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

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茂金 著
图书标签:
  • 油气藏
  • 核磁共振
  • 测井
  • 储层评价
  • 物理
  • 地质
  • 油田
  • 勘探
  • 开发
  • 地球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94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34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围绕油气储层石的核磁共振探测机理出发,论述了核磁共振测井理论、响应机理和响应特征,系统建立了不同岩性地层的核磁共振测井解释模型和理论,并开展了多维核磁共振探测理论,流体识别方法,并介绍了岩石孔隙尺度的核磁共振特性。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核磁共振测井基本原理 1
1.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
1.1.1 原子进动理论 2
1.1.2 自由衰减信号探测 2
1.2 核磁共振弛豫机理 3
1.2.1 表面弛豫 4
1.2.2 扩散弛豫 4
1.2.3 流体弛豫 5
1.3 核磁共振谱方程 6
1.4 核磁共振成像测井 8
1.4.1 核磁共振测井基本原理 8
1.4.2 核磁共振测井观测方式与采集成果 9
第2章 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方法 15
2.1 回波信号预处理方法 15
2.1.1 回波信号合成 15
2.1.2 回波信号滤波 16
2.2 回波信号反演方法 19
2.2.1 基本原理与多指数拟合 19
2.2.2 反演方法 21
2.2.3 处理流程 25
2.3 实例分析 26
第3章 核磁共振测井解释理论与复杂碎屑岩应用 30
3.1核磁共振测井解释方法 30
3.1.1 孔隙度计算 30
3.1.2 束缚水体积计算 31
3.1.3 渗透率计算 32
3.1.4 饱和度评价 34
3.2 核磁共振测井流体识别方法 35
3.2.1 时间域分析 35
3.2.2 扩散分析 39
3.2.3 结合常规测井参数计算 41
3.3 核磁共振测井解释实例与分析 42
3.3.1 储层识别与划分 42
3.3.2 储层空间类型划分 45
3.3.3 孔隙结构研究 47
3.3.4 核磁共振测井流体识别 49
第4章 有机页岩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 56
4.1 页岩核磁共振响应特征 56
4.1.1 核磁共振数值模拟与响应特征 57
4.1.2 核磁共振实验与响应特征 61
4.2 核磁共振解释模型和测井解释方法 63
4.2.1 影响因素分析 63
4.2.2 核磁共振测井解释模型 65
4.2.3 实例分析 71
4.3 有机页岩的分形维研究 75
4.3.1 页岩储层的分形维研究 75
4.3.2 分形维数的确定 76
4.3.3 分形维对页岩孔隙结构的表征 77
第5章 火成岩核磁共振影响因素与测井解释方法 81
5.1 国内外研究进展 81
5.2 火成岩核磁共振影响因素实验分析 83
5.2.1 火成岩岩石物理实验 83
5.2.2 火成岩核磁共振影响因素分析 90
5.3 火成岩核磁共振理论分析 97
5.3.1 核磁共振弛豫理论 97
5.3.2 核磁共振数值模拟及其分析 100
5.4 火成岩核磁共振校正与数据处理方法 107
5.4.1 核磁共振测井校正方法 108
5.4.2 实例分析与检验 112
5.5 火成岩核磁共振测井解释方法 117
5.5.1 火成岩 NMR渗透率计算 117
5.5.2 火成岩饱和度评价 118
5.5.3 核磁共振测井解释实例 120
第6章 多维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 123
6.1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理论 123
6.1.1 二维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24
6.1.2 混合反演算法与算例 125
6.1.3 采集参数设计 131
6.1.4 信噪比的影响 137
6.2 三维核磁共振测井与响应特征 139
6.2.1 三维核磁共振反演方法 139
6.2.2 反演效果对比与分析 142
6.3 三维核磁共振解释方法 150
6.3.1 采集参数优化 150
6.3.2 流体定量解释与评价方法 157
6.4 多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及其应用 159
6.4.1 MRScanner测井技术概述 159
6.4.2 储层参数评价方法 161
6.4.3 核磁共振采集模式及实例分析 163
第7章 孔隙尺度核磁共振微观响应 176
7.1 孔隙尺度核磁共振数值模拟 176
7.1.1 NMR弛豫机理 177
7.1.2 随机行走法模拟方法 177
7.1.3 沉积岩孔隙尺度核磁共振微观响应 179
7.2 实际砂岩孔隙尺度核磁共振响应 182
7.2.1 Berea砂岩核磁共振响应 182
7.2.2 致密砂岩核磁共振响应 184
7.3 数字岩心流体模型构建与核磁共振微观响应 187
7.3.1 数字岩心流体模型构建 187
7.3.2 数字岩心微观核磁共振响应 190
7.3.3 两相流体数字岩心核磁共振微观响应 194
7.4 实际页岩孔隙尺度核磁共振数值模拟与微观响应 196
7.4.1 页岩数字岩心构建与特征 196
7.4.2 核磁共振数值模拟与微观响应 197
参考文献 200
《地震勘探原理与技术》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现代地震勘探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及其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广泛应用。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高效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通过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其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能够揭示地下地质构造、岩性分布及流体信息,为油气藏的发现和评价提供至关重要的依据。 理论基础: 本书从基础的弹性波理论出发,详细介绍了地震波的产生、传播、衰减以及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反射与折射规律。重点阐述了地震勘探所依赖的关键物理原理,包括叠加原理、惠更斯原理等。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探讨了地震数据采集的各种技术,如二维、三维地震勘探的激发和接收方式,各种新型地震采集技术的优势与局限,例如全方位地震采集、节点地震采集等。 数据处理与成像: 海量的原始地震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处理才能转化为具有地质意义的图像。本书详细介绍了地震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包括: 数据预处理: 噪声压制(如规则噪声、随机噪声的压制技术)、静校正(地表不平度和低速带的影响)、动校正(远道效应的补偿)等。 偏移成像: 这是地震数据处理中最核心的环节之一,旨在将地下反射点精确地归位到其真实的地质位置。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偏移方法,从传统的Kirchhoff偏移到更先进的叠前深度偏移(SDM)和叠前时间偏移(STP),并详细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计算精度和效率。 速度分析: 精确的速度模型是偏移成像质量的关键。本书介绍了多种速度分析技术,包括Dix堆、速度谱分析、残差速度分析等,并探讨了速度分析在地质解释中的重要性。 数据增强与可视化: 介绍了一些数据后期处理技术,如增益恢复、均衡化、特征提取等,以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从而更好地揭示地下细节。 应用与解释: 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点阐述了地震勘探在地质解释中的应用。 构造解释: 如何通过地震剖面识别断层、褶皱、不整合等构造形态,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岩性识别与预测: 如何利用地震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等信息(AVO分析、波形分类)来预测地下岩性,区分砂岩、泥岩等,并识别储层。 流体识别: 重点介绍如何通过地震数据分析识别油气水等流体性质,例如利用AVO(振幅随偏移距变化)分析来预测流体饱和度。 储层参数预测: 结合其他地球物理数据和测井资料,利用地震反演技术预测储层的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关键参数。 地震属性分析: 详细介绍各种地震属性(如振幅、能量、频率、相位、曲率、梯度等)的计算方法及其地质意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属性来识别和描述储层特征、断层和裂缝等。 时移地震与监测: 探讨了时移地震在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如监测油气藏的动态变化、评估注水效果、预测生产趋势等。 新兴技术与发展趋势: 本书还关注地震勘探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前沿技术,如: 全波形反演(FWI): 作为一种能够利用更全面的地震波信息来精确构建地下速度模型的高级反演技术,其原理、应用和面临的挑战。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如何利用AI技术加速数据处理、提高解释效率、实现更精细化的储层预测。 非常规油气藏的地震勘探: 针对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特点,介绍相应的地震勘探策略和解释方法。 结构与特色: 本书理论严谨,公式推导清晰,配以大量图例和实例,直观易懂。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性强。不仅适合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地球物理、地质、油藏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掌握地震勘探的理论精髓,熟练运用各种处理解释技术,并对该领域的前沿发展有深入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动态保持着高度关注,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地下油气藏真实情况的先进技术。《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书中对核磁共振测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非常扎实的阐述,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到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再到具体的拉莫尔方程和Bloch方程,都做了清晰的推导和讲解。让我这个非物理专业出身的人,也能逐步理解核磁共振信号的产生和衰减过程。在实际应用层面,这本书可谓是“干货”满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核磁共振信号的定量解释”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T2谱来计算储层的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和可动流体饱和度。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展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核磁共振测井数据是如何被用来进行储层评价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非均质储层评价”的讨论。作者深入分析了核磁共振技术在评价裂缝性储层、孔洞性储层以及页岩油气藏等复杂储层方面的优势,并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解释策略。这对于我们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油气勘探环境,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对核磁共振测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在未来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介绍,更是将理论与实际勘探开发紧密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系统、实用的核磁共振测井解决方案。

评分

《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最实用、最有价值的专业书籍之一。我一直对油气藏的评价技术非常关注,而核磁共振测井,作为一种能够直接反映储层流体和孔隙结构的先进技术,更是备受瞩目。书中对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的讲解,非常详尽,从原子核的自旋到磁场对原子核的影响,再到不同弛豫机制的机理,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核磁共振信号的产生与衰减”的讲解,它不仅解释了宏观的物理现象,更深入地剖析了微观的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让我对核磁共振信号的物理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应用方面,书中对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流体识别与饱和度计算”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核磁共振信号的不同弛豫时间段来识别和计算油、气、水等不同流体的饱和度。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展示了核磁共振测井在区分不同流体、评价储层含油气性方面的独特优势。书中还探讨了核磁共振测井在评价储层孔隙结构、渗透率等关键参数方面的能力,并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其在解决复杂储层评价难题中的巨大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介绍,更是将理论与实际勘探开发紧密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评分

阅读《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到书中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公式和概念,而是饱含着作者对油气藏探测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书中关于核磁共振测井仪器原理的部分,虽然技术性很强,但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复杂的仪器结构和工作流程分解开来,使得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对其工作原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类型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的比较分析,例如梯度场和均匀场仪器在响应特征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这对于读者选择合适的测井工具,以及理解不同仪器数据的异同,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应用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计算中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数据来佐证。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特定孔隙尺寸分布”的讨论,作者如何通过核磁共振信号反演来获取不同尺度孔隙的信息,这对于深入认识储层非均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高阶的应用,比如利用核磁共振数据进行水驱效率评估、储层损伤评价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核磁共振技术在油气藏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教会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会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评分

拿到《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其厚重的学术分量所震撼。我是一名在该领域工作的工程师,对核磁共振测井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在某些方面不够深入。《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书中对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的讲解,从宏观磁场到微观粒子,循序渐进,逻辑严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弛豫机制”的深入剖析,理解了表面弛豫、体积弛豫、扩散弛豫等不同机制对T1和T2弛豫时间的影响,这对于准确解释核磁共振数据至关重要。在应用层面,书中详尽介绍了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参数计算中的具体方法。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渗透率评价”的部分。作者系统地梳理了多种基于核磁共振数据的渗透率预测模型,并结合大量的实例数据进行了验证。这对于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渗透率评价难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核磁共振技术在页岩油气藏评价中的应用,包括有机质孔隙、无机质孔隙以及微裂缝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识别和评价方法。这对于我目前参与的非常规油气项目,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能帮助初学者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能为资深从业者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和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评分

坦白说,《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在此之前,我对核磁共振测井的认识仅限于模糊的概念,知道它能“看到”地下流体,但具体原理和方法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地引领我走进这个复杂的学科。书中对核磁共振信号产生机理的讲解,从宏观的磁场环境到微观的原子核运动,都描绘得绘声绘色。我尤其对“弛豫”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理解了T1和T2弛豫时间是如何反映流体与岩石骨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核磁共振信号反演解释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反演算法,如指数求和法、核函数法等,并分析了不同算法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真实测井数据及其对应的解释结果,让我直观地看到了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勘探成果的。我反复阅读了关于页岩储层核磁共振响应特征的章节,作者深入剖析了页岩孔隙结构复杂、有机质含量高等因素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释方法。这对于当前非常热门的非常规油气开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核磁共振测井在解决复杂储层评价难题中的巨大潜力。它的内容涵盖面广,深度适宜,对于有志于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领域感兴趣的科研人员来说,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

当我翻开《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想到它会给我带来如此大的启发。作为一名地质勘探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更精确地描述地下储层特性的技术。《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工具。书中对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的讲解,非常到位。我尤其对“弛豫时间”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了质的提升,理解了T1和T2弛豫时间是如何反映流体与岩石骨架之间相互作用的,以及它们如何与孔隙尺寸、流体性质等因素相关联。在应用方面,书中对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孔隙度与渗透率预测”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核磁共振数据来预测储层的孔隙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些经验模型,预测储层的渗透率。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例数据,展示了核磁共振预测结果与常规测井和岩心分析结果的一致性,这让我对核磁共振技术在储层评价中的可靠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还对核磁共振测井在致密储层、页岩油气藏等复杂储层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勘探开发挑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对于有志于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领域感兴趣的科研人员来说,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说实话,阅读过程是一次相当充实且具有挑战性的体验。一开始,我抱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疑虑的心情翻开它,毕竟“核磁共振测井”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在书本的扉页上显得有些高深莫测。然而,随着章节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严谨的理论推导和生动翔实的案例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从核磁共振的基本物理原理,如自旋、弛豫时间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公式推导上,而是巧妙地将这些理论与油气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窥见其应用价值。例如,在解释T2弛豫时间与孔隙度的关系时,作者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和实际测井曲线,生动地展示了不同岩性、不同流体性质对T2谱的影响,这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核磁共振响应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比如致密储层、页岩油气藏等,这些都是当前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作者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还列举了大量国内外实际勘探项目的成功案例,让我看到了核磁共振测井在解决实际勘探难题中的强大能力。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组织这些内容时付出的巨大心血,力求将最前沿的知识以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的深度,更在于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书籍之一。我一直对油气藏的地下特性充满了好奇,而核磁共振测井技术,正是解开这些地下奥秘的一把金钥匙。书中对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的讲解,深入浅出,将复杂的物理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核磁共振信号的采集与处理”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核磁共振仪器,以及如何对采集到的原始信号进行去噪、滤波、增益等处理,以获得高质量的核磁共振数据。这为后续的解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应用方面,书中对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流体识别和饱和度计算中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反复阅读了关于“束缚水和可动水识别”的章节,作者通过对T2谱的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区分不同弛豫时间范围内信号所代表的流体性质。这对于油藏开发中的水量、油量评估至关重要。书中还探讨了核磁共振技术在评价储层渗透率和孔隙结构方面的能力,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展示了其在解决复杂储层评价难题中的巨大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评分

《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油气藏地下世界的新大门。在阅读之前,我仅有的知识是来自一些科普文章,对核磁共振测井的概念仍然模糊不清。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核磁共振测井的学科体系,从基础的物理概念,到复杂的信号处理,再到最终的储层解释,层层递进,逻辑严谨。我对书中对“核磁共振信号的产生与衰减”的详细讲解印象尤为深刻。作者不仅解释了宏观的磁场如何影响原子核的自旋,更深入地剖析了微观层面的弛豫机制,如分子运动、化学交换、表面吸附等,并解释了这些机制是如何影响T1和T2弛豫时间的。这一点让我对核磁共振信号的物理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应用方面,书中详细阐述了核磁共振测井在区分不同流体性质(油、气、水)方面的独特优势。我反复研究了书中关于T2谱与流体饱和度、孔隙度之间关系的图谱,并对照了实际的测井数据,这些直观的对比让我对核磁共振在流体识别方面的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数据来评价储层的渗透率,特别是对低渗透、致密储层,核磁共振的方法尤其显得重要和有效。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实际案例,这些案例的分析让人信服,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对于石油工程领域的学生和从业人员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当我拿到《油气藏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厚实的体量和专业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对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充满了兴趣,尤其是核磁共振这种看似神秘的技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知识的渴求。书中对核磁共振测井的理论部分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从原子核的性质,到磁场的作用,再到不同弛豫机制的深入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中引用的那些经典的物理学原理,比如拉莫尔进动、布洛赫方程等,这些都为理解核磁共振信号的产生和衰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书中更是花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核磁共振测井在油气藏评价中的具体应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流体识别和产状分析的部分。书中通过对不同弛豫时间范围内信号的解读,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区分束缚水、自由水以及烃类流体。这一点对于油藏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准确的流体分析直接关系到油藏的开发潜力评估。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数据来计算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束缚水饱和度等关键参数。这些参数的获取,为油藏数值模拟和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争议性问题和技术难点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以客观的态度,结合实际数据,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运用核磁共振这个工具去“看”地下,去理解储层的真实性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