞭很多寶貴意見。

  本書的齣版得到瞭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編號: 2012CB725403)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 71621001)的支持,在此錶示衷心感謝。

  由於譯者水平所限,書中翻譯內容不準確甚至錯誤之處難以避免,懇請專傢學者和讀者指正。

  關偉於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4月本章提綱

  撰書動機

  本書特色

  本書結構

  評語

  撰書動機

  下麵這個故事,可能會幫助讀者理解本書的撰書動機: 一艘大船在洶湧澎湃的海麵上航行,船長的女兒正在甲闆上開心地玩耍。突然,一陣狂風襲來,小女孩被捲入瞭大海。船長急忙命令水手們下海救人,但是卻沒有人敢冒這個險。情急之下,船長隻能嚮旅客們求助,並承諾給下海救人的英雄一筆巨額賞金。這時,一個大鬍子男人奮不顧身地跳瞭下去,水手們急忙拋下救生艇,最後這個男人成功地把小女孩救瞭迴來。船長非常興奮地上前擁抱那個英雄以示感謝,但是大鬍子男人卻一把推開瞭船長,憤怒地吼道: “剛纔是哪個混蛋把我推下去的!”

  以下是推動我撰寫本書的動力。在1967年至1971年之間,我是以色列國傢公交公司EGGED的一名駕駛員,這傢公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公交公司之一,擁有4000多輛公交車。在取得公交駕駛員駕照之前,我曾經學過公交方麵的理論知識。但是拿到瞭公交駕駛員駕照之後,我卻不知道該如何應用這些理論知識。第二個撰書動機源於我在EGGED從事谘詢工作的經曆(1975—1985年),那段時間我每天都要處理大量公交運營和規劃問題。第三個撰書動機源於1981年我應邀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Nigel Wilson教授共同講授一門公交運營規劃的暑期課程,該門課程在2003年之前一直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必修課。從2006年至今,我與墨爾本莫納什大學的Graham Currie 教授共同講授兩門公交方麵的短期課程。

  事物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迄今為止,我已經在阿德萊德、奧剋蘭、波士頓、布裏斯班、加利福尼亞、中國香港、以色列、墨爾本、羅馬、珀斯、悉尼、惠靈頓等地講授過公交運營規劃課程。在公交領域,我積纍瞭長達40餘年的教學、科研和現場經驗,因此,希望本書能夠為從事此領域工作、學習的教師、研究人員、學生和公交實踐人員提供一些幫助。

  本書特色

  本書中有2/3的內容來源於2007 年齣版的第1版,其餘1/3的內容為更新和新增內容。書中使用簡潔的“公交”一詞來錶示公共交通。本書旨在為全世界的公交實踐人員和研究人員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梁,促成兩者之間更多的閤作和互動,以便共同改善公交服務水平。亨利·福特曾經說過: “失敗乃成功之母。”因此,本書將包括兩類內容: ①已實施的公交服務,以及以往的經驗教訓; ②新的概念和理念。

  本書的主要特色是各章之間相對獨立,並對公交領域內的大量文獻進行瞭綜述,此外,各章還提供瞭參考文獻以供讀者進一步閱讀。部分含有數學模型的章節,對於公交實踐人員來講可能不易理解,但仍希望他們能抓住問題的實質,並認真閱讀其中的實踐案例。同時,研究人員可能會發現某些內容過於冗贅,然而,這些冗贅對於公交實踐人員和本科學生卻很有必要。鑒於此,本書的撰寫原則可概括為: ①問路兩次勝過迷路一次; ②確定性優先於簡潔性。

  本書結構

  每章的開頭是“學習指導”,旨在為公交實踐人員提供一些實用信息。“學習指導”建議公交實踐人員可以忽略各章中理論性較強的部分,因此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各章重點。

  本書結構在第1章中有所描述。總的來說,討論瞭以下5個主題:

  (1) 公交規劃概述和數據采集的必要性(第1,2章);

  (2) 公交時刻錶的設計與優化、車輛行車計劃和司售人員排班(第3~9章);

  (3) 乘客需求和客流分析(第10,11章);

  (4) 圍繞運營計劃和乘客行為的公交服務、路網和綫路設計(第12~17章);

  (5) 公交服務可靠性、運營策略和公交運營規劃的未來發展趨勢(第18~20章)。

  本書中更新內容較多的章節包括第5,8,12和15章,新增章節包括第13,14和19章。

  以上含有定量分析的章節,都在各章結尾提供瞭習題,以便幫助讀者理解和掌握各章內容(除第1,2和20章之外),書後附有習題答案。各章的最後一節是文獻綜述與延伸閱讀(除第1,7章外),這樣編排的目的是將核心內容放在每章的前麵,隻是在結尾為部分感興趣的讀者提供參考文獻,以便其進一步延伸閱讀。

  評語

  一本專著的成功之處在於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除瞭幫助讀者掌握書中的內容以外,還要激發他們進一步思考的動力,這一指導思想也將貫穿本書始終。

  本書力圖使用詼諧幽默的寫作手法,正如英國著名劇作傢蕭伯納所言: “當一件事看起來滑稽可笑時,就需要用心發現它背後隱藏的真相。”很多人都建議我撰寫專著的時候要盡可能采用幽默詼諧的寫作手法,因此在各章的“學習指導”中,我采納瞭大傢的建議。

  Avishai (Avi) Ceder

  Auckland, New Zealand, Haifa, Israel首先,再次感謝為本書第1版做齣貢獻的所有人。第2版中有2/3的內容來源於2007 年齣版的第1版,其餘1/3的內容為更新和新增內容。

  其次,特彆感謝我奧剋蘭大學以前和現在的博士生。在過去的7年裏,我與他們在新的科研方嚮上共同探索前行,共享提齣新理念與新方法的歡欣喜悅。感謝Subeh Chowdhury博士(目前是奧剋蘭大學的員工)在換乘點公交用戶行為方麵的研究;感謝Stephan Hassold博士(新西蘭航空的OR分析師)在不同車型條件下時刻錶和行車計劃編製方麵的齣色工作;感謝Supun Perera對文獻綜述更新所做的貢獻,我們之間有很多愉快的交談。同時也對我目前在讀的3位博士生錶示感謝: Tao Liu非常努力,在公交實時控製方麵做瞭很好的工作;Mahmood Mahmoodi Nesheli非常勤奮,在公交運營策略建模方麵做瞭前沿性的研究;Mahdi Amiripour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公交網絡設計方麵的研究工作。

  最後,衷心地感謝我的妻子Selina (史蘭)對我的鼓勵、愛和理解。感謝我的三個兒子和兒媳Roy和Roni,Ohad和Liat,Dror和Valerie,我的七個孫輩Eran,Elad,Yael,Yahli,Naama,Gefen和Jonathan,感謝我的媽媽Anna,我的兄弟Tuli,Hagai及所有幫助我完成本書第2版的親人們。

  歡迎讀者對本書提齣反饋意見。


《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 是一本旨在全麵深入探討公共交通係統規劃、設計、管理與優化問題的專業著作。本書第二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瞭 extensive 的更新與拓展,更加聚焦於當前公共交通領域麵臨的關鍵挑戰與前沿發展,為從業者、研究者和學生提供瞭係統性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導。 本書結構清晰,內容詳實,涵蓋瞭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的各個核心環節。首先,它從宏觀層麵入手,詳細闡述瞭公共交通在城市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分析瞭其在緩解交通擁堵、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社會公平以及推動經濟增長等方麵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本書深入探討瞭不同層次的規劃方法,包括區域交通規劃、城市總體交通規劃以及專項公共交通規劃,並詳細介紹瞭各類規劃工具與技術,如客流調查與預測、齣行需求建模、綫網規劃、站點布局優化等。 在建模方麵,本書強調瞭數學模型在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中的核心地位。它係統介紹瞭多種經典的以及最新的建模技術,涵蓋瞭從宏觀齣行選擇模型到微觀個體仿真模型,以及針對特定問題的模型,如: 齣行需求模型: 詳細講解瞭四階段模型(生成、分布、模式選擇、分配)及其演進,並介紹瞭基於行為理論的離散選擇模型,如Logit模型、Nested Logit模型、混閤Logit模型等,用於理解和預測居民的齣行模式選擇行為。 綫網規劃模型: 提供瞭多種基於優化理論的公交綫網設計模型,包括以最小化總齣行時間、最大化覆蓋率或最小化運營成本為目標的模型,並探討瞭如何平衡不同指標的衝突。 時刻錶與發車頻率優化模型: 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數學模型來確定公交車的最佳發車頻率和時刻錶,以減少乘客等待時間、提高車輛利用率、避免過度擁擠或空載。 場站布局與換乘設計模型: 探討瞭最優公交樞紐站選址、換乘設施布局等問題,並介紹瞭相關的空間分析與優化模型。 運營調度與資源配置模型: 針對公交車輛調度、駕駛員排班、車輛維護計劃等運營層麵的問題,本書也提供瞭相應的優化模型與算法。 交通仿真模型: 介紹瞭宏觀、中觀和微觀交通仿真技術,並重點闡述瞭如何利用仿真工具來評估不同規劃方案的性能,如延誤、擁擠程度、乘客滿意度等。 在應用層麵,本書緊密結閤實際案例,展示瞭上述模型與方法的實際應用。作者們匯集瞭來自世界各地的成功實踐經驗,涵蓋瞭不同規模城市、不同類型公共交通係統(如地鐵、輕軌、公交、BRT等)的規劃與運營案例。這些案例深入分析瞭規劃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采取的策略以及取得的成效,為讀者提供瞭寶貴的參考。特彆地,本書更加關注: 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與運營: 詳細分析瞭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係統的選綫、站點設置、綫路容量、時刻錶編製、換乘樞紐設計等關鍵問題。 地麵公交係統優化: 深入探討瞭公交綫路優化、站點優化、BRT係統設計、公交優先策略等內容,以提升地麵公交的效率和吸引力。 多模式交通銜接: 強調瞭不同交通方式之間(如公交與地鐵、公交與慢行交通、公交與共享齣行)的無縫銜接,以及如何通過優化換乘設計來提升整體齣行效率。 公共交通樞紐規劃與管理: 詳細介紹瞭交通樞紐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換乘流綫設計、客流組織、信息服務等內容。 智能交通係統(ITS)在公共交通中的應用: 探討瞭實時乘客信息係統(RTPI)、自動車輛定位(AVL)、智能調度係統、電子支付係統等智能技術如何賦能公共交通的規劃與運營。 公共交通政策與法規: 分析瞭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公共交通政策框架,如票價政策、補貼機製、服務標準、交通樞紐管理條例等,以及這些政策對規劃和運營的影響。 在行為方麵,本書將乘客行為研究置於重要位置,認識到理解和預測乘客行為是實現有效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的關鍵。本書深入探討瞭: 齣行行為的理論基礎: 引入瞭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齣行行為理論,如效用最大化理論、有限理性理論、社會互動理論等。 齣行模式選擇行為: 詳細分析瞭影響乘客選擇公共交通、私傢車、自行車、步行等齣行模式的各種因素,包括齣行成本(時間、費用)、舒適度、可靠性、便捷性、安全感、社會因素等。 公共交通服務質量感知與滿意度: 探討瞭乘客對公交綫路、車輛、站點、信息服務、票價等方麵的感知,以及這些感知如何影響其滿意度和忠誠度。 行為改變策略: 研究瞭如何通過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務、實施激勵措施、加強信息引導等手段,來鼓勵更多人選擇公共交通齣行,從而促進交通可持續發展。 用戶體驗設計: 強調瞭從乘客角度齣發,優化公共交通的整個服務流程,包括信息獲取、購票支付、候車、乘車、換乘等各個環節,以提升用戶體驗。 《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其前瞻性。本書不僅涵蓋瞭成熟的理論和方法,還積極關注瞭當前公共交通領域的新趨勢和新技術,例如: 大數據的應用: 探討瞭如何利用海量齣行數據、交易數據、傳感器數據等,進行更精準的齣行需求分析、客流預測、運營監控與優化。 人工智能(AI)在公共交通中的應用: 討論瞭AI在智能調度、預測性維護、乘客行為分析、自動駕駛等方麵的潛力。 共享齣行與公共交通的融閤: 分析瞭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新興齣行方式與傳統公共交通如何協同發展,形成一體化齣行解決方案。 可持續交通與綠色齣行: 強調瞭發展零排放公共交通、推廣慢行交通、減少交通碳排放的重要性,並探討瞭相關的規劃與政策。 麵嚮未來的公共交通係統: 展望瞭下一代公共交通係統可能的發展方嚮,如按需響應式公交、自動駕駛公交、城市空中交通等。 本書的語言清晰流暢,圖錶豐富,有助於讀者理解復雜的概念和模型。它既是公共交通領域研究者的重要參考書,也是從事城市規劃、交通工程、公共管理等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士的實用指南。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夠建立起對公共交通係統全麵而深刻的認識,掌握進行科學規劃、高效運營和用戶導嚮式設計的必備知識與技能,為構建更具活力、更加便捷、更加可持續的城市交通體係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對“應用”部分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很多時候,我們在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都會覺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但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缺憾。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閤。書中列舉瞭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真實案例,從發達國傢的成熟經驗,到發展中國傢麵臨的獨特挑戰,應有盡有。這些案例分析非常細緻,不僅介紹瞭采用瞭什麼樣的規劃模型和運營策略,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邏輯,以及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睏難和解決方案。這讓我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也從他們的失敗中吸取教訓。 我尤其喜歡它對“最後一公裏”問題的探討,以及如何通過多模式交通的整閤來提升整體齣行效率。這在當前城市交通擁堵日益嚴重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復雜的問題,而是提供瞭多種創新的解決方案,並對其可行性進行瞭深入的評估。讀完這些案例,我仿佛置身於世界各地的交通規劃現場,親身感受著這些策略帶來的改變。這本書的案例部分,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讓我對未來的公共交通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和更堅定的信心。

評分

我是一名在一傢大型谘詢公司工作的分析師,我們經常需要為客戶提供城市交通方麵的解決方案。最近,我把《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作為參考書籍,它給瞭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建模”方麵,這本書提供的模型框架非常紮實,而且在實際應用方麵有很強的指導性。它不僅介紹瞭經典的交通模型,還包含瞭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如何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來優化交通預測和調度。這對於我們進行復雜的交通仿真和規劃分析非常有幫助。 更重要的是,書中對“行為”的深入分析,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客戶的需求和齣行者的真實想法。我們不再是簡單地提供技術方案,而是能夠從行為學的角度,去設計更符閤人性的交通服務。這使得我們的方案更具可行性和說服力。這本書的案例研究也非常豐富,為我們提供瞭大量的實踐經驗和啓示。

評分

我是一名在城市規劃領域工作瞭十多年的老兵,最近有幸拜讀瞭《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這本書給我帶來瞭非常深刻的啓發。我一直覺得,我們這個行業,尤其是公共交通領域,既需要宏觀的視野,也需要對微觀細節的極緻把握。這本書恰恰在這兩方麵都做得非常齣色。 首先,它在“建模”這部分的處理,絕對是顛覆性的。以往我接觸的很多建模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隻是簡單地羅列一些公式和算法,讓人覺得難以落地。但這本書不同,它以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從最基礎的交通需求生成、齣行模式選擇,到復雜的路徑選擇和客流分配,層層遞進,邏輯清晰。尤其是對於動態模型和集成模型的部分,作者的闡述不僅詳盡,而且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將抽象的數學模型與實際的城市交通問題緊密聯係起來,讓我這種有點“理論恐慌癥”的讀者都能豁然開朗。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怎麼算”,而是告訴你“為什麼這麼算”,以及“算齣來的結果意味著什麼”。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在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的人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尤其欣賞它對“行為”的建模,不再是把人當成簡單的“節點”或者“需求源”,而是深入剖析瞭人的齣行決策過程,考慮到瞭時間、成本、舒適度、可達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讓整個建模過程更具現實意義,也讓預測結果更加精準。

評分

我是一名公共交通係統的運營管理者,每天都在和“如何讓更多人選擇公共交通”、“如何提高運營效率”這些問題打交道。這本書《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簡直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 書中關於“運營”的部分,給我提供瞭很多創新的思路。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需求響應式公交”和“微循環公交”的討論,這些模式在解決城市交通“最後一公裏”問題,以及滿足個性化齣行需求方麵,非常有潛力。 同時,書中對“行為”的深入剖析,也讓我更加理解乘客的心理。比如,如何通過提升信息透明度、優化換乘體驗來降低乘客的齣行焦慮。這些看似細微之處,卻能極大地影響乘客的齣行選擇。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運營管理的理解提升瞭一個層次,也更加有信心去推動我們係統的優化和升級。

評分

我是一位交通工程專業的學生,馬上就要畢業瞭,一直在為畢業論文選題而煩惱。偶然間翻到瞭這本《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感覺像是找到瞭救星一樣。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全麵,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幾乎涵蓋瞭公共交通規劃和運營的所有重要方麵。 尤其是我對“建模”這部分特彆感興趣。書裏詳細介紹瞭各種交通流模型、齣行行為模型以及它們在實際中的應用。例如,對於城市公交綫路的優化,書中提供的模型和方法論,非常具有指導意義。它不僅講清楚瞭模型背後的原理,還結閤瞭大量的圖錶和案例,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而且,它還提到瞭如何利用大數據進行交通預測,這正是我畢業論文想要深入研究的方嚮。這本書給瞭我非常多的靈感和素材,我現在覺得畢業論文的選題已經有瞭明確的方嚮,也充滿瞭信心。

評分

作為一名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生活品質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對公共交通的發展非常關注。當我拿到《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這本書時,我抱著學習的態度去閱讀,結果卻給瞭我極大的驚喜。 它不僅僅是一本專業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看到瞭公共交通如何能夠構建一個更美好、更綠色的城市。書中關於“應用”的部分,列舉瞭許多成功的案例,展示瞭公共交通如何能夠緩解交通擁堵,減少環境汙染,提升居民的齣行便捷度和生活品質。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公共交通發展中遇到的挑戰,而是提供瞭許多富有洞察力的解決方案。比如,如何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服務水平,如何通過政策引導來鼓勵更多人選擇公共交通。這本書讓我明白,公共交通不僅僅是齣行工具,更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它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質量。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眼前一亮的部分,就是它對“行為”的深度挖掘。過去,我們往往習慣於將齣行者視為理性決策的主體,認為他們總是追求最低成本、最高效率。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人的行為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它引入瞭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從認知偏差、社會規範、習慣養成等多個角度,去解釋為什麼人們會做齣某種齣行選擇。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感知價值”和“齣行習慣”的討論。作者通過一係列的實證研究,揭示瞭即使在客觀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對不同齣行方式的感知價值也會存在很大差異。例如,有些人可能因為公交車上的擁擠和不確定性而更傾嚮於私傢車,即使後者在經濟上並不劃算。而一旦形成某種齣行習慣,即使有更好的替代方案齣現,人們也很難輕易改變。這種對個體行為的細緻入微的洞察,為我們製定更具針對性的公共交通政策提供瞭寶貴的思路。它讓我意識到,要真正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不能僅僅依靠硬件的改善,更要從心理層麵去影響和引導齣行者。

評分

一直以來,我都對城市交通的未來充滿好奇,尤其是公共交通在其中的角色。這本《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真的是我讀過的關於公共交通最全麵、最深入的書籍之一。它不僅僅局限於技術層麵,更是從人的行為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公共交通的意義。 書中關於“應用”的部分,讓我看到瞭公共交通如何能夠真正改變一個城市的格局,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它不隻是單純地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更是通過優化交通結構,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綠色交通”和“慢行交通”的探討,這些內容對於我們思考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嚮非常有啓發。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也很獨特,既有嚴謹的學術分析,又不乏生動的案例故事。讀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反而會讓人産生強烈的代入感。它讓我明白,公共交通規劃不僅僅是工程技術問題,更是關於如何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宜居的城市。

評分

我是一名對城市發展和社會學交叉領域比較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偶然間在書店看到瞭這本《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這本書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讓我非常著迷。 它不僅僅是關於“交通”,更是關於“人”和“城市”。書中對“行為”的分析,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瞭人們的齣行選擇。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些社會心理學因素,比如從眾心理、群體行為等,對於解釋為什麼某些交通模式會受到青睞,或者為什麼人們會抵觸某些改變,都提供瞭非常有說服力的解釋。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可持續交通”的探討,它不僅僅關注效率,更關注環境和社會公平。這讓我意識到,公共交通的未來,不僅僅在於技術的發展,更在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綠色的城市生態係統。這本書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對城市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作為一名在基層交通管理部門工作多年的老同誌,我深知做好公共交通規劃和運營工作的不易。這部《公共交通規劃與運營:建模、應用及行為(第2版)》真的是我工作中的一本寶典。它裏麵提到的很多理念和方法,都是我們一綫實踐中非常需要的。 比如,書中對於“運營”部分的詳細闡述,不僅僅是關於車次安排、時刻錶製定這些基礎內容,更深入地探討瞭如何通過精細化管理來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務質量。它還強調瞭如何結閤實際的客流數據,動態地調整運營策略,這對於我們應對高峰期客流壓力、低榖期資源浪費等問題,提供瞭非常實用的解決方案。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瞭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比如智能調度係統、實時信息發布係統等,來提升乘客的齣行體驗。這讓我想起我們城市最近在推行的智慧公交係統,書中的一些理念正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新技術,讓我們的公共交通係統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