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把百年留學史放入中國現代化曆程這一宏大畫捲中考察,獨創性地將留學史劃分為十代,在具體闡述時並未囿於紀事,而是同時闡述瞭中國現代化進程對留學浪潮的客觀需求,以及百年留學浪潮對此進程的疊加效應。
本書是涉題中國留學史的專著。作者姚蜀平女士基於數十年留學史研究之積澱,輔以對彭桓武、王淦昌、楊振寜、丁肇中、林傢翹、吳健雄、錢偉長、嚴濟慈、周培源、錢三強、黃昆、湯佩鬆、馮德培、錢臨照、任之恭、王竹溪、褚聖麟、張捷遷、範緒筠、吳大俊、鄭洪、田長霖、吳傢瑋、瀋元壤、卓以和、梁佩璐、林同驊、盧鶴紱、李林、楊澄中、施士元、孟昭英、楊承宗等眾多留學前輩的訪談,曆時三十年而成書。
留學浪潮從來都是伴隨著國傢現代化的需要應運而生,中國留學史從一個側麵摺射齣中國逐步走嚮現代化的發展曆程。本書按照不同年代官方成批派遣,或民間大量湧現留學生為縱軸,獨創性地把百年留學史劃分為十代,較詳盡地記述瞭此間湧現的曆次留學浪潮。姚蜀平女士以作傢的筆觸生動地把握住曆史的細節,又以科學史傢的嚴謹風格剖析著曆史的真相,鈎沉瞭眾多珍貴史料,描摹瞭眾多生動的、鮮為人知的事例,並作齣瞭一些意味深邃的評價。同時,本書並未囿於紀事,而是把百年留學史放入中國現代化曆程這一宏大畫捲中考察,闡述瞭中國現代化進程對留學浪潮的客觀需求,以及百年留學浪潮對此進程的疊加效應,從而從另一角度展示瞭百年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麯摺之路。
姚蜀平,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係,先後在二機部和中國科學院工作。1980年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入科學院院部政研室(後為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所),開始從事科學史、留學史以及現代化問題研究,現為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文化中心協作研究員。著有《伴隨中國現代化曆程的十次留學chao》(美國美亞齣版社)、《現代化與文化的變遷》(陝西科學技術齣版社),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研究工作之餘從事小說寫作,曾參與電影《李四光》及電視係列片《共和國之戀》的編劇創作,著有長篇小說《似水流年》《他從東方來》,中篇小說《魂歸故裏》《楓樹參天》等。2011年獲全球第一屆華文文學星雲奬曆史小說佳作奬。
姚蜀平女士寫的此書從留學事業的這個側麵,迴顧瞭中國走嚮現代化的艱苦、麯摺的過程。這是一件極有意義的工作。這部書的特齣優點是,提供瞭許多珍貴的史料,介紹瞭一些生動的、鮮為人知的事例,並作齣瞭一些意味深邃的評價。
——範岱年(曾任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自然辯證法通訊》主編,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涉題中國留學史的專著已有多種,文章也頗多,其中或側重紀事,或側重描述名人故事,有的也難免有所演繹以彌補缺失的曆史碎片。《迴首百年路遙》並未囿於紀事,而是同時闡述瞭中國現代化進程對留學浪潮的客觀需求,以及百年留學浪潮對此進程的疊加效應。
姚蜀平女士齣身於核物理專業,從事自然科學研究多年後又轉身社會科學。其跨學科研究之功力在此書中曝露無遺:行文嚴謹卻不呆滯,有趣而絕不任意;凡重要史料或觀點必注明齣處,凡自己的觀點總明白錶達供讀者審視……
當前國際國內均極為重視跨國人文交流,中外雙嚮留學生的交流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相信本書不僅可資藉鑒,或可對此進程起一定的推動作用。
——趙啓正(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這是姚蜀平女士經過數十年積纍而完成的一部巨著。把跨越百年,曆經十代的中國留學生與中國社會變遷的曆史展示在讀者麵前。姚女士以作傢的筆觸生動地把握住曆史的細節,又以科學史傢的嚴謹風格剖析著曆史的真相。透過此書,你可以對中國曆史和留學生群體有新的感悟。
——王德祿(1950年代迴國留美科學傢曆史研究學者 )
姚蜀平老師的《迴首百年路遙》把留學史放入中國現代化曆程這一宏大畫捲中考察,從先驅玄奘、容閎、嚴復、葉企孫到近傑楊振寜、李政道、張益唐和莊小威,介紹留學精英;從19世紀幼童留美到20世紀留歐、留日、留蘇、留美大潮,從1949年之轉摺到改革開放新時期留學巨浪,從大陸到颱灣,講述曆次留學浪潮對中國的影響,全方位展開,重點突齣,行文清晰,夾敘夾議,挖掘新史料,推齣新視點,引人入勝,是把學術引近公眾的佳作。
——王作躍(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普莫娜分校曆史係教授)
第一章 “洋務運動”帶來中國首次“防衛性現代化”
——十九世紀幼童留美
第二章 由“經濟變遷”轉嚮“政治變遷”的第二次現代化
——嚴復及十九世紀末留歐活動
第三章 中國現代化進入第三階段——政治革命
——二十世紀初留日高潮及辛亥革命
第四章 中國現代化麵臨第四階段——文化層次的變遷
——庚款留美及新文化運動
第五章 一戰後遺癥與意識形態睏惑的畸形結閤
——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及無産階級革命
第六章 抗戰前後留學潮為中國現代化儲備人纔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留學生歸國潮
第七章 現代化遭遇人纔奇缺的必然齣路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規模留蘇潮
第八章 海峽兩岸現代化人纔儲備的奇妙兩用結局
——颱灣學人大規模留美及美籍華裔學者的獨特作用
第九章 當代現代化興起與人纔斷層的悖論
——改革開放後興起第九次留學潮
第十章 新時代齣現第十次留學潮
——百萬留學大軍遍布全球
尾聲 中國現代化寄希望於你們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將抽象的曆史概念變得觸手可及。在描述改革開放後的留學潮時,作者不僅僅聚焦於“齣國留學”這一現象本身,更深入探討瞭這一時期留學潮的特點,比如其規模的空前、留學目的地的多元化,以及留學群體日益增長的個體化追求。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留學經曆對個人成長、思維方式以及迴國後如何將西方先進理念與中國本土實際相結閤的分析。這些留學生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更是觀念的傳播者和創新的實踐者,他們的經曆極大地豐富瞭中國社會的多元性,也推動瞭中國社會的進步。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百年變局”的內涵,以及留學潮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作者通過詳實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將每一次留學潮的發生、發展及其深遠影響,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被書中關於留學生如何成為思想啓濛者、技術傳播者、文化橋梁的論述所摺服。這本書讓我看到,留學不僅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國傢發展戰略的一部分,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推動力。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的現代化曆程,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奮鬥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和敬意。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展現瞭中國與世界的“雙嚮奔赴”。不僅僅是中國學生“走齣去”學習,更是中國在不同時期,通過吸引海外人纔、引進先進技術和理念,來推動自身發展。書中對不同時期,中國社會對留學人纔的需求、吸引措施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影響的分析,都讓我看到瞭這種動態的互動關係。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留學生迴國後,如何將所學知識與中國國情相結閤,並産生本土化創新的案例的探討。這讓我明白,真正的現代化,不僅僅是模仿,更是創新和融閤。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拆解成一個個與留學潮緊密相連的節點,然後逐一展開。這讓我對“現代化”這個宏大概念有瞭更具體、更深刻的理解。我曾以為留學就是簡單的學習技能,但通過這本書,我纔明白,每一次留學潮都承載著更深遠的意義,它不僅帶來瞭技術、知識,更帶來瞭思想、理念,甚至改變瞭社會結構和價值體係。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留學潮所帶來的技術引進、製度變革、文化交流的分析,都讓我對中國近代史有瞭全新的認識。這種從“人”的角度切入曆史,顯得格外有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性和可讀性結閤得非常好。盡管涉及大量的曆史事件和人物,但作者的筆觸卻非常流暢,絲毫沒有枯燥乏味的感覺。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在梳理如此龐雜的留學史料時,能夠找到如此清晰的脈絡,並將它們有機地串聯起來。書中對每一次留學潮的背景、目的、成果以及影響的分析,都顯得條理清晰,論證充分。讓我能夠係統地瞭解中國與世界文明交流融閤的漫長而麯摺的曆史,以及留學群體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它不是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而是一部有深度、有見地的曆史研究。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作者將中國現代化的曆史,以十次留學潮為時間軸,進行瞭一次全景式的呈現。這種敘事方式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時期中國社會麵臨的主要問題,以及留學群體如何從中扮演角色。例如,在講述近代民族危機加劇時期,留學生們學習西方軍事、政治製度的經曆,讓我理解瞭那個時代“變則通”的緊迫性。而在改革開放後,大批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的經濟管理、科技創新知識,則直接推動瞭中國經濟的騰飛。這種層層遞進的敘事,讓我對中國現代化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有瞭更深的體悟。
評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時代留學潮中,留學生群體心態變化的細緻捕捉。從早期充滿救亡圖存的使命感,到中間時期對個人前途的迷茫與探索,再到後來更加多元化的發展目標,作者都進行瞭鞭闢入裏的分析。這讓我意識到,留學潮不僅僅是簡單的“走齣去”和“學迴來”,它更是一個民族在不同曆史階段,與世界互動、自我認知不斷深化的過程。書中關於留學生在海外如何麵對文化衝擊、身份認同睏惑的描寫,也讓我感同身受,因為即使在今天,這個問題也依然存在。作者巧妙地將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相結閤,使得閱讀體驗既有宏大的曆史視野,又不失細膩的個人情感。
評分讀到書中關於二三十年代留學生迴國後,如何在教育、科技、實業等各個領域扮演關鍵角色的部分,我深受啓發。作者並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留學生所麵臨的睏境,比如學非所用,甚至被排擠打壓。但更重要的是,他著重展現瞭這些精英群體即便在艱難的環境下,依然憑藉著紮實的學識和堅定的信念,為新中國的建設奠定瞭重要基礎。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名字,雖然書中未必一一提及,但能感受到那種“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偉大情懷。尤其是書中對一些知識分子在動蕩年代如何堅守學術陣地,默默耕耘的描述,讓我看到瞭知識和教育的真正力量,以及個人在國傢發展洪流中的責任與擔當。
評分這本書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原以為是講述某個時代留學生故事的流水賬,沒想到它像一位博學的長者,用娓娓道來的方式,串聯起瞭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十次重要留學潮。我尤其被作者對於每一次留學潮背後深刻的社會背景、政治動因以及留學群體自身命運軌跡的細緻描摹所打動。例如,在講到早期留學潮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停留在“學西學”的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晚清政府在內憂外患之下,希望通過引進西方技術和製度來挽救危局的復雜心態,以及那些懷揣著救國圖存理想的士子們,在異國他鄉的求學經曆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瞭他們對中國未來的認知,甚至成為後來革命思潮的重要催化劑。
評分我原以為這本書會是那種冰冷的曆史陳述,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在描繪留學生們奮鬥曆程的同時,並沒有迴避他們所經曆的艱辛、失落和犧牲。我被書中那些在異國他鄉默默耕耘、為實現理想而奮鬥的身影所深深打動。尤其是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因為政治原因而命運多舛的留學生,他們的故事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光輝。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到,每一個留學潮背後,都凝聚著無數個體的夢想和努力,正是這些個體,共同書寫瞭中國現代化的壯麗篇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