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陈献章集·王阳明集·王廷相集

李敖精编:陈献章集·王阳明集·王廷相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编
图书标签:
  • 李敖
  • 陈献章
  • 王阳明
  • 王廷相
  • 明代文学
  • 思想史
  • 哲学
  • 文化
  • 国学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7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4016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2
字数:426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简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8”选录了陈献章的《白沙子全集》、王守仁的《王文成公全书》和王廷相的《王氏家藏集》。陈献章一生致力于授徒讲学,弟子遍天下。为表彰其在学术上的重大贡献,1585年(明朝于万历十三年)将陈从祀孔庙,追谥文恭。其平生著述,后编为《白沙子全集》传世。《王阳明集》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凡是不行的,“不足谓之知”。《王廷相集》是一部研究王廷相思想及明代中期政治历史及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目录

陈献章集

导读 / 002

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 003

书 / 005

复张东白内翰 / 005

遗言湛民泽 / 006

与林郡博书 / 007

与林时矩书 / 009

与林缉熙书 / 009

与林缉熙书 / 010

与陈进士时周 / 011

与袁进士书 / 012

复林府尊 / 012

与黄太守 / 013

与张太守克修 / 013

与丘苏州 / 013

与钟地曹 / 014

与林春官 / 015

与吴惠州绎思 / 016

与汪提举 / 016

与顾别驾止建白沙嘉会楼 / 017

与余通守 / 018

复胡推府 / 019

与左知县 / 019

与顺德吴明府 / 020

与赵明府 / 021

答阳江柯明府 / 021

与任明府 / 022

与曹知县 / 022

与梁知县 / 023

与邝知县兄弟 / 023

与林郡博 / 023

复梁二教伯鸿 / 026

与湛民泽 / 027

回祝主簿 / 028

与宝安诸友 / 028

与邓胜之 / 029

复李世卿 / 030

与贺谘 / 030

答陈宗汤 / 030

与周文都 / 031

与梁贞 / 031

与罗冕 / 032

与郑文吉 / 032

与黎潜萧伦 / 033

与赵日新 / 033

与太虚 / 033

与郑举人 / 034

与邓球 / 034

与赵寿卿 / 035

与周用中兄弟 / 035

与李孔修 / 035

与范规 / 036

与赵汝夔 / 036

与董子仁 / 036

与张声远 / 037

与谭有莲 / 038

与陈德祯 / 038

复陈冕 / 038

与旧生陈魁 / 039

与容一之 / 039

与马贞 / 040

与陈秉常 / 040

与崔楫 / 041

与伍光宇 / 041

与陈德雍 / 042

与李德孚 / 043

与潘徐二生 / 044

与伍伯饶 / 044

与林蒙庵 / 044

与时矩 / 045

与谢伯钦 / 046

与潘舜弦 / 047

与庠中诸友 / 047

与僧文定 / 048

慰马默齐丧子 / 048

慰钟五 / 048

与林时表 / 049

王阳明集

导读 / 052

语录

卷一?传习录上 / 053

卷二?传习录中 / 089

答顾东桥书 / 090

启问道通书 / 104

答陆原静书 / 108

答欧阳崇一 / 117

答罗整庵少宰书 / 120

答聂文蔚 / 124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131

教约 / 132

卷三?传习录下 / 134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 169

答黄直卿书 / 170

答吕子约 / 171

答何叔京 / 171

答潘叔昌 / 172

答潘叔度 / 172

与吕子约 / 172

与周叔谨 / 173

答陆象山 / 173

答符复仲 / 173

答吕子约 / 174

与吴茂实 / 174

答张敬夫 / 174

答吕伯恭 / 175

答周纯仁 / 175

答窦文卿 / 176

答吕子约 / 176

答林择之 / 176

答梁文叔 / 177

答潘叔恭 / 177

答林充之 / 178

答何叔景 / 178

答林择之 / 179

答杨子直 / 179

与田侍郎子真 / 180

答陈才卿 / 180

与刘子澄 / 180

与林择之 / 181

答吕子约 / 181

答吴德夫 / 182

答或人 / 182

答刘子澄 / 183

文录

卷一?文 / 185

大学问 / 185

教条示龙场诸生 / 190

五经亿说十三条 / 192

山东乡试录 / 199

卷二?说 / 227

梁仲用默斋说 / 227

悔斋说 / 228

约斋说 / 228

示弟立志说 / 229

见斋说 / 231

矫亭说 / 232

谨斋说 / 232

夜气说 / 233

白说字贞夫说 / 234

刘氏三子字说 / 235

修道说 / 235

自得斋说 / 236

博约说 / 237

惜阴说 / 238

南冈说 / 238

卷三?序 / 241

罗履素诗集序 / 241

两浙观风诗序 / 242

别三子序 / 243

气候图序 / 245

送毛宪副致仕归桐江书院序 / 246

重刊文章轨范序 / 247

赠林以吉归省序 / 248

送宗伯乔白岩序 / 249

赠王尧卿序 / 250

别张常甫序 / 250

别方叔贤序 / 251

别王纯甫序 / 251

送章达德归东雁序 / 252

别湛甘泉序 / 253

别黄宗贤归天台序 / 254

寿汤云谷序 / 255

文山别集序 / 256

赠周莹归省序 / 257

赠林典卿归省序 / 258

赠陆清伯归省序 / 259

赠周以善归省序 / 259

赠郭善甫归省序 / 260

赠郑德夫归省序 / 261

紫阳书院集序 / 262

金坛县志序 / 263

别梁日孚序 / 264

大学古本序 / 265

礼记纂言序 / 266

象山文集序 / 267

送南元善入觐序 / 268

送闻人邦允序 / 270

送别省吾林都宪序 / 270

高平县志序 / 271

送李柳州序 / 273

送吕丕文先生少尹京丞序 / 274

卷四?记 / 276

兴国守胡孟登生像记 / 276

新建预备仓记 / 278

平山书院记 / 279

何陋轩记 / 280

君子亭记 / 281

远俗亭记 / 282

宾阳堂记 / 283

玩易窝记 / 283

东林书院记 / 284

应天府重修儒学记 / 285

重修六合县儒学记 / 286

观德亭记 / 288

重修文山祠记 / 288

亲民堂记 / 290

万松书院记 / 291

重修浙江贡院记 / 293

浚河记 / 294

提牢厅壁题名记 / 295

重修提牢厅司狱司记 / 296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 297

重修山阴县学记 / 299

从吾道人记 / 301

王廷相集

导读 / 306

慎言

序 / 307

道体篇 / 308

乾运篇 / 313

作圣篇 / 317

问成性篇 / 322

见闻篇 / 326

潜心篇 / 331

御民篇 / 337

小宗篇 / 343

保傅篇 / 347

五行篇 / 357

君子篇 / 363

文王篇 / 369

鲁两生篇 / 374

雅述

序 / 380

上篇 / 381

下篇 / 405

家藏集

刻齐民要术序 / 435

华阳稿序 / 437

近海集序 / 438

石龙集序 / 439

与薛君采 / 441

与范师舜 / 443

答许廷纶 / 444

答何粹夫 / 445

与王孔昭 / 448

答吴宿威太守 / 450

与徐都阃溥 / 451

答何粹夫论五行书 / 452

与彭宪长论学书 / 454

答薛君采论性书 / 457

与郭价夫论寒暑第二书 / 461

策问 / 464

太极辩 / 466

五行辩 / 468

汉儒河图洛书辩 / 471

横渠理气辩 / 473

阳月阴月辩 / 475

石龙书院学辩 / 477

先天图辩 / 479

性辩 / 481

五行配四时辩 / 483

数辩 / 485

玄浑考 / 487

风水 / 490

答孟望之论慎言 / 492

答顾华玉杂论 / 496

答天问 / 499

内台集

答何柏斋造化论 / 520

送刘伯山之广灵令序 / 533

送半洲蔡先生巡抚山东序 / 535

栗应宏道甫字说 / 537

杜研冈集序 / 539


精彩书摘

答欧阳崇一

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日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先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工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月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之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崇一于此等处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语意未莹,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学者之蔽,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之岁着前一病,近又着后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来书又云:“师云:‘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窃意觉精力衰弱,不足以终事者,良知也。宁不了事,且加休养,致知也。如何却为两事?若事变之来,有事势不容不了,而精力虽衰,稍鼓舞亦能支持,则持志以帅气可矣。然言动终无气力,毕事则困惫已甚,不几于暴其气已乎?此其轻重缓急,良知固未尝不知,然或迫于事势,安能顾精力?或困于精力,安能顾事势?如之何则可?”

“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之意,且与初学如此说,亦不为无益。但作两事看了,有病痛。在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若云“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较计成败利钝而爱憎取舍于其间,是以将了事自作一事,而培养又别作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义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病,便不是致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所云“鼓舞支持,毕事则困惫已甚”,又云“迫于事势,困于精力”,皆是把作两事做了,所以有此。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凡此皆是致良知之意欠诚一真切之故。《大学》言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曾见有恶恶臭,好好色,而须鼓舞支持者乎?曾有毕事则困惫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势,困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从来矣。

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亿。夫逆诈即诈也,亿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亿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不逆不意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亿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忆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无自欺也,虽不忆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亿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尝虞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答罗整庵少宰书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所见而遂以为极则也。”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有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覆晓谕,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同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来教谓某“《大学》古本之复,以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补之传”。非敢然也。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失在于过信孔子则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传也。失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既明白而可通;论其工夫,又易简而可入,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与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误?而遂改正补缉之,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来教谓:“如必以学不资于外求,但当反观内省以为务,则正心诚意四字亦何不尽之有?何必于入门之际,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诚然诚然。若语其要,则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详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为精一之学,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夫谓学必资于外求,是以己性为有外也,是义外也,用智者也;谓反观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此可以知格物之学矣。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实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谓穷理以尽性也。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学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认理为外,认物为外,而不知义外之说,孟子盖尝辟之,乃至袭陷其内而不觉,岂非亦有似是而难明者欤?不可以不察也。凡执事所以致疑于格物之说者,必谓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谓其专事于反观内省之为,而遗弃其讲习讨论之功也;必谓其一意于纲领本原之约,而脱略于支条节目之详也;必谓其沉溺于枯槁虚寂之偏,而不尽于物理人事之变也。审如是,岂但获罪于圣门,获罪于朱子,是邪说诬民,叛道乱正,人得而诛之也,而况于执事之正直哉?审如是,世之稍明训诂,闻先哲之绪论者,皆知其非也,而况执事之高明哉?凡某之所谓格物,其于朱子“九条”之说,皆包罗统括于其中;但为之有要,作用不同,正所谓毫厘之差耳。然毫厘之差而千里之缪实起于此,不可不辨。孟子辟扬、墨至于“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为贤。墨子“兼爱”,行仁而过耳;杨子“为我”,行义而过耳。此其为说,亦岂灭理乱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至比于禽兽夷狄,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也。今世学术之弊,其谓之学仁而过者乎?谓之学义而过者乎?抑谓之学不仁不义而过者乎?吾不知其于洪水猛兽何如也!孟子云:“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杨、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时,天下之尊信杨、墨,当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说,而孟子独以一人呶呶于其间,噫,可哀矣!韩氏云:“佛、老之害甚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坏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呜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众力嘻嘻之中,而独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者隐于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其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而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调停以明此学为重,平生于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盖不忍抵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之抵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过也必文。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执事所以教反覆数百言,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说。若鄙说一明,则此数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说而释然无滞。故今不敢缕缕以滋琐屑之渎。然鄙说非面陈口析,断亦未能了了于纸笔间也。嗟乎!执事所以开导启迪于我者,可谓恳到详切矣!人之爱我,宁有如执事者乎?仆虽甚愚下,宁不知所感刻佩服;然而不敢遽舍其中心之诚然而姑以听受云者,正不敢有负于深爱,亦思有以报之耳。秋尽东还,必求一面,以卒所请,千万终教!



经世致用,体认圣贤:儒家心学与阳明学说的现代回响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几颗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思想的疆域,启迪着后世的智慧。陈献章、王阳明、王廷相,这三位明代思想巨擘,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共同谱写了心学发展的新篇章,并将儒学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们所倡导的“事功”“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不仅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深化与发展,更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社会实践与政治治理的深刻洞见。 本书并非简单的文集汇编,而是旨在深入挖掘陈献章、王阳明、王廷相三家思想的精髓,阐释他们在儒家心学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并探讨其思想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产生影响,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他们各自的思想世界,理解他们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实出发,回归内心,体认天理,最终达到“万物一体”的崇高境界。 陈献章:静坐中体认天理,体用兼备的启蒙者 陈献章,字元尹,世称白沙先生,是明代心学的早期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以“敬”为核心,强调通过“静坐”的方式,去除杂念,返观自心,从而体认“天理”。这并非是消极的避世,而是积极的内省功夫,目的是在纷扰的尘世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力量,体悟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夫天理者,心也。心者,天理也。” 陈献章将心与天理合一,认为人的内心本来就具足天理,只是被物欲所蒙蔽。静坐便是清理蒙蔽,回归本心,体认那超越万物的“太极”。他的“事功”观,更是打破了理学“谈空说理”的弊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认为,体认天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事功”,即服务于国家、造福于人民。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兴办书院,培养人才,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知行合一”的思想。 本书将详细梳理陈献章的“静坐”方法,解析其“天理”“心”“敬”等核心概念,并着重分析他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如他对于乡约、教化、选贤任能等方面的论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儒者,对国家治理与社会伦理的深切关怀。我们将探究陈献章思想中蕴含的“体用兼备”的智慧,理解他如何在静默中体悟大道,又如何在行动中实现价值。 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原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是明代心学发展至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致良知”学说,更是将儒家心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中国乃至东亚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他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区分善恶是非的天然知觉,是天理在人心中的直接体现。致良知,便是将这种内在的良知推扩开来,使其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准则。“致吾心之良知于事前”,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阳明学的精髓。他反对那种将知识与行为割裂开来的“知行分途”的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在他看来,真知即是行,不行便是未真知。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其能否指导并付诸实践。 王阳明的思想,不仅在哲学层面有着深刻的洞见,更在军事、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有着卓越的实践。他平定宸濠之乱,在军事上展现了其卓越的指挥才能;他在军事行动中,同样不忘教化百姓,实践“致良知”的理念;他提倡“讲学”,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切磋琢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本书将深入剖析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阐释其“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核心观点。我们将考察阳明心学是如何从早期心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如何克服了前人的不足。同时,我们将重点研究王阳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活动,如平定宁藩叛乱、镇压海盗等,探讨他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将“致良知”的理念付诸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此外,我们还将考察阳明心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例如在日本、朝鲜等地,阳明学是如何传播并生根发芽的。 王廷相:体认吾心,合乎理的实践者 王廷相,字尚礼,是王阳明之后,心学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并发展了阳明心学,尤其是在“体认吾心,合乎理”的实践层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王廷相同样强调“心”在体认天理中的核心作用,但他更加注重“体认”的过程,强调要将理论落实在具体的“事”上。他认为,“体认吾心”是求得真知的根本途径,而“合乎理”则是衡量行为的标准。这种“合乎理”,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指与天理相符,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相符。他提倡通过“静养”来培养内心的觉察力,通过“切近”来检验理论的真伪。 与王阳明一样,王廷相也高度重视实践。他反对空谈心性,强调要将心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应用于社会治理。他对于经济、法律、教育等领域都有所涉猎,并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有德行的官员,不仅要有内在的修养,更要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将细致解读王廷相的思想体系,梳理其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并重点分析他在“体认”和“合乎理”方面的独特见解。我们将考察王廷相如何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体认吾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合乎理”来指导实践。同时,我们还将探讨王廷相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实践活动,例如他在地方治理、司法改革等方面的努力,展现他作为一位心学大家,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儒家之道。 儒家心学与阳明学说的现代回响 陈献章、王阳明、王廷相三位先哲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封尘的历史遗迹,它们蕴含的智慧,对于解决当下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物欲横流、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感到迷失和焦虑。陈献章“静坐”中体认天理的功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抗外在喧嚣、回归内心宁静的途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停下来,向内看,体认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是抵御焦虑、实现内心和谐的重要方式。 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参与社会实践的道德指南。在信息爆炸、观点纷杂的时代,保持一份纯净的良知,坚持善念,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知行合一”的理念,更是对现代社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有力呼应。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在国家发展层面,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推动进步。 王廷相“体认吾心,合乎理”的实践精神,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思路。在面对各种利益冲突和价值取向时,回归内心,审视自己是否“合乎理”,以公允、客观的态度去处理问题,是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系统地梳理和解读这三位思想家的经典著作,更在于引领读者超越时空的限制,深入理解儒家心学和阳明学说的内在逻辑与生命力。我们将通过对原文的精细解读,结合丰富的历史背景与学界的研究成果,力求呈现一个全面、深刻、富有启发的思想画卷。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圣贤的智慧,在体悟中发现自身的力量,在实践中实现价值。无论您是儒学研究者、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人生哲理有着深刻追求的求索者,都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找到属于自己的“致良知”之路,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行动的指南,最终体认“万物一体”的博大境界,活出生命的精彩与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老派”读者,对那些过于现代化的排版和字体设计常常感到疏离。然而,这本书在保持古籍的典雅气质之余,似乎又融入了一些当代人可接受的舒适度。我希望它的注释系统是详尽而准确的,尤其是在涉及一些特定历史背景或术语解释时,必须要有可靠的依据。一个优秀的古籍整理本,其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幕后工作”——校勘的严谨性、引文的准确性、以及那些看似不经意但至关重要的脚注。如果这本书的学术注释能达到可以信赖的程度,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读物”,而更是一套可靠的“工具书”,能够支撑起严肃的阅读和研究,让读者在不被繁琐的文献工作拖累的情况下,专注于思想的本身。

评分

说实话,我更关注的是这种“精编”版本在选材上的倾向性。毕竟,王阳明和陈献章等人的著作浩如烟海,如何取舍,最能体现编者的学术立场和对特定主题的偏好。我个人倾向于看到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哲学核心的篇章,而不是那种为了凑数而堆砌的零散书信或日记。希望这个版本在“精”字上做到了名副其实,遴选的都是那些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能够体现其思想精髓的段落。如果能看到对心学流变中关键节点的深刻剖析,或者对几人之间论辩的集中展现,那将是极大的惊喜。我对这本集合的期待,正是在于它能否精准地提炼出明代思想史上那些最璀璨的思想火花,而不是一份简单的文集汇编。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极度便利的“一站式”阅读体验。在当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想要同时获取这三位重量级人物的思想精髓,往往需要翻阅多部繁复的线装古籍或零散的电子文本。而将他们汇集于一册,特别是如果编者在注释和校对上下足了功夫,那对于忙碌的现代研究者或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节省了不可估量的查找和比对时间。我期待的,是一种高效的知识获取途径,能够让我迅速地在不同大家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从中发现他们思想的交汇与分野。这种整合的力量,才是现代学术整理出版物最大的意义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讲究了,皮革的封面摸上去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感觉就像是捧着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那种泛着微微旧意的米黄色纸张,印刷的字体清晰有力,让人在阅读那些晦涩的古代文献时,也能保持一种心境上的平和。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考量,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既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又能将篇幅中不同思想家的论述清晰地分割开来。那种翻动书页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仿佛能将人带回到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些先贤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挣扎与光芒。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容,但仅仅是抚摸和翻阅这个实体书的过程,就已然成为一种享受,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匠心。这无疑是一套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珍藏本,光是这份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就足以让人心生赞叹。

评分

我尝试着快速浏览了一下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发现它在学术梳理上的功力可见一斑。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明代心学的学者,但从目录的编排和前言中对几位思想家关系的概述来看,编辑团队显然是做了大量细致的考据工作。那种将看似独立但实则相互关联的思潮进行整合梳理的手法,非常高明。我注意到,对于几位人物的生平事迹介绍和思想脉络的梳理,都做到了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失关键细节的呈现。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途径,既不会因为过于庞杂而望而却步,又能感受到传统学问的深度和广度。这种精心构建的知识框架,让人在开始正式阅读之前,就已经对整个思想体系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看得出编辑者在“导读”方面的用心良苦。

评分

京东买书一如既往的靠谱。速度也很快。

评分

不错,看起来是正版,满意

评分

挺好的 国学大师讲国学 经典之经典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很好真的非常好的产品。。。。

评分

最主要的是,买这种类型的书,至少原文的质量,是有一定保障的,总比网上各路版本要靠谱一些。

评分

商品质量好,正品保障,配送特别快,服务态度也很好!

评分

注释较少,看着费劲。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