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

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以] 阿维什·赛德尔(Avishai Ceder) 著
图书标签:
  • 公共交通
  • 交通规划
  • 交通运营
  • 建模
  • 出行行为
  • 城市规划
  • 智能交通
  • 交通工程
  • 可持续交通
  • 交通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54762
版次:2
商品编码:121324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9
字数:9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本书与同类教材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与实践紧密结合,广泛适用于研究人员、教师、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公交实践人员的优秀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希望本书能对我国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领域教学活动中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对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的实践活动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内容简介

  (1) 公交规划概述和数据采集的必要性(第1,2章);

  (2) 公交时刻表的设计与优化、车辆行车计划和司售人员排班(第3~9章);

  (3) 乘客需求和客流分析(第10,11章);

  (4) 围绕运营计划和乘客行为的公交服务、路网和线路设计(第12~17章);

  (5) 公交服务可靠性、运营策略和公交运营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第18~20章)。

  本书中更新内容较多的章节包括第5,8,12和15章,新增章节包括第13,14和19章。

  以上含有定量分析的章节,都在各章结尾提供了习题,以便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各章内容(除第1,2和20章之外),书后附有习题答案。各章的最后一节是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除第1,7章外),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将核心内容放在每章的前面,只是在结尾为部分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文献,以便其进一步延伸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公交服务规划介绍1
1.1撰书动机2
1.2实际规划步骤分解4
1.3服务、评价标准及相关问题9
1.4公交服务的可行性分析13
1.5其他章节概述14
参考文献16

第2章数据需求和采集19
2.1引言20
2.2数据采集技术21
2.3数据需求23
2.4基本统计工具26
2.5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31
参考文献35

第3章发车频率与发车间隔的确定39
3.1引言41
3.2最大客流(站点调查)方法42
3.3断面客流(跟车调查)方法44
3.4选择站点调查或跟车调查的准则48
3.5结论(两个示例)51
3.6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60
习题62
参考文献63

第4章时刻表的编制65
4.1引言67
4.2目标、可选时刻表和比较指标68
4.3平滑过渡的均匀发车间隔72
4.4平均载客量均衡的发车间隔754.5自动化、测试和结论79
4.6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87
习题89
参考文献90

第5章先进的时刻表——优化与协同93
5.1引言95
5.2单个车辆的均衡最大载客量95
5.3兼顾均匀发车间隔和均衡平均载客量的时刻表102
5.4基于多目标规划方法的时刻表109
5.5最优化、运筹学和计算复杂性113
5.6固定车队规模的最小乘客拥挤度时刻表115
5.7最大协同算法和运筹学模型121
5.8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131
习题136
参考文献137

第6章车辆行车计划编制Ⅰ: 固定行车计划141
6.1引言142
6.2确定单线路的车队规模144
6.3多线路车辆调度问题精确求解实例146
6.4求解固定行车计划的车辆调度的最大流法148
6.5插入空驶车次的逆差函数模型151
6.6有场站约束的车辆行车计划编制161
6.7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165
习题168
附录6.A最大流问题170
参考文献175

第7章车辆行车计划编制Ⅱ: 可变行车计划177
7.1引言178
7.2固定行车计划条件下车队规模下限的确定179
7.3可变车次发车时间183
7.4可变行车计划条件下车队规模下限的确定189
7.5缩减车队规模的过程192
7.6车辆行车计划编制实践198
7.7均衡载客量时刻表的检验和思考199
习题203
附录7.A行车计划编制软件实例205
参考文献207

第8章行车计划中的车辆类型和大小209
8.1引言210
8.2概述及优化架构211
8.3基于逆差函数的车辆类型计划问题213
8.4基于逆差函数的车辆类型计划问题示例216
8.5多类型行车计划问题的最小费用流方法223
8.6车辆类型选择227
8.7最优公交车辆大小: 文献综述229
习题234
参考文献236

第9章司售人员排班239
9.1引言240
9.2基于人员成本最小方法建立车次链241
9.3数学求解方法248
9.4案例分析: 新泽西通勤铁路252
9.5人员轮班256
9.6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261
习题265
附录9.A最短路径问题267
参考文献270

第10章乘客需求273
10.1引言275
10.2公交需求、影响因素和需求弹性275
10.3需求预测方法及过程示例281
10.4多项式logit模型(MNL)286
10.5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O�睤估计)288
习题291
参考文献292

第11章路径选择与客流分配295
11.1引言297
11.2基于等待时间策略的路径选择297
11.3线路乘客分配比例300
11.4有规律到达车辆的乘客比例302
11.5基于路径选择的客流分配304
11.6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306
习题312
参考文献312

第12章公交服务设计: 要素、停车泊位及站点位置315
12.1引言316
12.2公交服务设计要素317
12.3基于车辆行车计划编制的停车泊位冲突解决方案322
12.4最佳站点设置——基于路网的理论探讨327
12.5不平坦地形下公交站点的选择334
12.6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339
习题342
参考文献344

第13章协调性与衔接性: 指标和分析347
13.1引言348
13.2衔接性指标350
13.3线路间及多出行方式间路径薄弱点的检测358
13.4检测衔接网络中的瓶颈359
13.5公共交通供给均等化366
13.6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369
习题369
参考文献370

第14章协同性与衔接性: 行为方面373
14.1引言374
14.2心理因素对乘客换乘意向的影响376
14.3车外时间变化对乘客换乘决策的影响382
14.4基于路径选择的出行时间与费用节省最小可觉差389
14.5有计划与无计划的换乘: 决策者指南393
14.6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398
习题400
参考文献401

第15章线网(线路)设计405
15.1引言406
15.2目标函数408
15.3方法和案例415
15.4需求变动下的公交线网设计421
15.5实际规模公交线网的设计方法435
15.6公交线网中优先车道互连的思考437
15.7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439
习题445
参考文献447

第16章区间车设计451
16.1引言453
16.2主要方法453
16.3候选区间点的确定454
16.4删减发车车次的方法456
16.5最大化延伸区间车车次462
16.6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467
习题469
参考文献471

第17章机动班车和支线服务473
17.1引言475
17.2单条圈点班车线路所需的最小车队规模476
17.3路径选择策略478
17.4仿真模拟480
17.5案例分析484
17.6乘客调查问卷488
17.7最优路径设计: 基本网络490
17.8最优路径设计: 算法494
17.9实施策略497
17.10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499
习题504
参考文献505

第18章服务可靠性与控制507
18.1引言509
18.2可靠性指标和不可靠服务的来源511
18.3可靠性变量建模516
18.4站点乘客等待时间520
18.5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和控制524
18.6解决可靠性问题的技术527
18.7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534
习题542
参考文献543

第19章运营战略与战术547
19.1引言549
19.2多智能体公交系统(MATS)549
19.3路段上的车辆交会552
19.4协同换乘仿真模型559
19.5协同换乘目标下的控制发车与跨站策略564
19.6基于车间通信的公交换乘协同573
19.7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585
习题587
参考文献588

第20章公共交通系统运营前景展望593
20.1引言与换乘新概念594
20.2自动化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597
20.3双向单梁高架公交案例599
20.4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602
20.5结束语608
参考文献608

习题解答611

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623

精彩书摘

  第3章

  发车频率与发车间隔的确定

  本章提纲

  3.1引言

  3.2最大客流(站点调查)方法

  3.3断面客流(跟车调查)方法

  3.4选择站点调查或跟车调查的准则

  3.5结论(两个示例)

  3.6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

  习题

  参考文献

  学习指导

  本章探讨了如何确定公交线路上的发车频率这一问题,这也是学术界和公交企业长期关注的问题。为了将节约资源和保持服务水平有效地结合,本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客流信息的重要性已经促使公交企业引入自动检测技术,或者增加人工采集数据的数量。公交企业自然希望通过采集更多准确的客流数据来获得对编制运营计划有用的信息。本章描述了能够有效设定发车频率和发车间隔的数据采集方法,提出了4种不同的方法以用于确定发车频率,其中2种基于站点调查(最大客流)数据,而另2种则基于跟车调查(断面客流)数据。同站点调查相比,跟车调查能提供更多完整的信息,但是成本更高,所以存在所获信息与费用是否相匹配的问题。这4种方法都基于可用的历史断面数据,并能指导运营人员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此外,当放宽载客量标准并避免过度拥挤时,运营人员或排班人员能够估算出最小期望车次数。

  本章首先描述了计算合适发车频率的重要性,3.2节和3.3节介绍了确定发车频率的4种方法。3.4节提出了选择站点调查还是跟车调查方法的准则,该准则基于断面客流数据。3.5节利用两个示例说明了确定发车频率的4种方法,其中一个示例的数据来源于美国洛杉矶(LA)217公交线路。本章的最后是文献综述和习题。公交实践人员可跳过3.2节和3.4节的后半部分,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学习图3.10所描述的过程来了解。

  对采集数据的处理结果会影响运营车次数,此问题让人联想到一则真实的趣事: 一名公交公司的运营主管曾经观察到某条公交线路上存在多余车次的情况,之后他发现这一车次被安排为工作日的末班车次,目的是使驾驶员能够下班时离家更近。六个月之后,这名运营主管惊讶地得知该多余车次依然存在,然后他愤怒地给线路的计划人员打电话并要求得到解释,然而他得到的回答是: “哦,我告诉过这名驾驶员,如果有检查人员在场的话,就不要跑这一车次了!”

  本学习指导可简要总结为: 传统的观念与方法虽然平时不太被注意,但由于约定俗成,要打破却非常困难。因此,在公交运营计划中,应该允许灵活性、变化性和新措施的存在。

  3.1引言

  公交服务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是根据每天中不同的时刻、每周中不同的天以及日期的类型为系统中的每条公交线路选择最合适的发车频率(辆/h)。本章对图2.1中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公交服务规划时的智能化决策进行了初步解释。该问题将在第16章中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图1.2表明发车频率的确定是创建行车计划的重要基础。Furth和Wilson(1981)指出公交企业一般使用服务标准作为确定发车频率的基础,同时综合考虑经验、判断和客流量等因素。常用的服务标准如表1.3所示: 拥挤程度、允许的最大无座乘客数以及发车间隔的上限(法定)和下限。表1.4强调了这些服务标准并不能作为实际操作的规则,而且它们必须建立在确定性准则的基础上。因为高的发车频率涉及高成本,因此并非始终需要高发车频率,这一点显得尤为实际。谨慎的公交运营管理需要在方案实施成本与频率提高间取得平衡。我们观察到一些公交企业常常存在这样的观念:上周的发车频率也适合于本周,并不需要调整来适应波动的客流。对持有这种观念的人,我们只能说: 推陈出新好过墨守成规。

  本章阐述的不同方法, 既可用于有效地确定发车频率,也可用于对变化敏感度的分析。本章的目标有两方面: 一是在保证服务质量且所需运营车辆最少的前提下确定发车频率;二是建立有效的评价工具,用于衡量在公交线路上采集合适的客流数据的成本。

  本章的主要输入数据是站点客流调查和线路客流调查数据。这类数据在2.2节和图2.2中有详细描述,并在分析拥挤程度和最小发车频率(法定发车间隔的倒数)标准中有所应用。通常每年或每几年会采集整条公交线路(跟车调查)的断面客流数据,最近的客流信息一般来自沿线的一个或多个站点的调查,在这些站点车辆将承担最大载客量。为了尽可能完善行车计划,每年要固定进行几次站点调查,目的是为新建或调整的线路编制新的行车时刻表,调整日常时刻表以适应商业核心区、工业区高峰时段以及学校放学时段。与站点调查相比,跟车调查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但是由于需要额外的调查人员,或需要自动调查系统(如APC,AVL)提供数据因而成本更高,问题在于所获的信息是否与高昂的数据采集成本相匹配。本章将探讨公交企业如何运用历史断面数据以决定选择哪种调查方式(站点调查或跟车调查),而哪种方式在采集新数据时更合适且成本更低。

  根据Furth和Wilson(1981)的研究,公交企业建立发车间隔一般基于已有的拥挤时段的服务标准和法定的发车间隔。这种标准基于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提供适宜的空间满足乘客的需要;二是设置发车间隔的上限,以确定保证服务水平的最小发车频率。第一个要求作用于客流量大的线路时段(高峰时段),第二个要求作用于客流量小的时段。第一个要求可以通过广泛应用的高峰客流因子法(站点调查)来满足,它与3.2节将要介绍的最大客流方法比较相似。第二个要求可以通过法定的发车间隔来满足,法定发车间隔通常不超过60min,且在一些情况下限制在30min。有时候基于运力或成本�彩找婵悸牵�会设定发车间隔的下限值。现有的一些数学规划技术有助于解决线路设计和服务频率问题。Furth和Wilson(1981)采用了这一技术以确定合适的发车间隔,同时满足社会效益最大化、预算总额、车队规模和车辆保有量的限制条件。然而,因为数学规划模型在最优化分析方面不能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所以很难得到应用。

  本章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阐述了基于站点调查数据(最大客流)确定发车频率的两种方法。第二,提出基于跟车调查数据(断面客流)的另外两种方法。第三,建立了确定每种数据采集方法适合程度的标准。这四种方法都是基于Ceder(1984)的著作,并针对一条公交线路提出和分析的。之后是两个示例(其中一个为实例),最后是文献综述和习题。

  ……

前言/序言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Samuel,他在一家大型公交企业作为驾驶员和财务人员工作了30多年;献给我的母亲Anna,祝愿她健康长寿。首先,非常感谢北京交通大学关伟教授承担了本书中文版的翻译工作,关伟教授及其团队也是2010年本书第1版的译者。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第2版中有2/3的内容来自于第1版,另外1/3的内容来自于近年研究的新成果。

  我很高兴看到从2010年至今,有很多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使用本书中文第1版。我每年到中国访学时,都会注意到有许多中国学生带着本书2010年的中文版来参加我的讲座和研讨会,甚至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能看到中国学生带着2010年中文版来上课的类似情景。毫无疑问这是本书内容引起越来越多关注的一个指标,我相信中文第2版的出版将继续提高其关注度。为此,这里引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 “努力不是为其成功,而是为了其价值。”

  能否成功引入新的概念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评价一本专业书籍价值的依据。通过学习书本的内容,要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该理念也是本书第2版撰写的指导方针。最后,我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另一句话作为结束语: “教育并不是单纯学习知识,而是训练头脑如何去思考。”

  于新西兰奥克兰2016年3月Avishai Ceder教授从1981年起作为访问教授就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讲授“公共交通运营规划”等课程,是公共交通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现任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自2007年起,Avishai Ceder教授多次到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访问讲学,并介绍了凝聚他30多年研究成果的专著《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理论、建模及应用》(第1版),该书由Elservier公司于2007年出版,并被国外多所大学选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2010年,《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理论、建模及应用》的中文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内一些大学将其选作公交方面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2016年,Avishai Ceder教授在第1版的基础上,完成了《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的工作,该书由Taylor & Francis集团旗下的CRC出版社出版。与第1版相比,第2版更新和增加了其中大约1/3的内容,诚如书名微调所体现,这一版重点增加了公交出行乘客心理和行为、公交运营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在第1版中文翻译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的中文翻译工作终于完成。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本书与同类教材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与实践紧密结合,广泛适用于研究人员、教师、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公交实践人员的优秀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希望本书能对我国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领域教学活动中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对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的实践活动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全书由关伟负责统译和统校工作。北京交通大学高自友教授为本书的翻译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除参加第1版翻译工作的人员外,重点参加第2版翻译工作的教师有黄爱玲、李宝文、马继辉、张文义、熊杰等,研究生有江世雄、郭戎格、郑思瑶、韩光胤、周传钰、段畅、王俊兵等。这里特别感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城市公共交通”课程组的各位老师,他们有5年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实践教学经验,为本书中文版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 2012CB7254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 71621001)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译者水平所限,书中翻译内容不准确甚至错误之处难以避免,恳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指正。

  关伟于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4月本章提纲

  撰书动机

  本书特色

  本书结构

  评语

  撰书动机

  下面这个故事,可能会帮助读者理解本书的撰书动机: 一艘大船在汹涌澎湃的海面上航行,船长的女儿正在甲板上开心地玩耍。突然,一阵狂风袭来,小女孩被卷入了大海。船长急忙命令水手们下海救人,但是却没有人敢冒这个险。情急之下,船长只能向旅客们求助,并承诺给下海救人的英雄一笔巨额赏金。这时,一个大胡子男人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水手们急忙抛下救生艇,最后这个男人成功地把小女孩救了回来。船长非常兴奋地上前拥抱那个英雄以示感谢,但是大胡子男人却一把推开了船长,愤怒地吼道: “刚才是哪个混蛋把我推下去的!”

  以下是推动我撰写本书的动力。在1967年至1971年之间,我是以色列国家公交公司EGGED的一名驾驶员,这家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公交公司之一,拥有4000多辆公交车。在取得公交驾驶员驾照之前,我曾经学过公交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是拿到了公交驾驶员驾照之后,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第二个撰书动机源于我在EGGED从事咨询工作的经历(1975—1985年),那段时间我每天都要处理大量公交运营和规划问题。第三个撰书动机源于1981年我应邀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Nigel Wilson教授共同讲授一门公交运营规划的暑期课程,该门课程在2003年之前一直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必修课。从2006年至今,我与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的Graham Currie 教授共同讲授两门公交方面的短期课程。

  事物总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迄今为止,我已经在阿德莱德、奥克兰、波士顿、布里斯班、加利福尼亚、中国香港、以色列、墨尔本、罗马、珀斯、悉尼、惠灵顿等地讲授过公交运营规划课程。在公交领域,我积累了长达40余年的教学、科研和现场经验,因此,希望本书能够为从事此领域工作、学习的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和公交实践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本书特色

  本书中有2/3的内容来源于2007 年出版的第1版,其余1/3的内容为更新和新增内容。书中使用简洁的“公交”一词来表示公共交通。本书旨在为全世界的公交实践人员和研究人员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促成两者之间更多的合作和互动,以便共同改善公交服务水平。亨利·福特曾经说过: “失败乃成功之母。”因此,本书将包括两类内容: ①已实施的公交服务,以及以往的经验教训; ②新的概念和理念。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各章之间相对独立,并对公交领域内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综述,此外,各章还提供了参考文献以供读者进一步阅读。部分含有数学模型的章节,对于公交实践人员来讲可能不易理解,但仍希望他们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并认真阅读其中的实践案例。同时,研究人员可能会发现某些内容过于冗赘,然而,这些冗赘对于公交实践人员和本科学生却很有必要。鉴于此,本书的撰写原则可概括为: ①问路两次胜过迷路一次; ②确定性优先于简洁性。

  本书结构

  每章的开头是“学习指导”,旨在为公交实践人员提供一些实用信息。“学习指导”建议公交实践人员可以忽略各章中理论性较强的部分,因此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各章重点。

  本书结构在第1章中有所描述。总的来说,讨论了以下5个主题:

  (1) 公交规划概述和数据采集的必要性(第1,2章);

  (2) 公交时刻表的设计与优化、车辆行车计划和司售人员排班(第3~9章);

  (3) 乘客需求和客流分析(第10,11章);

  (4) 围绕运营计划和乘客行为的公交服务、路网和线路设计(第12~17章);

  (5) 公交服务可靠性、运营策略和公交运营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第18~20章)。

  本书中更新内容较多的章节包括第5,8,12和15章,新增章节包括第13,14和19章。

  以上含有定量分析的章节,都在各章结尾提供了习题,以便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各章内容(除第1,2和20章之外),书后附有习题答案。各章的最后一节是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除第1,7章外),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将核心内容放在每章的前面,只是在结尾为部分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文献,以便其进一步延伸阅读。

  评语

  一本专著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除了帮助读者掌握书中的内容以外,还要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的动力,这一指导思想也将贯穿本书始终。

  本书力图使用诙谐幽默的写作手法,正如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所言: “当一件事看起来滑稽可笑时,就需要用心发现它背后隐藏的真相。”很多人都建议我撰写专著的时候要尽可能采用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因此在各章的“学习指导”中,我采纳了大家的建议。

  Avishai (Avi) Ceder

  Auckland, New Zealand, Haifa, Israel首先,再次感谢为本书第1版做出贡献的所有人。第2版中有2/3的内容来源于2007 年出版的第1版,其余1/3的内容为更新和新增内容。

  其次,特别感谢我奥克兰大学以前和现在的博士生。在过去的7年里,我与他们在新的科研方向上共同探索前行,共享提出新理念与新方法的欢欣喜悦。感谢Subeh Chowdhury博士(目前是奥克兰大学的员工)在换乘点公交用户行为方面的研究;感谢Stephan Hassold博士(新西兰航空的OR分析师)在不同车型条件下时刻表和行车计划编制方面的出色工作;感谢Supun Perera对文献综述更新所做的贡献,我们之间有很多愉快的交谈。同时也对我目前在读的3位博士生表示感谢: Tao Liu非常努力,在公交实时控制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Mahmood Mahmoodi Nesheli非常勤奋,在公交运营策略建模方面做了前沿性的研究;Mahdi Amiripour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公交网络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后,衷心地感谢我的妻子Selina (史兰)对我的鼓励、爱和理解。感谢我的三个儿子和儿媳Roy和Roni,Ohad和Liat,Dror和Valerie,我的七个孙辈Eran,Elad,Yael,Yahli,Naama,Gefen和Jonathan,感谢我的妈妈Anna,我的兄弟Tuli,Hagai及所有帮助我完成本书第2版的亲人们。

  欢迎读者对本书提出反馈意见。


《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 是一本旨在全面深入探讨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管理与优化问题的专业著作。本书第二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 extensive 的更新与拓展,更加聚焦于当前公共交通领域面临的关键挑战与前沿发展,为从业者、研究者和学生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涵盖了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的各个核心环节。首先,它从宏观层面入手,详细阐述了公共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分析了其在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以及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探讨了不同层次的规划方法,包括区域交通规划、城市总体交通规划以及专项公共交通规划,并详细介绍了各类规划工具与技术,如客流调查与预测、出行需求建模、线网规划、站点布局优化等。 在建模方面,本书强调了数学模型在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中的核心地位。它系统介绍了多种经典的以及最新的建模技术,涵盖了从宏观出行选择模型到微观个体仿真模型,以及针对特定问题的模型,如: 出行需求模型: 详细讲解了四阶段模型(生成、分布、模式选择、分配)及其演进,并介绍了基于行为理论的离散选择模型,如Logit模型、Nested Logit模型、混合Logit模型等,用于理解和预测居民的出行模式选择行为。 线网规划模型: 提供了多种基于优化理论的公交线网设计模型,包括以最小化总出行时间、最大化覆盖率或最小化运营成本为目标的模型,并探讨了如何平衡不同指标的冲突。 时刻表与发车频率优化模型: 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确定公交车的最佳发车频率和时刻表,以减少乘客等待时间、提高车辆利用率、避免过度拥挤或空载。 场站布局与换乘设计模型: 探讨了最优公交枢纽站选址、换乘设施布局等问题,并介绍了相关的空间分析与优化模型。 运营调度与资源配置模型: 针对公交车辆调度、驾驶员排班、车辆维护计划等运营层面的问题,本书也提供了相应的优化模型与算法。 交通仿真模型: 介绍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并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仿真工具来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性能,如延误、拥挤程度、乘客满意度等。 在应用层面,本书紧密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上述模型与方法的实际应用。作者们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功实践经验,涵盖了不同规模城市、不同类型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轻轨、公交、BRT等)的规划与运营案例。这些案例深入分析了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的策略以及取得的成效,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特别地,本书更加关注: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运营: 详细分析了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系统的选线、站点设置、线路容量、时刻表编制、换乘枢纽设计等关键问题。 地面公交系统优化: 深入探讨了公交线路优化、站点优化、BRT系统设计、公交优先策略等内容,以提升地面公交的效率和吸引力。 多模式交通衔接: 强调了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如公交与地铁、公交与慢行交通、公交与共享出行)的无缝衔接,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换乘设计来提升整体出行效率。 公共交通枢纽规划与管理: 详细介绍了交通枢纽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换乘流线设计、客流组织、信息服务等内容。 智能交通系统(ITS)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 探讨了实时乘客信息系统(RTPI)、自动车辆定位(AVL)、智能调度系统、电子支付系统等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公共交通的规划与运营。 公共交通政策与法规: 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交通政策框架,如票价政策、补贴机制、服务标准、交通枢纽管理条例等,以及这些政策对规划和运营的影响。 在行为方面,本书将乘客行为研究置于重要位置,认识到理解和预测乘客行为是实现有效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的关键。本书深入探讨了: 出行行为的理论基础: 引入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出行行为理论,如效用最大化理论、有限理性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等。 出行模式选择行为: 详细分析了影响乘客选择公共交通、私家车、自行车、步行等出行模式的各种因素,包括出行成本(时间、费用)、舒适度、可靠性、便捷性、安全感、社会因素等。 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感知与满意度: 探讨了乘客对公交线路、车辆、站点、信息服务、票价等方面的感知,以及这些感知如何影响其满意度和忠诚度。 行为改变策略: 研究了如何通过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实施激励措施、加强信息引导等手段,来鼓励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从而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 用户体验设计: 强调了从乘客角度出发,优化公共交通的整个服务流程,包括信息获取、购票支付、候车、乘车、换乘等各个环节,以提升用户体验。 《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其前瞻性。本书不仅涵盖了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还积极关注了当前公共交通领域的新趋势和新技术,例如: 大数据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利用海量出行数据、交易数据、传感器数据等,进行更精准的出行需求分析、客流预测、运营监控与优化。 人工智能(AI)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 讨论了AI在智能调度、预测性维护、乘客行为分析、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潜力。 共享出行与公共交通的融合: 分析了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兴出行方式与传统公共交通如何协同发展,形成一体化出行解决方案。 可持续交通与绿色出行: 强调了发展零排放公共交通、推广慢行交通、减少交通碳排放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相关的规划与政策。 面向未来的公共交通系统: 展望了下一代公共交通系统可能的发展方向,如按需响应式公交、自动驾驶公交、城市空中交通等。 本书的语言清晰流畅,图表丰富,有助于读者理解复杂的概念和模型。它既是公共交通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也是从事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公共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的实用指南。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建立起对公共交通系统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掌握进行科学规划、高效运营和用户导向式设计的必备知识与技能,为构建更具活力、更加便捷、更加可持续的城市交通体系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部分,就是它对“行为”的深度挖掘。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将出行者视为理性决策的主体,认为他们总是追求最低成本、最高效率。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人的行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引入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从认知偏差、社会规范、习惯养成等多个角度,去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种出行选择。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感知价值”和“出行习惯”的讨论。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即使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对不同出行方式的感知价值也会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有些人可能因为公交车上的拥挤和不确定性而更倾向于私家车,即使后者在经济上并不划算。而一旦形成某种出行习惯,即使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出现,人们也很难轻易改变。这种对个体行为的细致入微的洞察,为我们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公共交通政策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它让我意识到,要真正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不能仅仅依靠硬件的改善,更要从心理层面去影响和引导出行者。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城市交通的未来充满好奇,尤其是公共交通在其中的角色。这本《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真的是我读过的关于公共交通最全面、最深入的书籍之一。它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是从人的行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公共交通的意义。 书中关于“应用”的部分,让我看到了公共交通如何能够真正改变一个城市的格局,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它不只是单纯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更是通过优化交通结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绿色交通”和“慢行交通”的探讨,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思考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非常有启发。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很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分析,又不乏生动的案例故事。读起来一点都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反而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它让我明白,公共交通规划不仅仅是工程技术问题,更是关于如何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宜居的城市。

评分

作为一名在基层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我深知做好公共交通规划和运营工作的不易。这部《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真的是我工作中的一本宝典。它里面提到的很多理念和方法,都是我们一线实践中非常需要的。 比如,书中对于“运营”部分的详细阐述,不仅仅是关于车次安排、时刻表制定这些基础内容,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它还强调了如何结合实际的客流数据,动态地调整运营策略,这对于我们应对高峰期客流压力、低谷期资源浪费等问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比如智能调度系统、实时信息发布系统等,来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这让我想起我们城市最近在推行的智慧公交系统,书中的一些理念正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新技术,让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

评分

我是一名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学交叉领域比较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偶然间在书店看到了这本《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让我非常着迷。 它不仅仅是关于“交通”,更是关于“人”和“城市”。书中对“行为”的分析,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人们的出行选择。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因素,比如从众心理、群体行为等,对于解释为什么某些交通模式会受到青睐,或者为什么人们会抵触某些改变,都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解释。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可持续交通”的探讨,它不仅仅关注效率,更关注环境和社会公平。这让我意识到,公共交通的未来,不仅仅在于技术的发展,更在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绿色的城市生态系统。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城市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对“应用”部分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都会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书中列举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真实案例,从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独特挑战,应有尽有。这些案例分析非常细致,不仅介绍了采用了什么样的规划模型和运营策略,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这让我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也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我尤其喜欢它对“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探讨,以及如何通过多模式交通的整合来提升整体出行效率。这在当前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的问题,而是提供了多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评估。读完这些案例,我仿佛置身于世界各地的交通规划现场,亲身感受着这些策略带来的改变。这本书的案例部分,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让我对未来的公共交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

我是一位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一直在为毕业论文选题而烦恼。偶然间翻到了这本《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感觉像是找到了救星一样。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几乎涵盖了公共交通规划和运营的所有重要方面。 尤其是我对“建模”这部分特别感兴趣。书里详细介绍了各种交通流模型、出行行为模型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对于城市公交线路的优化,书中提供的模型和方法论,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它不仅讲清楚了模型背后的原理,还结合了大量的图表和案例,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而且,它还提到了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交通预测,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想要深入研究的方向。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多的灵感和素材,我现在觉得毕业论文的选题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也充满了信心。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对公共交通的发展非常关注。当我拿到《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这本书时,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阅读,结果却给了我极大的惊喜。 它不仅仅是一本专业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公共交通如何能够构建一个更美好、更绿色的城市。书中关于“应用”的部分,列举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展示了公共交通如何能够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居民的出行便捷度和生活品质。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公共交通发展中遇到的挑战,而是提供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服务水平,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来鼓励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这本书让我明白,公共交通不仅仅是出行工具,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评分

我是一名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者,每天都在和“如何让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如何提高运营效率”这些问题打交道。这本书《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书中关于“运营”的部分,给我提供了很多创新的思路。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需求响应式公交”和“微循环公交”的讨论,这些模式在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方面,非常有潜力。 同时,书中对“行为”的深入剖析,也让我更加理解乘客的心理。比如,如何通过提升信息透明度、优化换乘体验来降低乘客的出行焦虑。这些看似细微之处,却能极大地影响乘客的出行选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运营管理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也更加有信心去推动我们系统的优化和升级。

评分

我是一名在一家大型咨询公司工作的分析师,我们经常需要为客户提供城市交通方面的解决方案。最近,我把《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作为参考书籍,它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建模”方面,这本书提供的模型框架非常扎实,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性。它不仅介绍了经典的交通模型,还包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来优化交通预测和调度。这对于我们进行复杂的交通仿真和规划分析非常有帮助。 更重要的是,书中对“行为”的深入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和出行者的真实想法。我们不再是简单地提供技术方案,而是能够从行为学的角度,去设计更符合人性的交通服务。这使得我们的方案更具可行性和说服力。这本书的案例研究也非常丰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评分

我是一名在城市规划领域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兵,最近有幸拜读了《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建模、应用及行为(第2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启发。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个行业,尤其是公共交通领域,既需要宏观的视野,也需要对微观细节的极致把握。这本书恰恰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首先,它在“建模”这部分的处理,绝对是颠覆性的。以往我接触的很多建模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公式和算法,让人觉得难以落地。但这本书不同,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从最基础的交通需求生成、出行模式选择,到复杂的路径选择和客流分配,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尤其是对于动态模型和集成模型的部分,作者的阐述不仅详尽,而且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城市交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让我这种有点“理论恐慌症”的读者都能豁然开朗。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算”,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算”,以及“算出来的结果意味着什么”。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尤其欣赏它对“行为”的建模,不再是把人当成简单的“节点”或者“需求源”,而是深入剖析了人的出行决策过程,考虑到了时间、成本、舒适度、可达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让整个建模过程更具现实意义,也让预测结果更加精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