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把百年留学史放入中国现代化历程这一宏大画卷中考察,独创性地将留学史划分为十代,在具体阐述时并未囿于纪事,而是同时阐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对留学浪潮的客观需求,以及百年留学浪潮对此进程的叠加效应。
本书是涉题中国留学史的专著。作者姚蜀平女士基于数十年留学史研究之积淀,辅以对彭桓武、王淦昌、杨振宁、丁肇中、林家翘、吴健雄、钱伟长、严济慈、周培源、钱三强、黄昆、汤佩松、冯德培、钱临照、任之恭、王竹溪、褚圣麟、张捷迁、范绪筠、吴大俊、郑洪、田长霖、吴家玮、沈元壤、卓以和、梁佩璐、林同骅、卢鹤绂、李林、杨澄中、施士元、孟昭英、杨承宗等众多留学前辈的访谈,历时三十年而成书。
留学浪潮从来都是伴随着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应运而生,中国留学史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本书按照不同年代官方成批派遣,或民间大量涌现留学生为纵轴,独创性地把百年留学史划分为十代,较详尽地记述了此间涌现的历次留学浪潮。姚蜀平女士以作家的笔触生动地把握住历史的细节,又以科学史家的严谨风格剖析着历史的真相,钩沉了众多珍贵史料,描摹了众多生动的、鲜为人知的事例,并作出了一些意味深邃的评价。同时,本书并未囿于纪事,而是把百年留学史放入中国现代化历程这一宏大画卷中考察,阐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对留学浪潮的客观需求,以及百年留学浪潮对此进程的叠加效应,从而从另一角度展示了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之路。
姚蜀平,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先后在二机部和中国科学院工作。1980年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入科学院院部政研室(后为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开始从事科学史、留学史以及现代化问题研究,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文化中心协作研究员。著有《伴随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十次留学chao》(美国美亚出版社)、《现代化与文化的变迁》(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研究工作之余从事小说写作,曾参与电影《李四光》及电视系列片《共和国之恋》的编剧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似水流年》《他从东方来》,中篇小说《魂归故里》《枫树参天》等。2011年获全球第一届华文文学星云奖历史小说佳作奖。
姚蜀平女士写的此书从留学事业的这个侧面,回顾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苦、曲折的过程。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这部书的特出优点是,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介绍了一些生动的、鲜为人知的事例,并作出了一些意味深邃的评价。
——范岱年(曾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涉题中国留学史的专著已有多种,文章也颇多,其中或侧重纪事,或侧重描述名人故事,有的也难免有所演绎以弥补缺失的历史碎片。《回首百年路遥》并未囿于纪事,而是同时阐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对留学浪潮的客观需求,以及百年留学浪潮对此进程的叠加效应。
姚蜀平女士出身于核物理专业,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多年后又转身社会科学。其跨学科研究之功力在此书中曝露无遗:行文严谨却不呆滞,有趣而绝不任意;凡重要史料或观点必注明出处,凡自己的观点总明白表达供读者审视……
当前国际国内均极为重视跨国人文交流,中外双向留学生的交流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相信本书不仅可资借鉴,或可对此进程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这是姚蜀平女士经过数十年积累而完成的一部巨著。把跨越百年,历经十代的中国留学生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展示在读者面前。姚女士以作家的笔触生动地把握住历史的细节,又以科学史家的严谨风格剖析着历史的真相。透过此书,你可以对中国历史和留学生群体有新的感悟。
——王德禄(1950年代回国留美科学家历史研究学者 )
姚蜀平老师的《回首百年路遥》把留学史放入中国现代化历程这一宏大画卷中考察,从先驱玄奘、容闳、严复、叶企孙到近杰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和庄小威,介绍留学精英;从19世纪幼童留美到20世纪留欧、留日、留苏、留美大潮,从1949年之转折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留学巨浪,从大陆到台湾,讲述历次留学浪潮对中国的影响,全方位展开,重点突出,行文清晰,夹叙夹议,挖掘新史料,推出新视点,引人入胜,是把学术引近公众的佳作。
——王作跃(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历史系教授)
第一章 “洋务运动”带来中国首次“防卫性现代化”
——十九世纪幼童留美
第二章 由“经济变迁”转向“政治变迁”的第二次现代化
——严复及十九世纪末留欧活动
第三章 中国现代化进入第三阶段——政治革命
——二十世纪初留日高潮及辛亥革命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面临第四阶段——文化层次的变迁
——庚款留美及新文化运动
第五章 一战后遗症与意识形态困惑的畸形结合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及无产阶级革命
第六章 抗战前后留学潮为中国现代化储备人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留学生归国潮
第七章 现代化遭遇人才奇缺的必然出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规模留苏潮
第八章 海峡两岸现代化人才储备的奇妙两用结局
——台湾学人大规模留美及美籍华裔学者的独特作用
第九章 当代现代化兴起与人才断层的悖论
——改革开放后兴起第九次留学潮
第十章 新时代出现第十次留学潮
——百万留学大军遍布全球
尾声 中国现代化寄希望于你们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拆解成一个个与留学潮紧密相连的节点,然后逐一展开。这让我对“现代化”这个宏大概念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我曾以为留学就是简单的学习技能,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每一次留学潮都承载着更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带来了技术、知识,更带来了思想、理念,甚至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留学潮所带来的技术引进、制度变革、文化交流的分析,都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从“人”的角度切入历史,显得格外有力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百年变局”的内涵,以及留学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将每一次留学潮的发生、发展及其深远影响,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被书中关于留学生如何成为思想启蒙者、技术传播者、文化桥梁的论述所折服。这本书让我看到,留学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作者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以十次留学潮为时间轴,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呈现。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留学群体如何从中扮演角色。例如,在讲述近代民族危机加剧时期,留学生们学习西方军事、政治制度的经历,让我理解了那个时代“变则通”的紧迫性。而在改革开放后,大批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管理、科技创新知识,则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让我对中国现代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在描述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潮时,作者不仅仅聚焦于“出国留学”这一现象本身,更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留学潮的特点,比如其规模的空前、留学目的地的多元化,以及留学群体日益增长的个体化追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留学经历对个人成长、思维方式以及回国后如何将西方先进理念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的分析。这些留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观念的传播者和创新的实践者,他们的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代留学潮中,留学生群体心态变化的细致捕捉。从早期充满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到中间时期对个人前途的迷茫与探索,再到后来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目标,作者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留学潮不仅仅是简单的“走出去”和“学回来”,它更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与世界互动、自我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书中关于留学生在海外如何面对文化冲击、身份认同困惑的描写,也让我感同身受,因为即使在今天,这个问题也依然存在。作者巧妙地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相结合,使得阅读体验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失细腻的个人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结合得非常好。尽管涉及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作者的笔触却非常流畅,丝毫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梳理如此庞杂的留学史料时,能够找到如此清晰的脉络,并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书中对每一次留学潮的背景、目的、成果以及影响的分析,都显得条理清晰,论证充分。让我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漫长而曲折的历史,以及留学群体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有深度、有见地的历史研究。
评分我原以为这本书会是那种冰冷的历史陈述,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描绘留学生们奋斗历程的同时,并没有回避他们所经历的艰辛、失落和牺牲。我被书中那些在异国他乡默默耕耘、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身影所深深打动。尤其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因为政治原因而命运多舛的留学生,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每一个留学潮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个体的梦想和努力,正是这些个体,共同书写了中国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评分读到书中关于二三十年代留学生回国后,如何在教育、科技、实业等各个领域扮演关键角色的部分,我深受启发。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留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比如学非所用,甚至被排挤打压。但更重要的是,他着重展现了这些精英群体即便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坚定的信念,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名字,虽然书中未必一一提及,但能感受到那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伟大情怀。尤其是书中对一些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如何坚守学术阵地,默默耕耘的描述,让我看到了知识和教育的真正力量,以及个人在国家发展洪流中的责任与担当。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原以为是讲述某个时代留学生故事的流水账,没想到它像一位博学的长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串联起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十次重要留学潮。我尤其被作者对于每一次留学潮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政治动因以及留学群体自身命运轨迹的细致描摹所打动。例如,在讲到早期留学潮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停留在“学西学”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下,希望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来挽救危局的复杂心态,以及那些怀揣着救国图存理想的士子们,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对中国未来的认知,甚至成为后来革命思潮的重要催化剂。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展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不仅仅是中国学生“走出去”学习,更是中国在不同时期,通过吸引海外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来推动自身发展。书中对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对留学人才的需求、吸引措施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分析,都让我看到了这种动态的互动关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留学生回国后,如何将所学知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并产生本土化创新的案例的探讨。这让我明白,真正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模仿,更是创新和融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